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庄两旗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81
颗粒名称: 夏庄两旗杆
分类号: K928.6
页数: 6
页码: 91-96
摘要: 临沭县驻地临沐镇,地名改革前叫夏庄。这里的老住户都听说过,本地高氏家族在清朝出了两家做官的,竖过两根旗杆。一根靠近东圩门,叫东旗杆,现居利民街地界;一根靠近西圩门,叫西旗杆,现属镇北街地界。到民国时期,俩旗杆就只剩了俩石座。时至今日,石座也没了,也很少有人能说出这两根旗杆的来历。
关键词: 夏庄 旗杆

内容

临沭县驻地临沐镇,地名改革(1984年)前叫夏庄。这里的老住户都听说过,本地高氏家族在清朝出了两家做官的,竖过两根旗杆。一根靠近东圩门,叫东旗杆,现居利民街地界;一根靠近西圩门,叫西旗杆,现属镇北街地界。到民国时期,俩旗杆就只剩了俩石座。时至今日,石座也没了,也很少有人能说出这两根旗杆的来历。本文根据有关资料①,将两旗杆的来龙去脉整理如下:东旗杆
  以功名竖东旗杆的人叫高惠铭(1846-1912),字和轩, 册讳②培兰,又字香谷。光绪庚子科(1900年)岁贡生③, 候选训导④,皇清例授修职郎⑤。
  高惠铭兄弟二人,兄名恩铭。幼年时期他们的父亲便去世了,但母亲却为他们安排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她请来了孩子的外祖父孟迪前老先生,教授恩铭、惠铭学业。惠铭“性颖异”,“遂以县试第一登簧序”。但是,惠铭先生官运“卒不遇”,五十四岁时才熬了个岁贡生,候选训导。大约是因为他自恃才高,不向掌权者送礼,所以那训导的官位就一直候选,只好当了私塾先生。“家居授徒,老屋三楹,额曰敦人堂。岁岁设帐⑥,其中室不能容,别开两楹益之。” “士以故游其门⑦,食饯⑧掇芹者,无虑百余人。近乡文士岀其门下者,十居八九焉。”这说明,惠铭先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教了一大批成才的学生。据说,旗杆也就是他的学生们凑钱帮助竖起来的。当然,先生能竖旗杆,学生也感荣耀。旗杆竖起来了,门楣也随之扩大装修,自然很是气派。直到现在,年龄大的乡民仍称呼惠铭、恩铭先生的后人为"前大门的”。
  对惠铭先生的评价,同乡岁贡生张宝信在他的《南埠琐记)中这样写道,“……先生有倚马才,指授以成名者,人百有奇,宗师校士临琅琊,拔十人者,此得五。”“尝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冰生于水寒于水,青出于兰青于兰……”“不成人恶成人美。”据这些文字记录看,惠铭先生不但有真才实学,而且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是一位很有教养为人敦厚的先生。当惠铭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岀的时候,“闻者莫不弦然,吊客云集、诸门人⑨为文祭之。”门人以“先生品端德厚,私谥曰端厚先生。”并集资为他立了一块石碑以表纪念。
  惠铭先生能够获得学业上的成功,与他胞兄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其胞兄高恩铭(1841-1888),字荣轩,因“再试不售”,慨然曰:“大丈夫有志当世务,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遂援例入监⑩,业陶猗⑪之业,立成素封家。”他的这一举措,为弟弟的安心读书创造了条件。
  恩铭先生为人豁达不羁,慷慨好施,经常为他人排忧解难,人们亲热地称他“大先生”。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高其志,监生⑫,二儿子高其节,字松岩,庠生⑬。其节还学得一手好医术,治病救命,深得乡里称赞。
  恩铭、惠铭的后人繁衍兴旺,且在北京、省城工作的很多。恢复高考以来考入大中专学校深造的也不在少数。应该说,这与东旗杆的文明家教有直接关系。
  西旗杆
  以功名竖西旗杆的人叫高葆初。(1868-?)字慎复,号小坡,一号写亭。自幼好学,优廩生⑭,庚戌科岁贡生,授鸿胪寺⑮序班加五级⑯。
  葆初先生也有很好的学习环境。首先,他父亲的老弟兄仨很团结。伯父高玉田(1834-1872),字兰坡,号瑞轩。“少与两弟共笔砚,嗣以家贫,不能俱业儒,乃为陶朱⑰业。”为了两个弟弟的学习,玉田先生自动放弃读书,去搞经营。士农工商,多方交际,“善持筹⑱首创门楣。宅临街,屋三楹,设药肆曰六一堂,货肆曰大兴号。”玉田先生既开药铺又卖京广杂货,其收入足供两个弟弟读书。
  葆初先生的父亲高青田(1835—1892),字鹤坡,号松溪,是个博学多才的人。“星卜堪舆之学靡不通,尤精歧黄 ⑲。”“既不得志于时,.遂以卖药隐于市。志在济人,非趋利也。”“求医者踵相接,不索谢,不惮烦,颜其堂曰太一,与六一相次。"
  葆初先生的叔父高书田(1849—1895),先学文后习武,十七岁便中武秀才。葆初先生的祖父高文朝,字锦章,号级堂,乡饮耆宾⑳,也是个文人。
  统观葆初先生一家,祖父是文人;伯父开了药铺贷栈;父亲开了配套的诊所;又有三叔武秀才“佐伯兄治家”,这个家庭自然兴旺发达了。葆初先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功成名就也是情理中事。清朝的功名可以按例赠给家人,所以,葆初先生的父亲和祖父也被她赠㉑为贡生。
  葆初先生的后半生值清末,乃乱世之秋,清廷封赠已无作用。接着孙中山推翻帝制、军阀割据、张勋复辟、袁氏称帝,“乱糟糟你方唱罢我登场”……,又有何礼仪可讲?他这个掌管礼仪的小官也就只好归而“独善其身”了。他写得一手漂亮小楷,高氏族谱多是他的手笔。(见封三)
  东西旗杆虽说都是高姓家族所立,但当时两支人已出五服,各支讲各支的名誉。唯一的联系就在高葆初是高惠铭的学生。按行辈说,葆初比惠铭高三辈。(属曾祖行)但,惠铭先生去世的时候,葆初不以长辈自居,而是“执弟子礼”,为他的老师捐款立碑。又和同窗张宝信、高其德等人一起撰写挽联,题写碑志,以纪念惠铭先生。此举足见师生情谊之厚,同时也可看到二位先生涵养之深。
  注释:
  ① 有关资料指:《古郯夏庄高氏家乘》及《古郯夏庄高氏支谱》。
  ② 册讳:册,符命也;讳,名讳也。
  ③ 岁贡生:明、清制,府、州、县学生员食負久者,每岁或数岁选一二人,贡入京师,入国子监肄业,谓之岁贡。
  ④ 候选训导:候选,待选。清制,内自郎中,外自道员以下之官,凡初因考试或捐纳出身,皆赴吏部报到,候部依法选用,谓之候选;训导,官名。明、清时,于各州、府、县儒学皆置训导,以为(府)教授、(州)学正、(县)教谕之副,掌训迪所属生员。
  ⑤ 修职郎:官名,明置。为文积正八品封阶,清因之。
  ⑥ 设帐:帐,绛帐。后世美称讲座曰绛帐。
  ⑦ 游其门:游,游学也。(入门拜师)
  ⑧ 食饨:同廩饯、既廩,谓月给之官俸也。
  ⑨ 门人:生後也,犹言弟子。
  ⑩ 援例入监:谓引用成例也。入监,成了监生。
  ⑪陶猜:陶朱公以治产致富,猗顿以用盐起家。
  ⑫监生:谓入国子监肄业者。
  ⑬庠生:明朝科举制度规定:考进县学、府学的称庠生(俗称秀才)。
  ⑭廩生:明初,凡生员皆廩食。因称生员食廩者为履膳生,简称廩生。
  ⑮鸿胪寺:官名。汉始称鸿胪,掌朝贺庆吊之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寺,官舍也。有鸿赞、序班等官,清末废。
  ⑯加级:清制,官员有功绩者,议叙之法,一曰记录,二曰加级。加级又有加一级、加二级之别。
  ⑪陶朱:范蠡,善居积。世称陶朱公。
  ⑱持筹:持,持营;筹,计划也。
  ⑲歧黄:岐伯与黄帝,医家奉以为祖,并称岐黄。
  ⑳乡饮耆宾:古制,三年大比,诸侯之乡大夫献贤能者于其君,将行之时,以宾礼待之,与之饮酒,谓之乡饮酒礼。耆,老也。
  ㉑也赠:旧时,官员以己身受封之爵位名号,呈请移受亲族尊长,谓之封。其人已殁,则称魁赠。

知识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

《临沭文史资料》

临沭文史资料第七辑文史资料,在内容上,建国前的有关史料仍占较大比例,诸如匪祸、人物、名胜、文物等。对建国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映我县各项事业发展以及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如水利、邮电、保险、征兵、知青下乡、卫生防疫、公安工作、民工支边等,则重点进行了组稿和选用;目的是使资料更贴近现实,以史为鉴,教育后人。可以说,本辑内容兼古及今,可读性强。

阅读

相关地名

高惠铭
相关人物
高恩铭
相关人物
张宝信
相关人物
高其节
相关人物
高葆初
相关人物
高玉田
相关人物
高青田
相关人物
高书田
相关人物
高文朝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