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教山河重安排——临沭县水利建设五十年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70
颗粒名称: 敢教山河重安排——临沭县水利建设五十年回顾
分类号: F407.9
页数: 6
页码: 8-13
摘要: 临沭县地处鲁东南,西靠临沂市河东区,北依莒南县,西南与郯城毗邻,东南与江苏省东海、赣榆接壤。本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域半湿润过渡性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剧烈。沐河两岸、中部、东北部、南部的山前地带为山间各地小平原覆盖;北部、东北部、中部、南部地带的低山丘陵,基岩裸露,地势起伏,给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困难。县内过境河流有沭河、老沐河、新沐河、分沂入沭总干排。内河主要有苍源河、韩村河、穆疃河、石门河等,全县10公里以上的河流15条。
关键词: 临沭县 水利建设

内容

临沭县地处鲁东南,西靠临沂市河东区,北依莒南县,西南与郯城毗邻,东南与江苏省东海、赣榆接壤。本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域半湿润过渡性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剧烈。沐河两岸、中部、东北部、南部的山前地带为山间各地小平原覆盖;北部、东北部、中部、南部地带的低山丘陵,基岩裸露,地势起伏,给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困难。
  县内过境河流有沭河、老沐河、新沐河、分沂入沭总干排。内河主要有苍源河、韩村河、穆疃河、石门河等,全县10公里以上的河流15条。
  建国前,因河流缺乏治理,一遇汛期,洪水骤发,河道决口,低洼地带一片汪洋,山区冲田塌堰;若遇天旱,则河流干涸,稼木枯萎,人畜吃水困难,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全县人民很早就兴修水利,建大坝,挖水库,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特别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全县人民热情高涨,团结一致,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949年4月至1953年12月,国家投资3000多万元,在县境内完成导沐整沂工程:劈开马陵山"开挖了新沭河和分沂入沐河道,完成了沐河拦河大坝、人民胜利堰、穿沭涵洞等大型建筑物,使汹涌澎湃的沂沐河洪水,沿着新开挖的分沂入沭水道和新沭河东流,减轻了1000多万亩土地的洪涝灾害。1958年冬开始兴建龙潭水库,1959年建成,为县内第一座小(一)型水库,解决了当地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问题。
  六十年代,在“以蓄为主”的水利方针指导下,全县又调集1.5万民工,修建了临沭县第一座中型水库——凌山头水库,该水库解决了周围几个乡镇的灌溉和人畜用水问题。更重要的是,有了足够的水供应县城工农业的生产,为县城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1967年4月动工兴建大型引河灌溉工程——龙窝拦河坝和干渠,并逐步对灌区进行了配套。
  七十年代,大型治淮骨干工程——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开工,县境内的主要工程有新沐河、分沂入沭、沐河大官庄枢纽、总干排、沐河及新老沭河回水培堤护岸等工程,全县先后参加21期东调工程施工,出动民工8.58万人次,完成土石方、沙方550万立方米。县境内建成新沐河泄洪闸、新沭河小于科和后湖交通桥、分沂入沭水道黄庄倒虹吸和黄庄抢排闸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另外,1976年对龙潭水库进行扩建,于1978年结工;使总库容达1260万立方米,成为全县第二座中型水库。1978年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水利工程的重点逐步由建设向管理转移,重点抓工程的挖潜、配套、续建、加固和解决农村人畜吃水难问题。
  1949年至1990年,全县累计完成水利工程量10208万立方米,工日10260万个,总投资17709.2万元。建成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24座,小(二)型64座,塘坝380座,总闸容8268万立方米;修建万亩以上灌区6处,机电井1248眼,配套708眼,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0.48万亩,提高到1990年的22.37万亩;37.9万亩易涝洼地,已治理35.58万亩;全县还治理水土流失324平方公里,修水平梯田32.12万亩,植水土保持林15.48万亩,治理小流域1条,面积7.7平方公里,建沟坝地1.03万亩。水利事业的发展,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全县农业的生产条件,全县粮食单产由68公斤增长到402公斤,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纵观几十年水利事业的发展,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但也有经验教训:第一,工作要严肃认真,依靠事实,仔细测量、计算。1951年3月,为了减轻牛腿沟的排洪负担,在杨沙埠堵塞旧河,向东开挖新河2607.0米,经沟头入苍源河,在工程中设计排水量20立方米每秒。但在当年汛期中,溢岸决堤,冲屋7间,后按60立方米每秒重新设计,重新施工,浪费了人力、物力。由此可见测量、计算绝对不能马虎、想当然。第二,充分发动群众,相信群众,全心全意为了群众,是胜利之本。可以说,与全县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一项水利工程,都与全县人民的努力分不开。有时为了工程高质量地完成,民工都把锅灶搬进了工地。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煎饼,一心一意为了工程。第三,要妥善解决好工地四周移民问题和占用土地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是有教训的,1963年1月,蛟龙公社部分社员因移民问题未妥善解决,到江苏省石梁河水库管理所哄闹,影响很不好。省人委对这件事批示:“这一事件是严重的,要接受教训,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我县属温带过渡性气候,阳光充足,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干风多;春末夏初,时常出现干风和雹灾;夏季雨量充沛,经常发生洪灾;秋季气温凉爽,降雨少;冬季空气干燥,雨雪稀少,多北风,气温低。常年春秋少雨,易成干旱,春旱夏涝秋又旱,大旱平均六年一遇,东部山岭地区较西部平原地区严重。洪涝平均三年一遇。因此,抗旱防汛,关系到国计民生。新中国成立后,在历届县委、县府的领导下,县、乡都成立了抗旱防汛领导机构,由县水利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汛前对工程进行检查,层层召开防汛会议,落实措施,在汛期中遇到险情,领导干部都亲临抗洪救灾第一线,争取早日解决险情、减少损失。
  1974年,全年降雨1257.9毫米,其中汛期820毫米,雨量大且极不均衡。8月13日至14H,降雨历时16个小时,全县平均降雨276毫米,沐河流域降雨241毫米。由于此次降雨集中,雨量太大,沭河大官庄站洪峰达5400立方米每秒。洪峰远远超过沐河行洪能力,致使县境内沭河漫溢决口18处。沿河韩村、白旄、南古、岌山、店头、大兴6个公社的52个大队被洪水包围,30个大队房屋倒塌过半,全县3.5万人无家可归。县委、县府及各部门领导及时上阵指挥,落实防汛抢险措施。8月13日至14日夜汛情最紧张时,县委书记杨廷谷,副书记、县防汛指挥部扌旨挥孙承金到防汛办公室昼夜值班,坐镇指挥;13日夜,南古穿沭左堤涵洞决口,防汛指挥部立即组织百人抢险队,从县酒厂运来两扇大铁门,数百条麻袋进行堵口,经过几个小时的奋力拼搏,堵住了决口,保证了南古公社驻地及附近的几个村庄的安全。
  在抗洪斗争关键时刻,中央和省用飞机运来橡皮船,抢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向灾区运送各种救灾物资。沂沭河洪水东调指挥部派汽车3辆,县运输公司派汽车5辆,为灾区运送救灾物资,支援救灾活动。县委、县府又派医疗队到灾区为群众治病、防病,防止疫情发生。
  汛后,县委、县府立即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维修水毁工程,重建家园。从东部未受灾的公社抽调人员带料到灾区建房,将被洪水冲毁的46846间房屋在冬季到来之前全部修建完毕,使灾区群众有房可住,安全过冬。白旄公社沙窝大队党支部书记孙加力说:“俺庄的房子全部倒塌了,当时全庄一看就只是树木,如果没有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给我们重建家园,恐怕得有百分之八十的群众外岀逃荒,今年俺庄的小麦种得好,明年生活没有问题,感谢党感谢政府。”
  在治涝工程中,全县原有易涝地面积37.19万亩,多分布在白旄、店头、南古、临沭、醋庄、曹庄、华桥7个乡镇。经过治理,疏通了牛腿、黄白、班旬河、三沙、三曹、华大、华二、半路等110公里的排水沟以后,除涝面积达35.58万亩。治理前茅草丛生,易旱怕涝,十年九歉,治理后条田整齐,沟渠布局合理,能排能灌,使涝洼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因我县大部属丘陵地带,山岭起伏,沟壑纵横,且大部为剥蚀丘陵,部分岩石裸露,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在水利部门大力支持下,重点在朱仓乡、唐岭乡、临沭镇、韩村镇的山区进行挖鱼鳞坑、建谷坊、植树造林等,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63万亩。由于这些工程的修建,汛期拦蓄上游的洪水、泥沙,控制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76年冬至1980年春,全县农田基本建设进入了新阶段,采取“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分片突击,组织会战”的办法,全县共治淤改土35万亩,治涝25万亩。县组织的会战主要有苍马山治岭改土、白泉南水利配套工程。经过会战治理,自然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修路方便了群众的交通;二是兴建了水库、塘坝,使山区的农田灌溉增加了水源,粮食产量明显提高;三是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搞好农业生产增强了信心。
  据1980年普查,全县历史性缺水村庄59个、6.8万人。经过历年的努力,至1990年底,已经解决了45个村庄、5.09万人吃水难问题。工程形式主要以打井、修塘坝为主。
  近几年,县水利局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沂沐河东调工程上,多次受到淮委、省、市的表扬,早已完成的大型工程——大官庄枢纽,承担着沂沭河水东调入海,南调入湖的任务,大大加强了泄洪能力。

知识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

《临沭文史资料》

临沭文史资料第七辑文史资料,在内容上,建国前的有关史料仍占较大比例,诸如匪祸、人物、名胜、文物等。对建国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映我县各项事业发展以及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如水利、邮电、保险、征兵、知青下乡、卫生防疫、公安工作、民工支边等,则重点进行了组稿和选用;目的是使资料更贴近现实,以史为鉴,教育后人。可以说,本辑内容兼古及今,可读性强。

阅读

相关人物

褚洪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廷谷
相关人物
孙承金
相关人物
1949年至1990...
相关事件
1976年至1980...
相关事件
临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