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瞳镇争创全区第一个文明镇情况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南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866
颗粒名称: 文瞳镇争创全区第一个文明镇情况综述
分类号: D648.3
页数: 9
页码: 38-46
摘要: 目前,全镇已建成文明单位14个,文明村32个,其中被省地命名的各1个。评出五好家庭3100多户,占总户数的30%,从而促进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环境面貌,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全镇呈现出生机勃勃、文明富裕的新景象。1988年1月,被临沂地委、行署正式命名为全区第一个文明镇。
关键词: 文瞳镇 情况综述

内容

文瞳镇位于莒南县东北部,北靠莒县,东邻日照市,全镇44个村,4.1万人,有镇直机关单位19个,镇办企业12家.多年来,为了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需要,在抓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同时,立足本地实际,以提高群众的两个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根本目的,以多层次的创建活动为基本形式,“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了创建文明镇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小城镇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桥梁和辐射作用。目前,全镇已建成文明单位14个,文明村32个,其中被省地命名的各1个。评出五好家庭3100多户,占总户数的30%,从而促进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环境面貌,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全镇呈现出生机勃勃、文明富裕的新景象。1988年1月,被临沂地委、行署正式命名为全区第一个文明镇。在实践中体会到,切实加强领导,实行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党委在城镇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协调指导作用,是搞好小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认识,牢固树立“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思想
  文瞳镇是一个远离县城的山区小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状态,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三中全会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又进一步为文瞳镇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在部分干部中却岀现了只注重抓经济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有些村干部两眼只盯在发展商品经济上,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因而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干群关系比较紧张,民事纠纷案件时有发生;有些村干部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不够,使部分群众担心政策多变,想富而不敢富,还有些群众因缺少技术,想富不能富。不少村庄苦干多年仍改变不了贫穷落后的面貌。面对这种局面,镇党委一班入分头开展调査研究,然后坐下来重新学习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对照外地先进乡镇抓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找差距,统一镇党委一班人的思想认识,感到要振兴文瞳经济,摆脱贫困面貌,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治本建设上下功夫。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该镇以西田庄和东田庄两村的经验为例,广泛开展了宣传教育,使全镇党员干部受到了启发。1983年,县人民武装部与西田庄村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在县人民武装部的具体帮助下,西田庄村建起了全县第一个设有“青年民兵之家、图书阅览室、游艺室、农民业校”等设施的农民文化中心。村两委充分利用这一阵地,组织农民学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办业校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传授致富经验,并扶持村民因地制宜发展工副业生产,还组织发动团员青年开展文艺演唱、体育比赛等各项文体活动,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商品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因此,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东田庄村与西田庄村挨村种地,西田庄的变化对他们触动很大,认为西田庄村能办的事,咱东田庄村也能办到,村两委不甘落后,决心赶超西田庄村。于是他们投资3万元,建起了文化中心大院,开办了文化技术培训班,加强了对村民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群众的精神面貌变了,村里的秩序好了,村办经济越办越活,成了全镇第2个文明村。东、西田庄建设文明村的实践证明,要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治穷治愚治乱同步进行,而不能顾此失彼,这是加强农村小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之路。于是,镇党委、政府在研究制定发展商品经济规划的同时,制定了抓好“两个教育"、提高“两个素质”、实现“三个好转”、培养“四有”新人、创建文明镇的总体规划,为文明镇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以镇为龙头,突出抓好“两项建设”
  在创建文明镇时,首先着眼于镇驻地的幅射带动作用。文瞳镇虽然远离县城,但镇驻地却是全镇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它一方面是联络县城与农村的一个纽带和桥梁,另一方面又是当地群众社会交往和商品交换的集散地。因此,镇驻地两个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社会风气、社会秩序、环境建设的好坏,对所属村庄有着很强的示范性和辐射力。针对这一特点,以镇驻地为龙头,突出抓了“两项建设”。
  一是抓了思想建设,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思想教育。
  多年来,围绕提高全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城镇精神文明建设这个主体,培养造就了一支政治水平较高的政工队伍, 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镇“两委”领导成员,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除搞好自身学习外,党委规定每5天组织全体脱产干部进行一次学习,并总结工作、学习情况,査找存在的问题。镇团委书记、妇联主任、文化站长、广播站长、党校教员、广播员、图书管理员、报刊发行员、电影放映员等,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都有具体分工和任务指标.对这支队伍,除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进行业务培训外,还对他们的工作定期进行总结评比,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逐级落实。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还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了三项教育:一是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内容的理想宗旨教育。利用镇办学校这一阵地,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并开展了“我为文明镇建设做点什么”和“如何发挥模范作用”的大讨论,一些党员干部在学习讨论中提出了“镇兴有我一份光,镇衰我也不光彩”的口号。在开展教育的同时,开展党员联户活动,具体规定了联系内容、职责,定期进行检查评比。1988年,党员联户已发展到440个组。二是在广大群众中进行更新观念的教育,增强商品经济意识.在教育中,利用多种形式,组织群众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学习外地发展商品经济的经验,使一些固守“玩龙玩虎不如玩土”的旧观念、祖祖辈辈和土坷垃打交道的农民,逐渐拓宽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新观念代替了“无商不奸”的老眼光,一些昔日“老实巴脚”的农民,如今成了经商的能手,致富的强人,就连那些常年围着锅台转的妇女,也走出家门赶四集,骑上车子做买卖。全镇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923户,联合体发展到78个,分别比1985年增长140%和330%。镇党委、政府还针对全镇荒山河滩多、饲料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群众打破了“养牛为耕田,养羊为守年”的旧框框,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使以肉食牛、羊、兔和奶羊为主的饲养业初具规模,1987年7月,全镇畜牧业总收入达500万元,人均收入100元。三是在青年中开展移风易俗教育,1987年以来,针对近年来农村婚嫁丧葬中的陈规陋习,在全镇开展“破除封建买卖婚姻,禁止转亲换亲,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活动。镇团委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开展了“如何刹住婚事大操大办歪风”的讨论,教育青年喜事新办,移风易俗。镇直机关及驻地村庄有700名团员青年向团委递交了“文明节俭办婚事”的决心书,有7名女青年向全镇女青年发岀了“结婚不要彩礼,争做文明新娘”的倡议书。全镇已有青年迎亲送亲服务队40个,1987年共为250对青年主持了婚礼。在丧葬改革方面,镇党委、政府于1987年成立了移风易俗理事会,制定了《移风易俗暂行规定》。自1985年以来未发生一起木棺土葬现象,火化率达100%。基本杜绝了殡葬方面的陈规陋习。
  二是抓阵地建设,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文体娱乐活动。
  小城镇既然是城乡间的一个过渡带,那么缩小城乡差别,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的社会文化事业,为科学文化提供载体和阵地。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求富、求知、求乐、求美日益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迫切要求。有的农民说:“咱现在衣、食、住、行都不愁,就是看不上电影,看不上戏,看书学习没场所。干活、吃饭、睡大觉成了生活的三部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瞳镇在总结村办文化大院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到邹县、五莲县和江苏的赣榆、东海等县参观学习,参照他们的做法,投资20万元,兴建了一座镇办文化中心大院、电影院、广播室、电视录像室、游艺室、图书阅览室、报刊发行站、老干活动站和党员、妇女之家、青年民兵之家。为了便于管理,成立了文教管理委员会,坚持“三统一”、“四不变”,即:人员、经费、活动三统一,隶属关系、人员性质、福利待遇、工作性质“四不变”。做到了“三块牌子(镇办党校、文化中心、成人教育中心)一个门,三套班子一班人,一处大院综合用,一间大屋多功能”。镇办文化中心自开放以后,立即成了全镇最热闹、最吸引人的场所,镇党委利用这块阵地组织党团员活动,进行各类技术培训。开展读报、演讲和文体比赛活动,提供政策信息与技术咨询,真正成了全镇思想教育的阵地,学习知识的课堂,传播信息的窗口,文化娱乐的场所,丰富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仅1987年,在全镇开展多种形式的演讲会达150多次,举行较大规模的体育比赛6场次。春节期间,全镇搞了10天文艺会演,4天蓝球比赛,规模之大,秩序之好都是空前的,群众在娱乐中淘冶了情操,受到了教育。看马庄村有户村民,4个儿子都不愿赡养父亲,看了小戏 《接奶奶》之后,兄弟4个争着接父亲到自家住。文化站长又把这事编成小戏剧《四子争父》在全镇演出,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扩大了教育效果。
  文化大院还组织农民通过业校、技术讲座、读报等形式学习农业知识,使全镇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遂步提高。据统计,全镇已有相当于农业技术员水平的农民50多人。他们边学习、边实践,在发展商品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7年,全镇2.25万亩果园全部实行了穴储肥水、地膜覆盖、树盘压草、疏花疏果等项科学管理措施,果品总产达到了1300万斤,一级、二级果率达到99.5%。近两三年来,全镇每年新栽果树1.5万多棵,成活率高达98%,中国果树研究所汪景彦教授先后多次到文喳镇考察文瞳村50亩短枝型美国新红星密植园。
  在文化建设中,文瞳镇还注重抓好学校这一人才阵地建设。在全镇建立了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体系。镇上设有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儿童入学率达到99%,学前儿童入托率占95%以上。1985年率先在全区完成了校舍“三改造六配套”任务。对人民教师,做到了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三年来共发展79名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被省政府授予“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称号。
  三、调动两个积极性,实行全方位综合治理
  镇党委、政府每年都要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规划,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对基层单位考核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记入实绩档案,作为该单位年终评先树优的条件,同时,镇直单位和部门都赋予明确的职责范围。如团委、武装部重点抓以青年民兵之家为主的文化大院活动;妇联抓“五好家庭”评比;团委、妇联、民政协同抓好移风易俗;广播、农技、林业、兽医等部门配合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分兵把口,齐抓共管的局面。
  在发动群众中,主要采取了评先树优、典型引路等措施,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创建文明镇的活动。
  首先,广泛开展了评选先进人物的活动,充分发挥模范人物的带头作用。1987年,全镇共评选出模范党员120名,优秀团员250名,各类先进工作者300余名。为扩大榜样的影响,镇党委、镇政府除进行正式命名表彰外,还对他们的事迹利用多种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使全镇出现了争先进、做好事的文明新风。陈家岭村果园承包户陈淑安,自己富了不忘众乡亲,先后把村里6个最困难的村民吸收到自己承包的果园里,使他们一年脱了贫。去年他一次捐款1万元,帮助村里搞水利建设,自己却仍旧住在3间旧房里。目前,全镇常年活动的义务帮工队有150多个,送温暖小组164个”义务卫生清洁队120个。恪守公德,互帮互助已蔚成风气,一种社会主义新型的人际关系已经确立。
  其次,广泛开展了评比五好家庭,优化社会细胞的活动。自1984年来,一直把五好家庭评比活动作为创建文明镇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制定了五好家庭标准,印发到各家各户,采取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由群众评议,支部批准,党委备案的方法。对评上的五好家庭,村里敲锣打鼓上门挂光荣牌,免费照“全家福”,并把照片挂在村文化大院的光荣榜上。群众把它看作是衡量一个家庭是否文明的标志,视为一种很高的荣誉,甚至成了男女青年找对象的条件,有的姑娘说:“五好家庭评不上,别找姑娘搞对象。”目前全镇五好家庭已占总户数的30%。人际关系融洽和睦,社会秩序安定,全镇有35个村保持了建国以来无刑事案件发生。
  四、发挥辐射功能,以镇带村,以村促镇
  小城镇与周围农村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这是文明镇建设的一股强大动力。文瞳镇周围有大小村庄17个,又比较密集,人口近两万。镇村之间有着多方面的联系,这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就形成了一种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局面。镇党委、政府根据这一特点,注重发挥镇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在思想和作风建设等方面,处处为基层干部做出样子。例如,镇党委规定,每逢集日早晨为干部学习时间,要求村两委干部按时学习,有些村干部忙于事务,这一制度成了虚设。后来许多村干部看到党委的同志再忙也坚持学习,震动很大,从而落实了学习制度。
  镇驻地文瞳村是一个大村,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又有信息灵通的优势,镇党委支持他们率先办起中心敬老院,中心幼儿园,对其他村庄影响很大,先后有21个村庄办起了敬老院、幼儿园发展到40处,形成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的局面,也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自1984年以来,全镇无计划外生育。这个村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对中小学幼儿教师,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体贴,专门为他们安上自来水,解决了吃菜、烧柴等生活问题,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动员全社会一起来做学生的工作,大大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几年来,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茅。从1987年至今,仅文瞳村就向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57人。不少村庄积极学习和仿效他们的做法,增加对教育福利事业的投资,兴建设施,使全镇的教育和社会福利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
  1986年底,不少村庄都想办个党员纳新对象培训班,对要求入党的同志进行较系统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但因缺师资,学习人数又少,不便组织。针对这一情况,镇党委决定由镇办党校承担了这项工作。一年多来,共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纳新对象230多名,其中有110多名同志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随着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不少村庄反映,由于条件限制,诸如化肥、农药、虫害防治等技术原理,村办业校很难讲清楚。根据这一需要,镇成人教育中心发挥自己的优势,采用幻灯、录相、电影等形式,集中进行形象化教学,促进了科学技术普及,解决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后来许多村庄也购买了放映机、幻灯机等设备,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为发展商品生产提供了服务。目前,村办电影队已发展到9个。
  在近几年创建文明镇的实践中,遵循着一条“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综合治理,全面发展”的路子,使全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到1998年,文瞳镇创建市级文明镇已十余年了。十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都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不断开创两个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10元。

知识出处

莒南县文史资料

《莒南县文史资料》

出版者:山东省莒南县文史资料委员会

莒南县文史资料《农业专辑》下册从1998年11月开始征集资料,其间,县政协主席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成立了县文史资料《农业专辑》编纂委员会,提出了编写意见。经宣传发动、搜集资料、征集稿件、修改审核,形成初稿,并送县委、县政府领导、县政协各主席及有关人员征求意见。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