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沟眼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934
颗粒名称: 丁沟眼药
分类号: F721.8
页数: 4
页码: 98-101
摘要: 丁沟眼药,即郯城县丁沟村刘氏祖传秘方配制的“拨云散”。刘氏眼科中医,系世代祖传。医疗方法,有内服汤剂,有外用药点眼,兼有针灸疗法。刘家行医,没有固定的店堂铺面,云游四方,看病开方不卖药。
关键词: 郯城 丁沟眼药

内容

丁沟眼药,即郯城县丁沟村刘氏祖传秘方配制的“拨云散”。
  刘氏眼科中医,系世代祖传。医疗方法,有内服汤剂,有外用药点眼,兼有针灸疗法。刘家行医,没有固定的店堂铺面,云游四方,看病开方不卖药。
  相传咸丰七年(1857年),曲阜小圣人的母亲患有眼疾。病状是:头微痛,眼睛雾,眼球肿胀疼痛,有磨擦感,渐而视物模糊不清。孔府的医官用尽千方百计,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逐渐恶化,眼睛疼痛难忍,看不见一切东西。延请左右名医,也都是摇头叹息,束手无策。
  为了给小圣人的母亲看病,招贤书下达各州县,访求各地眼科名医里手。当时郯城县知县胡鸣泰,荐举丁沟村眼科中医刘淑曾。
  刘淑曾,郯城县丁沟村人,当时五十岁左右,于民间行医已有二十年,其医术方园百十里内,小有名气。
  经胡知县荐举,刘淑曾星夜兼程,赶赴孔府。经反复诊视,刘断定为白内障,需用金针拨动法,方能奏效,恢复视力。
  刘一言出口,四座皆惊,众医当场驳辩:“眼藏不得半点灰尘,你怎能在眼上乱用手术?”刘淑曾胸有成竹,并不畏惧,据理力争,力排众议。在一番激烈的辩论后,刘淑曾说服了众位医宦,取得病人的同意。
  手术开始了。刘淑曾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先用冷水反复洗涤病人的头、眼,使其头脑温度下降,再用金针从白睛下针,经红线转向黑睛内,把云翳慢慢拨下,然后用红纸条将眼睛封上,静养三天后开封,再根据白内障拨除的情况和视力如何,用药治疗,服药一月。
  传说三日后,小圣人之母,开封就能看见自己的十指和在座的诸位眼医。众眼医见此情况,羞愧的一声不响偷偷地溜走了。
  当时孔府加封刘淑曾为医官,刘淑曾谢绝不求,但愿回乡为民行医。孔府不能执意强留,逐赠赐“金针济世”金字木匾一块,悬于门厅,文官到此下轿,武官经过下马。同时给刘淑曾和他的三个儿子合画一幅画像。从此,慕名求医者甚众,刘家医术也世代相传。
  清末民初,刘伯佑仍继承眼科中医的祖业,他总结父辈们的经验,用中草药配制了外用眼药,名为“拨云散”,医药商贩纷纷前来批发,零售嫌钱,慕名而来求药者遍及苏北鲁南。
  这个时候,也正是刘家眼科中医的鼎盛时期,每天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泰安、日照、费县、蒙阴、峄县、滕州、台儿庄、苏北的沭阳、东海、邳县、宿迁、安徽的灵璧、泗县、河南省一些县,方园数百里。
  到了刘康渠时,他在重坊镇开设了“明善堂”药店,既看病也卖药,生意甚为兴隆。明善堂配方药材主要来源于邳县官湖的大德隆药店、郯城马头的聚元隆、义和厚药店。
  建国后,刘家仍操祖业,现在已传至刘崇德。他还是沿用祖传的中草药方为民行医,为眼科医学做出积极的贡献。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八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八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八辑》收录山东省郯城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选载了《郯城沦陷前后》、《抗日医药救国会》、《郯城义顺恒药店》和《马头镇八大寺追忆》等25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广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刘淑曾
相关人物
胡鸣泰
相关人物
郯城县丁沟村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
日照市
相关地名
费县
相关地名
蒙阴县
相关地名
滕州市
相关地名
台儿庄区
相关地名
沭阳县
相关地名
东海县
相关地名
邳县
相关地名
宿迁市
相关地名
灵璧县
相关地名
泗县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