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楼业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 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903
颗粒名称: 银楼业概况
分类号: G262.3
页数: 6
页码: 68-73
摘要: 马头镇的银楼业发展得比较晚,从清末到“七七”事变前夕,专门从事首饰制作的有字号的银楼只有三家:张保林的"恒丰”银楼,徐贞轩的“翠宝”银楼,牛华亭的 “泰聚”银楼。这几家银楼,有的是当地人开办的,有的是外地人为寻求生活出路来马头镇开办的。
关键词: 马头镇 银楼业

内容

马头镇的银楼业发展得比较晚,从清末到“七七”事变前夕,专门从事首饰制作的有字号的银楼只有三家:张保林的"恒丰”银楼,徐贞轩的“翠宝”银楼,牛华亭的 “泰聚”银楼。这几家银楼,有的是当地人开办的,有的是外地人为寻求生活出路来马头镇开办的。
  在旧社会里,人们总认为开银楼的金银多,只有富户才能办得起,其实并非如此,开办银楼可大可小,资金多的可办得大些,资金少的可办得小些,没有资金的可以暂借资金办,待卖了产品再还帐。作为一个银匠,只要有一套做首饰的工具,如砧子、锤子、锉刀、钳子、聂子、冲子、炉子、坩埚等,再有几两银子就可以开业。马头镇的几家银楼都是手工操作的小本生意,开业时没有多少资金,特别是外地来的银匠,只有手艺,没有资金,他们为了维持生活,就借钱办银楼,开业时间长了,有了利润,日积月累,慢慢就有了资本,扩大了生产。资金多,业务大,人手少,就招收徒弟,既传授技术,又有了帮手。因为打制首饰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手工操作,打制出来的首饰,既要保质保量,又要美观大方,所以学徒时间较长,一般三年,帮师一年,共四年时间。三年学徒,师傅只管吃穿,不给身工钱,帮师一年,除了管吃穿外,还给工钱二三十块,出师后,可以自立门户开业。
  马头镇的银楼,规模都很小,设备也很简陋,不能打制大的银金器皿,只能做一些在当时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妇女喜爱的首饰。首饰本指头上戴的装饰品,如钗子、簪子、拢子、卡子等,后来把耳环、项链、戒指、手镯等也称为首饰。作为耳饰,又有耳环、坠子、丁香之分。按照当时地方的风俗习惯,戴首饰是很讲究的,有些首饰不能随便乱戴,如未婚的女青年只能戴短坠,结婚的女青年戴长坠,中年妇女戴耳环,老年妇女戴丁香,如果随便乱戴,人家就会见笑。
  作为打制首饰的原料很多,如金、银、铜、玉、珍珠、玛瑙、宝石等,而最流行最常见的还是银质首饰,马头镇几家银楼所打制的大都是银质首饰。在银质首饰中,纯银的(元宝)为最好,银铜合金次之,在银铜合金首饰中,根据含银量多少分为几等,含银量在90%以上的为上等,含银量在60%左右的为中等,含银量在35%以下的为次等,如果含银再少的,就不能称其为银质首饰了。民国初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洋钱在市场上比较流通,用元宝打制首饰的就很少了,大部分都是用洋钱打制的。洋钱的含银量在90%以上,尽管洋钱含有少、量的铜,但在人们的心目中洋钱就是白银,用洋钱打制的首饰就是上等的了。
  银质首饰的价格,要根据含银量和用工多少而定。含银量高,用工多,价格就高,反之价格就低。一块洋钱的重量是7钱2分(以16两为1市斤的秤计算),打制一副大手镯,需要两块洋钱,一天可以打制4至5副,每副售价3元(合3块洋钱),来料加工,如果是两块洋钱打制一副手镯,加工费1元,盈毛利1元,除去工值、用煤、硼砂、工具损耗,纯利也就在30%左右,不管打制什么首饰,都是以质论价,纯利都在30%左右。
  开办银楼不论大小,都要有字号,如张保林的银楼字号是“恒丰”,徐贞轩的银楼字号是“翠宝”,牛华亭的银楼字号是“泰聚”。各银楼打制出来的首饰都要打印上字号作标记。有了字号就说明首饰的质量可靠,价格合理,防止出现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同样的银质首饰含银量多少,价格高低,识者一鉴别就能知道,货真价实的首饰,就可得到识者的称赞,好名声远扬四方,招引更多的顾客,生意越做越兴旺。如果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就会受到识者的谴责,坏名声一扬出去,生意就越做越萧条,以至倒闭。所以要使银楼业兴旺发达,就必须树立信誉第一的思想。
  作为小城镇的银楼打制的首饰,主要是面向农村,靠集市设摊出售,这就有旺季和淡季之分。一般情况下,春季是淡季,因为春季青黄不接,有些农户靠粮度春荒,那有闲钱买首饰,除了急需之外,农家妇女在春季是很少买首饰的。麦收之后直到冬季是旺季。在这段时间里,农户有了收入,闺女、媳妇总要做一件新衣服,买一样新首饰,打扮一番,所以首饰的销售量较大。
  马头镇是沂河之滨的水运码头,工商业发展很快,随之而起的银楼业也发展起来。从民国初年到"七七”事变前夕,是马头镇银楼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七七”事变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兵荒马乱,马头镇的工商业遭受到严重的摧残,银楼业也就随之萧条了,衰败了。解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银楼业又有新的发展,之后,便加入了手工业合作社。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 第七辑

《郯城文史资料 第七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七辑》重点记述山东省郯城县码头镇建国前的民间手工业、服务行业、较大的经济实体、颇有名气的商业字号等情况。共收录文章27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保林
责任者
徐贞轩
责任者
文史委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保林
相关人物
徐贞轩
相关人物
牛华亭
相关人物
马头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