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715
颗粒名称: 诸葛亮
分类号: K236.2
页数: 6
页码: 177
摘要: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生于公元181年(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徐州部琅琊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他的远祖诸葛丰,西汉元帝时任司隶校尉(京城卫戍长官)。其父诸葛珪,东汉末年任泰山郡丞(郡的副长官)。诸葛亮三岁那年其母章氏病死了。其父续娶继母,八岁那年其父也去世了。全家由叔父诸葛玄照管。
关键词: 诸葛亮 历代人物

内容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生于公元181年(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徐州部琅琊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他的远祖诸葛丰,西汉元帝时任司隶校尉(京城卫戍长官)。其父诸葛珪,东汉末年任泰山郡丞(郡的副长官)。诸葛亮三岁那年其母章氏病死了。其父续娶继母,八岁那年其父也去世了。全家由叔父诸葛玄照管。
  公元195年(献帝兴平三年,诸葛亮已14岁),家乡遭汉末战争扰乱。就在这一年其叔父诸葛玄被袁术所署为豫章太守(今江西南昌),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和两个姐姐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山东老家去豫章。(其兄诸葛瑾暂时留在家照顾继母)。就在这时东汉王朝又派朱皓代替诸葛玄,于是诸葛玄带领家小投靠好友荆州牧刘表。
  公元197年(献帝建安二年)诸葛玄在襄阳病逝。年仅17岁的诸葛亮,为生活计,就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定居下来,“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此时的诸葛亮并没有真心“隐居”,他关心的是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安居乐业。他要学的是安邦定国之策。隆中十年他求智心切,阅读了大量书籍。他读书的方法是博览群书“独观其大略”,把握书中要点,着重领会书中精神实质,对照动荡不安的国家实际,寻求统一国家的办法。他的政治理想是扶持一个贤明帝王,消除军阀混战,重新统一国家。一旦时机成熟“卧龙”将飞出隆中,为实现国家的统一而拼搏。十年隆中,诸葛亮因志成学,被司马徽称之为“识时务”的俊杰。后来为实现夙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陈寿所言:“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徳,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
  公元200年,他的哥哥诸葛瑾也带领继母逃到江东避乱。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奋斗了大半生也未能建立起根据地的刘备屯驻新野,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岀山,辅佐刘备实现他以天下为怀的素志一统一国家。
  诸葛亮自幼受其父和叔父的食君禄、报皇思的封建正统观念的熏陶,隆中十年又系统的学习经史子集,探索诸子百家思想,联系当时的社会现状,逐渐形成了他的忠君报国的政治主张,具体体现在“隆中对” 之决策。他精辟地分析了国家形势和实现统一大业“兴复汉室”,提出了一套具体策略步骤。他的战略战术是先夺取荆、益二州建立根据地,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稳定后方,对内革新政治,建设好根据地,积蓄力量;对外联合东吴,孤立曹魏,造成三国鼎立局面,等待时机一到,即发动“北定中原”的战争,实现他统一全国,“兴复汉室”的夙愿。刘备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十分敬佩,高兴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元208年(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之后,为统一南方,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直逼荆州。此时刘表已死,刘琮投降,孙权观望。形势十分严峻。诸葛亮认为只有联吴抗曹,才有前途,否则别无他路,于是诸葛亮与孙权相会于柴桑,说服了孙权同意孙刘结盟联合抗曹。孙刘两军会于赤壁对抗曹军。诸葛亮、周瑜等火攻曹军,曹军大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随后诸葛亮协助刘备占领了荆州,刘备从此有了立足之地。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诸葛亮协助刘备进军益州,益州守将刘璋投降,又得益州。
  公元221年,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为丞相。从此,魏、蜀、吴三国形成了鼎立局面。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故,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
  公元225年,诸葛亮派邓芝去东吴重修盟好。国内整顿吏治,军内实行“并治甲兵”,励兵讲武,训练岀一支勇敢善战的军队。同时提岀了 “务农殖谷,闭关息民”、“薄赋敛,无尽民财”,并设置督农之官,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诸葛亮采取的这一系列政策,让农民休养生息,“安其居,乐其业”。因而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在经济上有了雄厚的物质财富,有力地推动了政治上的革新实施。岀现了一个:上下和睦,百姓安乐,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社会局面。在任用官员上诸葛亮主张“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在军事上诸葛亮主张:军不扰民,严明军纪。平时加强对军队的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并说“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治军是为了“存国家、安社稷”。又说“国家安危在于军队的强弱,而军队的强弱,在于将帅的才能,将帅不代表百姓利益,就不是国家的良辅。”又说“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诸葛亮用兵之慎,对将帅要求之严,古来少有。诸葛亮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生活简朴,工作认真,任劳任怨,实为蜀汉官员之楷模。陈寿在上给晋武帝的《诸葛亮集表》中称赞诸葛亮治蜀时说:“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更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陈寿更在诸葛亮传评上说:“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受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也。”阵寿对诸葛亮本人和在治蜀上的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赞扬和评价。
  公元225年(建兴三年),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安定南中诸郡,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和抚”政策,这是诸葛亮隆中战略中的既定方针。在平定南中叛乱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采用“攻心”战术,“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做法.战争结束后,尊重南中少数民族风俗,发展农业生产。首先采取了“即其渠师而用之”的政策。尽量录用当地各方面有影响的上层人物,只婆他们拥护蜀汉政权,就委任为南中地区官吏。其次,采取了“不留兵,不运粮"的方针,让南中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务。因此,便南中地区形成了“纲纪組定,夷、汉粗安”的局面。诸葛亮在世的十多年,南中地区一直安定无事。
  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冬),诸葛亮在成功地治理内政、安定南中后,亲率大军出师汉中,准备伐魏。岀师前诸葛亮写了著名的《出师表》,向刘禅表示伐魏决心,请求准许他“统帅三军,北定中原”,以“兴复汉室”,对朝中大事作了妥善安排。
  公元228年(建兴六年春),诸葛亮率军出祁山,进行第一次北伐。结果因先行官马谡不听指挥,街亭失守而失败。此后又进行了五次北伐。在此期间,诸葛亮改进运输工具,在“木牛”的基础上制造了“流马”(人力四轮车),又将弩机由一发改为十发,十发连弩,成为当时先进的远射程武器。诸葛亮最后一次岀兵斜谷关,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与在渭水北的魏将司马懿相持一百多天。诸葛亮终因劳累过度,于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八月)病逝在五丈原军中。享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辅佐刘备父子的二十七年中,呕心沥血,肝胆相照,鞠躬尽瘁,为建立和巩固蜀汉政权,做了大量工作,不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等资料整理)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出版者:政协沂南县文史资料委员会

诸葛亮酿酒集团公司的主体企业一一沂南酒厂,依蒙山沂水之灵秀,继阳都佳酿之技艺,集诸家名酒之特长,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奋斗,挖掘出了诸葛亮喜爱的家乡酒的传统酿造工艺,加上现代科学配方,终于酿制出了色清透明、芳香浓郁、醇甜甘爽、回味悠长的诸葛亮系列家酒,获南斯拉夫诺维萨德第56届国际农业博览会暨发展中国家第17届为食品而奋斗博览会金奖和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为沂南争得了荣誉,给阳都增添了光彩。 为了回顾沂南酒厂45年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进ー步弘扬悠久的阳都酒文化,推动沂南酒厂的发展,振兴沂南经济,发挥文史资料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我们编辑岀版了这本《诸葛亮家酒》专辑。本书以党的十四大和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为指针,从阳都历史及沂南酒厂发展过程等方面,全面反映了阳都酒文化的悠久历史,真实地再现了沂酒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以期达到“存史、资政、育人”的目的。

阅读

相关人物

姚振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诸葛亮
相关人物
诸葛丰
相关人物
诸葛珪
相关人物
诸葛玄
相关人物
诸葛瑾
相关人物
刘表
相关人物
司马徽
相关人物
徐庶
相关人物
刘备
相关人物
曹操
相关人物
周瑜
相关人物
刘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