佛耳崖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沧文史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193
颗粒名称: 佛耳崖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12
页码: 326-337
摘要: 佛耳崖村位于青岛市李沧区东部,隶属于九水路街道。佛耳崖村东与长涧村、上臧村接壤,西接麦坡村,南与郑庄村、侯家庄村相邻,北面是连绵起伏的卧狼齿山,隔山与城阳区相望。该村面积1.64平方公里,共有住户550户,人口1340人。主要以杨、刁、曲三大姓为主,另有田、王、方、毕、陈、刘、徐、李、秦、张、傅、高、潘、宋等姓氏,是个多姓氏的村庄,村中人口均为汉族。探究佛耳崖这个名字的缘由,颇觉得有些迷惑。根据《山东省崂山县地名志》记载:因村东北。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们年年在卧狼齿山植树造林,栽种了许多松树、槐树,现在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佛耳崖村的果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很大,为了储存和外销,197
关键词: 乡村 佛耳崖村

内容

佛耳崖村位于青岛市李沧区东部,隶属于九水路街道。佛耳崖村东与长涧村、上臧村接壤,西接麦坡村,南与郑庄村、侯家庄村相邻,北面是连绵起伏的卧狼齿山,隔山与城阳区相望。该村面积1.64平方公里,共有住户550户,人口1340人。主要以杨、刁、曲三大姓为主,另有田、王、方、毕、陈、刘、徐、李、秦、张、傅、高、潘、宋等姓氏,是个多姓氏的村庄,村中人口均为汉族。
  探究佛耳崖这个名字的缘由,颇觉得有些迷惑。根据《山东省崂山县地名志》(1984年版)记载:因村东北
  鸟瞰图山崖旁有一佛爷庙,远望山崖像佛耳朵,故名。据清同治癸酉年(1873年)《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记载:村名记为“呼儿崖”,属即墨县仁化乡郑疃社。《山东德邑村镇志》(1899年版)记载:呼儿崖(当地的口音读作呼儿ye)。呼为呼叫,儿为孩子,崖为高处之意。《胶澳志》(1928年版)中记载:李村区警察署第一分驻所辖“佛耳崖”。《一九二八年胶澳商埠局区域图》标为“佛耳崖”,属胶澳商埠李村区。
  以上所说的是有籍可查的记录,关于佛耳崖村名的由来,还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据说,在很多年前,有两个七八岁的小孩在卧狼齿山下拾草,拾草累了,躺在一块大石下,边晒太阳边玩耍。他俩玩着玩着,其中一个小孩的身体就飘飘摇摇腾空了。他高兴地对另一个孩子说:“你看我会飞啦!”话音未落,另一个孩子也说:“你看我也会飞了!”说也奇怪,只见他俩在半空中飘飘摇摇,忽上忽下。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正在山上砍柴的孤寡老婆婆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原来这石头上面是个大洞口,从洞中爬出一条大蛇,头像斗那样大,张开血盆大口,伸着红舌头往里吸气。那吸气的力量可大啦,连半空的云彩都呼呼地往它口里钻。老婆婆眼看着两个孩子就要被大蛇吸进口中了,心想:“反正我是孤寡老太太,今天豁出这条老命也要把俩孩子救出来。”只见她三两步就赶到洞口上方,用镰刀砍向蛇头,正好剜去了大蛇一只眼,痛得那大蛇探出身子就向两个小孩扑去。这情景正好叫一个过路的老和尚撞见了。他有一身好武艺,就见他一个箭步儿,抢过老婆婆手中的镰刀,朝着蛇头就砍。真准,正好又剜去蛇的另一只眼睛。痛得那蛇浑身抽搐,猛地一个大翻身,尾巴“呼啦”一扫,把老和尚的一只耳朵扫去了,痛得老和尚手捂头,就地化了一道白光, 往东南飞去。这一来把洞口上面的老婆婆吓直了眼,愣愣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从此以后,她就变成了石婆婆,如今还在那里站着呢。人们就亲切地叫她“婆婆崮”。两个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为了不忘老和尚的救命之恩,都领着媳妇在山下住了下来。人越聚越多,多年以后就形成了一个村庄。老和尚的耳朵落在山坡,变成了一块石头,人们在石头旁边盖了一座佛爷庙,起个村名就叫“佛耳崖”。化成白光飞走的老和尚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他是崂山栲栳岛石佛寺来化缘的和尚,被蛇所伤,化作一道白光回寺养伤去了。人们始终不知道他的法号,可都知道在卧狼齿山下救了两个小孩的,就是崂山栲栳岛石佛寺里那个少了一只耳朵的和尚。
  追溯佛耳崖村的起源,根据《山东省崂山县地名志》(1984年版)记载:“佛耳崖:明朝万历年间,杨志荣从尤家下河迁来,曲升功、曲段从姜哥庄,刁氏从艾儿涧,王友功从午山,田氏玉珍、玉连、玉河三兄弟从炉房相继迁来,形成多姓村。”后来,另有田、王、方、毕、陈、刘、徐、李、秦、张、傅、高、潘、宋等姓氏,陆续从别处迁来。
  佛耳崖村清末属即墨县仁化乡;德国占领青岛时期属胶澳租借地李村区;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属青岛日本守备军司令部李村军政署,后改属李村民政分署。1949年8月属南海专区崂山行政办事处李村区;1961年6月建立佛耳崖生产大队;1984年11月恢复行政村,属崂山县李村镇,1994年6月属李沧区李村镇;2000年1月属李沧区九水路街道;2004年10月实行“村改居”,成立社区居委会。
  佛耳崖地势北高南低,西部的土地较东部平整。有数条发源于卧狼齿山的河流分别从佛耳崖村的东部、中部、西部穿过,在南部汇在一起,最后注入李村河。它背靠高山,南临平原,三面环水,气候湿润,冬暖夏凉,是人们理想的居住环境。新修的金水路横贯村前,村北部卧狼齿山下是新修的天水路,西部距青银高速公路不到1千米,东部有金水路直通新修的滨海大道,南部有铜川路与九水路相连,贯通李沧区东、西交通的130路公交车从村子经过,交通比较便利。
  原先的佛耳崖村房舍整齐,房屋大,院落小,村中有东西街和南北街,村后还有一条蜿蜒小路,通往下王埠村一带。东西街西通麦坡村、王埠庄村,东至长涧村、上臧村,这条路已有近百年了。在当时,这条路是沟通崂山东部村落的通道,现在路几近湮灭了,只剩下一排排尚未拔掉的电线杆在那里静静地矗立着,印证着久远的岁月。村中的南北大街,北通后山,南通侯家庄村。东西大街沿路有座老桥,名叫“双虹桥”,有10米多长,宽不到2米,双虹桥
  高8米,完全是石头垒成。在桥边,有记载这座桥建设情况的碑石,碑上刻着:桥建于宣统三年二月(1911年)。桥是当时村里几大姓氏集资捐款建成的。石上刻着各家捐款情况,最多的是杨氏。沈鸿烈主政青岛时,因为修路,对这座桥进行了重新修整和加宽。这是目前村里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了。
  佛耳崖村坐落于丘陵坡地上,土壤沙质、贫瘠,水资源匮乏,自然农耕条件低劣。佛耳崖村的先辈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地瓜、小麦,另外还种玉米、高粱、大豆、谷子等。新中国成立前,全村有近100户,400余人,耕地1000多亩。由于农业劳动生产力落后,靠天吃饭,平均亩产粮食150斤左右,多数村民始终在饥饿线上徘徊。那时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部分村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生活,农闲时不得不到沧口去打“卯子工”。
  1949年6月,佛耳崖村的村民得到了解放,实行了“减租减息”。1951年进行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翻身的农民干劲十足,他们仔细耕耘,辛勤劳作,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52年平均亩产达到200多斤。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村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从1956年在佛耳崖村后修第一座水库开始,至1979年在村南修最后一座水库为止,相继修建了9座水库,还建成了一处灌溉水渠,为夺取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通过改良土壤,深耕细作,合理密植,引进良种,实施科学种田,由一年一季改为一年两季,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亩产达到600多斤,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三倍。
  为了满足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1958年佛耳崖村开始在卧狼齿山南坡采石料办起采石厂。当时规模很小,靠抡大锤、钢钎撬,手工开凿。当时没有车辆运输,基本上靠小推车运送。后来随着生产需求,采石厂越办越大,增添了许多机械设备,最多时有采石工40多人。采石厂为村民改变居住环境和农业基础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为集体经济积累了许多资金。在那个年代,采石厂是村中唯一的非农业经济来源。现在为了保护山体和生态环境,采石厂已停止作业。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们年年在卧狼齿山植树造林,栽种了许多松树、槐树,现在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在造林的同时,又大力栽培果树。村里所栽培的金帅、红星苹果在20世纪70年代的青岛市小有名气。佛耳崖村地处崂山余脉,水质纯净,土壤对果树生长有利,苹果吃头很好,所以很受人们喜爱。佛耳崖村的果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很大,为了储存和外销,1973年,村里建了一座400平方米的果库,按照果品公司定制的模具,将苹果分级包装,出售给果品公司。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苹果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1982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宽松了,人们如鱼得水,开始自寻致富门路,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工商业等多种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全村经济从以种植农业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租赁土地为主,土地出租成了村里主要的经济来源。1994年,村委会租赁给山东外贸机械40亩地建海牛足球学校,1996年又追加了20亩。
  新中国成立前,村里道路狭窄,坑洼不平,没有上下水设施,遇到雨季,满街泥泞,苍蝇蚊虫成灾,茅屋土墙残破不堪,人均居住面积很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建房屋使用材料均为砖、瓦、石料和水泥预制件。20世纪60年代初,村里装上了一台变压器,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不久,全村又安上了有线广播。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房也日益讲究,采用水泥混凝土结构,厨房单设,地面铺瓷砖,纱门纱窗。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简易的2层楼房,每户面积140平方米左右。20世纪90年代又盖起了200平方米左右的“将军楼”。20世纪80年代,将村中土路修整加宽,进行了硬化。为发展经济,与郑庄村调换土地,修筑了一条通往九水路的大道,2000年李村镇在此基础上整修,铺上了沥青。从1999年至2003年,村内共集资建了11幢居民楼,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2006年10月开始旧村改造,拆除了全部低矮的旧房,取而代之的将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佛耳崖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从吃不饱到吃精吃好,现在又讲究营养,科学饮食;从衣不遮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到讲究“时兴”、“名牌”;冰箱、彩电、空调等各种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有的家庭还用上了电脑。从2001年开始,村民实行退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凡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居民,都可以办理退休,领取养老金。村民有个头痛脑热的也不愁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真正给人们解除了后顾之忧,这是多少代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
  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业余活动中,勤劳的村民积淀了浓郁的乡土文化。佛耳崖村的人喜欢文艺活动,很多村民喜爱听、唱柳腔戏。新中国成立前村民曾经成立过柳腔剧团,每到冬闲、逢年过节的时候,进行义务演出,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他们不但在本村演,还到周边村庄演出,增进了与邻村之间的友谊。1964年至1974年期间,恢复成立了柳腔剧团,编排演出了《夺印》、《空棺记》、《打狗救父》、《小姑贤》、《红嫂》等古装和现代戏。曾经在北龙口村、下王埠村、杨哥庄村等周围村庄及青岛市许多单位演出,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提高了村庄的知名度。佛耳崖村有爱好体育锻炼的传统,在农闲的时候,年轻人会利用场院三五成群地打拳踢腿、舞枪弄棒,不但人人身体强壮,而且加强了村民的团结,同时对不法分子也有一定的威慑力。1964年到1968年期间,村里的青年民兵成立了篮球队,经常到附近村庄和单位去进行友谊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村北远望卧狼齿山南坡有一巨石,远看形似老妪,俗名“婆婆崮”。传说她与南海边的石老人是一对夫妻。年轻时,夫妻二人以打鱼为生,有一个女儿,聪明伶俐,后来被龙王看中,他们就带女儿逃到佛耳崖村来。龙王追
  卧狼齿山的婆婆崮
  赶至此,还是抢走了他们的女儿。为救回被龙王抢走的女儿,丈夫下海到龙宫寻女,妻子上山求仙救女,年长日久,两人双双化为石身。山南坡还有马鞍石、碾台、石炕等象形石,皆惟妙惟肖,形神兼具。坐落于山腰中的佛耳崖村,有着最甘美的山泉水和沙壤地,出产的瓜果格外鲜美,还演绎出一个神奇的故事。
  传说戴家山上那段天然墙壁似的111肖壁——红壁子,里面锁着许多宝贝,但没人知道怎样才能把宝藏取出来。这年一个寻金的南方人来到佛耳崖村,见山坡上有位老汉开垦的瓜园里青蔓绿叶,满地是大大小小碧绿圆润的甜瓜,这些在人们眼里司空见惯的小瓜引起南方人的注意,他发现瓜地里金光闪动,瑞气万千,里面就蕴藏着开启宝山的钥匙,南方人进瓜园仔细端详,最后锁定在看瓜窝棚旁的一只翠绿如玉的大甜瓜上,他便对种瓜老汉说:“你这园瓜长得真好,我现在就付上钱把瓜全买下,住几天就来摘瓜。”南方人很爽快地付了钱,还千叮咛万嘱咐窝棚旁边的瓜要格外给我看好了,千万别动它。种瓜老汉把瓜卖了好价钱,心中高兴,更加尽心尽力地侍弄这些甜瓜,对窝棚旁的那只更是照料有加。转眼半月过去,甜瓜一天天长大成熟,却不见南方人的踪影,老汉有些着急,特别那只大甜瓜已接近成熟,任其留在蔓上熟过了头就不好吃了,老汉是个实在人,心想不能等它瓜熟蒂落,要在熟到恰到好处时就给南方人摘下来收藏着,让他尝到佛耳崖甜瓜的美味。这天早晨,老汉就小心地把瓜摘下,仔细收拾起来。
  说来也巧,老汉早上刚摘了瓜,下午南方人就来了,他风风火火直奔窝棚边看那只宝贝甜瓜,却怎么也找不到,种瓜老汉笑嘻嘻地告诉南方人,摘瓜不可到十成熟,今早我已给你收拾起来了,谁知南方人一听神气大变,连喊:“糟糕!糟糕!”种瓜老汉这才知道,敢情他瓜园里出了一只宝瓜,竟然是祖辈传说多少代的红壁子钥匙!南方人是掐着时辰来摘瓜的,却被种瓜老汉的好心坏了他的事,事已至此,南方人也只能认了,他拿着九分熟的甜瓜朝红壁子使劲一触,谁知这劲儿太大,未熟的甜瓜也控制不了红壁子,只见红壁子像二扇大门哗啦啦洞开,一团金光倏地窜出洞外,直向戴家山里跑去——原来是只金马驹,趁甜瓜控制不住大门时,钻进深山再也找不到踪影。
  现在的佛耳崖村,已今非昔比。根据李沧区政府规划,要将李沧东部打造成“青岛中央居住区”。在“青岛休闲商住区”项目的规划中,佛耳崖与侯家庄、麦坡3个村共1600余户居民正在成为这个青岛市目前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受益者。目前,佛耳崖村中旧房已经基本拆除,地面上塔吊林立,到处是机器轰鸣声,佛耳崖村正在迅速地城市化。这个小村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子就像花开花落一样了无声息。400年来,它就躺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悠然自得地打发着时光。这里的人们也养成了与世无争的淡泊心境,按部就班地做事,所以这里的老人特别长寿。据统计,村里人口尚不到1400人,但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近50人。如今的佛耳崖村,在默默无闻地经历了无数沧桑岁月之后,逢上了城市改造的大好机遇,往日恬淡而宁静的小村庄被彻底唤醒了,美好的生活正在呼唤着佛耳崖人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佛耳崖秀美风光
  (根据刁学爱、杨维杰等口述及房振兴文字资料整理)

知识出处

李沧文史第四辑

《李沧文史第四辑》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收集李沧文章,勾画出了村庄历史发展的轨迹,记录了当地的民风民情。是一部反映李沧区农村生活的瑰丽画卷。

阅读

相关人物

傅春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耳崖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