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沟乡石材业开发的历史与现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南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885
颗粒名称: 柳沟乡石材业开发的历史与现状
分类号: TU754.4
页数: 5
页码: 149-153
摘要: 柳沟乡位于莒南县东北部,距县城约20公里,辖18个行政村,2.4万人,总面积73平方公里,其中山丘地占75.5%,十(字路)日(照)公路横贯东西,十(字路)茅(墩)公路从乡镇南部通过,交通条件较为便利。该乡的花岗岩石资源十分丰富,总储量2亿多立方米,可采储量1800多万立方米,有红、黑、灰、青、斑、条六大系列十多个品种。在品种、数量上占全县石材行业生产加工的90%以上,成为石材开发、雕刻、板材加工最有基础和条件的乡镇之一,被誉为石材之乡。
关键词: 柳沟乡 石材业开发

内容

柳沟乡位于莒南县东北部,距县城约20公里,辖18个行政村,2.4万人,总面积73平方公里,其中山丘地占75.5%,十(字路)日(照)公路横贯东西,十(字路)茅(墩)公路从乡镇南部通过,交通条件较为便利。该乡的花岗岩石资源十分丰富,总储量2亿多立方米,可采储量1800多万立方米,有红、黑、灰、青、斑、条六大系列十多个品种。在品种、数量上占全县石材行业生产加工的90%以上,成为石材开发、雕刻、板材加工最有基础和条件的乡镇之一,被誉为石材之乡。
  花岗岩石大多分布在龙王河以东长达18公里的9座山上,这一地带从北向南有石河峪、后徐家柳沟、魏家柳沟、严家沟、薄板台、石泉河、黄山前等村庄。其中,在魏家柳沟村寨子顶、独独山一带主要盛产“莒南红”,在黄山前村北黄山主要盛产“遨宇”,在石河峪村南山则有一种名叫“中国兰”的花岗岩石。该乡花岗岩石出露面积大,石层厚,易开采,且具有色泽明亮、花纹丰富、硬度大、耐腐蚀、抗风化、吸水率低、抗压抗折强度高的特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很有开采加工价值的矿体,广泛用于建筑工业诸多领域。经过简单方式开采出来的块石、条石、烂石,可以用来盖房、修路、架桥、建机井、打水库塘坝等,根据需要进行初加工,可以做成蘑菇石、地瓜石、台阶石,通过切割磨光深加工而成的厚度均匀的光滑石板,是楼房装饰的优质材料。对石板再进行加工,可做成美观大方的茶几,供家庭居室用。根据耐腐蚀的特性,可加工做成化工厂用的电解槽。另外,它还能雕刻成石狮、石灯、石塔、石鼓、石桌、石凳以及笔筒、飞禽、鸟兽、人物肖像等一件件观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
  柳沟乡石材开发有着很久的历史。早在1932年,石河峪、有方、大柳沟等村的农民就在山上用火药放炮,开采大块的石头,用来建村围子、修炮楼。四十年代,部分村有了石匠,他们生炉火打制铁锤、铁鑒、铁棍,开采长方形的条石,作建房、垒墙用,有的还打制石磨、碓臼、碌磕,石塘开始有了零星分布。五十年代,随着互助组和农业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的成立,农民就把开采来的石头,打水库、建小塘坝、水井、垒地堰,大量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后来,随着农业学大寨的深入,石头开采范围和开采量进一步扩大,石塘数目增多。但由于采石工具简陋、技术落后,石材经济效益很低。到1972年,该乡王家大庄村在坊前镇王家坊前村的支持帮助下,在村东办起了一处小石刻厂,利用当地花岗岩石雕刻小石狮、花瓶、笔筒等工艺品,产品送交坊前石刻厂出口到国外,当年纯创利2400元。石头蛋第一次飘洋过海变成商品为该村农民换回了钞票,石刻就这样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到1984年.王家大庄新任党支部书记王家俊对石刻厂进行了统筹安排,在多次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发动全村干部群众筹资37万元,在村委大院南边空地上建起了占地10亩的大石刻厂,即莒南县第二石刻厂,购置了叉车、切割机、空压机、汽车等机器设备,同时从县外聘请了5名技术员,招收了20名石匠,使石刻生产规模向前迈了一大步。经过一年拼干,石刻厂获利3万元,人们从中看到了依靠石刻致富的希望。
  之后,王家大庄石刻厂狠抓科学管理和产品质量,培养出15名技术员,个个能识别图纸和设计图纸,石刻质量连续十几年居于全县第一位,产品全部免检出口。1992年10月,王家大庄石刻厂从坊前石刻厂分离出来,自己直接与外商洽谈业务,优质的石刻产品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信赖。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上颁发的“亚洲十佳运动员”奖杯就是这个村雕刻的.1993年,又为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十三届亚运会雕刻一座高14米、上下17层、重96吨的石塔,由17名技师,费时两个多月精雕细刻而成,被称为“亚洲第一塔”,这座巨雕极大地提高了石刻厂的国际声誉。村里石刻厂为方便业务联系,1992年,投资5万元安装了程控电话和传真机,石刻效益越来越好。1993年,销售额250万元,上交利税37.5万元。1995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上交利税50多万元。在王家大庄石刻厂的带动下,周围村庄的村民也赶来学技术办石雕厂。目前,已辐射到本县的文瞳、涝坡、厉家寨等乡镇和莒县、江苏省等两省4县市6个乡镇25个村,拥有分厂15个,从业人员800余人,平均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产品有500多个品种上千种规格,出口日本、德国、比利时、意大利、丹麦、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王家大庄村因颇负盛名的石刻而被山东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誉为“山东石刻第一村"。
  近几年来,柳沟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石材业的发展,加大对石材资源的开发扶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前来本乡开发石材的经济能人在场地、资金、水电、户口迁移、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提供很大的方便,并规定: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户除了乡里表彰奖励外,还作为村干部或乡合同制干部的聘任对象。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开发石材的积极性°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乡掀起了兴办乡村企业的热潮,一大批石料厂、石材厂应运而生,石材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93年春天,十字路镇青年刘勇进投资10万元在魏家柳沟村建起了一处石料加工厂,就地加工花岗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勇进石材有限公司。1999年,乡政府利用承包招标的方式,办起了石刻厂和石材公司,主要加工地板石、台阶石、优质饰面板材。石材公司广拓市场,先后与平邑石材公司、连云港中美合资美洁石材有限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生产的“莒南红”、“遨宇”、“虎眉花”等品种板材倍受客户青睐,不仅畅销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烟台、东北三省等国内10多个省市,还远销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莒南红”(G3756)被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石材质量检测中心指定为合格产品。为了进一步扩大石材开发规模,使石材加工向纵深发展,乡里又建起了刨石厂、水泥预制厂、工艺石材厂等企业。1995年底,王家大庄村投资6万元从浙江仙台县引进了两台12-A型龙门刨石机床,建起了全市第一家刨石厂,年加工板材6000平方米,年实现产值60万元,创利税6万元。工艺石材厂年加工地板石6500平方米,台阶石5000平方米,蘑菇石3000立方米,路沿石1500米,临沂市海关楼就是该厂用严家沟鲁继山上的“滨海红”优质花岗岩石建成的,被省建委评为优质工程,其产品销往连云港、张家港、徐州等地区。石材开发形成了从机械化开采 ——初深加工——销售的系列化生产。农民开采方式有了较大变化。股份合作制、个体私营办厂相继产生,切割机、矿压机、抱杆、磨光机、锯石机、刨石机等现代化先进设备猛增到30余台(件),加工石材技艺不断提高。如王家大庄村王凤燕、大柳沟村尹德学两人用当地花岗石加工垒砌打制成除尘器,用于大型工厂烟囱净化排放到空气中的烟雾,受到环保部门的好评。上海、南京、济南、青岛、临沂等大中城市的钢铁厂、炼油厂纷纷前来购买。王家大庄石刻厂生产的石哑铃、石锁、健身球等健身器材投入市场后,也深受客户欢迎。
  随着石材业的逐步发展,到这里参观考察、洽谈业务的中外客户络绎不绝。为了方便客户,方便石材外运,加快石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乡里加强了乡村道路建设和维修养护,投资290万元,投工50万个,对乡驻地公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和路面硬化,使路面宽度达到了36米。另外,在乡驻地南面建立了200亩的工贸小区,村村开通了程控电话。1998年冬,又投资70多万元修建了龙王河大桥,使全乡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大为改善,优化了石材发展环境。1998年,全乡开采石料达5000立方米,加工板材2万平方米,实现产值400万元,创利税25万元.石刻厂实现产值800万元,利税80多万元。全乡大小石材厂12处,村村都有石刻加工项目,从业人员达到1500多人,人均年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有的高达2万元。石材业已成为全乡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石材业的兴起,带动了全乡的运输业、流通业、加工业、服务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全乡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达6000多人,其中有2000多人长期从事瓜干、花生、小麦等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600多户,商业销售服务网点450个,全乡拖拉机、三轮车、汽车、摩托车等运输车辆达1000余台(辆)。199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35%,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知识出处

莒南县文史资料

《莒南县文史资料》

出版者:山东省莒南县文史资料委员会

莒南县文史资料《农业专辑》下册从1998年11月开始征集资料,其间,县政协主席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成立了县文史资料《农业专辑》编纂委员会,提出了编写意见。经宣传发动、搜集资料、征集稿件、修改审核,形成初稿,并送县委、县政府领导、县政协各主席及有关人员征求意见。

阅读

相关人物

葛堂华
责任者
王延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1992年10月王家...
相关事件
柳沟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