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致富不忘乡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07
颗粒名称: 养鱼致富不忘乡亲
其他题名: 记市政协委员丁效强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8
页码: 6-13
摘要: 地处苏、鲁两省,郯、邳、沂(新沂)三县交界的杨集镇十三甲村,十年九涝,是沂蒙山区的洪水走廊,其土质“干如铁,湿如鳔,不干不湿甩不掉”,就在这块贫瘠的黑土地上,造就了一位令同行钦佩,令村民感激的致富带头人 ——丁效强。
关键词: 丁效强 人物传记

内容

地处苏、鲁两省,郯、邳、沂(新沂)三县交界的杨集镇十三甲村,十年九涝,是沂蒙山区的洪水走廊,其土质“干如铁,湿如鳔,不干不湿甩不掉”,就在这块贫瘠的黑土地上,造就了一位令同行钦佩,令村民感激的致富带头人 ——丁效强。现在走进丁效强的家,首先映入你的眼帘的,是那一本本鲜红的荣誉证书,一张张夺目的奖状,顿使你感到他事业有成的辉煌。
  现年五十一岁的丁效强,因家境贫困,只上了五年的小学,因无力升学,于1966年进入公社渔场工作,后被推荐到县渔场,和淡水养鱼打了30多年的交道。30多年来,他从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养殖经验,但他从不满足,始终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他家中所订的有关报刊和一本本翻阅破旧的养殖专业书,不难看出他在自已的事业上所倾注的心血。谈起淡水养鱼,他能讲的头头是道,从鱼的品种、生活习性、繁殖到饲料搭配,无一不通,特别是他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助人为乐,带动乡亲致富的行动和精神,更令人赞叹不巳。
  说起丁效强的事迹,是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他带来的契机。
  1981年,村里120亩涝洼地要出租承包,当时无人问津。这一消息传到在渔场工作的丁效强耳中,他再三斟酌,便毅然辞掉渔场工作,在家人、庄邻,众怨热讽的情况下,他回家大胆承包了这120亩地,带领家人整修挖塘,不到一个月就整好了44亩鱼塘。靠着求亲告友,自筹借贷买了10万余尾的鱼苗投塘放养,苦干三年,收入颇丰,不但还上了借贷,还净余近5万元。1984年被县评为''劳动模范”,可谓初战告捷。但他并不满足,通过学习,又从报纸上看到''江苏无锡市发展稻田养鱼致富”的报导,他便带着干粮,去无锡学习。回来后,在自家的二亩稻田里放养鱼苗,进行试验,村里人都投以怀疑的目光,暗里嘀咕他是瞎胡闹,这些他都不予理会,经过精心喂养管理,不但使当年水稻由原来的亩产400公斤增加到500公斤以上,同时还获得养鱼亩收入500元以上,铁的事实,震动了村民,村民们由原来的怀疑变成纷纷向他讨教求助。他二话没说,就热情地、无偿地毫无保留地向乡亲们传授了技术,并亲自挨家挨户指导,无偿供应鱼苗,使全村稻田养鱼迅速得到发展。后,他又从安徽怀远县引进埃及胡子鲶,在稻田试养,因系热带品种,他更加细心管理,一天十几次在稻田里观察、记录、研究,终于总结出该鱼种耐高温、耐低氧、生长快、适应性强等特性,最适宜在稻田放养。从插秧到收割前,仅三个月可达每尾3市斤以上,且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对此,他总结出四条好处:一是胡子鲶适应性强,凡是种水稻的地块都可喂养;二是既种稻又养鱼,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三是省药、省工、省钱,昆虫、虫卵、杂草都是鱼的好饲料,减轻了病虫、杂草对水稻的危害,节省了劳力,降低了成本,又使稻田水质好,温度适宜,溶氧丰富,使鱼快速生长;四是鱼在稻田里觅食游动,对水稻水层土地起融通增氧作用,有利水稻生长,产量可达千斤以上,比未放鱼的增产10—20%,单是胡子鲶的推广,就使全村当年稻田养鱼500亩,人均纯增收700元。
  稻田养鱼成功,村民尝到了甜头,没养鱼的户纷纷学着放养。党和政府看到丁效强带领群众养鱼致富,是一条可靠的道路,于是找老丁商量,欲请他将稻田养鱼的技术,向全乡群众传授,他说:“我是养殖技术推广员、乡土联谊会会员、劳动模范、县市政协委员,这些头衔不是白挂的,能给党委、政府和群众做点好事,做点实事,俺心里才踏实,也是俺应尽的义务”。于是,由镇党委牵头,很快办起了稻田、淡水养鱼技术培训班,由丁效强讲解传授技术。这下,老丁就更忙了,讲完课,就走家串户,地头田间,宣传指导,使这项技术很快得到普及推广。因此,镇党委提出了实施二千亩渔塘,万亩桑果“富民工程”战略计划,实施后,仅养鱼一项就使全镇财政收入净增12万元。县委、县政府也把丁效强的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号召全县有条件的地方都推广他的技术,使更多人受益。这样以来,更鼓舞了丁效强,他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干劲。他积极投身于镇党委提出的二万元奔小康帮带工程,如90年,他帮带的5户,年收入均达万元以上,另带动65名养鱼户,年收入40万元,人均收入达3000多元。
  前进无止境,事业更辉煌。1995年,镇党委有100亩水面的养鱼场,又包给了丁效强,他说,这回,我承包下这百亩水面,既可做繁育鱼苗的基地,供应群众,又能从事开发高科技项目,使咱镇的养殖业再上一层楼,承包费22.5万元,合同10年,他又投资11.5万元建10房、架电、购置器材,并在原来放养的青、草、鲢、鳙四大鱼种的基础上,先后又引进武昌鱼、白昌鱼、板鲫、银鲫、罗非、鲂鱼、健鲤、胡子鲶等十几个品种,根据它们各自的栖水层和食性特点,混合放养,充分利用塘内水层的立体空间和水中的天然饲料,提高饲料的利用率,节省开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过去靠从外地引进鱼苗,费用高,规格不全,不及时,影响发展,丁效强就根据全镇鱼苗的需求,自培鱼苗。经过苦心钻研试验,终于成功地培育了青、草、鲢、鳙、边、花、鲤、鲫等鱼种,特别是用鲤鱼和白鲫串养育成的鲤鲫,从育苗到成鱼出售,只需半年,他这独具匠心地创研,大大满足了全镇鱼苗的需要,近年繁殖鱼苗达9000万尾,同时,自己还年获利7万元。又使乡土联谊会的养鱼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根据各种鱼的水性,由过去的打浆饲料、混合饲料,改成颗粒饲料,使饲料配方更加趋于合理,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和成鱼的生长速度。
  为了使广大群众,普遍掌握养殖技术,他把自己成功的饲料配方和一整套养殖技术经验,自编成册,自费印刷,连同自费订《中国水产》、《淡水养鱼》《水产科技》等杂志,发给渔民,从而带动全镇渔业的大发展,使全镇1500亩汪塘,都很快得到开发利用。
  丁效强在成绩面前,不骄不躁,不满足继续开拓前进,于是他又开始探索河蟹的试养、鱼鳖混养的攻关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辛勤的劳动,又使河蟹淡水放养成功,并招来江苏新沂骆马湖一带的渔民不断来人参观学习,求购蟹苗,因河蟹肉质鲜嫩、味美、营养丰富,是一种名贵的水产品,美食家称“甘腴虽八珍不及”,又有“河蟹上市百味淡”之说,所以市场畅销,价格可观,渔民都愿放养。此际,连同鱼鳖混养成功,仅此一项每亩就增收5000余元。
  丁效强在带领乡亲养鱼致富的过程中,做到了以下五条:一是信誉第一,价格从优,按时供给。凡是养鱼户来购鱼苗的,一律比市场价优惠20%,按时供给,有的送货上门;二是本着人无我有,人劣我优,人优我转的原则,引进优良品种,首先自己搞好示范,成功后推广,使渔户放心;三是科学管理水层,实行定质、定量、定食、定点四定法喂养,精管细养,不搞粗放型;四是无偿提供鱼病防治技术咨询,如有渔户养的鱼出了毛病,只要告诉他,他立即前往义务诊治;五是包销产品,凡购他鱼苗的户或其他养鱼户出售有困难,他一律帮销,保证渔户的利益不受损失。
  丁效强处处想着群众的利益,利用自己的技术帮带乡亲养鱼致富,乡亲们众口称赞他是致富路上的带头人。杨集镇供稿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

《郯城文史资料》

本辑收录山东省郯城县政协自1981年成立以来到1988年17年间政协委员中有较大贡献者的资料或事迹。所选政协委员包括各界人士,或在经济发展中贡献较大并带领群众勤劳致富,或在技术上有专长、工作上有成就,或在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领域中有一定影响。书后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郯城县委员会历届机构设置及其成员》。

阅读

相关地名

丁效强
相关人物
杨集镇十三甲村
相关地名
十三甲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