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锡匠汤方志一席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 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904
颗粒名称: 记锡匠汤方志一席话
分类号: TF814
页数: 6
页码: 74-79
摘要: 汤方志,今年60岁,老家是邳县官湖。父亲汤从哲,14岁由爷爷把他送来马头,拜师苗锡匠学手艺。苗锡匠老家是层山杨庄,他家中有土地,忙时在家耕种收割,闲时来马头街面做来料加工的手艺,摊点在镇中正大街路西,现税务所北旁。父亲跟苗师爷学手艺时,是半农半艺,忙时与师傅一起回家从事农业劳动,闲时来镇设摊学手艺。
关键词: 马头镇 汤方志 锡匠

内容

我叫汤方志,今年60岁,老家是邳县官湖。父亲汤从哲,14岁由爷爷把他送来马头,拜师苗锡匠学手艺。苗锡匠老家是层山杨庄,他家中有土地,忙时在家耕种收割,闲时来马头街面做来料加工的手艺,摊点在镇中正大街路西,现税务所北旁。父亲跟苗师爷学手艺时,是半农半艺,忙时与师傅一起回家从事农业劳动,闲时来镇设摊学手艺。父亲跟苗师爷学习六年,出师后在马头安家落户。我从小跟父学艺,是“门里”出身。俗话说:“门里出身,不会"也通三分”。我家的手艺虽说不上很精,但在马头,也算是老门市,零活能挨手,从不溜乡串村,全是慕名来料加工,那时家家都有锡质器皿,旧的坏了,再铸打新的。如我家经常为顾客加工酒壶、茶壶、酒端子、聚口(漏斗)、宝瓶壶、粉妆子、蜡烛台、剔灯棒、灯、网角子、酒锅等等。样式各异,有的嵌以玲珑精巧的配件,既是器具又是装饰品,煞是好看,如闺秀出嫁用的粉妆子(也叫粉盒)是三条腿四层,上边镶上凤头,非常精致玲珑。酒壶之中有店壶、窝角壶、高桩酒壶三种。
  我家加工的成品,大件如茶壶、酒壶。壶身子是铸成锡片焊接而成。其他以模铸型,壶嘴的空孔是吹的,吹时很有技巧,必须掌握火候,化开的锡注入模型时,靠近模石处先冷却,趁当中尚未冷却时,猛一吹,吹出未冷却的锡汁,即成壶嘴孔。吹时必须手疾眼快,不过吹成的孔不光滑而且细,倒水不流畅,以后即改成铸四块锡片焊制。
  我家还存有祖传的两套质地砚石的大、小模具,每套两扇都刻有图形。大的长24公分,宽14公分,厚3公分,两扇四面各有24个图型。小的长18公分,宽12.5公分,厚3.5公分,每面各有19个图型。如龙首、凤身、鸟头、壶嘴、壶把、烛台、灯棒、寿字等等。用时,两扇扣起,边有孔眼,将锡汁注入所需的图型即成锡器配件。
  化锡铸制锡片,是用磨得光滑的两块长方形大砖,注锡汁面贴上10层元书纸,锡片的厚度以棉线粗细为界,脚踩砖模,边倒锡汁边用脚向前赶踩,锡片的厚度,常用的是1一3毫米。砖模上不贴元书纸的锡片不能打,一打就碎。化锡火候以不粘纸,不烙纸为宜,火小了粘纸,火大了烙纸,为什么非用元书纸不行呢?因为其他纸既粘锡又破碎。化锡的温度不高,60度就行,操作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滴入水,锡汁一经水就炸,触及皮肤会溃烂,因为锡有毒。
  锡的名称有点锡(即焊锡),竹叶锡,大花锡,行锡(普通锡)。凡是掺铅的锡都能焊,不掺铅的锡不能焊,锡的成色以掺铅多少而论,最好的九成锡,一般的是五至六成锡,五成以下的锡,就变成铅色了。人们用的锡质器具,多是六成锡,酒厂蒸酒用的锡锅锡最好,都在九成以上。锡硬铅软,焊时须粘松香。俗话说“锡焊松香,铁焊泥”。焊制锡器时非用松香不可,铁匠熟铁接焊时非插入泥水里溅火不可,好锡铅少,化开后凝固慢,铅多的锡化开后凝固的快。锡匠做活无尺寸,全凭眼、手照料下材,以模成型。比如普通酒壶有半斤的,4两的,6两的,8两的;茶壶有三斤的,五斤的,七斤的,就看用户来料多少,照料下材。加工一把酒壶以现价论也就是3-5角钱,一把茶壶两元左右,一天能做5—6把酒壶,1一2把茶壶。因此,锡匠最穷,可说干一辈子穷三辈子。我家当年六口人,光凭手艺挣不上吃的,同时推面磨赚粗面才得以糊口。俗话说“铁匠冒冒烟,顶木匠敲三天”,“锡匠干一年,顶不上银匠干三夭”。在匠工手艺中,银匠最富,锡匠最穷。锡匠所用的工具却很简单,只要有木锤、小铁锤、红炉、剪子、模具等就能干,全部的工具值不了多少钱。我家的手艺到这次解放后,因锡被国家收购,加上铝质器皿走上千家万户,也就随之停业了。谈话结束后,我们将要告别时,热情的汤方志同志又忙不迭地说:还有一点情况,我得告诉您,这街上除俺家干锡匠杂活外,还有东胜街精于打制锡酒锅的胡学礼、民主街做杂活的吕永兰两家锡匠,连俺共三家。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 第七辑

《郯城文史资料 第七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七辑》重点记述山东省郯城县码头镇建国前的民间手工业、服务行业、较大的经济实体、颇有名气的商业字号等情况。共收录文章27篇。

阅读

相关人物

艺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汤方志
相关人物
胡学礼
相关人物
吕永兰
相关人物
汤从哲
相关人物
马头街
相关地名
层山杨庄
相关地名
邳县官湖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