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公鸡及其子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84
颗粒名称: 铁公鸡及其子女
分类号: K825
页数: 8
页码: 106-113
摘要: 写下这个题目,不由人心头一阵酸楚:当年一位鲁南苏北知名的拳师,竟因一个“穷”字,死于距家乡百里的破庙里,尸骨也葬在了异乡僻壤。拳师名叫王安芝,人虽出名,但对其生平事迹,一般人却知之甚少。他出生于今莒南县大店镇范家水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拜师学武。但是,高强的武术并没有改变王安芝穷苦的命运。当时人们眼中的王安芝,50岁左右,中等身材,两肩瘦削,面庞清瘪,双眼炯炯,神采奕奕。
关键词: 王安芝 莒南县

内容

写下这个题目,不由人心头一阵酸楚:当年一位鲁南苏北知名的拳师,竟因一个“穷”字,死于距家乡百里的破庙里,尸骨也葬在了异乡僻壤。
  拳师名叫王安芝,人虽出名,但对其生平事迹,一般人却知之甚少。
  他出生于今莒南县大店镇范家水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拜师学武。因他勤学苦练,悟性又好,武艺进步很快,深得师傅钟爱,将师传武学尽数教给了他。
  但是,高强的武术并没有改变王安芝穷苦的命运。清末至民国初年,天下荒乱,兵灾匪祸不断。王安芝在家乡呆不下去了,只好与老伴拖儿带女外岀,打拳卖艺,挣钱糊口。三十年代初,王安芝一家来到了夹谷山西麓的黄谷峪,在李河东村的一座破庙里安顿下来,一住就是六、七年。
  当时人们眼中的王安芝,50岁左右,中等身材,两肩瘦削,面庞清瘪,双眼炯炯,神采奕奕。虽说是穷人,穿着却干净利索,走起路来,腿脚轻快,呼呼生风。王安芝的夫人,无人知其姓名,都尊称她王师母。他们共有三个孩子, 二男一女,长子是哑巴,名叫王玉明;二子王玉江;女儿最小,叫王玉仙。
  王安芝家教很严,无论是寒风刺骨的严冬,还是赤日炎炎的盛夏,他都要求子女们在寒风中或是烈日下练武。练武时,必须全神贯注,一招一式不准走样。
  人们还发现,王安芝教授子女学习武术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三个孩子不在一起,而是分在三处搞单兵教练,且距离很远,互相看不到对方。据说,王安芝对子女早就留心观察,认为大儿虽是哑巴,但心地善良,为人正直,有行侠仗义之举;二儿王玉江人虽聪明,武艺进步很快,但心术不正,行为乖张,以后不仅不孝养父母,恐怕还会为害社会;女儿王玉仙聪明伶俐,温柔娴淑。因此,王安芝将所学全部武艺包括绝技悉数传授给哑巴,同时要求极严,不到万不得已时不准外露更不准使用;对二儿王玉江,要求同样严格,但所传授武艺有所保留,特别是那些独门功夫或绝技都不让他知晓;对女儿王玉仙,王安芝考虑她将来要嫁人,生儿育女,除教会她一些防身之术外,重点教她学些轻功。
  黄谷峪周围,有朱仓、蛟龙、欢墩埠、黑林等大型集市。每逢集日,王安芝一家都要去设场,打拳卖艺。有一天,在欢墩埠集市上,王安芝的场子观众爆满,围得水泄不通。一阵锣声之后,王玉仙的轻功引来阵阵喝彩,哑巴王玉明与王玉江的对打,也换来阵阵掌声。王安芝岀场了,他先是一套“小虎燕”,接着是一路“大战拳”。只见他勾挑格打,闪展腾挪,一招一式,力道沉稳,观众完全被他精湛的武术表演所吸引,“啧啧”连声。拳术表演完毕,王安芝绰枪在手,眼一瞪,头一摆,一招蛟龙出海,一招九点梅花,观众只听枪声呼呼,只见人影绰约,掌声、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正在这时,一高一矮两个年轻后生,高的瘦,矮的胖, 各手执一把单刀,拨开人群,走进场子。王安芝一见来了两个人,心想:“踢场子的来了!”忙收枪抱拳,连声说:“各位,对不起,对不起,在下有点小事,待在下交待完这点小事,再来耍枪,为大家取乐!”说完转身,大喝一声,“玉仙,还不看茶,递烟!”
  王玉仙急忙端过两杯茶,递上烟卷。但两位年轻人不端茶,不接烟,抱拳施礼说:“王师傅,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遵师命,以武会友,特来请教!”说完,两人跃步挺身,挥刀便砍,直奔王安芝的左右肩。
  王安芝忙横枪架住双刀,说“且慢,二位贤弟,在下武艺平平,只是混口饭吃,还望二位周全!”
  俩后生异口同声:“师命难违!特来请教,不必客气!”说完,一在王安芝身前,一在身后,双刀齐挥,前后夹攻。王安芝不敢怠慢,忙转身撤步,前格后开,左刺右挑,逼退对手。然后,突施一招“双龙摆尾”,攻向对方。俩青年各施一招“凤凰展翅”破解。王安芝因为连日阴雨,集市不开,全家已三天多没吃一顿饱饭了,急于结束这场打斗,一杆枪似怪蟒出洞,枪枪直刺对方要害部位。俩后生毫不示弱,双刀舞动,似雪花飞舞。枪来刀格,刀去枪拨,一时难分胜负。看看时已过午,观众早已躲得远远的,站在远处观看,可是俩后生还没有收式的意思,王安芝心内焦躁。这时,王安芝被逼到了墙角,已无后退之路。只见他枪尖拄地,身轻如燕,腾空跃起,一招“老鹰搏兔”,双脚踢向对方。俩青年不慌不忙,各施一招风摆荷叶,只听“嚓嚓”两声,王安芝双脚上的鞋底被齐齐削下!王安芝心内一惊,暗暗佩服年轻人身手不凡,若不是刀下留情,两条腿早就腿脚分家啦!
  王安芝落地后,一招老僧打坐,顺式揽枪入怀,运功于头顶,拿出看家功夫“金钟罩顶”,静观其变。俩青年纵步向前,双刀齐下,只见火花四溅,王安芝的头发被齐齐斩断,头上留下了两道白杠!
  两青年一见,挽花收势,抱拳于胸,高声说道:“师傅武功高强,佩服。咱们后会有期。告辞!”说完转身,扬长而去。王安芝也连忙招呼儿女们收拾行囊,离开了欢墩埠大集。从此,王安芝得了个“铁公鸡”的名号。这名号越叫越响,越传越远,提起铁公鸡的名号,鲁南苏北一带无人不晓,而其真实姓名却鲜为人知了。
  1941年,一个凄风苦雨的日子。病困交加的王安芝躺在破庙里,已七、八天不进饮食了。深夜,王安芝从昏迷中醒来,将夫人和孩子依次叫到跟前,各自嘱咐了几句话。当他和女儿王玉仙刚说完几句话后,就撇下夫人和孩子,撒手人寰。
  天亮后,王师母带着已哭哑嗓子的三个孩子,来到李河东村,求人借一席之地安葬王安芝的尸骨。穷苦出身的李文义,一向尊重王安芝的为人,也十分同情王家的处境,同意将王安芝安葬在自己的地里。
  丧事结束后,王师母带着女儿来到李文义家,进门后,就叫女儿跪在李文义面前,说“恩人,她爹临咽气时说,谁出借一席之地安葬他的尸骨,就把女儿许配给他,服侍他一辈子!”李文义再三推辞,怎耐王师母就是不答应。就这样,王玉仙嫁给李文义为妻。这一年,王玉仙19岁。
  果然,不出王安芝预料,二儿王玉江长大成人后,曾在国民党赣榆县宪兵队当宪兵,赣榆城解放时被俘,当了解放军战士,后装病被精减下来,与一寡妇成家,定居莒南县坪上村。他虐待老母,依仗拳术为害乡里。其兄哑巴王玉明按照父亲临终前嘱咐,于1957年底前去质问,欲废其武功。王玉江不服,与王玉明对打。王玉明一怒之下,用绝技将其杀死。后来,王玉明定居莒南县相坡乡北杆林村,1989年病故。
  再说李文义与王玉仙成亲后,依照“打倒的媳妇,揉倒的面”这一古训,经常无故打骂王玉仙。王玉仙遵从父亲遗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默默忍受。有一次她被丈夫打得实在厉害,邻居婶子、大娘来了一院子,对她劝说、安慰。有的气不过,说:“我说她嫂子,你不能还手打他,还不能让他打不着你吗?给他点眼色瞧瞧,看他还敢打你不?”王玉仙听了,点头称是。
  一天,李文义从地里回家,见媳妇正在烙煎饼,还没有炒菜,像往常一样,二话没说,一脚踢来。王玉仙早有防备,起身闪过,端起糊子盆说:“你再打,我就把糊子盆扣在你头上!”李文义见了,心中打怵,但又断定他不敢还手,又抡起锄柄打来。王玉仙闪身一跃,一个“燕子穿帘”,上了院子墙头。李文义追到院中,还是要打。王玉仙站在墙头上说:“你再打,我就真把糊子盆扣你头上!”这时,李文义笑了,说:“好,好,我不打你了,你下来吧。”
  从此,李文义再也没有打骂媳妇,夫妻俩相敬如宾,和和美美地过起了日月。有一年夏天,山洪过后,河水变清,水面宽10余米, 最深处约有2尺,自北而南缓缓流淌。一天,小河两岸的姑娘、媳妇们都来河边洗衣服,河边上欢声笑语,十分热闹。王玉仙也收拾了一抱衣服放在盆里,端着盆来到河边。河西岸李围子村李文法媳妇刘桂兰见了,大声招呼:“大妹子,这边来,咱姊妹好啦呱……”王玉仙一边答应,一边运起轻功,如燕子抄水般,踏水而过。河两岸的姑娘媳妇们还没反应过来,王玉仙已到了西岸,站在了刘桂兰身旁。刘桂兰转身看见王玉仙说:“大妹子,你怎么说过就过来了,也没脱鞋?咦,鞋还没湿口来!”众人皆感惊奇。有一个媳妇说:“我看清楚啦,大嫂子过河,走在水皮上,两只脚根本就没踏破水皮……”
  时光荏苒,转眼间四五年过去了,王玉仙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夫妻俩一年到头拚死累活,日子依然过得怪紧巴。这一年,看看年关将近,连给两个孩子过年的新衣裳也扯不起。王玉仙见村里有的年轻人去赣榆县青口推盐,回来卖了赚钱花,就对丈夫说:“他爹,我出去借个本,你去推趟盐吧!”
  李文义说:“你看,我身单力薄,怕推不回来。”
  “你掌握好车把,我来拉车,保准行!”
  “好吧。”
  第二天一大早,王玉仙把孩子托付给邻居大娘,就和丈夫上了路。来到青口盐场一看,推盐的人很多,要排队装车。等他俩装上车,天已过午了。
  好在路上车辆不多,夫妻俩一推一拉,走得飞快,看看太阳已快落山,离家也只有七八里路了。谁知,前面路上出现了10多辆推盐车。那时的手推车都是木轮,路又窄,不论有多少辆车,只能一字排开,走一道辙,一般不准超车。王玉仙惦记着家中的孩子,就对丈夫说:“你掌好车把,咱们超过去。我拉向哪里,你就推到哪里!”说完,把车拉向路旁,从庄稼地头上走过,不一会儿,就赶到了前头拐上路。
  打头的推车人见有人超车,欺他人少,就把车插好,摸岀开车棍说:“伙计们,揍这小子!”10多人一齐插好车子, 拿出棍子,发一声喊,追了上来。
  王玉仙听见后边有人追来喊打,就对丈夫说:“你推车先走,我来对付。”说完,放好拉车绳,抽出棍子,站在路中间。那10多个人不问青红皂白,一齐打来。王玉仙“嗨” 的一声,一招横扫千军,只听“乒乒乓乓”,10几个人手中的棍子已不知飞向何方;“卟卟咚咚”,一个个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王玉仙转身而去,那10几个人也没敢再追。
  王玉仙遵从父亲遗命,一生没有设馆收徒。黄谷峪人尚武,多数青年都会个三拳两脚的。60年代末,经不住年轻人再三请求,王玉仙只好答应冬闲晚上在自家院子里教青年们学拳术。后来,人越来越多,院子太小容纳不下,就改在村头空闲地里。王玉仙教授青年们学习武术的活动,一直坚持到80年代初。随着农村大包干责任制的推行,人们的商品观念、经济意识的增强,青年们大都外出打工、经商,这项活动也就停止了。
  60多岁后,王玉仙患老年性白内障,双目失明。一天,李文义用车推着她去赣榆县沙河镇卫生院治疗眼疾。在离沙河镇不远的地方,有两个骑自行车的青年迎面直撞上来。李文义本能地略一躲闪,躲过了自行车,手推车却倒了,王玉仙顺势站起来。俩青年把车一扔,破口大骂,一个箭步冲上来,一人拳打封眼锤,另一人飞脚踢裆,李文义早已吓愣, 等着挨打。王玉仙眼虽看不见,但听声音辨方位,出手迅疾,只听“嗖、嗖”两声,俩青年早已僵在那里,一动也不能动,踢岀去的腿抽不回来,打出去的拳也收不回去。这才明白遇上了高手,忙苦苦哀求:“师傅,饶命,饶命!再也不敢啦……”
  王玉仙这才说:“不长眼的东西,你师傅怎样教育的?学武术,必先学武德,没有武德,武术就是祸害,懂吗?!” 俩青年连声说:“懂啦,懂啦!”
  “啪啪”两声,王玉仙为其解了穴道,说:“还不快滚!” 俩青年慌忙跪下,朝着王玉仙连磕三个响头,爬起身来蹬车而去。
  1991年农历10月4日,王玉仙病逝在李河东村,享年69岁。

知识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

《临沭文史资料》

临沭文史资料第七辑文史资料,在内容上,建国前的有关史料仍占较大比例,诸如匪祸、人物、名胜、文物等。对建国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映我县各项事业发展以及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如水利、邮电、保险、征兵、知青下乡、卫生防疫、公安工作、民工支边等,则重点进行了组稿和选用;目的是使资料更贴近现实,以史为鉴,教育后人。可以说,本辑内容兼古及今,可读性强。

阅读

相关人物

袁均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安芝
相关人物
王玉明
相关人物
王玉江
相关人物
王玉仙
相关人物
李文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