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镇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80
颗粒名称: 大兴镇史话
分类号: K250.6
页数: 7
页码: 85-96
摘要: 说起大兴镇,在鲁南苏北这半边天里,不知者不多,一提起来,人们都会翘起大拇指,说它是“藏龙卧虎之地”。为什么它能有那么大的名声?这是因为它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清朝自康熙年间起至宣统皇帝止,这里曾安设文武两座官衙,剿匪捕盗,保卫了这方水土的平安,时间长达二百多年。据当地王姓居民的〈王氏家谱序)载:“吾王氏始祖原籍江苏兴庄,明洪武年间迁此,在乱石沟畔立村定居,故名乱石沟”。又因该村四、九逢大集, 故亦称“乱沟山集”。
关键词: 大兴镇 史话

内容

说起大兴镇,在鲁南苏北这半边天里,不知者不多,一提起来,人们都会翘起大拇指,说它是“藏龙卧虎之地”。为什么它能有那么大的名声?这是因为它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清朝自康熙年间起至宣统皇帝止,这里曾安设文武两座官衙,剿匪捕盗,保卫了这方水土的平安,时间长达二百多年。
  大兴镇早年叫乱石沟。据当地王姓居民的〈王氏家谱序)载:“吾王氏始祖原籍江苏兴庄,明洪武年间迁此,在乱石沟畔立村定居,故名乱石沟”。又因该村四、九逢大集, 故亦称“乱沟山集”。
  乱石沟位于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西有绵亘数百里的马陵山,南望羽山,东靠磨山,北依蟠龙山,四面为群山环抱。沐河支流(今新沭河)在村南东西穿过,使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然而,在旧社会,这里是“山高皇帝远”、朝廷统治鞭长莫及、无人管辖治理的“死角”。特别明末清初,这里连年灾荒,土匪趁机横行乡里,断山截路,打家劫舍,搅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那时,苏鲁接壤处的羽山、磨山两山之间,地广人稀,更是盗匪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流传着一首民谣:“羽山到磨山,蟲贼出万千。茂岭山(长沙头岭)上点点卯,遮盖沂、郯、海、赣半边天。要得安,此处安上文武两座官”。这首民谣充分反映了这方土地是何等的荒乱,土匪又是何等的猖獗,苦难中的黎民百姓又是多么渴求安宁,盼望朝廷派清官来此剿匪捕盗,治理荒乱!
  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皇帝南巡,路过沂州府。兰山庠生①王首②拦驾奏本,直言上疏,为民请命,反映沂、郯、海、赣匪患泛滥和百姓对朝廷的强烈心愿。〈沂州府志〉载:“康熙十八年,康熙圣驾南巡,兰山庠生王百疏献二策:其一是黑土涧(指马陵山)至羽山二百里,人烟稀少,山寇易聚,当于郯城县乱沟山集设捕盗官,永除盗贼”。
  王自这个穷书生冒死挡驾奏本的消息一经传出,从城镇到乡村,街头巷隅,男女老少,皆议论纷纷,表示赞同。康熙皇帝是历史上比较圣明的君王,他经常微服私访,了解民情。传说这次微服私访至此,途中遇雨,曾在大榆科村榆树底下避过雨,在日晒河岸上晒过衣,还到小寺庙上求过签。在问卜中,老道士无意唱出一首民谣:“三山③未出头,河水向东流,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蟠龙山是吉地,清官代代有。”康熙皇帝听后颇受启发,他登上摩天岭,观察地形,向四周眺望,见青山隐隐,绿水荡漾,蟠龙山前祥光普照,只可惜目前蒿林杂生,满目荒凉,如能加强治理,当顺人心,合民意。
  康熙皇帝回朝后,把了解的情况纳入整治计划,决定在苏鲁边界,四山④、四县⑤扼要之处的乱沟山集设捕盗衙署,剿匪捕盗,维护社会治安。〈郯城县志》载:“康熙二十四年新设沂、郯、海、赣捕盗同知,以兴祖升授。莅任初,即躬亲相度两省接壤、四山扼要之地建立衙署。”捕盗衙署由山西进士李兴祖任第一任同知。这同知一职为五品,与沂州知府平起平坐。李兴祖到任后,他遵照朝廷旨意,在乱沟山集破土动工,兴建文武两座衙门,设文武官员,管辖治理沂、郯、海、赣四个县毗邻地带的社会秩序。并以“兴武安邦镇守”之意,将乱沟山集更名为“大兴镇”。从此,大兴镇的名声大振,远近闻名。
  武衙门建在大兴镇东西(中心)大街,坐北朝南。大门为拱形,红色匾额上有“捕盗武衙门”五个金色大字。院内有审判堂、东西厢房,院外设监狱、刑场。它专管抓差办案,审讯定罪。和武衙门相邻的文衙门为仿古穿堂式大门,内设办公、会客厅以及东西厢房、伙房等。为了方便交通,捕盗衙署又派人监管,动用民工修筑了通往沂、郯、海、赣四条出村大路。
  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廷又指令同知付星,从民间募款,在沭河上、镇西南建桥一座,长达90余米。“桥以兴名,以其近于镇而同其名也”,故称大兴桥。桥北头立碑三座,镌有捐款人姓名。从此,南北交通畅通,“凡负行囊驱车马,晨行而夕赴,以往返于沂、郯、海、赣间者,皆不必叹河水之洋洋。”自修大兴桥之后,捕盗衙署抓差办案更方便了。
  以上所提到的建衙、筑路,以及文武两衙的公用经费,多由设在盐店官庄的盐店(实际上也是盐政管理机构)用盐税提供。
  大兴镇捕盗衙署是沂州府特派的执法机构,所辖沂、郯、海、赣四个县邻边地区跨省界,地盘大,缉捕土匪任务相当繁重。按照清朝法律,缉捕定罪都要经州府官员审批。这在当时交通、通讯条件受限的情况下,上传下达,往返多次,容易贻误战机。为此,清廷后又规定它不但可以抓差办案、量刑定罪,还有处决权,杀人不须沂州府官员审定。雍正四年(1726),大兴镇捕盗衙署新设沂州营,分防十总一员,于东昌、德州等营拨兵50名(其中内马兵10名,男兵40名),以供执行公务之用。在此之前,抓犯人用的是当地 “临时工”。外出时穿上号服,回来后脱下交回。
  乾隆三十八年(1773),沂州府在大兴镇增设巡检司,掌管督粮、征税、海防、水利建设。由于社会安定,百姓安心生产,经济也逐渐得到发展。外地商贾慕名来大兴镇开杂货铺、开饭店、建旅社、搞运输,打拳卖艺、赌博、游玩看景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兴街头天天象逢山会一样热闹。
  乾隆四十五年(1780),捕盗衙署对沂、郯、海、赣四个县有通匪恶迹的土豪劣绅登记造册,征税罚款,利用这部分资金在南门外建造一座“文庙”,塑了魁星象,以示镇邪除魔,宣扬孔孟之道。按历代封建王朝惯例:只有县级以上官府驻地才可建“文庙”,这也可见大兴镇当时的特殊地位。
  嘉庆元年(1796),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景,以狄天录为首发动群众捐款,在大兴镇西南角建关帝庙一座,并塑了关公、周仓象。这次捐款是自发性的,号召一发起,便一呼百应,有的捐元宝,有的献大洋,盐店官庄盐店每家捐元宝一只;大峪子村山高薄岭,年年种高粱的多,群众自愿把大兴镇官衙使用的苕帚、饭帚全包下来,以表对他们维护治安的敬意。关帝庙修成后,每年农历三月十九大兴镇逢庙会,四面八方的老百姓便穿红着绿,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来烧香磕头,祈求关老爷除暴安良,保卫这方人的平安。
  咸丰八年(1858),清廷命令山东巡抚崇恩:“兰山余匪,亦着迅速搜剿净尽,以免勾结为患。”至此,苏鲁边界的匪患已基本平息。
  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统治阶级的剥削制度存在,治乱灭匪只能治梢而不能治本。到了清末,这一带匪患又频起而难以制服。宣统三年(1911),郯城知县电告山东巡抚孙宝琦:“郯城四邻边境土匪蜂起,特禀电添兵帮剿……” 孙宝琦为此亲来沂州巡査匪情。此时,安徽凤阳人、翰林张光照正在大兴镇巡检司任职。孙到沂州府这一天,各州、县官员都在接官厅迎接,唯独张光照乘轿前往接官厅直至大门外下轿。众官员说张失礼,但孙大人见了张不仅没责怪,反而躬身称“舅”,以礼相待。原来孙宝琦是张光照的外甥。张光照说:“我这次来沂州府,一是奉命赴郯剿匪,二是祝贺外甥高升,并向我的老姐、你娘请安。”在沂州知府为孙宝琦举行的接风席间,孙宝琦举杯向舅父敬酒,并嘱托众官员:“吾舅遭贬来贵府大兴镇巡检司任职,请诸位多加关照……”他的话掷地有声,那些官员哪个敢违抗、下眼看待张光照呢?后来,大兴镇的知名度亦随着张光照的升迁而进一步提高。
  大兴镇从康熙年间设文武两座官衙以后,社会逐渐安定,生产、经济、文化都相应地得到发展。光绪三十四年(1908)废科举,这里建立了学堂。民国初年设有国民小学,抗日战争时期改办抗日小学,建国后这里办了大兴完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此外,二十年代,郯城县国民政府还在这里办一所乡农学校,时间虽短,也驰名郯东北。抗日战争时期,大兴镇成了抗日根据地。:1940年4月,中共苍马工委成立和1941年建县后,这里是大兴分区委、区委、区公所驻地。建国后,大兴区党委、区政府、大兴公社党委、公社管委会机关,一直驻在这里。半个世纪以来,在党的教育下,这一片热土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干部。从地方到军队,从基层到中央,全国各地都有大兴籍的人在工作。
  从清初至今,几百年过去了,当年大兴镇捕盗衙署这个封建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变革,早已消失了。昔日的文武两座衙门已被战火毁尽,庙宇亦被拆除,碑石碣文也荡然无存。1950年,导沭后河床加宽,大兴镇南街居民北移;1970年石良河水库扩建,大兴镇再度分村搬迁。1994年乡改镇后,大兴镇管辖原芦庄乡35个村。1997年春,大兴镇党委政府的办公大楼迁到祥光普照的蟠龙山前重建。现在这里是柏油路南北贯穿,新沭河大桥腾空飞架,石良河水库碧波映衬着新建的楼房,山光水影相映成趣,大兴镇的发展远景不可估量,它将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
  注:①庠生——明朝科举制度规定:考进县学、府学的称庠生(俗称秀才)。
  ② 王自——《沂州府志》云:"王百,字美公,县庠生,世居蔡庄村。少年好学,曾游东海,路过乱石沟。”
  ③ 三山——指大兴镇境内的蟠龙山、茂岭、摩天
  ④四山——指苏鲁边界上的马陵山、羽山、磨山、夹谷山。
  ⑤ 四县——指临沂、郯城、东海、赣榆四县。
  ⑥ 同知-清朝知府的副职。
  ⑦ 兴祖——李兴祖,山西太原人,康熙年间进士。口述人:李振迎,76岁,南下离休干部(处级)。
  李洪让,74岁,原大兴镇镇长。
  王通古,70岁,退休干部。
  王通达,54岁,县政协社会工作委员会主任。
  作者:彭秀珍,64岁,原大兴中学校长,已退休。

知识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

《临沭文史资料》

临沭文史资料第七辑文史资料,在内容上,建国前的有关史料仍占较大比例,诸如匪祸、人物、名胜、文物等。对建国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映我县各项事业发展以及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如水利、邮电、保险、征兵、知青下乡、卫生防疫、公安工作、民工支边等,则重点进行了组稿和选用;目的是使资料更贴近现实,以史为鉴,教育后人。可以说,本辑内容兼古及今,可读性强。

阅读

相关人物

彭秀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自
相关人物
李兴祖
相关人物
付星
相关人物
狄天录
相关人物
孙宝琦
相关人物
崇恩
相关人物
张光照
相关人物
李洪让
相关人物
王通古
相关人物
王通达
相关人物
彭秀珍
相关人物
大兴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