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中外的郯城地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988
颗粒名称: 震惊中外的郯城地震
分类号: X43
页数: 40
页码: 21-60
摘要: 1668年7月25日晚8点左右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发生了。这次地震的有感范围极其广阔,波及到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余省及中国东部海域,并远及朝鲜西部一带。有文字记载的受震地区达四百余州、县, 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极震区烈度12度, 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
关键词: 地震灾害 自然灾害

内容

按:为了保存资料,便广大读着了解康熙年间我县大地的情况,普及地震知识,增强广大群众的防震观念。故从《临沂地震》中转载此文。
  一、当时郯城地震的有感范围及地震烈度。
  1668年7月25日晚8点左右(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发生了。这次地震的有感范围极其广阔,波及到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余省及中国东部海域,并远及朝鲜西部一带。有文字记载的受震地区达四百余州、县, 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极震区烈度12度, 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
  根据历史记载各地遭地震破坏的程度,划分烈度和烈度异常用表来表示(见表)。郯城地震烈度评定及异常分布范围表续前表二、郯城地震的基本参数。
  (一)震中位置:
  由于历史地震无法求得准确的微观震中,仅据史料记载,综合灾害对比、地震断层、地面形变强度以及地质构造条件的分析,确定1668年郯城地震宏观震中位置为东经118。30’、北纬34°48’,即为现今的郯城、临沂、临沭三县交界处。
  (二)地震震级
  采用震中烈度或等烈度线面积经验公式推算,郯城地震震级为8.5级。
  (三)震源深度:
  对于郯城地震的震源深度计算,曾有三种说法:1961年刘正荣计算为20公里;1973年昆明地震大队计算为60公里;1978年王家义计算为40公里。1984年经高维明、李家灵、郑朗苏、林趾祥计算为36公里。
  三、郯城地震的宏观前兆。
  一次大震前,总会相应地出现许多宏观异常现象。郯城地震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较详细的记载,仅从现存的历史资料来看,这次地震的宏观前兆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特旱与大涝:
  在郯城地震前四年,即1664年秋冬,在震中区的西部广大地区,包括山东的西部、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的部分县出现大面积干旱。次年旱情持续发展,遍及整个山东,另外还蔓延到河南、安徽和江苏等省。这年除山东半岛麦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绝产,正是千里赤地,草木皆枯。有的县出现“人相食”的惨景。据山东省1640年一1900年近三百年的有关旱史统计,震前的干旱范围之大,旱期之长,灾情之重,是罕见的;可谓“特大干旱”。大旱后三年,即1668年发生8.5级郯城地震。在大震发生时和发生后,震中及邻区,如:山东郯城、莒县、诸城、即墨,江苏泗阳、涟水、淮阴等地,还受到霪雨洪水的侵袭。郯城史料记载:“更苦霪雨不停休,满陌秋田水涨流;今年二麦充官税,明年割肉到心头”;莒县的史料记有:“莒自遭地震,又遭水冲……平地水深三尺,田禾淹没”、“人于高击山麓架木披茅,以蔽风雨,至十月乃构室以焚;即墨史料记有:“六月露雨连绵,平地波涛汛涨,田禾淹没,民地泥涂,十七夜二更,天雨未停,地震复至,地势如酒醉人形••••••民房倒塌无数,地震压死653人”。可见地震后灾害之惨重。
  (二)地下水位上升:
  这类宏观前兆现象史料记载很少,仅清康熙福山县志中记载:“康熙七年正月初九日日生四耳,六月兜村西井水上涌,有声如雷,十七日亥刻地震,声如雷,多坏民屋。"福山远离大震震中,震前却出现井水上涨,并伴有如雷般声响,如果这一现象是地震前兆,可以推测临震前震中区地下水位更会有剧烈的变化, 只是当时还未被人们所重视。
  (三)动物出现异常
  地震发生前和发生后许多动物如牛、马、驴、狗、鸡、野雉等,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述:陵县“薄暮,地中有声如雷……牛马奔逸四出,鸡犬弗宁";临淄“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淄川“鸡鸣发高树”;潍县“野雉群雏”;泰安“驴夜嘶”、“狂走鸣犬鸡”;海丰(无棣县)“鸡犬鸣吠不体,自戌抵亥方止”;江苏昆山县“地震有声,人畜皆惊走";海州“鸡犬鸣吠”、“牛畜吼”;河南西华县“薄暮天红地震,鸡犬齐鸣”;清丰“地震有声,房屋动摇,人仆倒不能立,鸡犬震惊”;开州(濮阳)“六月地大震,人几不能立,鸡犬皆惊走”。这些动物异常分布范围多在震中区的外围,而极震区却没有这方面的史料,只有“所震之地,鸟雀尽殒”的记载。
  (四)地震伴随的物理现象:
  郯城地震临震时,伴随出现的大气物理现象,主要包括地气、地光、地声,震后还有地生白毛的现象。
  1.地气。临震时出现。特征有白色、黑色、浑浊烟状之分,气体似乎来自地下。史料有这样的记载:“十七日戌时忽有白气冲起,天鼓忽鸣,城随大震”;“西南白气如匹练”;“地震有白气亘天;“有震后数日复震者,皆先有白气冲天,继有声自西北而东南”;“白气长亘天,黑云如墨炭”;“黑气如云”;“黑气从西北来”;“黑气从乾地涌来";“突黑烟矗起,未及天半,岸折入江”;“烟气弥布”;“昏昏罩尘烟”;“扬轻尘,拥宿雾,惨噎匝天,浓烟遮地”等。分布范围多在震中区外围,如泰安、荣城、峄县、蒙阴、博山、无棣、河北唐山、江西徳化等地。震中区郯城也有“地惨天昏蒙黑雾”的记述。
  2.地光。临震时出现。特征为黄紫色云状、红色或似火光。史料有这样的记载:“而黄紫色云亘西璧,由南迤北”;“薄暮天红地震”;“戌时地大震,有声如雷,火光四散”等。分布范围多在震中区外围,如江苏赣榆、河南西华、山东高密等地。
  3.地声。几乎与地震同时发生。特征距震中越近,地声音量越强,其音可分为似雷声、奔马声、风吼声、金鼓声、金戈声、连炮声等。史料有这样的记载:“郯城地震声若轰雷”、“有声如雷”、“又如万马奔腾屋上”、“声如奔马”、“声如雷鸣,音如风吼”、“屋上如万马奔驰,地中如金鼓声”、“起初如连炮声”等。分布范围包括震中在内的广大地区。也有的地方在大震发生前两小时就听到了地声,如日照县史料有:“十七日酉时(晚六点)哄声西北而来,平地反仄,山岭震摇”;江苏丰县史料记有:“酉时有声如钟,自西北而南,地震”。
  4.地生白毛。出现在震后次日或数日。特征为白色绒毛,短的为一二寸,长的达尺,有气味。史料有这样的记载:“六月至七月地生白毛,短者一、二寸,长者尺”、“夏六月武进、无锡、宜兴地震,生白毛,毛长尺许,燎之气腥”、“戌时地震有声,人畜皆惊狂走,后四、五日地生白毛三寸许,火之臭如牛羊毛”等。分布范围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杭州一带和安徽当塗、天长等地。所有地生白毛的地区都属这次大震的低烈度区。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与震后霪雨潮湿气候有关。
  四、郯城地震造成的破坏。
  郯城地震造成的破坏极为惨重,史称“旷古奇灾有史料记载的受灾地区达155处之多,尤以郯城、莒州、临沂受灾最重。破坏主要表现为:一是地面变形,包括地裂、喷沙涌水、山崩地陷;二是建筑物倒塌,包括城池、县治、官衙、学宫、仓敖、民房、庙、寺、祠、塔、桥等;三是人员伤亡。现据史料记载和野外考察、开挖发掘的一些地震遗迹,分别不同受震区域简述如下:
  (一)史述震害:
  极震区三处:郯城、沂州、莒州。
  郯城:“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有声自西北来,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楼垛口、宿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奇。查上册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其时地裂泉涌,上喷二、三丈高,遍地水流,沟浍皆盈,移时即化为乌有。人立地上如履园石,辗转摇晃,不能站立,势似即陷,移时方定,合邑震塌房屋约数万间,其地裂处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敢视,其陷塌处皆如阶级,有层次,裂缝两岸皆有淤泥细沙,其所陷深浅宽狭形状难以备述。真为旷古奇灾。”(据《康熙郯城县志》)
  “郯城县报:地震,声若轰雷,势如覆舟,城内四关六百余户尽倒,死者百余;城垛全坍周围圻裂,城楼倾尽,城门压塞,自夜彻旦,响震不止。监仓衙库无存,烟灶具绝,暴雨烈日,官民露宿无依。马头集为通商办课所赖,商贾杂处。房屋尽塌,压死男妇千余。四郊地裂,穴涌沙泉,河水横溢,人民流散。"“郯城李家庄一镇并陷,凡数千家。”(据《客舍偶闻》)
  沂州(今临沂):“地震有声,自西北来,响若雷,城郭、宫室、庙宇公廨一时尽毁,人无完宇,压死在籍人丁六千九百余,老幼家口无算。平地水深丈余,井内涌水高数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乱沙。州治北门外里许坍龙潭一区,周围阔五、六丈,深二丈七尺,水清黑・..地震起自戊申(1668年)至癸丑(1673年)六年屡震不息。”(据《康熙沂州志》)
  “沂州地震,彻夜摇动如雷,官廨、民房、庙宇、城楼、墙垛尽倒,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河水暴涨,城中上无寸椽,下无片地,男女死者,不计其数,存者带伤,抱男携女,逃奔无地,昼夜啼号。”(据《客舍偶闻》)
  莒州(今莒县):地大震,城郭庐舍俱坏,压死人丁在册三千五百九十余丁,男女老幼死者共二万余人。”(据《康熙.莒州表》)
  “莒州地震如雷,连日不止,马元山崩四散,五庐崮山劈裂一半,十三层塔一座亦劈一半,阎家崮、旋风朵、科罗朵、马齐山、大山各裂一半,城内四乡遍地裂缝,或宽一尺,二、三尺;或长数丈,百步、数百步,亦有十字形裂者。城东南沭河东崖裂缝宽三尺,自官庄至葛湖长十五里,裂处皆翻土扬沙,涌流黄水。城东北井二口,喷水高三尺,北门大街井喷沙、水高四尺,水止井干。官民房屋、寺庙监库、城垣俱倒,六房文案沉压泥水无存,周围百里并无存屋。……二十七日霪雨不止,平地水深三尺,田禾淹没,地震至今不息。”(据《客舍偶闻》)
  “人于高阜山麓,架木披茅,以蔽风雨,至十月乃构室以=然畏之如阱罟,入则心忤击不宁。四载余震犹未止也。”(据《重修三元庙并装塑神象碑记》)
  重破坏区近三十处,举例如下:
  日照:“地震,声如雷,山崩地裂,涌水喷沙,民家堂奥出水。洪宁镇地陷如池,山间涌海上车螯。城郭官廨民房倾圮,压死民人。三日再震,五、六、七日又震,渐差。二十七日大风雨,自戌至寅,房屋再倾,以后或泱旬微震,逾月微震,计四年余”。(据《康熙日照县志》)
  “日照县申:十七日酉时哄声西北而来,平地反仄,山岭震摇,房屋十倾八九,粮仓震塌,文卷压损,民无栖止,田禾淹没(据《客舍偶闻》)
  诸城:“地震,山崩,声如雷,城郭官民房舍尽坏,压死在籍二千七百余丁;又地裂涌黑沙水,与树杪齐。复相继震动,数日不休,旋霖雨暴风,田禾复没。”(据《康熙诸城县志》)
  “诸城县申:地震如雷,食顷不已,衙舍民房如布帆袅袅,立刻倾圮十分之九,压死居民不知凡几,号哭相闻,顷而复震,至再至三。” (据《客舍偶闻》)
  沂水:“地震,城尽崩,坏官民舍一万三千三百七十余间,压死男女一千七百二十五口。”(据《康熙沂水县志》)
  安丘:“地大震。十七日戌时空中有声匉訇若雷,又若万马奔腾屋上,须臾墙垣乱堕,栋宇齐倾,有压死者,打伤者,号泣相闻,自宵达旦,人皆蹴块蹈砾,无所置足。比邻数十家一望四通,平地圻裂或至深不可知,井泉壅竭,山亦有崩颓者,切连日动摇再三,虽慭(yin因)遗之敝庐,亦惴惴不敢入,百姓昼夜露居,与失穴狐兔无异,盖自有渠邱以来不经见之奇祸也。”(据《康熙安丘县志》)
  “安丘县申;六月十七日戌时大雨,天色阴惨,有声如吼,地下声若巨雷,空中如奔万马,地动如簸如颠,一时数次。城垣、宿舍、瓦房、草屋,乡城数十万间尽存坍塌,压死数百人。破头折肢、未知死活存亡无算。沿河地裂涌水,井中涌沙。连日大地颤摇,房屋陆续倾倒,史所未载。”(据《客舍偶闻》)潍县:“地大震,有声自西北而东南,如雷如鼓,如漂舟,如车驾屋脊,如万马奔腾,阴气惨黑,倾墙倒壁,坏房屋五千余间,压死者四百七十余口,白狼河近堤处平地开裂,丈尺不等,各出黑白泥沙,井水上溢。六月十八日又震。七月十七日又震。八月十三日又震。” (据《康熙潍县志》)
  蒙阴:“地大震,压死民人有丁者三十余丁,老稚男女千余人。坍塌城廓及民舍无算”。“城圮十之九。”(据《康熙蒙阴县志》)
  “蒙阴县报:戌时大震,声响西北而来,大摇大动,站立不住,官廨、城墙、民房一时倾塌,死伤颇多,次日已时未止。城东八里山脊开,水高四尺,城北二里南竺院亦如之。”(据 《客舍偶闻》)
  费县:“地震,山摇水沸,声如雷,震塌乡城房屋,压死老幼男妇不可胜数,文庙、城楼、县堂、土司、公署、城隍庙、警公祠俱已震毁。”(据《康熙费县志》)
  泰安:“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忽有白气冲起,天鼓忽鸣,城随大震,声如雷鸣,音如风吼,隐隐有戈甲之声,或自东南震起,或自西北震起,势如掀翻,树皆仆地,食时方止。城镇、房屋塌坍大半,城市、乡村人皆露处。当夜连震六次,比天明震十一次。自后常常震动,至次年六月十二日犹震。城西南故县村地裂深不见底,宽狭不等,其长无际。城东棱村庄地裂出水,东南留宋、羊楼等庄地陷为坑,大小不等皆有水。朱山期裂,石上有文,人不能辨。泰山顶庙钟鼓皆自鸣有声。”(据《康熙泰安州志》)
  昌邑:“地大震,如漂舟动荡,有声如雷如鼓,如万马奔腾,阴气惨黑,倾墙倒璧,折栋摧梁,城垣处处摧毁。”(据《康熙昌邑县志》)
  “昌邑县申:二更地震,声响若雷,官署民房十倒八九,被伤者难以计数。东西北乡近河处所地裂涌水,或三、五尺宽,或二、三丈长,俱涌青黑水并黑沙草,现存。又有凹陷, 三尺深,各井俱满。”(据《客舍偶闻》)
  峄县:“地大震,在在陷裂山崩,城垣尽堕,民居倾覆无算,男妇多被压死....自此三年中,地屡震不息。”(据《康熙峄县志》)
  “峰县申:地震,黑气如云,大吼如雷,城乡房屋十倾八九,自戌至卯大震三次,小震不计其数,居民损伤甚多。”(据《客舍偶闻》)
  滕县:“地大震,有声自西北来,如奔雷,又如兵车铁马之音,地若舟浮水面,掀荡于危涛惊浪中。崩城郭,坏庐舍,人民多殒,城东地陷,涌出水,有泥沙,前史所未闻也。”(据 《康熙滕县志》)
  江苏赣榆:“戌时地震,地圻城崩,署舍尽圮,圣殿独不覆。压死人畜无算。自后时震时止。经三岁率以为常。”(据《康熙赣榆县志》)
  “井水高二丈直上如喷,凡河俱暴涨,海反退舍三十里。室自出泉,寒冽不可触,裂地以丈尺计,旋复合,投石试之,其声空洞。”(据《地震记》)
  沐阳;“戌时地大复,城阙崩,祠庙毁,官民无全舍,压死人无算。文庙独圣殿无恙…地裂处沙涌水飞,深者数十丈。”(据《康熙沭阳县志》)轻破坏区120余处,举例如下:
  曹县:“地大震,自西北来,声如轰雷,地如舟飘巨浪,倾侧再三,城垣庐舍多圮,压死人畜无算。”(据《康熙曹县志》)
  邹县:“戌时地震,有声至子时止,震坍房屋,压死乡村男妇百余人。又震落峰山上大石一块,其声如雷,火光一道如流星,乱堕小石不计其数。”“平阳桥在城西三十里,跨白马河,崇贞元年修,康熙七年地震圮坏。”(据 《康熙邹县志》)“城东葛庐山劈裂数十丈。” (据《客舍偶闻》》
  汶上:“戌时地震,自西北至东南,有声如雷,官舍民房多塌毁,时有压损人口。井水涌出,河水上岸。”(据《康熙汶上县志》)
  兖州:“地震有声,至子时止,震毁房屋, 压死男妇多人,兴隆寺塔毁。”(据《康熙滋阳县志》)
  淄川:“地大震,裂城墙八丈,摇落垛口一千三百九十一,城内坏官民房五百五十七,乡村坏房屋无算,压伤人畜,死者四人。七月二日连雨八昼夜,至九日乃止,嗣后连震数月。”(据《康熙淄川县志》)
  历城:“地大震,城垣民房塌毁甚多,压死人无算,马山崩损丈余。”(据《康熙山东通志》)
  荣城:“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者三,声如雷,城垣民房倒塌十之三四,二十夫日烈风三日。禾稼尽伤。”(据《道光荣城县志》)
  蓬莱:“地裂,涌白沙黑水。”(据《光绪登州府志》)
  德州:“戌时地震,有声如.雷,一时房屋树木摇撼如摆。河池水皆簸荡出岸,塌毁民居,压死人畜甚多。”“一震连八日,山峙多倾隤,地下纵横裂。”(据《康熙德州志》)
  鱼台:“鱼台县申:地震如雷,声响不绝,士民多至仆地。衙署一时倾倒,城垛倒坏千余,城坍百余丈,宛然邱墟废邑地。倒草房瓦屋四千六百余间,楼二百余座,压死男妇一百四十名。”(《客舍偶闻》)“后数岁连震。”(据《康熙鱼台县志》)
  惠民:“地震,武定东南五十里外地裂,广三尺,横亘五六里,溢出水泥皆黑色。十九日又微震。”(据《乾隆武定府志》)
  河甫开封府:“地震,房屋颓倒无数。” (据《康熙开封府志》)
  开州(濮阳):“六月地大震,人几不能立,鸡犬皆惊飞走,楼房倾颓。”(据《康熙开州志》)
  滑县:“戌时地大震,二十九日兴国寺浮图九丈倒。”(据《康熙滑县志》)
  安徽合肥:“六月地震,城倾共计百余丈。” (据《抄本康熙庐州府志》)
  萧县:“戌时地震有声,自西北来如雷,民舍倾圮,压死男妇甚众,井泉上涌,水皆出,城垣坍塌。”(据《康熙萧县志》)
  江西金溪:“地震,地裂为阱,黑水沙泥从中涌出。(据《乾隆金溪县志》)
  德化:“地震有声,坏墙屋。”(据《乾隆德化县志》)
  河北大名府:“六月地大震,房屋倾颓人仆,内黄城滑县兴国寺圮。”(据《咸丰大名府志》)
  清河;“夜地震二次,震倒房屋。”(据《同治清河县志》)
  江苏安东(今涟水):“戌时地震,城垛学舍官廨民居倾倒殆尽,压死男妇百十余人,损伤肢体者甚众。”(据《康熙安东县志》).“塔顶堕于地。” “城内大水行舟,天雨五十日,地震之后又雨五十日,民有孑遗之叹。”(据《雍正安东县志》)
  徐州:“夜戌时地大震,迥复时多自西北, 如万毂声,从东下,城堞台榭倾圮过半,压死者远近不可数,民多霹处席棚中,经月乃定。” (据《康熙徐州志》)
  丰县:“酉时有声如钟,自北而南,地震,屋宇尽倾,男妇老幼压死甚众。次二、三日连震,入皆雾处。”(据《光绪丰县志》)
  昆山:“戌时地震有声,人畜皆惊狂走,后四、五日地生白毛,长三寸许。二十二日夜地又震。”(据《康熙昆山县志》)
  镇江:“戌时地震。先数日微震一、二次,是夕震甚,山动摇,江河之水皆为鼓荡,停泊之舟多覆溺,城内外震倒房屋无算。”(据《康熙镇江府志》)浙江宁波:“夜地震,地上生白毛,长者尺许,形如马鬃。”(据《康熙宁波府志》)
  杭州府:“酉刻地大震,生白毛,屋栋撼摇,磔磔有声。次日遍地生毛,即空舍亦然。” (据《康熙杭州府志》)
  (二)现存震迹:
  除了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地震造成的破坏外,从几年来的野外实地考察和开挖,也发现了一些大震破坏的遗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古建筑遗址及经地震损坏后重新修茸时的碑铭志;二是开挖揭露的地震时地面震害遗址。另外还有因震害造成的地名更变。
  1.古建筑遗址和残缺碑文。
  在极震区的郯城由于破坏严重,几乎没有保存三百年前的古建筑。在极震区的北端、极震区外围和低烈度区,尚还保存一些古代建筑群,如浮来山定林寺、校经楼等。当时有些虽遭到破坏,有的又及时修复,现在难以看出震迹。只有现存的一些残碑较简单地记载了当时震害的情况。
  临沂市博物馆珍藏的《重修泰山行宫碑记》载:“••••••东岳天齐庙未考创自何时,览碣而知为唐初重修,历宋元明代有茸=为古今大观,正殿后有泰山行宫,实彰灵应,慨自戊申六月十七日地震,倾颓剥落,不能与诸殿宇廊庑辉煌如旧,观瞻恻然••••••”
  临沂市白沙埠镇中安静村尚存的《重修子孙殿、三义殿碑记》载:“其原制自大明,至康熙戊申遭地震之变遂至败落,余高祖公讳尔绣者捐资重修•••••”
  莒南县板泉镇白常村王氏墓地尚存的《都宪祖墓志文》中载:“•••明朝进士荣禄大夫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公讳王景墓志因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山东地震,墓碑损坏莒县十里堡村西有明代朱、赵合墓碑文记载:“此碑建于明朝万历丙午,至清康熙戊申六月十七日地震城廓宫室一概倾圮。此碑亦毁,三公第五子之傅于甲寅年十月吉旦重立。”
  莒县地震办公室存放的清太学张贞毅的墓碑文记载:“••••••戊申地震,莒境内覆压死者难以数计,先生挺然率诸父老告灾,得除丁万七千有奇…”
  沂南县葛沟小学内存放的《重修阎君殿碑记》载:“山东青州府莒州沂水县葛沟镇(今属沂南县)旧有阎君殿,兹因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地震惨变,庙宇崩颓,神像损坏,目击心酸。众姓发心攒资重修,复塑金身,虔诚乐助, 共成胜事。”
  沂南县岸堤镇新兴庄尚存的《观音大士阁重修记事》碑文载:“沂邑西南新兴庄,旧有观音阁,不知创建何代何年,尔时庙貌辉煌,栋宇精洁,北接苍峦,南临汶波,古刹淼立, 历史久矣。于康熙七年六月十七之夜地震异常,一时倾颓。”
  曲阜孔庙内存《重修…”三圣堂序》碑文载:曲阜旧治东五里许名瓦窑头村者原有白衣、送生、療疹三圣堂,创造于明....年六月间地震百余日,初震时平地裂泉,深井冒水,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 …。康熙八年仲秋。”
  江苏邳县寨山奶奶庙碑记载:“戊申季夏山东同时地震,房屋倒塌压死人民不可胜数2.地面震害遗迹。
  从近几年的野外考察和开挖发掘的一些地震迹象,可以看出1668年郯城地震地面形变带的规模是很大的。形变带延伸的长度达120公里。其中强破裂帶大致北起莒南县的板泉,南到郯城县的茅茨,在长约70公里的地段内,发现有地震断层、构造裂缝、软层理揉皱、砂土液化、喷水冒砂和山体滑移等形变类形。
  地震断层裸露明显。从临沭县汲山附近的七级山到郯城县归义乡的茅茨,地表出霹近30公里的断层,是1668年郯城地震所形成的地震断层,它是沂沭断裂带内一次最新的破坏。
  地裂缝也是郯城地震造成地面形变的主要形式之一。沿沭河河漫滩及阶地呈带状分布,北起莒县,经莒南、临沂东部,南到临沭岌山,形成一条长约80公里,宽5-15公里的构造裂缝形变带。
  山体滑移也是与郯城地震相伴生的主要现象之一。主要分布在岌山——茅茨地震断层的东侧,马陵山、七级山西坡的沟谷中,多是在那些岩层陡立的地段顺层滑动。
  通过形变带本身现象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郯城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由南向北逐渐减弱。
  3.震害造成的地名更变。
  根据地名普查资料,还发现有些村庄、山岭因遭到郯城地震的破坏后而改变了原来的名称。例如:处于极震区的莒南县板泉镇,明朝初期由郑、李、陈、潘、许五姓建村,取名五姓官庄。清康熙七年郯城地震毁村,后重整住址,因此处破土是石板,村中的石板崖近处有一水泉,故改名板泉崖。地处重破坏区的蒙阴县垛庄镇,据《刘氏家谱》记载,宋朝初年建村,后村被地震和洪水摧毁,人们又在废墟上重建村庄,取名“重摞庄”,后演变为垛庄。位于蒙阴县坡里镇北4公里处的塌山,因康熙七年地震此山倒塌一半,故名塌山。
  五、记述郯城地震的诗文
  郯城地震造成了极为惨重的灾难。当时一些处在震中区、极震区边缘的诗人、文学家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了地震的实情实景。他们幸免于难,对这次大震作了真实生动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的真情实感。这些诗文不仅为后人研究这次地震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宝贵资料,而且也为古代文学园地增添了奇异的花朵。这些作品不论出自名家之手,还是出自一般作者之手,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都有值得称道之处。现选录六篇供参考。
  灾民歌
  冯可参
  有引:予下车甫两月②,而夭灾洊至③,疟痢继发,号哭之声,彻于四境,触目伤心,遂作是歌。其文虽浅率,无当大雅,然情之所至,聊为却民告哀,亦将为凡被灾者告哀也。
  郯城野老沿乡哭,自言地震遭荼毒④
  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
  或如奔马走危坡,或如巨浪摇轻轴⑤。
  忽然遍地涌沙泉,忽然顷刻皆干没。
  开缝裂坏陷深坑⑥,斜颤倾欹难驻足⑦。
  阴风飒飒鬼神号,地惨天昏蒙黑雾。
  逃生走死乱纷纷,相呼相唤相驰逐。
  举头不见眼前人,举头不见当时屋。
  盖藏委积一时空⑧, 断折伤残嗟满目。
  颓垣败壁遍荒村,千村能有几村存。
  少妇黄昏悲独宿,老妪白首抚子孙。
  夜夜阴璘生鬼火,家家月下哭新魂。
  积尸臭腐无棺殓,半就编芦入冢坪⑨。
  结席安蓬皆野处,阴愁霖潦晴愁暑⑩。
  几许伶仃泣路旁,身无归旁家无主。
  老夫四顾少亲人,举爨谁人汲沙渚。
  奏孥寂寂葬荒丘,泣向厨中自蒸黍
  更苦霪雨不停休,满陌秋田水涨流。
  今年二麦充官税,明年割肉到心头。
  嗟乎哉!漫自猜,
  天灾何时洊相摧,愁眉长锁几时开。
  先时自谓灾方过,谁知灾后病还来。
  恨不当时同日死,于今病死有谁哀!
  注:①冯可参,(生卒年不详),福建邵武县人,清康照进士, 七年(1668年)任郯城知县。史裁:值地廉,抚恤残黎,全活者甚众。② 甫:开始,才。
  ③ 蒋(jian建)至:洊
  ,再次。相继而至。
  ④ 荼(tu途)残害.
  ⑤ 轻轴:轻便的长方形小船。
  ⑥ 裂圻(che拆):裂开、分开。
  ⑦ 倾欹(qit),歌,斜。倾侧。
  ⑧ 盖藏委积,积聚储备.
  ⑨ 冢(zhong种),皤(fdn番)高坟、坟墓。
  ⑩ 霖潦:久雨,连绵大雨。
  ⑪举爨(cuan窜),举火;生火做饭。
  地廉诗
  朱彝尊
  地轴连年震,,春农千里旱。
  沂州接莒州。野哭万家愁。
  鸿雁惊难定,蛟龙斗未休。
  更闻城郭外,蜃气接层楼。
  注,朱彝尊,1629-1709,清代文学家,字锡=,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曾参加篡修《明史》。通经史,能诗词古文,有些篇章反映了民生疾苦。
  地震篇
  毛千霄
  有引:康熙七载建未月②,即生魄之二日③,残蟾未升④,谯钟初度⑤。其夕雨霁凉浸,卧内寝则魂梦交矣。忽觉砰訇之音⑥,奇为壮猛,一床摇撼,捉衣而起,颠倒出门,家人辈巳立中庭,呼余急,余曰:此地震也。第见厅楼软掉,互相颉顽⑦,隐隐轰轰,雷声东走。须臾间,耳畔大噪,有似沸鼎。定性行外,聚族类而谋论焉。因而语怪变者人人殊;井水溢过颓矣⑧,地裂出沙有尺许矣,.星宿陨落如雨矣, 山崩矣,阡陌禾稼陷作坎矣,某人覆压死矣, 驿客往来传某店旅全倾没矣,无收瘗而遗臭矣⑨。几郡几县几镇几村横亘延袤几百几千里,惨伤骇闻,而近者之惨状尤不忍见。人无所定,举家避移庐岭颠,栖灵宇,不复类聚群分。既而讹盲繁兴,假神吊诡。震动今犹十日不获息,加以霪澎绵昼夜⑩,野宿露处,苦何胜言。口占里歌以志变,采风未可知,以聊以摅杞人之忧意云尔⑪。
  词日:一派砰訇起,惊我雨霁眠
  摇荡复倾仄, 把捉混不定, 楼屋忽低昂,
  如乘风浪船。踉跄出门前⑫。四隅左右翻。缺月失光色,昏昏罩尘烟。
  雷声势东走,呼噪骤聒天⑬。
  须臾城雉塌,沿街宅舍残。
  覆压阿谁辈,存亡未审全。
  因询人口语,各说怪异骈。
  过颓井溢水,地裂沙出泉。
  山期萃落石,海潮哮汇川。
  畎田禾陷坎⑭,星宿夜陨迁。
  种种垂突变,比教人事艰。
  魂魄背无主,露卧满岭颠。
  驿邮往来客,损伤上下传。
  郡县村镇属,横亘里几千。
  今且十余日,日尚动数连……。
  注,①毛千霄:清康熙蒙阴县训导,生平事迹不详。
  ②建未月:即农历六月。北斗星斗柄所指叫建,斗柄旋转所指的十二辰叫十二月建,如农历正月叫建寅,二月叫建卯,下以次类推,六月即为建未。
  ③ 生魄之二日:即十七日;古人称每月的十六日为生魄。
  ④ 残蟾:残缺的月亮。古代神话月中有蟾赊,故称月为蟾。
  ⑤ 谯(音乔)钟初度;城门上望楼的钟声刚刚响过。
  ⑥ 砰(音彭)匍(音轰):形容大声。
  ⑦ 颉(音节)颃(音杭):上下不定,变幻莫测。⑧ 颡(音嗓);额.
  ⑨ 收瘗(移人收殓埋葬.
  ⑩ 霪澎(恕):久雨。
  ⑪摅(音抒),抒发。
  ⑫踉跄:走路不稳,跌跌冲冲.
  ⑬聒天:声音震天。
  ⑭吠(音犬):田间的水沟。
  地震行
  邵长蘅
  涒滩之岁月在未②,鼓妖中夜西北至。
  砰訇只愁坤轴翻,苍皇讵识真宰意。
  床头儿女争啼号,屋瓦==纷坠地。
  须臾恶飚扬尘沙,簸荡十日奔雷车。
  传闻山东祸犹烈,郯城平原尸如麻。
  前月经天垂太白,迩来白毛生一尺。
  闾门童谣真有无,妖异从来不胜德。
  野夫觅纸书时日,彼苍回斡君相力。
  注:①邵长蘅1637-1704,字子湘,江苏武进县人,清代诗人、学者。十岁补弟子员,以山人终其身,著有《青门集》等。
  ②涒滩:太岁年名。太岁在申日涒滩。康熙七年岁次戊申。
  ③=(化豁):刀裂物的声音。地震
  蒲松龄①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戊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②,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房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竟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注:
  ① 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早岁即有文名。大都在家乡为塾师。家境贫穷。对人民生活有一定的接触。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尤为著名。
  ② 稷(技)下:古地名。在战国齐都城临淄稷门・地震记
  倪长犀
  前此书震矣,无记,兹记者何?志甚也。先是苦雨几一月,是日城南渠一晷之间②,暴涨忽涸,见者异之。顷云作若大雨状,既雨殊未大,而黄紫云亘西壁,由南迤北,声若辘轳。顷则明月在天,微风不作,人方轻缔缓=③,自命羲皇,时而百千万状之恢怪,百千万室之摧覆,百千万命之靡烂,胥此一瞬间矣©。方震声发西北,雷轰电迅,地闪忽跳纵,疑火疑潮,而震声、圻裂声、覆屋宇声、崩梁摧璧声、折树声、水声、风声、鸡犬鸣吠声、牛畜吼声、人号哭声、父子夫妇呼急声,千百齐发,远近如沸。则扬轻尘,拥浓雾,惨噎匝天,浓烟遮地,前此坐月开襟者倏皆摧垣断璧中,相与为蛇为娟,覆之黄壤,借以清泉矣。城外旧无泉,忽噪水至,急登惮视之⑤,水循城南泛,澎湃奔驶,退则细沙腻壤,非赣物。井水高二丈直上如=,凡河俱暴涨,海反退舍三十里。室自出泉,寒冽不可触,裂地以丈尺计,旋复合,投石试之,其声空洞。及旦,人且谣曰:神告我后十日当陷。至期愚者率奔避山上。而是夜果大雨,飞虹绕电,天地若倾。人栖树下,视覆扉盖笠者道大厦华屋矣。城北得古窑一,瓦器如豆,意三代以上物,震出之者。自是三岁,率常震,居者懼覆压,编苇为屋,疾雕题若陷阱焉⑥。前覆压死者以千数,乃有麯糵生醉覆宇下者⑦,掘土出之方化蝶未返,倘所谓天者非耶!
  注:①倪长犀:清江苏海州人,进士.生平事迹不详。
  ② 晷(gui鬼):日影。引申为时光。
  ③ 轻=(chi吃)缓篦(sha沙):稀,细葛布。箋,扇。穿着薄衣眼慢慢地摇着扇子。
  ④ 胥(XU须)皆,都。
  ⑤ 陴(pi皮):城上女墙,上有孔穴,可以窥外。
  ⑥ 雕题:以丹青于额上雕刻花纹,为古代民族的一种习俗。
  六、郯城大震后的余震活动
  1668年郯城地震发生后,大小余震不断,根据史料分析和计算,认为郯城8.5级地震后当夜就发生了两次7级左右的强余震,次日又发生了一次7级左右的强余震。主震后两个月内,中强地震屡屡发生,有感地蔑活动持续6年(见表)
  1668年郯城8.5级地健余震活动概况表从表中可以看出,郯城地震的余震活动有以下特点:一是强余震多。1668年7月25日大震后的当夜及以后的几天内连续发生了8次6.5—7级左右的强余震,造成的破坏也很严重。二是余震活动持续时间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起伏不大。三是中强余震的影响场多在震中北部的临沂、莒州以及西北方的费县一带,距震中较远的安丘、潍县等地有感地震的活动也伴随着增多。然而震中区郯城,对大震的震害情况有详细的描述,但无晚期余震的记载。大震后有感地震均分布在震中区的北侧,震中区三级以上的地震消失。由于余震活动多位于主震区的北侧,致使莒州、临沂一带不仅受到8.5级主震的破坏,而且还遭受一系列强余震的袭击。位于极震区北端边缘的莒州,史料有这样的记载:“莒州自七年地大震后,初期一日动数次,后或一日一动,或数日一动,或一月一动,至今四年犹屡动不止。”
  从1672年至1829年其间157年,临沂地区的地震活动基本上趋向相对平静。据史料记载,这期间只在费县、蒙阴发生过两次有感地震。从1830年至1910年的80年间,虽又在费县、莒州、临沂、蒙阴等地发生过20余次小震,但都没有造成什么灾害性的破坏。从整体上看临沂地区的地震活动还是处于相对平静状态。
  1668年的郯城地震距今已有318年了,尽管这次地震造成的巨大创伤早已溶进了历史的长河,但是至今国内外地震、地质专家、学者对这次大震却仍然十分关注。近年来有关专家和地震工作者接踵而至,来临沂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随着考察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对于沂沭断裂帶的活动规律以及临沂地区的震情趋势等方面,将会有更多新的了解。
  (摘自1986年《临沂地震》)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分为人物春秋、历史见证、自然灾害、封建习俗、反动帮会、举人进士知县录、历史足音、轶事趣闻、古刹寺庙、土产探源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高维明
相关人物
李家灵
相关人物
郑朗苏
相关人物
林趾祥
相关人物
王家义
相关人物
刘正荣
相关人物
冯可参
相关人物
朱彝尊
相关人物
毛千霄
相关人物
邵长蘅
相关人物
蒲松龄
相关人物
倪长犀
相关人物
河北省
相关地名
辽宁省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
临沂市
相关地名
临沭县
相关地名
灾民歌
相关作品
地震诗
相关作品
地震篇
相关作品
地震行
相关作品
地震
相关作品
地震记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