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在大兴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83
颗粒名称: 京剧在大兴镇
分类号: I207.32
页数: 4
页码: 102-105
摘要: 京剧何时传入大兴镇,无史料可查。扎纸匠李玉思是玩友班的头头,他们经常在王善兴的几间闲屋里活动。后来李西刚、李西经、王德兴、王其玲、李西庆、李东阳、王恒树等人也陆续加入,便成立了“京剧研究社”。他们搜集了京剧剧本、琴谱等戏剧资料,整天在一起学习唱腔,切磋动作,研究走场。有的掌鼓板、有的操琴、有的打锣鼓家什。开始,没有服装、道具,他们便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自制各种道具:把红布缠在木棍上当刀枪,用茼丝染制胡须。
关键词: 大兴镇 京剧

内容

京剧何时传入大兴镇,无史料可查。据民间老艺人回忆:大约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前后,当地有几个爱好京剧的玩友,经常在一起唱几段二簧或西皮片断。扎纸匠李玉思是玩友班的头头,他们经常在王善兴的几间闲屋里活动。后来李西刚、李西经、王德兴、王其玲、李西庆、李东阳、王恒树等人也陆续加入,便成立了“京剧研究社”。他们搜集了京剧剧本、琴谱等戏剧资料,整天在一起学习唱腔,切磋动作,研究走场。有的掌鼓板、有的操琴、有的打锣鼓家什。开始,没有服装、道具,他们便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自制各种道具:把红布缠在木棍上当刀枪,用茼丝染制胡须。又发动卖布的商人献布捐款,模仿戏装做了花衫、打袄、箭枪,先排演《打渔杀家》、〈反徐州》、《木兰从军》等小型剧目,利用晚间或阴雨天进行排练,往往是夜半更深,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闭门造车,关着门演戏,是终不能见大市场的。李玉思便带领演员到外地拜师学艺。他们在莒县结识了京剧班主陈得意。因志趣相同,谈吐投机,一拍即合便拜了干亲。陈得意磕头拜李玉思为“干爹”。不久,陈得意携箱来大兴镇投靠李玉思,开始筹办大兴镇京剧团。
  李玉思是个有名气的扎纸匠人,他扎制的彩轿、战马、龙灯、旱船,造型美观、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内的人都请他扎彩,生意兴隆,日子过得挺从容。为了筹办京剧团,他仗义疏财,把手中积蓄的资金和30多亩地的家产,全部投进戏班。第一批科班便招收“兴”字班36名学员,大部分是十三、四岁的儿童,分别学演生、旦、净、末、丑,并配有双角。陈得意任班主,李玉思为“坐家师”,聘请仇长俊为教师,紧锣密鼓地就排练起来。这个戏班是“资方班”,一切开支都由自己负担,学员吃、穿由班主供给,演出收入全归班主所有。起初,排演了〈打渔杀家》、《木兰从军〉、仮徐州》、《童女斩蛇》等剧目。学员年龄小、身个矮,戏装肥大,都得打折穿。但小演员们认真学习,做功细腻,吐字清晰,字正腔圆,颇受观众欢迎,称赞李玉思办的这班娃娃戏很有看头。
  一年后,大兴镇京剧团正当兴旺发展的时候,班主陈得意与李玉思发生了经济冲突,产生了分岐,两人便分道扬镶,各奔东西了。陈得意携箱返回老家莒县。戏班的主要演员胡兴兰、付兴春、王佩兴、邢兴永等人加入北辰村周开成(周老五)资助的、李庄人庞长春为班主的"祥”字班,轰动一时的大兴镇京剧团就此散伙了。
  1942年,解放区的抗日形势开始好转,本镇盐店官庄人赵东鲁在临沂领导的文工团改为“火光”剧团,把退下来的全套戏装赠送给大兴镇戏班;海陵独立团打开桃林日本鬼子据点,把得来的戏箱也分给大兴镇戏班一部分。外流的演员又陆续返回,于是大兴镇戏班又重整旗鼓,成立了 “大兴镇农村京剧团”。先后聘请了青州府程果庄人程连邦和沭阳京剧团文唱武打兼备的张见喜为教师,与张见喜签定了合同,制定了班规,开始了新的排练,增演了《定军山》、《李陵碑》、《鱼腹剑》等剧目。当时没有固定的演出剧场,一般都是在广场上筑个土台子,埋上几棵木棒,拉上幕布,分成前后台。演出大部分是包场,一次至少包三场,每场包金最少100元银洋,收入相当可观。包场一般是春会、庙会、干旱祈雨的愿会等,多数的募捐以集资为主,偶尔也有官宦、绅士、大户自己出钱包喜庆场,管吃,但包金就不多了。
  1942—1945年间,是大兴镇农村京剧团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期间,演员们加入了山东省战工会领导的实验剧团,主要为抗日宣传演出。当时,八路军——五师师部驻朱范、东盘一带,老四团、老六团、海陵独立团在滨海区活动,三天两头打胜仗,实验剧团经常到驻军所在地作慰问演岀。因此,演员们曾多次受到罗荣桓、肖华、罗华生、唐亮和师、团首长的接见。1943年临沭成立中心县后,参军、减租减息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实验剧团配合中心工作,赶排了《小苍山》、《除三害》、《小放牛》等剧目,在解放区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受到党政机关和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党的关心培养下,实验剧团为了让演员们集中精力演戏,要求村里为他们实行代耕,以保证他们的生产、宣传两不误。剧团演员胡兴兰、付兴春、王兴和、李兴业、邢兴永、孟兴海等主要演员还先后加入了党组织。他们在剧团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除演出外,还利用业余时间给群众读报纸、讲革命故事、散发传单,做了大量宣传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黑旋风”孟兴海和“金嗓子”付兴春参了军。解放战争期间,付兴春随军南下,建国后,在上海京剧院任职;“旱天雷”王佩兴在合肥市京剧团任团长;能拉会唱的邢兴永在外地某京剧团当琴师;胡兴兰、李兴风、李兴业、谢兴玉等人,成了大兴镇京剧团的骨干力量, 继续活动。
  据老演员回忆,当年大兴镇从事京剧演出的约有一百多人。由于受京剧的熏陶,会唱京剧的人相当多,中、老年人几乎都会哼几段京剧。邻村黄泥沟有位戏迷叫“郎老四”,对京剧着了迷,整天背着胡琴,走亲逛友唱京剧。有一年大兴镇逢春会,他想在〈大江东》中扮演乔阁老,便甘愿拿出两口袋小米作酬金,让剧团允许他登台“打炮”过京剧瘾。至今民间还流传“郎老四打炮——倒贴”的歇后语。
  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导下,大兴镇农村京剧团开始创新、演新、唱新,结合中心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排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而且多是义务性演出。大兴镇的京剧真可谓几度风雨,历尽沧桑,演出场次无计,嬴得众口赞誉。这一支扎根乡土的艺术之花,将久传不衰,放岀异彩。

知识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

《临沭文史资料》

临沭文史资料第七辑文史资料,在内容上,建国前的有关史料仍占较大比例,诸如匪祸、人物、名胜、文物等。对建国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映我县各项事业发展以及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如水利、邮电、保险、征兵、知青下乡、卫生防疫、公安工作、民工支边等,则重点进行了组稿和选用;目的是使资料更贴近现实,以史为鉴,教育后人。可以说,本辑内容兼古及今,可读性强。

阅读

相关人物

彭秀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玉思
相关人物
王善兴
相关人物
李西刚
相关人物
李西经
相关人物
王德兴
相关人物
王其玲
相关人物
李西庆
相关人物
李东阳
相关人物
王恒树
相关人物
陈得意
相关人物
胡兴兰
相关人物
付兴春
相关人物
王佩兴
相关人物
邢兴永
相关人物
周开成
相关人物
庞长春
相关人物
孟兴海
相关人物
李兴业
相关人物
王兴和
相关人物
胡怀迎
相关人物
李兴堂
相关人物
大兴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