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桂英之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969
颗粒名称: 孙桂英之歌
分类号: K825.2
页数: 5
页码: 141-145
摘要: 孙桂英是郯城县前城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这首当年流传在抗日根据地滨海区的朴实无华的歌谣,就是对她的真实赞誉。这一年,17岁的孙桂英由苍山县南哨村出嫁到了郯城县城前村。于是积极鼓励和支持丈夫参军。孙桂英送郎参军的动人事迹很快在滨海地区传开,一个学习孙桂英,送郎参军的热潮迅速在这个地区展开。
关键词: 人物传记 孙桂英

内容

孙桂英之歌正月里来正月正,劳动模范孙桂英。抗战支前打先锋, 耕种拉打是标兵。
  摘自《赞孙桂英之歌》
  孙桂英是郯城县前城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她的事迹是很平凡的,但所表现出的精神却是伟大的。这首当年流传在抗日根据地滨海区的朴实无华的歌谣,就是对她的真实赞誉。
  送郎参军
  1941年,日寇的铁蹄践踏了大半个中国,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了鲁南大地。这一年,17岁的孙桂英由苍山县南哨村出嫁到了郯城县城前村。目睹日寇的残暴罪行,善良纯朴的孙桂英义愤填膺,她意识到,不赶走日本鬼子,人民就甭想过上安稳日子,她恨自己不能象男儿那样杜起枪杆,保家卫国。新婚不久,村里召开动员大会,她首先想到了自己的丈夫宋伯法正够条件。于是积极鼓励和支持丈夫参军。这事很快传到公婆耳朵里,二位老人死活不同意,理由是:宋家只有这根独苗苗,儿媳妇又刚过门,若是儿子有个好歹,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啊。桂英猜透了老人心思,三番五次对公婆说:“爹、娘,您老人家想过没有,不赶走小日本,咱老百姓猴年马月才有出头之日?伯法去当八路军,这可是咱穷人的队伍啊?伯法走了,家里的困难由俺顶着,耕种拉打,拾柴做饭,俺全包了!”在孙桂英的劝说下,公婆终于点头同意了。宋伯法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八路军。孙桂英送郎参军的动人事迹很快在滨海地区传开,一个学习孙桂英,送郎参军的热潮迅速在这个地区展开。
  劳动英雄
  孙桂英的丈夫参军后,由于公婆年老体弱,小姑子不满十岁,家务活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当时,上级已颁发了优抚政策,对军属实行代耕代种,可孙桂英坚决不要上级照顾,她家十几亩山岭薄地,耕种拉打都是自己干。她常和其他抗属说:“咱们抗属光荣,是因为咱家里有人打鬼子,给老百姓除害;要是咱抗属不生产,在家里坐吃等穿,给村里添麻烦。那咱就不光荣了。”在她的说服下,好几户抗属都不让代耕代种。她下地干活时,总是挑着两个筐,一头拾粪,一头拾柴,从不怕别人议论讥笑。她是全村第一个学会使牛拉犁耕地的女人,也是第一个会推车运粪的女人。1943年,她精心种植的棉花,创亩产二百五十斤籽棉的好收成,被区委领导称为“种棉能手''。这年夏天,天气干旱,由于孙桂英家的地底肥上得足,加上她的精心管理,她家共收粮食两千六百多斤,籽棉五百多斤,除了留下家里人的口粮外,其余的全部地支援了前线。
  她被群众推选为劳动模范,出席了滨海军区劳动模范授奖大会。
  支前模范
  1943年春,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村党支部委员。这一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为了支援八路军、游击队抗战打鬼子,孙桂英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妇女姐妹赶做军鞋、军衣、碾米、磨面、烙煎饼。这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天下着大雨,孙桂英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前城村连夜加工两千斤小米,明天一早送到区委。孙桂英二话没说,摸黑冒雨,挨家挨户安排碾米。任务落实完,她又回家把自己分担的五十斤小米碾好。天亮了,她按时把两千斤小米送到了区委。据不完全统计,从1943年到1945年这三年期间,孙桂英发动全村60多名妇女,共做军鞋一千余双,碾小米10多万斤捐献军需品不计其数。为了购买支前物品,她带领妇女们到江苏新浦、青口一带推盐,往返几百里,挣钱献给地方党组织。
  孙桂英的模范事迹先后被《大众日报》、《滨海日报》刊登;马陵游击区的干部、群众还把她的模范事迹编成歌词,谱上曲子进行演唱。孙桂英的名字很快响遍了整个滨海地区。
  (郯城县妇联整理)
  摘于《沂蒙红嫂》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九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九辑》

本辑是山东省郯城县政协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1945-1995)而出的专辑。记述该县从1937年起到1945年郯城解放止,所经历的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的情况。共收录了《郯城战役》、《马陵山上武工队》和《郯城维持会始末》等26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孙桂英
相关人物
宋伯法
相关人物
苍山县南哨村
相关地名
郯城县城前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