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王家上流村位于李沧区东部,李村河上游,隶属于九水路街道。南王家上流村东与杨家上流村、毕家上流村接壤,西与戴家村、上臧村临界,南面是李家上流村,北依北王家上流村。全村行政区域面积约2.2平方公里,
鸟瞰图现有居民600余户、1700余人,均为汉族。村中姓氏以王姓居多,约占村中人口总数的98%,另有李、梁、管、曹等姓氏,约占村中人口总数的2%。
南王家上流村三面环山,西面是石屋子山和西南坡山,山上植被不多,寥寥落落的,有些荒凉的感觉,山地的梯田种植着桃、苹果等果树;北面是青山,像一面翠屏,因山上有石如绵羊状,故名“绵羊顶山”。东面是舒缓的小土丘,已是杨家上流村了。南王家上流村东村西各有一条河,分别称为“东河”和“西河”,村子则位于两条河中间。东河、西河汇集崂山余脉流下来的雨水山泉,与毕家上流河一起在村南交汇,结伴汇入李村河。过去东河、西河水草丰茂,常常有小鱼小虾在河里嬉戏,后来水源渐渐枯竭,残留着的一点水仅可以用来浇灌两岸的菜地。
村中主要街道有一条东西大街和两条南北大街。东西大街是毕埠路上的一段,但对南王家上流和周边村落来说,却是一条交通要道。它西起王埠庄,一路经过麦坡村、佛耳崖村、上臧村,通到南王家上流村中央,然后向杨家上流村和毕家上流村蜿蜒而去,一直通往北宅。这条路年月久远,是20世纪30年代修建的。当时遇山开路,遇河架桥,南王家上流村东河、西河上的石桥,就是那时修建的。东西大街原先是条土路,近几年铺上了水泥,告别了漫天扬尘的过去。南北大街有两条,一条在村中间,以前也是土路,仅用石头在上面铺成了一条碎石路。村东还有一条路,原来也是土路,这两条南北街经加宽修整,现在都铺成了水泥路面。因为地处崂山余脉腹地,交通不便,只有128路公交车经过村南。
村中石桥
南王家上流村的街道和房屋布局受地势影响,并不十分有序。村中房屋布局复杂,高低错落,各抱地势。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房舍已由草房翻新为瓦房,但村中现在仍保存着用石头垒成的低矮小屋,镶嵌着木质方格的窗棂,样子已经很久远了。不过形态各异的石头垒成的小院,很有些古朴和典雅的意蕴。小巷狭窄、曲折、盘旋,像与人捉迷藏,走着走着似乎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了,但只要拐个小弯,却又是“柳暗花明”。村中居民都很有生活情趣,门前或栽竹,或植耐冬,或摆盆景。时有鸡鸣犬吠声传入耳中,更显得村落之静谧、生活之安好。
南王家上流村在清末属即墨县仁化乡;德国占领青岛时期,属胶澳租借地李村区;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属青岛日本守备军司令部李村军政署,后改属李村民政分署;1949年8月属南海专区崂山行政办事处李村区;1961年6月王家上流村分为北王村和南王村,称崂山县李村人民公社南王村生产大队;1984年11月恢复行政村,属青岛市崂山县李村镇;1994年6月属青岛市李沧区李村镇;2000年1月属青岛市李沧区九水路街道;2004年10月实行“村改居”,成立社区居委会。2001年,居民实行退休养老保险制度。
据村中老人讲,南王家上流村在1961年6月以前与北王家上流村统称为王家上流村,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有王姓两兄弟王通、王达从云南大槐树迁至东李村,七世祖之前居于东李村,到了七世祖时,与先居于王家上流村的刘氏换居,因为村落位于李村河的上流处,冠王姓,故名王家上流村。为什么与刘氏换居,据说有两个原因。一是东李村四周无山,缺少烧柴;二是因为南王家上流村地处河流上流山地,因山水冲积而成的小沟小坎极多。当初,村西的西河和它周边的一条小溪相交汇,汇合之处刚好有一水湾,池水四季充盈,从不干涸,形成“二龙戏珠”之相,人们认为这是祥瑞之兆。再观其北山绵羊顶,秀美如画,加上此处三面环山,地势上属于过去传统风水学中所说的“坎儿”地,有聚宝敛财之意;加上北方山脉的阻挡,气候冬暖夏凉,确实是个宜居佳处。所以,王姓兄弟就从东李村换居此处了。来时是七世祖,繁衍至今已是21世了。王姓兄弟两人渐渐形成长支和次支两大宗支。王氏迁来之后,过了几百年,李、梁、管、曹等姓才相继迁入。李姓人家是新中国成立前由即墨王村迁入,原本李姓在南王家上流村里为人做长工,因为主人家无儿无女,见李姓老实厚道,就将其留了下来。梁姓是新中国成立前因随母改嫁而迁入。管姓是因为娶了王家的独生女儿,父母不舍得女儿离开,管姓才倒插门落户于此。曹姓是新中国成立前从安丘迁入,他原本是个打铁的,流浪在九水路一带的各个村落之间,为山里农户打镐打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落实政策,就将其留在南王家上流村。
南王家上流村以农耕经济为主,主要种植地瓜、花生、小麦、玉米、高粱、黍子、谷子等农作物,还有窝梨、香水梨、秋白梨等梨树。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南王家上流村可耕地很少,每人还不到半亩地,国家根据其情况免收此村公粮,村民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因为山岭薄地,土质贫瘠,很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加上水源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发展,村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为了给庄稼施肥,村民要推着车子到吴家村去推粪。梨子熟了之后,经国家统一调拨定价后,还须用车子推着送到沧口、四方、中山路等地方。当时没有花生油,花生和芝麻都是当作油料的,将花生或芝麻烤熟,碾碎成末,放入坛子里,加入盐,保存起来,人称“芝麻盐”。等到炒菜或拌菜时就舀上少许,用来调味,这就是很奢侈的美味了。
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新中国成立前,南王家上流村民就干起了手工活——糊火柴盒。当时,青岛火柴厂在村中设立了火柴盒加工点,将厂里用以加工火柴盒的材料运到加工点,村民们便到加工点领取火柴盒材料回家加工。当时家家户户都依靠糊火柴盒增加一些收入。小小的火柴盒看上去简单,糊一个火柴盒的工序却并不简单。先用地瓜粉熬糨糊,再用糨糊把制作内盒的小条子粘贴在纸上,将其逐一圈卷成一个四方小盒,再将四方小盒放入蜡烛铸成的火柴盒模型里,粘贴上火柴内盒的底,然后再做外盒,做好后,进行晾晒。有时逢阴雨天,将火柴盒全都摆放到炕头上,在锅灶里加火烧炕,进行烘干。烘干后将内盒套在外盒上,然后绑成捆,送回到火柴加工点去,验收合格后,按每1000个两毛钱的价格付给加工费,后来增加到每1000个三毛、五毛,这成了村民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这个行当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渐渐销声匿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生产力得到解放,村民积极性空前提高,有的出外打工,有的搞建筑、跑运输、开石厂,个体经济飞速发展。村委会也积极引进资金,发展集体经济,玩具厂、制衣厂及青岛大学海洋科技开发公司等企业先后落户村中,还引进了三旺机械加工、箱包厂等韩资企业。土地出让给村里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独资企业的落户解决了村中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村中青年大多都在村中独资企业工作,每月工资1500元左右。村中老人皆有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男60岁、女50岁的老人就可领到1000多元的养老金,实现了老有所养。
合作社生产自救小组妇女正在做手工活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王家上流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1954年,成立了互助组;1955年与毕家上流村、杨家上流村组建了上升农业社。在很短的时间内,全村村民都加入了农业社,团结起来共同发展生产。人多力量大,粮食产量也迅速提高,农业社搞得红红火火。1957年秋,中共中央委员张云逸来村中视察。此事曾轰动一时,是该村发展史上浓重的一笔。
南王家上流曾经有过两个颇有作为的人。一个是王从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他是个开汽车行的,在蒙古路上的大英烟草公司当司机。有一次,他的英国老板被人绑架了,他想办法将其救了出来。英国老板为答谢救命之恩,就买了一辆汽车送他,并将公司的运输业务交给他去办理。他由此起家,运输业务越做越大,渐渐购置了汽车,发展起运输业,成立了当时有名的“忠信汽车行”。据说,他聪明好学,汽车修理技术十分了得,只要听听汽车的声音,就能准确判断汽车的毛病出在哪里。有一次,在青岛大连路那个上坡处,碰到部队车辆坏了,几个官兵趴在车下修理了半天,也找不到毛病。他过去看了看,三下五除二就将问题解决了。部队看好他的技术,就将他留在了部队从事汽车修理工作,直至退休。另有一个叫王从钦的,在杨家上流小学上学,“七七事变”之前,在黑板上写下了“革命”两字,就远赴北平,参加了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清华大学任教,去世后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南王家上流自立村以来,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不少文物古迹,王姓祠堂就是其中之一。南王家上流的王家祠堂建在西河的水塘东侧,分前后两个大院。前院是挂王姓宗谱的地方,后院是人多时用来暂且休息的地方。每到年除夕夜晚近12点时,全村人都各自带纸钱、香火涌到祠堂里来,点上蜡烛,磕头,行礼,烧纸,请死去的先人回家过年吃饺子。祠堂一年四季都是冷清的,只有这一天摩肩接踵,分外热闹。祠堂由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轮流看守,负责祠堂祭祀等活动。能够看守祠堂,对村中老人来说,是件很荣幸的事情。过年这天,负责看护祠堂的老人就将宗谱挂出来,宗谱也叫“轴子”。宗谱有3米高、3米宽,全村王姓先祖都记在宗谱之上。负责看护祠堂的老人要购置猪头、鸡、白鳞鱼摆放在案上,称为“三牲”;还要摆放上水果、点心、枣等。这年村里有人去世的人家要用盘子端上5个馒头摆放在案上,将死去家属的名字填记到宗谱上。所有的供品履行完自己的职责之后,都理所当然地归看护祠堂的老人所有,过年忙活了一顿,没有什么报酬,就算以此慰劳了。等过初二送年时,人们又都涌到祠堂烧香,将先祖送走。王氏祠堂建设年代久远,全村王氏宗祠只有这一个祠堂,后来被毁掉了,家谱也给烧掉了。
另一处古迹是关帝庙。过去南王家上流村曾有三座关帝庙,分别建在村前、村东和村后。里面供奉着关公像,他姿态闲定,手拿书,拈须而读;两侧还塑有两个神像,一个是周仓,手持关公的青龙偃月刀;还有一个是关平,是关公的义子,手拿大印玺。庙内的墙壁上画着壁画,记叙着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为什么要建三座关帝庙呢?据村民们讲,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将关帝庙当“照壁”。照壁就是内墙,农村建造房子时在门对面建的那道墙,可以起到遮挡、迂回的作用,以免从门口直接看到屋内。关帝庙大多建在村口的交通要道的空荡之处,也有防卫之意。第二个原因,蔡阳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被关羽一刀将头砍去,是一个冤死的鬼。当年,为了震慑蔡阳,就在村中主要道路口建了3座关帝庙。第三个原因,是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普遍认为关羽侠肝义胆,为人很义气,可以驱灾辟邪,所以才建此庙。
南王家上流村没有出过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没有太多慷慨激昂的往事,日子花开花落,无声无息。几百年来,它就躺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山坳里,守着只属于自己的时光。这里的自然环境好,青山绿水,花香缭绕。街道也干净,找不到任何邋邋遢遢的东西,一切都清清爽爽。村里还有许多枯藤、老树、鹊窝,显得恬淡而古雅。春天,阳光明媚,柳树刚刚冒出新绿,村中的老树上众多的喜鹊窝里时而飞出两只鸟鹊,安详的老人们坐在街头无忧无虑地晒太阳,脚底下猫咪懒洋洋地在主人身旁。这儿是喧嚣的尘世之外的天堂。
(根据王顺达、王壮元、王圣佳等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