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建置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南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730
颗粒名称: 莒南县建置考
分类号: K901.9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莒南县建于1941年1月。因由莒县南部划出为县,故名。它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3,至北纬35°00′至35°23′。东临日照市,西邻临沂市、南靠赣榆县、北与莒县接壤。东西长55公里,南北长43公里,地表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14%。1985年4月后,全县辖19个乡、6个镇,140个管理区,989个自然村。至1990年7月人口为958833人(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
关键词: 建制沿革 地理沿革

内容

莒南县建于1941年1月。因由莒县南部划出为县,故名。它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3,至北纬35°00′至35°23′。东临日照市,西邻临沂市、南靠赣榆县、北与莒县接壤。东西长55公里,南北长43公里,地表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14%。1985年4月后,全县辖19个乡、6个镇,140个管理区,989个自然村。至1990年7月人口为958833人(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
  莒南县地域北高南低。东北部系山区,东、南部为丘陵,西部属平原。境内大小山头517个,最高峰马鬐山海拔662.2米,绵亘在莒南、莒县交界处。大小河流323条,总长为1708公里。兖(州)石(臼所)铁路横贯境中。莒(县)新(浦)公路、岚(山)兖(州)公路在县城交叉成“十”字。铁路、公路相辅,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莒南县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55年,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就对辖区内的王家坊前、高家柳沟写过按语;1957年10月,又对厉家寨作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亲笔批示。此后,全国先后有29个省、市自治区曾派人来我县参观考察。
  莒南地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原始社会时期的莒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并不断发展。商朝为姑幕侯国,周封莒子之国,秦后莒曾为郡、州、县。《中国史稿》载:“伯益(助禹治水有功的莒部落首领)是较早期的融入华夏的夷人分支,传说伯益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至于“莒”为名,由来久之。《说文解字》云:“齐谓芋为莒。” “所为别国方言也,借为国名。”因当地盛产莒(芋),当地人喜食莒(芋),故以莒为部落名。这便是“莒”名的来历。
  莒南县初始境域系由原莒县南部八、九、十区(当时称南三区)和七区的一部分村庄划入而置。时辖汀水、大店、路镇、洙边、峧山、壮岗、坪上7个区。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1942年初,全县划为18个区(略)和十字路、大店两个镇。同年10月,汀水、许口两区划属莒临边县。1943年5月,薛庆、址坊两区划属日照县。1945年2月,团林、壮岗两区划属芦山县。1945年10月,莒临边、沭水、芦山三县撤销,原划出的地域又划归莒南,薛庆、址坊两区也同时划回。1956年3月,临沭县撤销,其青云、夏庄、蛟龙、玉山四个区划属莒南。1961年8月临沭县建置恢复,韩村、白旄、夏庄、朱苍、蛟龙5个公社划属临沭。此时,便形成了现在的县境域轮廓,其四至为:北至现陡山乡陈家庄子,抵莒县界;南至现洙边乡西袁家山,抵临沭县界;东至现团林乡北泉子一村,抵日照市界;西至现刘家庄乡大白常,抵临沂市界。
  根据历史考证和史料记载,莒南境域的名称来历及隶属关系也多次变更,现陈述如下:
  夏朝(约公元前21至16世纪)为莒部落。
  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称姑幕侯国。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称莒国。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前256年)先为莒国,后为莒邑。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称莒县,属琅琊郡。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属兖州刺史部城阳国。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称莒县,属徐州刺史部琅瑯国。
  三国魏(公元220年至265年)称莒县,属青州城阳郡。
  西晋(公元265年至317年)称莒县,属青州城阳郡。
  东晋十六国(公元317年至420年)称莒县,属东莞郡。
  北魏(公元386年至534年)称莒县,属南青州东莞郡。
  北齐(公元550年至577年)称莒县,属南青州义塘郡。
  北周(公元557年至581年)称莒县,北周天北齐后,改南青州为莒州。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称莒县,属琅琊郡。
  唐五代(公元618年至960年)称莒县,属河南道密州。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称莒县,属京东东路密州。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称莒州,属山东东路莒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称莒县,属益都路莒州。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称莒州,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称莒州,属山东布政司沂州府。
  1912年(民国建立)至1940年。属山东省岱南道,四年改隶济宁道;十四年裁济宁道,置琅琊道;十七年直隶山东省政府。1941年1月,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时,属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和中共山东分局第五地委。1941年8月至1949年6月,隶属鲁中南第六专署。1949年7月至12月属滨海专署。1950年1月至1953年7月,属沂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3年8月以后,属临沂专员公署(后为临沂行政公署)。
  据文物普查资料和对古遗物的鉴定,莒南县地域上,至少在两万年前,就有人类生存。1956年在境内大青峰峪发现的石球、砍砸器,经北京大学考古教授鉴定,为旧石器时代的遗物。1975年在沭河、浔河流域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且有陶、石、骨器等遗物。经考古专家鉴定,在四千年前,生息在这里的人类就开始了以制陶为主的手工业生产。在大店镇老龙腰村还发现春秋时期莒国诸侯墓和殉葬奴隶墓葬若干处。=山乡兰墩子村东还出土了一幢东汉元和二年所置的“阙”。1980年在筵宾乡后辛庄村发现了西汉晚期的大型墓群。墓中有玉、玉龙、铜镜、铜璧、铁铸武器等,这不但反映了古代的战争、渔猎、祭祀和农业生产的情景,也进一步证明在汉朝时期,这里的历史文化己经比较发达。
  境内还发现了十字路西部的“高乡故城遗址”,大店西南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向国故诚遗址”等多处古城遗迹。著名的“向国故城遗址:”有史料详载。《通典•莒县下》云:“汉向县故城,在今县南。’寰宇’记莒县南七十里,有春秋时向邑故城。”《重修莒志》卷十八载:“向邑故城,向姜姓,炎帝之后,附庸之国。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莒人入向灭其国。《一统志》曰:’向城在莒南七十三里。”大店西南台子至今尚有“城头”之称,小官庄且有“城西关”之说,可见,“向国故城”在此无疑。
  总之,莒南县属莒国,以古老文明著称于世。
  作者简介:
  厉现坤男,1953年7月生。莒南县石城村人。1971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专文化程度,现任莒南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

知识出处

莒南文史资料第二辑

《莒南文史资料第二辑》

莒南文史资料第二辑对莒南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论述,除记述人物的14篇外,其余22篇,有莒南历史事件的回顾,也有对莒南自然及社会状况的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厉现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毛泽东
相关人物
厉现坤
相关人物
莒南县
相关地名
芦山县
相关地名
临沭县
相关地名
日照市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