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沧文史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190
颗粒名称: 苏家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9
页码: 284-292
摘要: 苏家村位于李村河中游,是个临河而居的村落。李村河经过村南头,九水东路穿过村中。村落横跨九水东路,分为南、北两部分,居民住宅在村南,至今仍保持着传统村落的格局。村北原先是大片的土地,种有杏、桃、梨等果树,现在果树已基本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耸的烟囱和林立的厂房。鸟瞰图苏家村东临庄子村,南面是青山,西与郑庄村接壤,北在李沙东路旁与市南工业园相接。村庄占地0.88平方公里,现有居民520户,1250人,均为汉族。据《崂山县地名志》记载:相传,明朝永乐年间,苏天宝、苏天佑两兄弟从云南迁至鸿园定居。
关键词: 乡村 苏家村

内容

苏家村位于李村河中游,是个临河而居的村落。李村河经过村南头,九水东路(原台柳路一部分)穿过村中。村落横跨九水东路,分为南、北两部分,居民住宅在村南,至今仍保持着传统村落的格局。村北原先是大片的土地,种有杏、桃、梨等果树,现在果树已基本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耸的烟囱和林立的厂房。
  鸟瞰图苏家村东临庄子村,南面是青山,西与郑庄村接壤,北在李沙东路旁与市南工业园相接。村庄占地0.88平方公里,现有居民520户,1250人,均为汉族。据《崂山县地名志》记载:相传,明朝永乐年间,苏天宝、苏天佑两兄弟从云南迁至鸿园定居。至清朝雍正末年,十一世祖苏集才兄弟3人从鸿园迁此设村,以姓起名“苏家村”。清朝光绪年间,曾改名“长岭南头”,后又恢复原名。
  据村中老人所述,明朝永乐年间,苏家先人从云南迁徙到鸿园定居,垦荒造田,以农为生,聊以糊口。到了明末清初,连年战乱,加之灾荒,民不聊生,饥寒交迫,苏氏家族各支便各奔前程。清朝入关后,关外渐现空旷,大片土地荒无人烟,无人耕种,清朝下旨动员关内百姓出关务农。苏氏长支十世举家闯了关东,一支到鸿园以西10余里处,立了苏家村。苏家村大多姓苏,只有两户外姓,一户姓刘,原先在村中教书,后来定居于此;另一户姓王,据说,多少年前,村民烧水做饭,全靠柴草,经常到柳树台一带拾柴草,累了渴了,就到柳树台一家王姓农户家喝水、休息,时间一长感情加深,日后王姓举家迁至苏家村,成了苏家村成员。
  苏家村清末属即墨县仁化乡;德国占领青岛时期,属胶澳租借地李村区;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属青岛日本守备军司令部李村军政署,后改属李村民政分署;1949年8月属南海专区崂山行政办事处李村区;1961年6月建立苏家生产大队;1984年10月恢复行政村,属青岛市崂山县李村镇;1994年6月属青岛市李沧区李村镇;2000年1月属青岛市李沧区九水路街道;2004年10月实行“村改居”,成立社区居委会。
  当年,苏家村村民人均耕地仅1亩,耕作工具简陋落后,农业用水全靠担挑,极少种植其他经济作物。苏家村原以农业为主,兼有果树种植。小麦产量极低,每亩仅100余斤。因地瓜产量高,为了填饱肚子,各户皆种地瓜,长年主食是地瓜、地瓜干。年景歉收则用菜叶、瓜叶、野菜做成的“菜包”充饥度日。年景好的时候,才吃上地瓜面做成的窝头,或用地瓜面做成的包子、面条、面饼之类的食品。山地上可种植果树,可水果不值钱,一担水果挑到集市上去卖,只能换回一点油盐酱醋钱。
  那时候,村民为摆脱穷困,做火烧生意的不少。从清末起,苏家就有做火烧的传统了。到了新中国成立时,做火烧的规模渐渐扩大,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火烧,有句话叫“一百户,八十担子”,意思是说,有100户人家,就有80家做火烧的。因为火烧做出来,要用担子挑着到街市上去卖,所以村里人将这一行当称作“火烧担子”。不过,做火烧赚钱很少,主要是为了赚点黑面充饥。村民们把这种生意称为“做火烧,赚麸子”。每10斤小麦能磨出8斤白面来,剩下的两斤就是黑面和麸皮了。
  苏家村传统的火烧,是一种纯粹手工加工的食品,有其独特的做法。小麦磨成面后,加入适量引子。引子即酵母,有助于面粉发酵,每次发完面后,都留有一块旧面,以备下次当引子用。加入引子后,用手工将面粉翻来覆去地揉搓均匀,揉面是做苏家火烧的一道重要工序,面揉不到好处,做出的火烧质量不过关。面揉好后,再做成一个个面坯,然后放到一个专门做火烧的模子里挤压,磕出来后,就是一个圆圆的火烧了。有的模子里刻有一个“香”字,火烧上也就有了“香”字的印痕。将做好的火烧放到温热的炕上,盖上被子“醒着”,让它们“睡”上一觉后,火烧就变胖变厚了,这时再将它们放到锅里去烙。据说,一锅十印锅的火烧,沿锅底四周烧上三口火,火烧就保证熟了。烙熟的火烧酥香可口,令人垂涎,但却是不舍得吃的,有时孝敬老人一个,老人不舍得一人吃,就再掰一块给孩子们。至今说起火烧,村中的老人仍回味无穷。苏家的火烧远近闻名,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叫做“郑庄的糖球,苏家的火烧”,说的是各个村里最拿手的行当。
  饽花磕子
  计划经济年代,生产队里发展副业,根据村中土质黏厚的特性,因地制宜,成立了苏家瓦罐厂,专门生产碗、盆、饭罩,还有尿罐之类。为了学习制作工艺,保证产品质量,村里特意从西城汇村请来了一位做瓦罐的师傅,专门进行技术指导。西城汇村生产罐瓦盆的工艺堪称一流,据历史记载,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西城汇村人就开始生产罐盆,素有“西城萝卜旺疃瓜,西城汇的罐瓦碴”之誉。苏家村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过了西城汇,想起了罐瓦盆。”苏家村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黑质黏土,加之村民灵巧的双手,又得到了西城汇村制作工艺的真传,所以土窑烧制出的罐盆色泽光亮,敲打声音清脆、响亮,其泥盆盛稀饭不容易凉,饭罩装热馒头不湿皮。饭罩是过去农村家庭用来盛饭的小盆,黑色,呈圆形,四周有透气的小圆孔。当时,家家户户都用这个盛地瓜干、饼子之类的食物。苏家村生产的泥盆和泥罐大都送往仰口、王哥庄等供销社,很受当地人的欢迎。
  除此之外,村里还办起了粉丝加工厂,从外面引进原料进行加工。苏家村的粉丝是用绿豆做成的,先将绿豆放入水里泡,再人工推磨成浆,沉淀出淀粉后,加入面粉进行人工和面,用带有小孔的漏勺一点点将面稀漏下去,用热水烫开,捞起来晾干就成了粉丝了。苏家村加工的粉丝用料考究,品质优良,入水则软,吃起来清嫩适口、爽滑耐嚼。
  鑫利铸钢厂是苏家村最早引进的企业,也是苏家村现有的几家大企业之一,工厂的租赁费是苏家村重要的经济来源。
  现在的苏家村,已远远不止鑫利铸钢厂一家企业了,李沧区工业园和市南工业园(现李沧科技工业基地)皆坐落于此。李沧区工业园是2000年筹建的,李沧区政府统一规划,用去苏家村400余亩土地。园区内有标准厂房区、工厂区、中心管理区、公用设施区及工业发展预留地。根据外商的实际需要设计并修建了新的厂房区,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市南工业园是1995年建成的,用去苏家村土地400余亩。工业园内有制衣、冷藏、食品、针织、物流等许多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带动了苏家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商店、饭店、旅馆、浴室、房屋租赁等行业也应运而生。
  据村中老人讲,在村子西南池塘边上,有棵槐树,槐树边有株花藤,有100多年了,当地人俗称“藤龙花”,是从山上带回来的。这棵花藤主干虬枝盘旋,有碗口粗,一直攀附到槐树上去,约有20多米高。藤底下部分的藤条枝叶盘根错节,来来回回纠结成一个座椅状的造型,人可以坐上去休息。花藤的叶子是椭圆形,不大,花藤开紫色小花。每到开花时节,紫莹莹的小花就成串成簇地开放,花朵将整条藤都包扎得密不透风。花跟藤走,藤走多远,花开多远,藤爬多高,花开多高。远远看去,一树繁密的碎紫,非常美丽。藤龙花属于豆科,学名叫鸡血藤、牛马藤,也叫过山龙,是一种行血补血的中药材,可以通经活络,主治关节风湿痛、跌打损伤、血虚、月经不调及闭经。
  街心花园
  可惜,这株藤龙花在20世纪60年代便消失了。2000年,修建休闲公园时,人们又记起这株“藤龙花”,如果它在,那该有多么好看啊!村子还有一棵更古老的槐树,有200多年了。这棵树因为被虫子蛀得树身中空,孩子们常常进去捉迷藏,后来下暴雨一面枝干断了,伤了元气,渐渐枯败而死。
  村子东北,现青岛第六十四中学的校址上有座庙,叫卧云庵,俗称为小庙,是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该庵被拆除。1956年,在其旧址上建起了小学。此庵之所以叫做卧云庵,还有一段故事。在建卧云庵之前,其北侧不远处建有一座小庙,村里人称其为京庙。有一天,村里来了个地理先生,这个地理先生往南一看,在京庙的南方上空有块云彩,云彩之下像有凤凰在舞。所谓龙飞凤舞,都是吉祥之事。地理先生说这块地气了不得,必须盖座庙宇镇着才行。于是,村里就将北面的小庙拆除掉,在南面盖起了一座庙,取名叫卧云庵。关于卧云庵的名字来历,还有另一说法。据村中老人讲,卧云庵内原有两个道士,主持道士名叫仲嗣禄。当年,仲嗣禄化缘到了济南,来到吴佩孚的住所,道士便提出要其为庙提名的请求。吴佩孚便题了“卧云庵”三字。据村中老人回忆,当年庙宇大门口挂着一方匾,上书“卧云庵” 三字,下面落款就是吴佩孚。
  根据《青岛市李村乡区建设办事处建设纪要》记载:“卧云庵,二十九间,占地十一亩一分。”而现在戴家北山的玄阳观却只有十二间,占地四亩五分。由此可见,当年卧云庵的规模是比较大的。据村中老人回忆,此庵建筑布局为三进院,进了大门,再过两道门槛,方可入得正殿。一进门,左右各立着一个大将军,一个手提枪,另一个手拿剑,十分威武。正殿供奉着王母娘娘;西殿是七神殿,供奉着7个神;东殿是厢房,是道士居住的地方。卧云庵内绿化工作做得很到位,有耐冬、竹子、雪松、桂花等,花木扶疏,清新静幽。卧云庵院内还有一棵银杏树,树龄大约在百年之上,长势很好,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据说,和玄阳观的那棵银杏树大小差不多,虽然年月没有它久远,但苏家村土质肥厚,这棵银杏树汲取山水灵气,竟成了后起之秀。后来,人们见树上有蝎虎上下窜动,便有人窃窃私语,疑有不祥之兆。一年夏季大雨倾盆,一道闪电直指银杏树,接着一声巨雷,银杏树被劈去一半树枝,从那以后,银杏树就渐渐枯萎了,卧云庵也随之渐渐衰败下去。
  每年正月十九是卧云庵的庙会。当年的庙会远近闻名,周围四邻八疃的人都来赶庙,求神拜佛,香火很盛。庙会期间,周围有卖糖球的,有卖水果的,有打炉包的,有做各种各样零食的,还有玩杂耍的、扭秧歌的、扎戏台子唱戏的,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庙会期间,最忙的就是苏家人了,因为邻村亲戚都来赶庙,所以设宴摆席,成了苏家人庙会期间最主要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虽然生活很苦,但村民们仍然苦中作乐,成立了柳腔剧团。每到农闲时节,开始忙活着排练,然后到四邻八瞳去演出。演出的剧目有《王汉喜借年》、《小姑贤》,还有《双生赶船》。
  苏家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经过一代代勤劳善良的苏家人不懈地耕耘和努力,建设和发展了苏家,把苏家建设得更加诱人、更加美好。
  (根据苏本成、苏超等口述及卜振文文字资料整理)

知识出处

李沧文史第四辑

《李沧文史第四辑》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收集李沧文章,勾画出了村庄历史发展的轨迹,记录了当地的民风民情。是一部反映李沧区农村生活的瑰丽画卷。

阅读

相关人物

傅春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苏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