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后左山沼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南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870
颗粒名称: 七十年代的后左山沼气
分类号: S216.4
页数: 5
页码: 60-64
摘要: 岭泉镇后左山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南1公里处,全村现有460户,1400人,耕地面积1450亩,左山岭紧靠村西部,东部莒阿路南北贯通。村内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丘陵、梯田较多。1975年深秋,根据上级要求和自身需要开始大办沼气。1976年春试用油气混燃,成功进行沼气发电,这是当时岭泉公社第一个在红石板上实现沼气化并能很好利用的村队。
关键词: 后左山村 沼气

内容

岭泉镇后左山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南1公里处,全村现有460户,1400人,耕地面积1450亩,左山岭紧靠村西部,东部莒阿路南北贯通。村内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丘陵、梯田较多。1975年深秋,根据上级要求和自身需要开始大办沼气。1976年全村建池238个。1976年春试用油气混燃,成功进行沼气发电,这是当时岭泉公社第一个在红石板上实现沼气化并能很好利用的村队。
  岭泉公社后左山大队发展沼气有着深刻的背景。该村队“地无三尺平”,地下全是红石板,左山岭是一个荒土岭,全村缺柴少草,当时有一句顺口溜:“闺女嫁到左山庄,买就提篮织就筐”。由于缺柴草,每家都有一两个小孩在家常年拾柴草,经济条件稍好的户,家庭主要劳动力每年用手推车步行到50公里远的临沂或150公里远的枣庄买两三次高价煤,往来少则10余天,多则近1个月。经济条件差的户,刨麦茬拾柴草跑遍方圆数十里,有的甚至烧地瓜干做饭,不怕没饭吃,就怕没柴烧,由于没有饲料,始终养不起猪,经济难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难提高。
  1975年,遵照党中央“大办沼气,为民造福”的指示精神,后左山大队党支部决心带领社员,按上级要求大办沼气。由于后左山大队的土地破土就是红石板,挖建沼气池很困难,这年深秋,他们请来县科委能源办王朋彦等作技术指导,在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徐进松家搞试点。在红石板上硬是用锤、钎、镐挖了一座深3米、12平方米的沼气池,并弄来了驴粪、马粪、乱草等填入池中。在发酵池中温度达到25℃时开始产气,逐步能烧火、做饭、能点灯,成为全大队第一个产气利用的沼气池.全大队社员争相观看,大办沼气工作在全村一下子铺开。社员徐兴祥夫妇当时已有60多岁了,为挖沼气池,硬是在大石垛子上开凿出13平方米的池子。仅1976年1年全大队共建池238个,在岭泉公社率先在红石板上实现了沼气化。
  “沼气是个宝,全靠管理好"。后左山大队在管理沼气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首先,大队加强领导,建立沼气积肥专业队.,制定了管理制度,积极向群众宣传沼气的科学管理和安全使用知识,帮助社员搞好炉具、灶具、灯具、开关和气压表五配套,及时维修病池,负责管理人畜粪便和集体扣留的作物秸杆堆沤,适时组织进料和出料,动员社员做到“三勤”,即勤搅拌(每天至少搅拌1次〉;勤加水(保持气箱平衡);勤检査。适次适时进出料,管好沼气池。该大队将建的沼气池、厕所、猪圈“三结合”,人畜粪便天天自动入池,保证有充足的发酵原料,杂草、杂粪、麦糠、土豆秧等由大队统一收管,统一分配下池,根据冬天气温低的情况,多下热性原料,如牛粪、马粪、姜秧等,使池内发酵液浓度高于夏季,依靠发酵原料本身在发酵分配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提高池温。为排除废料,在夏季每10天左右小出料一次,冬季每20天左右出料1次。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情况,每年集中抓两次大进料、大出料。一次是夏季出料,这个时节有许多作物需要肥料,沼气水可以直接追玉米、水稻、地瓜等农作物,同时又是沤制农家肥的好时机,沼气肥渣可加土沤制成土杂肥,以备秋种施用.另一次是初冬出料。这时由于气温下降,沼气池内的原料经过夏季发酵产气量逐渐减少。为了使沼气池在冬季也能正常产气利用,除采取保温措施外,多加热性原料,提高池温,使冬天也能基本正常供气。这样,进出料及时,供料种类选择合适,避免了沼气池“饿肚子”或是长期不出料“涨肚子”的现象,保证了社员用气气足,集体用肥肥多、质好,个人、集体都满意。
  办沼气前,全大队群众烧柴困难,每年需用300个工日花1万多元长途跋涉到外地买煤。办起沼气后,全大队仅1977年就节约柴草15万公斤,煤炭6万公斤,节约资金1万多元,社员开支比过去少了,收入比过去多了。全大队家家有余粮、余柴,85%以上的户有了存款。由于节约了柴草,产生了一系列的效应。以前养猪用的粗饲料,沤肥用的杂草秸杆全都烧了火,沼气化后节约了秸杆,增加了养猪用的粗饲料,每个沼气池岀料时还可沤制150多车优质肥料,仅这一项就增加2.5万多车农家肥,平均每亩地比以前多施20多车,沼气肥渣是一种无害完全腐熟的上好农家肥,肥效很高。据1977年在村试验队试验,在同样的情况下,施肥量基本相同,使用沼气肥与一般圈杂肥相比,小麦每亩增产56公斤,增产二点五成;玉米增产61.5公斤,增产一点七成;花生增产近三成。1976年,全大队1000亩小麦单产由过去的100多公斤猛增到271公斤,比办沼气前的1975年翻一番还多,向国家交售小麦15万公斤,一季完成了3年的征购任务。该大队支部副书记徐逬松全家5口人,未办沼气时,家属拾柴搂草,很少到队里干活,每年还需买上千斤高价煤,有时甚至用地瓜干烧火做饭,没有饲料喂不起猪,生活较困难。办沼气后,家属一年挣工200多个,1978年全家分现金425元,3年没买一斤煤,还节约柴草2000多公斤,3年卖了5个大肥猪,收入700多元,盖了3间新房,还在银行存款170多元。社员徐兆庆,家有8口人,原来烧柴除留小孩上岭拾草外,每年还买750多公斤煤。用上沼气后,3年来,不但没买一斤煤,队里分的柴草还垛72000多公斤的大垛。1977年喂猪3头,没买一斤粗饲料,其家属也从家务中解放出来,和男同志一样参加劳动,全家收入增加,3年共分现金1200多元,连养猪收入2000多元,除盖新房4间和娶儿媳花钱外,还在银行存款780元。随着沼气建设的发展,施肥量不断增加,粮食产量逐步提高,1977年亩产321.5公斤,1978年376公斤。群众满意地说:“办沼气的好处说不完,节约了柴草省了炭,促进生产富了社员”,“过去做饭一屋烟,如今做饭扭开关”。
  为更好地利用沼气,后左山生产大队先后建起了4个共100立方米和一个5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试验用沼气发电,大沼气池顶部呈正八角形,5个池子呈梅花状,主池底深6米.直径12米,圆形,有4个进料口和3个搅拌器,东边是一个出料口,西边是一个台阶。大沼气池刚建成时,该大队组织了170多名民兵利用晚上出义务工,一夜挑了近300立方水试验沼气池是否漏气,经检验沼气不漏气,一次修建成功。之后,原地区科委主任李佩亮、县科委主任咸兰溪、技术员王朋彦、公社党委书记梁立建、副书记纪献治长期住在后左山村组织指导利用沼气发电。1977年11月,试用油气混燃进行沼气发电获得成功,利用12马力柴油机带动10千瓦电机发电,能供集体街道、公共场所照明。为搞好沼气发电,该大队组织专人管理,12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轮一天,利用20亩试验田的麦粮、麦糠、土豆秧及牛粪、马粪随时添料出料。1978年5月份,由于大池出气足,又改用75马力柴油机带动50千瓦发电机组发电,在地区、县科委及公社党委的领导和技术指导下,在全村街道安装了路灯,所有公共场所和绝大多数社员家庭都用上了电灯。同时,还试验成功用沼气烙煎饼,开动磨面机磨面,使用沼气烤烟,沼气的用途越来越广。广大社员齐声称赞“俺村实现沼气化,沼气带来大变化。做饭不用柴和炭,点灯不用油和蜡,过去烧饭一屋烟,现在烧饭扭开关,开动机器能磨面,带动机器能发电,沼气化好处说不完”。
  后左山村大办沼气从烧火做饭到发电、照明、开动机器磨面,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很多,宁夏、河南等地几乎大半个中国都来后左山生产大队参观学习大办沼气成功的经验。1979年中央科技展览会展出了后左山村大办沼气的成功做法。1978年2月份,徐守勤、徐进松光荣出席山东省沼气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后左山生产大队大办沼气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并奖给一台17英寸电视机。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省委副书记苏毅然以及临沂地委书记李洪成等分别于1978年、1979年到后左山大队视察指导沼气工作,均给予了充分肯定。

知识出处

莒南县文史资料

《莒南县文史资料》

出版者:山东省莒南县文史资料委员会

莒南县文史资料《农业专辑》下册从1998年11月开始征集资料,其间,县政协主席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成立了县文史资料《农业专辑》编纂委员会,提出了编写意见。经宣传发动、搜集资料、征集稿件、修改审核,形成初稿,并送县委、县政府领导、县政协各主席及有关人员征求意见。

阅读

相关人物

林令军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