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的铜匠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 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902
颗粒名称: 马头的铜匠业
分类号: TG457.13
页数: 7
页码: 61-67
摘要: 马头的铜匠业,以打制铜勺兼做柜式子和铜锁。早期只有姜绍印一家,传至后代分成姜立泰、姜立功、姜立胞三家;专铸制铜烟袋头的有张希瑞、孙玉修、何守江三家;打制铜烟袋的有王洪德一家。此文详记何守江的铜烟袋头和姜立泰的铜勺,以示该镇铜匠业之全貌。
关键词: 马头镇 铜匠业

内容

马头的铜匠业,以打制铜勺兼做柜式子和铜锁。早期只有姜绍印一家,传至后代分成姜立泰、姜立功、姜立胞三家;专铸制铜烟袋头的有张希瑞、孙玉修、何守江三家;打制铜烟袋的有王洪德一家。此文详记何守江的铜烟袋头和姜立泰的铜勺,以示该镇铜匠业之全貌。
  姜立泰的铜勺
  姜立泰,今年72岁,祖居山东滕州市,其父17岁时去徐州跟其舅父时姓学铜匠手艺。立泰幼年即从父学手艺。17岁时,因徐州发大水,徙居马头仍操铜匠业。用熟铜打制铜勺为主,兼做铜锁、铜柜式子、铜仿圈、铜灯头等。制铜勺的原料多是购买的碎黄铜,有时也用勺子换原料,当年的碎铜价,在几分至一角钱一斤。
  铜勺的打制过程,大致是将碎铜化开后,倒在一长方形的铁槽内,先铸成重5斤的长条铜块,然后按勺子型号开料,开出毛坯后,经打把子、排把子、下拍子、排裤、开裤、卷裤、焊裤、开叶子、窝勺子、弯勺子、泡勺子(放在矾水里煮个多小时去黑变黄)、擦勺子(用沙搓),最后据勺子上光等工序,才能制成成品。
  制铜勺的工具:红炉、风箱、砧子、锤、锉、钳子、剪子等。干活时与铁匠的区别是:铜匠是坐打,也叫矮打,铁匠是站打,亦称高打。姜家打制的铜勺,按成品的重量分三种型号:八两的、六两的、四两的(按旧秤16两为一斤)。成品的用料约在毛料的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当年勺子的批发价:八两的约二角一把,六两的一角五分一把,四两的一角一把。零售平均每把高于批发价百分之三十左右。三个人每天最多能打制20把勺子,一般只打10多把。打制20把勺子约用10—20斤煤。
  货物的销售,远至赣榆、沭阳、睢宁、临沂等地。如青口人来此地卖海货,批发铜勺捎回家乡出售。这种手艺,也有淡、旺季之分,秋后至春节为旺季,麦收前后为淡季。旺季时买料受勒,卖主以为用料急需,多要钱;淡季时卖货受勒,买主视其产品积压,出价就少。
  何守江的铜烟袋头
  何守江,现年67岁,祖居马头镇繁荣街,父,何志贵,认师李文炳学制铜烟袋头。守江12岁随父学手艺。17岁时父殁,守江手艺没学成,随后又跟师大爷学,师大爷以为他是门里出身,各种工艺活都安排他干,:关键技术活也不避讳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边学边做,逐步学会制烟袋头全部工艺。
  何家的字号原叫"天和兴”,何守江经营时,为了刻字省事,把“和”改成"合”,还叫“天合兴”。“天和兴”开业于清朝末年,兴旺时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有四个老师,两个徒弟。铜匠业学徒期限为三年,帮师一年,三年内没有钱,门里徒管吃管穿,门外徒光管吃不管穿。手艺学的好坏,全在徒弟用不用心,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专心者能学成,浮皮搔痒学不成。
  制烟袋头的原料和价格与铸铜勺的差不多。这种手艺赚利较多,俗话说:“一本二利饿死手艺”,制烟袋头一本四五利,花一元的本钱,能卖回四五元。一个烟袋头的用铜量很少,何家制的烟袋头,按尺寸长短分四种型号,即寸一、一寸、九分、八分的,分别为一、二、三、四号。一号也称大号,包装时一号的10个一包(或说把),用铜1.2斤,批发价1.10元;二号的20个一包,用铜1.6斤,售价1.80元;三、四号的各是20个为一包,用铜1.2斤,售价1.60元。其成品全是批发,不另售,除销往本县外,也和铜勺一样,远至邻县各地,只是北部销路较近,仅至层山、磨山、李庄等地,因为临沂有很多从事这种手艺的铜匠,所以很少销往临沂。制作一个成品,要经过20多道工序,如倒坯、锂头、下碗子(也叫蹲碗子)、接头、平口,齐口、滚肚子、勒光刹亮等等。下碗子、接头需下两次火。一个成品是由头和脖焊接而成,也就是两件合成一个烟袋头。一个手艺熟练的师傅,一天工作8小时能倒800件,即400个,最多一天能倒1200件,600个。这样必须两手不住下忙乎。毛坯经过上述各道工序后,每人一天能制二三十个成品。
  制模是此行业的关键技术。一个模子是两扇,一扇重半斤,其规格是长10公分宽5公分自铸的一块铜块,在此铜块上用刀按型号刻模,刻模的技巧,全在弯脖投孔处,弄不好,便会前后出凸、凹,这样就不能用,俗话说:“千锤打锣,一锤定音”,这个“音”在这行就是刻模。化铜,将碎铜放入坩埚内,置火炉上加热1千度即能化好,火小了化不开,火大了冒白烟,一冒白烟就跑铜。但是投芯子时,还必须冒白烟,否则拽不出芯子。加热的度数,过去全凭眼看,非有经验的师傅不能掌握。制烟袋头的工具和铸铜勺的差不多,只是多一根长60公分粗20毫米的铁芯子棍和刹光用的一条皮带。
  上述铜匠业,本钱不大,赚钱也不多,手艺人纯系挣的工夫钱,成年累月的干,也只能养家糊口,是发不了大财的。
  马头的铜匠业,最兴旺时是“事变” 前,“事变”后,只是断断续续的经营,至解放后于1955年加入了手工业合作社。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 第七辑

《郯城文史资料 第七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七辑》重点记述山东省郯城县码头镇建国前的民间手工业、服务行业、较大的经济实体、颇有名气的商业字号等情况。共收录文章27篇。

阅读

相关人物

何守江
责任者
姜立泰
责任者
艺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姜立泰
相关人物
姜立功
相关人物
姜立胞
相关人物
姜绍印
相关人物
张希瑞
相关人物
孙玉修
相关人物
何守江
相关人物
何志贵
相关人物
马头镇繁荣街
相关地名
山东滕州市
相关地名
赣榆区
相关地名
沭阳县
相关地名
睢宁县
相关地名
临沂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