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岭寻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82
颗粒名称: 石鼓岭寻旧
分类号: U419.3
页数: 5
页码: 97-101
摘要: 石鼓岭的石鼓、神牛,声名远播,鲁南苏北一带几乎家喻户晓。浪迹天涯的游子,与人谈起家乡的石鼓,绘声绘色,津津乐道,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石鼓岭,坐落在临沭县城东北24公里、玉山镇前石鼓岭村东侧。石鼓岭海拔高度不知几何,但岭顶端有建国后设置的军事测量标志,或可证明它是这一地方的制高点。耳听村支书充满激情的话语,眼看美丽整洁的村庄,我们暗暗叹服前石鼓岭人的勤劳和智慧!旁生侧枝因低矮妨碍交通,被锯掉。
关键词: 石鼓岭 石鼓岭寻旧

内容

石鼓岭的石鼓、神牛,声名远播,鲁南苏北一带几乎家喻户晓。浪迹天涯的游子,与人谈起家乡的石鼓,绘声绘色,津津乐道,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石鼓岭,坐落在临沭县城东北24公里、玉山镇前石鼓岭村东侧。石鼓岭海拔高度不知几何,但岭顶端有建国后设置的军事测量标志,或可证明它是这一地方的制高点。民国初年纂修的《沂州志》、《沂州府志》、《临沂县志》等旧志, 都曾对石鼓岭上的石鼓作明确记载。民国24年(1935)编修的《续修临沂县志》更进一步详细记述:“石鼓岭,在五区东部,有石作鼓形,扣之渊然有声。岭南北长二里许,中间耸峙,南有悬崖,刻’天门’二字,旁刻有’北皋行乐处’五字……”
  据河湾村98岁老人张鸿祥及其二子张学义(74岁)、石鼓岭村刘元学(72岁)、尹兆学(75岁)介绍,早先,石鼓岭顶有一巨石耸立,石面有一亩地大小,表面较平,常有人在上面晒粮。巨石北端,中间凸起,状如鼓形,用石块或铁、木等硬物敲击,发出“砰砰”、“咚咚”的声响,故被称做石鼓。石鼓西1米处,有一条宽约80公分的石隙,其中塞满黑土,长有杂草。石隙西约1米处,有一凸起的石脊, 宽约40公分,长2—3米,刻有“道折明沂郡石思故宅”9个20公分见方的大字,字体端正秀丽,极见功力,俗称“卧碑”。石鼓东2米处刻有一盆莲花,莲叶肥大,9朵莲花盛开,大若伞。其南约2米处,刻有一只梅花鹿,鹿首斜挺,四蹄悬空,似在奔腾跳跃,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鹿南3米处,巨石东端,有一条因雨水冲刷形成的自然沟堑,深约2米。巨石悬崖,峭壁如削,刻有“北皋行乐处”5个大字,字为颜体,功力浑厚,被称做“悬匾”。巨石南端悬崖,如刀削斧劈,陡不可攀,上刻“天门”二字,硕大粗犷,遒劲豪放,被称做“石天门”。其上巨石表面、悬匾西南侧,有一深深凹坑,形若脚印,传为二郎担山赶太阳时所留……
  老年人说,当年这一带村庄稀少。只在石鼓岭前怀,有一村庄,名叫石家宅子,其西约2里处有一官庄园村。石思家住石家宅子村,为当地首富,有良田千顷,曾挂千顷牌,免纳赋税,不缴皇粮。有一年,石家为夸耀豪富,掘坑约一亩,坑上放置木板,板下钉挂铜铃九千九百九十九只,板上置土,压平作场,套上牲口拉碌磚九十九只,走于其上,只听“叮叮咚咚”响声不断,俗称“打响场”,意为苍龙摆首,家中仓内有粮千囤,子孙万代享用不尽……
  石思生于明代,自幼聪颖,饱读诗书。闲暇时,常约人登上村北石鼓岭,游玩嬉戏,吟诗作画,悬匾卧碑当是他的杰作。匾文大意为:村北岭上高处是我游玩寻乐的地方。碑文意为;从此处动身,沿着曲曲折折的岭上小路,可以到达明朝沂州郡石思的老家石宅子村。后来,石思后人触犯明律,被人告发,官府派兵进剿,石家宅子村被夷为平地。一说悬匾卧碑为石思后人幸存者眷恋故土,缅怀先祖遗迹所作,未置可信。但人去村毁却是事实。现村庄旧址随处可见的砖头、瓦砾、石臼,当是明证。
  沧桑变迁,石鼓岭今已面目全非。在张学义老人的指引下,我们登上了石鼓岭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约60亩地的大石塘。塘深约15米,最深处达20多米。有百余人在塘内采石,拖运石料的拖拉机轰隆声,打眼的“叮叮当当” 的铁石撞击声不绝于耳。问及石鼓、卧碑、悬匾等,年轻的采石人摇首不答。一位50多岁的老汉伸手一指,说:“在石撅子南旁,早没啦!”顺着老汉手指的方向望去,在石塘南部,离南岸约50米处,有一石柱寂然矗立。我们来到跟前, 见石柱高约15米,最大周粗约20米。问及原因,采石人答:“那上边有军事标志,不准动!”抬头望去,只见石柱顶端存有半米多厚的土层,长满了杂草、荆棘,还有两三株叫不出名的小树,这或许将是一个新的景点……
  石鼓岭的古迹、景点,已载入祖国的文化典籍,但在“农业学大寨运动”农田建设中,毁于放炮取石,着实令人遗憾。
  石鼓岭西侧的前石鼓岭村,村西有一条源于北岭的小溪,自北向南流淌,在村庄西南角折向东南。在溪流的拐弯处,形成了一个20-30亩地大小的汪塘。我们来时,汪塘已干涸,只见塘中有三块巨石,状如水牛,成倚角之势,这就是名闻遐迩的神牛汪。
  传说,过去神牛汪常年不涸,存水约3—4米深。村中刘财主有牛9头,雇一少年放牧。每天傍晚,少年放牧归来,将牛赶进汪塘饮水、洗澡。奇怪,水中怎么有10头牛?!数来数去,对,不多不少10头牛。待把牛牵上岸来,仍然是9头牛,屡次验证皆然。这一爆炸性新闻在村中传开后,人们纷纷传说:“刘财主该发财啦,有神牛相助! ”某日,有好事者,事先备好鸟枪,并在9头牛角上系一块红布条,将牛群赶进汪塘。果然,水中又是10头牛! “砰”的一声枪响,那头没系红布条的牛不见了,汪水变成血红色。
  从此,汪塘干涸,露岀了那三块巨石。刘财主渐渐家道破败,不几年,就穷得叮当响。
  眼下,前石鼓岭村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宽阔平坦的村街两旁,有青石垒砌的下水道。排房整齐划一,青石红瓦,令人爽心悦目。人们说,这几年,石鼓岭村富啦,得益于石鼓、神牛。村党支部书记刘乃先却对我们说,俺村这几年发展快,变化大,石鼓、神牛没帮什么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富民政策,给俺村带来了好年景,好日月。过去,人民公社化时,社员拚命干一天活,还挣不到一毛钱,穷得远近闻名。改革开放以来,村两委换了一届又一届,每届都团结得跟一个人似的。班子硬,政令通。全村男女老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先后打胜“三大战役”。第一个战役是开发荒山。俗话说,靠山吃山。俺村有荒山约2500亩,村两委带领群众挖条带、整梯田、垒石堰,连续奋战四、五个冬春,建起一个板栗园,一个茶叶园,现有投产见效益的板栗园1500亩,茶叶园120亩,年收入40多万元。石鼓岭上开采的青石,大都运往日照、连云港两市,支援了港口建设。第二个战役是发展经济。村两委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经济,搞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大棚蔬菜,科学栽培西瓜,先后建成投产一座白石子加工场,一座青石子加工场,一座煤球厂,年总收入约5()万元。第三个战役是整治村容村貌。经过近10年的治理,开辟出横三竖五8条大街,沿大街建成新排房。现在俺村400多户、1400口人,家家吃穿不愁,电视机已基本普及,许多户已用上了冰柜、洗衣机……1995年,全村实现整体脱贫。199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村两委计划在村西神牛汪处筑堤蓄水,’三牛倚角’处建水榭、凉亭,搞一个农民公园。
  耳听村支书充满激情的话语,眼看美丽整洁的村庄,我们暗暗叹服前石鼓岭人的勤劳和智慧!来到村中十字街口南侧,见一株传为元末村人所植的古槐,主干高3米,底粗约5米,胸围约1.9米,巳朽烂中空。旁生侧枝因低矮妨碍交通,被锯掉。而主干顶部新生一枝,干如碗口粗细,挺拔秀丽,笔直向上,高约3米,树冠团团如华盖,发出勃勃生机。它昭示着前石鼓岭村的过去,也象征着前石鼓岭村的未来。目睹此景,联想村两委的规划蓝图,我们坚信,有党的富民政策,有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前石鼓岭的经济发展将会更快、更有成效,前石鼓的人民的明天将会更好, 更美满!

知识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

《临沭文史资料》

临沭文史资料第七辑文史资料,在内容上,建国前的有关史料仍占较大比例,诸如匪祸、人物、名胜、文物等。对建国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映我县各项事业发展以及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如水利、邮电、保险、征兵、知青下乡、卫生防疫、公安工作、民工支边等,则重点进行了组稿和选用;目的是使资料更贴近现实,以史为鉴,教育后人。可以说,本辑内容兼古及今,可读性强。

阅读

相关人物

袁均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学义
相关人物
刘元学
相关人物
尹兆学
相关人物
石思
相关人物
刘乃先
相关人物
石鼓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