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林镇白云石开发与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南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882
颗粒名称: 团林镇白云石开发与加工
分类号: P619.23
页数: 4
页码: 140-143
摘要: 莒南县团林镇白云石生产加工久负盛名,被称为“白云石之乡”。主要产区在该镇驻地北4公里左右的泉子管理区,北面紧靠岚济公路、济日铁路,包括南泉子一村、二村、北泉子一村、二村、三村及唐家村等6个村庄,总面积为20多平方公里,储藏量在200万立方米以上。该镇开采白云石已有50多年的历史,利用白云石加工的不同型号的石子,远销附近十多个省市,深受各地用户的青睐,目前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关键词: 团林镇 白云石开发

内容

莒南县团林镇白云石生产加工久负盛名,被称为“白云石之乡”。主要产区在该镇驻地北4公里左右的泉子管理区,北面紧靠岚济公路、济日铁路,包括南泉子一村、二村、北泉子一村、二村、三村及唐家村等6个村庄,总面积为20多平方公里,储藏量在200万立方米以上。
  该地白云石由沉积岩形成,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并含有磷、镁等元素,具有密度大、质地坚硬、颜色纯明并含有光泽、吸水性低、耐风化能力强等特点,广泛用于建筑装饰材料、工业生产、饲料配置等各个方面。该镇开采白云石已有50多年的历史,利用白云石加工的不同型号的石子,远销附近十多个省市,深受各地用户的青睐,目前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0年至1978年,这一期间为初级开采阶段。
  自五十年代初,随着农业合作社的成立,农田水利建设的兴起,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修建水库时,就挖掘出白云石,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在一些地头、汪塘等地方,出现一些零星的石塘开始开采白云石。由于生产能力的制约,只能靠人工利用铁锤、铁套等简单工具生产,产量较小,主要用于修筑水库塘坝、建造房屋、修路整地等方面,剩余的石头,也卖给其他的村、生产队,作为集体收入。1958年,北泉子三村建石灰窑一座,利用白云石烧制石灰,销往坪上、朱芦、日照县的碑廓等地,增加了集体收入,这是对白云石经济价值的最初开发利用阶段。
  第二阶段,从1978年至1983年,这5年为白云石的广泛开采和初步加工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建筑行业对石材需求量的扩大,白云石的开采及加工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各村开始建立了固定的石塘,用来开采白云石。最初为集体开采,到1981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石塘逐渐由集体开采转向村民联合承包或个人承包开采。在开采方法上有了一定提高,各石塘开始配备抽水机、拖拉机等机械设施,开始使用炸药采石,开采速度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在将石头由塘内运到塘外这一环节上,还主要靠人力用手传递或小车推的方式,致使石塘开挖深度受到限制,一般停留在15米左右,虽然石塘较多,但产量不高,每个石塘最初每天开采白云石在15吨左右,一年约5000吨以上。至1983年底,有较大的石塘6家,分别为:南泉子一村、南泉子二村、北泉子一村、北泉子二村各一家、北泉子三村两家,年总产量在4万吨左右。
  开采的白云石开始用于石子加工,主要靠人工用铁锤砸的方法,然后分类外销,产量较低,其他大部分石头用拖拉机运往十字路镇等地销售。十字路镇一村、六村、七村等都建有石子加工厂。1980年前后,所用白云石主要来源于团林一带所产,每吨6元左右,每个石塘年产值3万元以上,工人年收入为2000多元。
  第三阶段,从1984年至今,这一时期为白云石的规模开采和深加工阶段。
  随着白云石产量的提高,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逐渐看到了白云石加工业的广阔前景和丰厚的利润,于是把对白云石生产的简单加工外销转为向深加工外销上来。
  1983年,北泉子三村建立了第一个石子加工厂,由唐本田负责,投资8000余元,建厂房5间,按装粉碎机一台,配置了铁锤、铁车、铁锹等工具,招收工人15名,进行石子加工生产。然后按石子大小等级分为:大八粒、中八粒、小中八粒、小米粒、石粉五种型号,根据型号的不同,分别装袋外销,价格在每吨80元至100元之间,年生产石子2000吨左右,年产值达20万元。这是该镇白云石加工业规模开采的良好开端。
  1984年,团林镇政府企业办公室在南泉子一村投资1.5万元建石子厂一处,按装粉碎机两台,由唐明采、卞聚元两人负责,石子产量不断提高,年产量在4000吨以上。当年底,北泉子二村、南泉子一村、南泉子二村等相继建立了石子加工厂。
  由于对白云石的需求量不断上升,石子加工业也不断扩大,开采方法逐渐走向机械化,各个石塘相继配有拉坡机。在拉坡机的牵引下,可以将上吨的石头由塘底送到塘外,直接装车外运,使石塘的开采深度由过去的15米达到60多米;配置了钻眼机,改变了过去人工钻炮眼的方法。过去钻一个2米深的炮眼需要近一个小时,改用钻眼机只需几分钟的时间。每个石塘工人大都在30名左右,大大提高了白云石的开采量,每个石塘每天生产白云石60余吨,年生产量在2万吨以上,年产值近20万元。
  到1999年,全镇石塘总数达到8家,最多时达到10家以上;石子加工厂包括集体、个体、联合体等形式,总计达35家,分别为:镇企业办3家、南泉子一村2家、南泉子二村3家、北泉子一村6家、北泉子二村2家、北泉子三村13家、唐家村6家。此外,北泉子二村还建有滑石粉厂两家。各厂年产量都在5000吨以上,产值为40余万元,全镇石材开发总产值2000多万元。
  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白云石的开发和石子加工业的发展,在土地使用、车辆运输、对外销售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大促进了此项产业的发展。石子远销江苏、上海、河南、河北、北京等十多个省市及本省大部分地市县区。1997年还通过县外贸公司出口日本500多吨。在白云石的开采、加工、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每年上缴利税60多万元,仅此一项,使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增加500多元,成为该镇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知识出处

莒南县文史资料

《莒南县文史资料》

出版者:山东省莒南县文史资料委员会

莒南县文史资料《农业专辑》下册从1998年11月开始征集资料,其间,县政协主席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成立了县文史资料《农业专辑》编纂委员会,提出了编写意见。经宣传发动、搜集资料、征集稿件、修改审核,形成初稿,并送县委、县政府领导、县政协各主席及有关人员征求意见。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彦义
责任者
鲁守元
责任者
李相银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