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都文化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713
颗粒名称: 阳都文化篇
分类号: G119
页数: 74
页码: 165-233
摘要: 阳都是一座古城邑。诸葛亮是阳都人,有史可证。《三国志》诸葛亮、诸葛瑾二传,都明确地写道“琅琊阳都人也。”山东东北部,自齐太公建国到管仲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稷下学者又发扬而光大之,学术思想影响及于后代者,至为深远。诸葛亮受鲁文化亦即汉之儒家思想影响,与东汉治学风气及其家族有关。两汉有累世经学的风气,多发生于五经博士及隐居教授的经师家庭中。
关键词: 文化事业史 阳都文化

内容

稽古话阳都
  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探寻“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的遗迹,人们熟悉的是襄樊隆中和成都武侯祠,至于他诞生之地的阳都,则知之不多。除了史传对他的童年事迹记载很少这个原因之外,还由于阳都城自晋以后地理志不见记载,世远迹灭,考证较为困难。但是木本水源,渊源有自。诸葛亮一生事业的奠基,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的形成,实与其故里、家世及幼年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多年来对诸葛亮的研究,这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故本文于此,试作扼要的介绍。
  阳都是一座古城邑。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春秋》闵公二年正月“齐人迁阳”。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阳,国名,据顾栋高《大事表》:姬姓……《周金文存》卷二59页有鼎铭云:'叔姬作阳伯旅鼎,永用。'……阳故城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南,此盖齐人逼迁其民而取其地。”既然有出土文物证明阳为伯国,又是姬姓,可以推断出它立国当在周成王三至五年周公征东夷时。《山东通志、疆域篇》:“阳,齐附庸”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它是伯国,就不可能是附庸国"阳都之名,应是被齐灭掉之后出现的。史载齐有都大夫,可见都是齐的一级地方组织。又《左传》庄公28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阳都,即是原阳国都城所在之地。
  阳都古城的位置,《水经注》说得很明白:“沂水经东安县故城东,又南,桑泉水入之……又南,迳阳都县故城东。”又,“铁山在(沂水)县南百二十五里……南为阳都城。”据沂水铁山以定位,古阳都即在今沂南县砖埠乡孙家黄疃村。村临沂河,河岸还有一段长约1500米的古城墙基,村中有汉文化及春秋文化遗存。秦灭齐后,此地可能建置阳都县,因为汉高祖始建国时所封的功臣就有阳都敬侯丁复,他乃是县侯。汉承秦制,西汉、东汉均有阳都县。西汉属城阳国,东汉属琅琊国,晋亦属琅琊国。阳都县撤消大约在东晋永和12年(公元356年)以后。
  诸葛亮是阳都人,有史可证。《三国志》诸葛亮、诸葛瑾二传,都明确地写道“琅琊阳都人也。”但是阳都在今何处,由于其地所属之县有所变迁,说法因而不统一。孙家黄疃旧属沂水县,有此工具书称诸葛亮为今山东沂水人。后设沂南县,当时称他为沂南人。1958年沂南一度徹销,黄疃划入临沂,又称他为临沂人。但今天黄疃又属沂南县,当然应该称他为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了。还有一个说法,说他的故乡是今临沂市城北诸葛城。但诸葛城东汉时属琅琊国临沂县。当时琅琊国的属县既有临沂,又有阳都。诸葛亮既然是阳都县人,就不可能是临沂人。说他的故乡是诸葛城, 是附会之谈。
  齐鲁文化的薰陶
  阳都地处汉代全国农业最发达地区之一的齐国南部。司马迁称齐国“地方两千里,粟如丘山”。阳都腹地有蒙山之阴的膏腴田地,有沂水汶河(桑泉水)灌溉哺育,地灵则人杰,清代公鼐为《沂水县志》作序说:“阳都……英贤辈出,实锺于斯。”这里,他特指诸葛亮的家乡。因为诸葛家族自西汉的诸葛丰直到唐代,历史名人,奕世不绝。这也和地域文化有关。
  山东东北部,自齐太公建国到管仲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稷下学者又发扬而光大之,学术思想影响及于后代者,至为深远。稷下学宫,对战国中期各学术流派,采取兼容并包态度,故稷下文化是多元的。当时的百家争鸣即部分地体现在稷下学宫的各家论争驳难之中。齐滨海,与海外交通往还较多,所以齐文化是开放型的。阳国春秋时被齐所灭,此后自然要浸润于齐文化中。阳国又与邻近的鲁国同为姬姓国,鲁文化原是典型的周文化。伯禽初封于曲阜时就曾以三年时间变革当地的东夷风俗,以后笃守周礼,重农业,轻工商,坚持尊尊亲亲的宗法观念,思想比较保守。春秋后期,受孔子思想影响,形成了儒家学派,其仁学礼治,修、齐、治、平思想,从汉武帝以后,影响中国两千余年之久。阳国被灭以前,自然服膺鲁文化,即使被灭以后,齐的国策是“简其礼,从其俗”的,自然仍旧可以保留部分鲁文化并吸收儒家文化。在我国,当两种不同文化发生碰撞时,往往交融者多,排斥者少。阳都正处于齐鲁文化交融之地,它的居民中的有志者,就有条件吸收两种文化的精华,扬弃其糟粕,诸葛亮思想的形成,就得力于这两种文化。
  诸葛亮尝“自比于管、乐”。管仲的学术思想与政治实践,都对齐文化的形成作出大的贡献。司马迁评价他的功业,归纳为三句话:“通货积财(很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无商不富),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多重农轻工(手工业)商,而诸葛亮治蜀,重视并扶持蜀锦的生产,蜀锦外销便成为国家收入一大来源。蜀有井盐之利,他设司盐校尉,“校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稗国用。”诸葛亮还重视手工业,曾用于打造军器上,他的文集中就有《作斧教》、《作匕首教》、《作刚铠教》。他本身也善工艺之事,曾损益连弩,作木牛流马。足见他不仅崇敬管仲,还接受了管仲的政治思想。至于乐毅,没有专门著作传世,也许诸葛亮崇敬的是他的功业。但是乐毅的后代有乐臣公,从河上丈人习黄老之学,传之盖公,汉初黄老清静无为之治便出自盖公的建议。诸葛亮那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思想,实际上渊源于老、庄、宋升尹文。《史记・乐毅列传》说:“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这也可以说明诸葛亮吸收齐文化的又一个方面。
  传经世家与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受鲁文化亦即汉之儒家思想影响,与东汉治学风气及其家族有关。两汉有累世经学的风气,多发生于五经博士及隐居教授的经师家庭中。一人习经,便传之子孙,成为世学。东汉时,通经为“禄利之路”,在官僚家庭中,影响也很大。诸葛家庭中,亮的远祖诸葛丰,“以明经为郡文学”起家,进入仕途。亮父诸葛珪先为弟父尉,后为泰山郡丞,应是经察举被本郡举荐的,这种人多具备经明行修的资格。亮兄诸葛瑾,曾游洛阳,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诸葛亮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其始业教育,应该是习儒家经典。倘若他六岁启蒙,至十三岁随叔父离开家乡,七八年的学习,便能够奠定了治学的基础。他十五岁时叔父诸葛玄带他姐弟去荆州依刘表。十七岁叔父死。他支撑起姐弟四人的家庭来,不但躬耕自养,还遍交荆襄的老少两代名士和学者,他若没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当地名士是不会纡尊下交的。他的学术基础,是幼年在阳都时受交融的齐鲁的文化影响而奠定的。这一点,历来研究诸葛亮的人都很少涉及到。
  诸葛亮的思想中,修身养廉,澹泊宁静是用道家思想。治国理民,则兼用儒法两家思想:综核名实,作《蜀科》,行令禁止,是用法家之长。坚持春秋大一统思想(所以才鞠躬尽瘁地兴复汉室),用贤、纳谏,养民,对与吴国讲信修睦,又是儒家治国的要务。这种兼容各家思想而采其长的治学方法,是受家乡当时两位知名学者的影响而形成的,那便是郑玄与应劭。郑玄是当时儒学名宿,北海高密人。他治学并不拘守师承家法,而是贯通各家思想。玄本传有这样一段记载:“(袁)绍客多豪俊……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岀问表,皆得所未闻”。可知他精通百家之学。应劭的《风俗通义》、《四库全书》置于王充《论衡》之后,可知其内容也包容诸家思想。郑玄一度经琅琊避地徐州,其学说自然随之南渐,阳都的儒家世家诸葛氏不能不受其影响应劭为泰山太守时,诸葛珪先为梁父尉,后为泰山郡丞,亮随父在任上(因此他爱好梁父县的民歌梁父吟),亦不能不受应劭思想影响。
  大家熟知的一项资料:诸葛亮在荆州时与石广元等三人共游学,“三人务为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独观其大略五字常被人轻轻放过,甚至于以为是“不求甚解”的别名。岂不知东汉年间,儒学渐趋走火入魔。一半人搞谶纬之学,一半人讲求章句。谶纬无论矣,章句之学乃是对经书繁琐而无用的诠释考址。诸葛亮的观其大略正是不治章句之学,而学习郑玄的删裁繁诬,纵览百家。也因此他有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为荆州的学者所重,才二十几岁,便被尊称为卧龙。正是:偏向古城寻旧踪,山川秀韵涤心胸”
  云霄万古说名相,沂水阳都起卧龙。
  作者:王汝涛临沂师专教授。诸葛亮
  姚振荣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生于公元181年(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徐州部琅琊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他的远祖诸葛丰,西汉元帝时任司隶校尉(京城卫戍长官)。其父诸葛珪,东汉末年任泰山郡丞(郡的副长官)。诸葛亮三岁那年其母章氏病死了。其父续娶继母,八岁那年其父也去世了。全家由叔父诸葛玄照管。
  公元195年(献帝兴平三年,诸葛亮已14岁),家乡遭汉末战争扰乱。就在这一年其叔父诸葛玄被袁术所署为豫章太守(今江西南昌),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和两个姐姐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山东老家去豫章。(其兄诸葛瑾暂时留在家照顾继母)。就在这时东汉王朝又派朱皓代替诸葛玄,于是诸葛玄带领家小投靠好友荆州牧刘表。
  公元197年(献帝建安二年)诸葛玄在襄阳病逝。年仅17岁的诸葛亮,为生活计,就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定居下来,“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此时的诸葛亮并没有真心“隐居”,他关心的是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安居乐业。他要学的是安邦定国之策。隆中十年他求智心切,阅读了大量书籍。他读书的方法是博览群书“独观其大略”,把握书中要点,着重领会书中精神实质,对照动荡不安的国家实际,寻求统一国家的办法。他的政治理想是扶持一个贤明帝王,消除军阀混战,重新统一国家。一旦时机成熟“卧龙”将飞出隆中,为实现国家的统一而拼搏。十年隆中,诸葛亮因志成学,被司马徽称之为“识时务”的俊杰。后来为实现夙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陈寿所言:“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徳,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
  公元200年,他的哥哥诸葛瑾也带领继母逃到江东避乱。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奋斗了大半生也未能建立起根据地的刘备屯驻新野,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岀山,辅佐刘备实现他以天下为怀的素志一统一国家。
  诸葛亮自幼受其父和叔父的食君禄、报皇思的封建正统观念的熏陶,隆中十年又系统的学习经史子集,探索诸子百家思想,联系当时的社会现状,逐渐形成了他的忠君报国的政治主张,具体体现在“隆中对”之决策。他精辟地分析了国家形势和实现统一大业“兴复汉室”,提出了一套具体策略步骤。他的战略战术是先夺取荆、益二州建立根据地,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稳定后方,对内革新政治,建设好根据地,积蓄力量;对外联合东吴,孤立曹魏,造成三国鼎立局面,等待时机一到,即发动“北定中原”的战争,实现他统一全国,“兴复汉室”的夙愿。刘备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十分敬佩,高兴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元208年(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之后,为统一南方,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直逼荆州。此时刘表已死,刘琮投降,孙权观望。形势十分严峻。诸葛亮认为只有联吴抗曹,才有前途,否则别无他路,于是诸葛亮与孙权相会于柴桑,说服了孙权同意孙刘结盟联合抗曹。孙刘两军会于赤壁对抗曹军。诸葛亮、周瑜等火攻曹军,曹军大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随后诸葛亮协助刘备占领了荆州,刘备从此有了立足之地。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诸葛亮协助刘备进军益州,益州守将刘璋投降,又得益州。
  公元221年,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为丞相。从此,魏、蜀、吴三国形成了鼎立局面。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故,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
  公元225年,诸葛亮派邓芝去东吴重修盟好。国内整顿吏治,军内实行“并治甲兵”,励兵讲武,训练岀一支勇敢善战的军队。同时提岀了“务农殖谷,闭关息民”、“薄赋敛,无尽民财”,并设置督农之官,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诸葛亮采取的这一系列政策,让农民休养生息,“安其居,乐其业”。因而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在经济上有了雄厚的物质财富,有力地推动了政治上的革新实施。岀现了一个:上下和睦,百姓安乐,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社会局面。在任用官员上诸葛亮主张“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在军事上诸葛亮主张:军不扰民,严明军纪。平时加强对军队的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并说“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治军是为了“存国家、安社稷”。又说“国家安危在于军队的强弱,而军队的强弱,在于将帅的才能,将帅不代表百姓利益,就不是国家的良辅。”又说“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诸葛亮用兵之慎,对将帅要求之严,古来少有。诸葛亮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生活简朴,工作认真,任劳任怨,实为蜀汉官员之楷模。陈寿在上给晋武帝的《诸葛亮集表》中称赞诸葛亮治蜀时说:“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更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陈寿更在诸葛亮传评上说:“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受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也。”阵寿对诸葛亮本人和在治蜀上的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赞扬和评价。
  公元225年(建兴三年),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安定南中诸郡,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和抚”政策,这是诸葛亮隆中战略中的既定方针。在平定南中叛乱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采用“攻心”战术,“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做法.战争结束后,尊重南中少数民族风俗,发展农业生产。首先采取了“即其渠师而用之”的政策。尽量录用当地各方面有影响的上层人物,只婆他们拥护蜀汉政权,就委任为南中地区官吏。其次,采取了“不留兵,不运粮"的方针,让南中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务。因此,便南中地区形成了“纲纪組定,夷、汉粗安”的局面。诸葛亮在世的十多年,南中地区一直安定无事。
  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冬),诸葛亮在成功地治理内政、安定南中后,亲率大军出师汉中,准备伐魏。岀师前诸葛亮写了著名的《出师表》,向刘禅表示伐魏决心,请求准许他“统帅三军,北定中原”,以“兴复汉室”,对朝中大事作了妥善安排。
  公元228年(建兴六年春),诸葛亮率军出祁山,进行第一次北伐。结果因先行官马谡不听指挥,街亭失守而失败。此后又进行了五次北伐。在此期间,诸葛亮改进运输工具,在“木牛”的基础上制造了“流马”(人力四轮车),又将弩机由一发改为十发,十发连弩,成为当时先进的远射程武器。诸葛亮最后一次岀兵斜谷关,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与在渭水北的魏将司马懿相持一百多天。诸葛亮终因劳累过度,于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八月)病逝在五丈原军中。享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辅佐刘备父子的二十七年中,呕心沥血,肝胆相照,鞠躬尽瘁,为建立和巩固蜀汉政权,做了大量工作,不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等资料整理)诸葛瑾
  王西宪何玮
  诸葛瑾(公元174-241年),字子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之胞兄。
  东汉末年,为避战乱移居江东。孙策死后,吴王孙权的姐夫曲弘咨见诸葛瑾气宇不凡,才能出众,就向孙权推荐,同鲁肃等一起待为宾客。后来,做了孙权的长史,又升为中司马。建安20年(公元215年),孙权派遣诸葛瑾出使蜀国通好刘备。在蜀期间,与其胞弟诸葛亮,只在公开场合会晤,从不私下约见。
  诸葛瑾在向孙权陈述政见时,并不急切抗辩,往往是委婉的暗示,大略地陈说见解。当在某一问题上同孙权意见不合时,就放弃自己的意见,巧妙地转换到别的话题上。慢慢地又假借别人的事情,加上类推说明来表述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常常变得心平气和,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诸葛瑾的意见。
  吴郡太守朱治,是孙权亲自选拔的一名官员。孙权曾对他寄于厚望,并且一向很敬重他,对于朱治的过失,孙权从来不当面斥责他,只是在心里郁忿不解。诸葛瑾揣测到孙权的心理,又不便挑明,请求私下陈述心意。于是,当着孙权的面作书。他在书信中,广泛论证了事物间的情理,并以自己的心思推测孙权的内心活动。作书完毕后,呈给孙权。孙权读罢高兴地说:“看了你作的书,我积在心里头的忿闷解除了。颜(回)子的美德,在于让人消除嫌隙,增进情谊,这不正是对您讲的吗?"一次,孙权因故怪罪校尉殷模。究竟怎样治罪?谁也猜测不透,大家都在提心吊胆地看着事态的发展。群臣们为殷模求情,反而更加激怒了孙权,他执意不肯饶恕殷模。当时,只有诸葛瑾在一旁沉默不语。孙权问他道:“子瑜,你为什么不说说看法?”诸葛瑾离开座位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和殷模等人,都是因为家乡沦陷,百姓几乎死散殆尽,才不得不抛下祖宗坟茔,携老扶幼,饱受流离之苦,投奔江东这块安乐的地方。本来混迹流民、奴隶之列,承蒙您的厚爱,才得有今天显赫的地位。我们却不能勤勤恳恳地为您效力,未能报答您的恩惠的万分之一。以至于使殷模辜负了您的心愿,犯下了弥天大罪。我自己连谢罪还来不及,实在不敢有别的想法。”孙权听了诸葛瑾的一番言谈,也为之伤感,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赦免了他吧!”
  后来,诸葛瑾随吴国大军讨伐关羽,孙权封诸葛瑾为宣城侯,又加绥南将军衔,接替吕蒙,任南郡太守,驻扎在公安。刘备率师东下讨伐吴国时,吴王请求议和。诸葛瑾给刘备写信时说:“忽闻您的大军已来到白帝城,恐怕您的谋臣会因为吴王占领荆州,又加害关羽,两国怨恨极深,不会劝说您答应和解,这种见解是着眼小处,未能从大处考虑。请让我为您权衡利弊,您如果能够压抑声威,消减怨忿,平心静气考虑我的见解,就可以马上做岀决策,不必征求您群臣的意见。您认为关羽同汉室先帝相比,哪个更亲近呢?荆州与天下相比,哪个更广大呢?侵夺荆州与窃取天下的,都是您的敌人,究竟应该把哪一个放在前面,哪一个放在后面呢?如果能想通这个道理同吴国议和就是非常容易了。”当时,有人向孙权密报,说诸葛瑾私下派人与刘备勾搭时,孙权回答说:“我和子瑜有同生共死誓约,子瑜不会背弃我,就象我不会背弃他一样,这一点,可以坚信不移。”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诸葛瑾升为左将军,督师公安,赠给符节,封为宛陵侯。
  有个叫虞翻的因为狂妄率直获罪,被处流放。只有诸葛谨敢于多次为他疏通、求情,虞翻给亲朋写信说:“诸葛瑾宽厚仁慈,依照天理,救人危难,比照事物,论辩清谈,也许能够使我获得宽宥。但是,我自知自己积怨太多,罪行太重,被忌恨太深,即便得到救助,但无羊舌的德望,也就不存在获得赦免的希望了。”
  诸葛瑾容貌俊伟,思虑深远,时人都佩服他的心胸博大,举止高雅。孙权非常器重他,经常拜访他并征询政见。一次,吴王向诸葛谨征询说:“最近,收到伯言的奏表,他认为曹丕已死,受其毒害的百姓,必定看到讨伐曹魏的军旗,曹军就会立时瓦解。可现在,却显得更加平静了。听说是因为选用忠良之人为吏,宽用刑罚,布施恩惠,薄赋敛、省徭役,以取得百姓欢心。这给予我们的威胁,比曹操生时恐怕更为严重了。但我认为不是这样。曹操的作为,只是杀伐过多,离间人家骨肉,有些残酷。至于统兵作战的韬略是自古少有的。曹丕和曹操比起来,万分之一也不到。现在曹睿同曹丕比,就象曹丕同曹操比一样。曹睿所以要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一定是因为他父亲刚死不久,觉得势单力孤,一旦老百姓不听驾驭,局面就不可收拾。听说他使用的陈长文、曹子丹等人,或者是文人孺子,或者是宗室戚党,靠这班人难道能控制天下,统一天下吗?至于大权不能独揽,事情就不会顺利。当年,张耳、陈馀、并非不能孰厚宽和,等到掌握权力以后,就相互残杀起来,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再说长文之流,过去所以表现得循规蹈矩,是因为曹操掌握了他的命运,迫于曹操的权威,所以,不敢妄为罢了。等到曹丕继位,已经成年,承续曹操的余威,又施以恩惠,用感情笼络住他们。至于当今曹睿又年幼无知,任人摆布,长文之流,一定会因此而耍弄手腕,朋比为奸,各拉帮派。到这地步,阴谋、谣言并起,互相攻讦,构陷,势难两立。长此下去,幼主无力控制形势,哪能不败亡呢?我们以能预见这种形势的发展和结局,是因为从古到今,没有大权分掌在一伙人手中,而最后不发生相互厮杀火併的。强大的必定欺凌弱小的,弱小的必定寻求更强大的作靠山,这是国家走向乱离、灭亡的道路啊!我说子瑜,您只管仔细地听着,伯言往往善于计议,但这次恐怕失算了。”
  孙权称帝以后,诸葛瑾晋升为大将军、左督护之衔,任豫州刺史。之后,孙权常常下诏书向诸葛瑾征求意见,诸葛瑾就事论事,委婉对答,言辞恭顺,情理正当。
  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声名著于当代,孙权也很喜爱他。然而诸葛瑾却认为他不能保持家业,并经常为此忧心重重。
  赤鸟四年(公元241年),诸葛瑾病卒,享年68岁。临终时,嘱咐其亲属:只穿平素的衣服,以薄棺装敛即可。可见诸葛瑾人品之高尚,生活之俭朴。
  作者:王西宪,临沂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何玮,临诉市机关干部
  诸葛诞
  唐天佑
  诸葛诞,字公休,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诸葛丰后裔。根据史料记载的他的经历推算,他年龄要比诸葛亮小二十余岁。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诏令在陶河试航新舰。这时,诸葛诞出仕任尚书郎,(尚书,是皇家政务中心,掌管文诰奏章等机要。郎,是这个部门的属员,多由经过遴选的青少年充任,相当今文书、打字员之类。)诸葛诞陪同他的主管官尚书仆射(相当今国务院办公厅主任)杜畿不幸遭遇风浪、新舰翻覆沉没、落入汹汹河水。当禁卫军士抢救诸葛诞时,他叫喊:“不要管我,快去抢救仆射!”可是,杜畿并未获救。诸葛诞却反被风浪推上沙岸,奄奄一息,终免一死。这是他初次从政显现的要以死捍卫曹氏政权的精忠。正是这种精忠思想,构架了他一生悲剧的主题。
  诸葛诞得到赏识,外任了一届荥阳(今属河南省)县令,很快又调回朝廷任吏部郎(相当今干部管理部门的干事)。由于职务上的机宜,京城里的臣僚都托他安排人事。诸葛诞为人随和,不论谁向他荐用什么人,他都诚恳照办。被荐用的人在职官期间表现的优劣,诸葛诞秉公褒贬,从不循情。按当时的政治制度,推荐了劣员,推荐人是要受罚的,所以,群僚都不敢在荐举上掉以轻心。
  诸葛诞的耿直精忠,赢得他在宦途上的一帆风顺。他逐步提升到御史中丞尚书(相当今监察部长)。这时,他和当世的名流俊士夏侯玄、邓飏、何晏、李胜、丁谧等人物交往密切,十分友好,显现他在政界中的凝聚影响。不过,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有人讽言诸葛诞交往的一伙人浮华虚誉,此风不可滋长。偏巧,新皇帝曹睿(音锐)也不喜欢他们那一套气派。诸葛诞也跟着被免职。
  公元240年,魏明帝曹睿死,齐王曹芳即位,大将军(相当今三军总司令)曹爽与太傅(相当今军委顾问)司马懿奉遗诏共同辅协幼主。夏侯玄、邓飏等又被重用。诸葛诞也跟着官复原职。不久,外放出任杨州刺史(相当今行署专员、直辖市市长),加军衔昭武将军(相当今军衔少将),成为独当一面的军政要员,飞黄腾达。
  此时曹魏朝廷,曹爽不学无术,全恃自己是皇室宗人,三朝元老之后,曹睿为太子时的亲爱玩伴,受殊宠委辅幼主曹芳,和他受遗诏共同辅政的司马懿却是老谋深算,战功显赫,年德并高的将相雄才。起初,曹爽还能敬重司马懿,凡事不敢专行。但是曹爽扶植个人权势,重用了才识平庸的三个胞弟,以及前面提到过的何晏、邓飏、丁谧等那班浮华虚誉的名流俊士。生活开始骄奢淫逸,政治作威作福。一切国务重大问题都被何晏等一班人独断专行,不请教司马懿。司马懿也看在眼底,记在心里,为了韬光隐晦,事事托说老迈多病,主动回避。
  一次曹爽兄弟率领亲信全班人马出城游猎,司马懿调集自己能征惯战的军队突发制人,封锁了京城水陆交通要道,并以顾命大臣的身份,受皇太后的旨意,撤销了曹氏兄弟的一切权力,随即将曹爽以及何晏、邓飏、丁谧、李胜等心腹爪牙以阴谋反逆罪处死,夷灭三族。
  最先警惕到司马懿有灭曹之心的是征东将军、豫州刺史王凌。他深感曹芳懦弱无能,为司马懿所操纵,图谋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建都许昌。司马懿也假装不知道,特意委任王凌为太尉(相当今国防部长)。这就更加滋长王凌的阴谋欲望。王凌暗中将“废立皇帝共同讨贼”的计划与将军杨弘、兖州刺史黄华取得联系,约好共同起兵。谁知杨弘、黄华随即报告了司马懿。司马懿当机立断,亲统水军全面进攻王凌,迅速摧毁了这场政变。参与这场政变的文武官员都相株连,夷灭三族,王凌自杀,曹彪赐死。
  司马懿统率水军袭击王凌的时候,却委派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相当今大军区、野战军司令),封山阳亭侯,并派遣诸葛诞去应付吴将诸葛恪的淮南入侵。看来,司马懿处理突发事件的确是层次分明,先后有序,措施得力。不久,司马懿死,子司马师继为大将军。
  其次看透司马氏有灭曹之心的是豫州刺史毋丘(姓)俭(名)和扬州刺史文钦。
  司马师继承了懿未竟的基业,于公元254年镇压了夏侯玄、张缉、李丰等阴谋的未遂政变后,胁迫皇太后废黜了曹芳,另立曹髦为帝。毋丘俭、文钦本与夏侯玄、李丰过从密切,或有同邑乡谊,经过曹爽、王凌、夏侯玄等一系列事件后,认清了司马师咄咄逼人的政治势力的膨胀。毋丘俭、文钦于公元255年矫皇太后诏,号召各郡县起兵讨伐司马师,同时也派遣了使者联络诸葛诞。但是,这时的诸葛诞仍然精忠于正统的曹髦政权,认为毋丘俭、文钦的行为,不是针对司马氏,而是对曹氏政权的叛逆,当即斩了使者,并且公开布露毋丘俭、文钦的罪行。因此”司马师征讨毋丘俭、文钦时,也还信任诸葛诞,派遣他率领豫州诸军,配合行动,赶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去截断毋丘俭、文钦与吴国沟通。司马师平息这次军事政变之后,进封诸葛诞为高平侯,食邑由三百户猛增至三千五百户、转为征东大将军(相当今之元帅军衔)。这时,司马师死、弟司马昭继为大将军,专擅朝政。
  诸葛诞觉悟到司马昭之心的时候,为时已晚,曹氏政权的基层已被摧毁无遗。诸葛诞开始不安,自己将是司马氏下一个诛灭的对象,他倾家荡产、深结民心,厚养死士,为曹氏政权和皇太后的存亡,不惜背城一战。
  因为诸葛诞精忠于曹氏政权,举的是捍卫皇太后的号召,司马昭率领二十万大军讨伐时,胁迫皇太后亲临戎事,诸葛诞固守寿春。吴国为了夺取淮南,求得诸葛诞以子诸葛靓为人质后便派遣三万军众,进入淮南援助。城陷之前,粮食将尽。吴国的援军建议北方籍军士统统突围出城,一是减轻饮食供养员担,二是为了改变战争的性质,形成魏国侵略吴国版图。但是诸葛诞不愿苟且背叛曹魏政权放弃领土,自公元257年五月艰苦抵抗至次年二月城破、被害、夷灭三族(三族,指父母,妻,子女,和兄弟姐妹),幸亏儿子诸葛靓被劫持在吴国,留下一脉后嗣。
  诸葛诞的亲兵数百人没有一人贪生投降,临刑就义犹呼:“为诸葛死、死而无恨!”
  诸葛瞻
  何玮
  诸葛瞻(公元227-263年),字思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之子。
  建兴12(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北伐,写信给其兄诸葛瑾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瞻17岁时,娶公主(刘禅之女)为妻,拜骑都尉,后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诸葛瞻能书善画,才思过人。
  景耀4年(公元261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一起辅佐后主。
  景耀6年冬,魏国征西将军邓艾领兵伐蜀。诸葛瞻督各路大军迎战,至涪停住,前锋失利,无奈退还,驻扎在绵竹(今四川境内)。
  邓艾派人下书诱降,书曰:“若降者必表为琅琊王。”诸葛瞻阅信后勃然大怒,将来使斩首。遂率兵抗敌,兵败而死,时年37岁。
  作者:何玮,临沂市机关干部
  诸葛恪
  李彦修
  诸葛恪,字元逊,生于公元203年,卒于公元253年。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父诸葛瑾,为吴国大将军。
  诸葛恪十八岁时统率皇帝的御林军。公元221年, 十九岁时为中庶子,侍从皇太子孙登,讲论诗书、六艺。公元229年由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訓为太子宾友。诸葛恪少年时很有才学名气,特别是口才,辩论应机,令人叹服。有一次吴王孙权大宴群臣,有意戏弄诸葛瑾。令人用包书的长检将一驴的头裹起来,在上面题了四个字:“诸葛子瑜”(“子瑜”是诸葛瑾的字)。驴被牵进宴会厅时,群臣都哄笑起来。原来诸葛瑾脸型瘦长,但他为人厚道,孙权欢聚群臣拿他开个玩笑,诸葛瑾也不恼。诸葛恪当时在场,觉着不能等闲视之,但又不能对孙权的兴趣泼冷水,灵机一动,请孙权赐给他笔墨,随即在驴头的长检上增写了“之驴”二字,便成了“诸葛子瑜之驴”。于是群臣又欢笑起来。孙权便将驴赐给诸葛恪。又有一次,孙权接见了蜀汉派来的使者,孙权指着诸葛恪对蜀使说:“他爱好骑乘,请回蜀国时,吿诉诸葛丞相,多送些好马来。”诸葛恪立即下座拜谢赏赐。孙权笑道: “马还没送来,你倒先谢起来了。”诸葛恪马上答道: “蜀国只不过是陛下一个养马场,有您的诏令,它不敢不送。”他日,孙权见诸葛恪问:“你的父亲和你的叔父(诸葛亮)相比,谁的才干领先?”诸葛恪很有心计,当即答道:“当然是我父亲领先。”孙权一愣,诸葛恪忙解释:“我父亲他知道投奔吴国侍奉于您,我叔父却跑到蜀国投靠刘备,所以,我父亲很有远见卓识。”孙权听后又大笑起来。他对诸葛瑾说:“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蓝田生玉,真不虚也。”又有一次,在宴会上,孙权叫诸葛恪劝客饮酒。行酒到张昭时(张昭是吴国朝野都很尊重的勋臣),张昭已经有了几分醉意,推辞不饮,说;“我这把子年纪,还强让我饮酒,实在不是尊长敬老的道理。”孙权知道诸葛恪能说会道,不知不觉地怂恿诸葛恪说:“张公肯不肯饮酒,就看你是否能使张公理屈词穷了。”诸葛恪当即难为张昭说:“周文王的师傅姜尚年九十,还冲锋陷阵,指挥作战,尚且没有说'老',如今军旅之事您走在后面,饮酒之事,应走在众人之前,这怎么能说不尊长敬老呢?”张昭醉醺醺的一时无言答对, 只得一饮而尽。
  公元234年,诸葛恪32岁,奉命率兵讨丹阳郡所辖今江苏南部、皖南、浙江、江西诸地区居住的越族人,时人谓之山越。这一带地势险阻,“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遽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伏兵野逸,白首于林莽。”山越人,“民多果劲”,尚武。经常侵入周围吴郡、会稽、新都、鄱阳等四郡,时观间隙,出为寇盜。“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之腾木也。”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皆以为难。” “恪盛陈其必。”取得了征服山越的胜利,因而,“权拜恪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同时诸葛恪又制定了适合山越的法规,“于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老幼相携而出,岁期,人数皆如本规。”至公元237年,历时三年,讨山越而成。是年,“权嘉其功,遣尚书仆射薛综劳军”“拜恪威北将军,封都乡侯。”
  公元233年,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公元237年10月遣卫将军全琮,袭六安,不克。公元238年4月,遣诸葛恪征六安,破魏将谢顺营,收其民人。是年”12月,诸葛恪自皖迁入柴桑。时年36岁。公元241年4月,诸葛恪攻六安,克。公元246年,任诸葛恪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替陆逊领荆州事。公元251年12月,权不豫,而太子少,乃徵恪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公元252年,诸葛恪为太子太傅。是年4月,孙权死,孙亮称帝,诸葛恪秉政。时废除为皇帝执政耳目、刺探军民言行的校事官,免除拖欠的赋税,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诸葛恪每次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建兴元年10月,诸葛恪率军过巢湖,城东兴,派将军全瑞守西城,都尉留略守东城。十二月初一,大风雷电,魏使将军诸葛诞、胡遵等步骑七万围东兴,此时,诸葛恪以大兵晨夜赴敌。兵及东兴,交战,大破魏军,杀死将军韩综、桓嘉。魏军死者数万,获军乘牛马驴骡各数千,资器山积,振旅而归。东兴大战胜利结束后,进封诸葛恪为阳都侯,加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公元253年2月,军还自东兴,大行封赏。3月,诸葛恪率军伐魏。4月,围攻新城,大疫,兵卒死者大半。8月,诸葛恪引军还。10月,大饔。孙峻伏兵杀诸葛恪于殿堂。时年50岁
  根据《三国志•诸葛恪传•整理》
  注:
  ① 中庶子:太子属官。
  ②六气:指礼、乐、射、御、书、数。《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③ 左辅都尉:是为太子宾友。
  ④ 不能羁也:不能控制的意思。
  ⑤ 抚越将军:招抚山越將军。
  ⑥ 降首:投降自首。
  ⑦岁期;诸葛恪讨山越时说:三年可得甲士四万.岁期到了三年,果然实现了得甲士四万的计划。
  ⑧ 尚书仆射:官名,尚书令之副手。
  ⑨ 劳军;慰劳征服山越的兵士。
  ⑩ 威北曲军:杂号将军之一,主征伐。
  柴桑:今九江市西。
  假节:有权杀犯军令者。
  权不豫:孙权生病。
  太子太傅:职掌辅导太子。
  阳都侯:诸葛氏本琅琊阳都人,琅琊郡当时属魏,时人以封本县为荣,所以,遥封诸葛恪为本县候。
  诸葛恢
  张建国
  诸葛恢,字道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于晋穆帝永和元年(公元345年),享年62岁。
  他的祖父诸葛诞,是(三国时)魏国的司空,因起兵反司马昭,兵败被杀,并夷灭三族。他的父亲诸葛靓,投奔了吴国,被封为大司马。吴被灭后,他跑后不再岀面。晋武帝司马炎与诸葛靓有老交情,靓的姐姐又是琅琊王的妃子,武帝得知靓在姐姐那儿,就召见他。诸葛靓逃到厕所内躲起来。武帝请他出来,并说:“想不到今天居然还能见到你。”诸葛靓却哭着说:“我已在吴国做官,无脸再见皇上,也不能漆身皮面再为您服务。”武帝封他为侍中,他再三推辞不去上任,后回到家乡,终身不向朝廷而座。
  诸葛恢年二十就小有名气,曾被任用为即丘长,又转任临沂县令。他为政清廉,办事稳妥,时值天下大乱(即八王之乱后导致全国政局长期不稳),他避难到了江东。这时名声仅次于王导、庾亮。王导常对他说:“你应当少壮有为。”王导官拜司空,劝诸葛恢应当再努力升迁。王导与诸葛恢是世交,他们开玩笑争论过族姓的高低。王导说:“人们常说王葛,而不说葛王,可见姓王比姓葛强。”诸葛恢回敬说:“人们平常不说马驴,而说驴马,难道是驴胜过马吗?” 由此可见他们亲密无间的程度。
  当时,颖川的荀,字道明;陈留的蔡谟,字道明,都与诸葛恢同样出名,被誉为“中兴三明”・人们称赞他们说:“京城里三个道明各有特点,蔡谟富有学识而文雅,荀阖和诸葛恢为政清廉,品徳好。”
  晋元帝司马睿任安东将军时,任用诸葛恢为主簿,后又升迁江宁(今南京西南)令。因讨周馥有功,封博陵亭侯,又升为镇东参军。与卞壶同因政绩突出而成为安东将军的幕僚。
  因那时局势混乱,各地多事,书信陈条积压很多,诸葛恢上任后斟酌酬答,处置恰当,受到朝野称赞。在那时,王导为将军,而诸葛恢兄弟及颜含都担任重要职务,刘超忠谨清慎把握文檄,人们都认为皇帝善于任用全国的能人。
  公元313年,晋愍帝(司马邺)即位后,招用各地的贤达志士,诸葛恢被招任为尚书郎。元帝以条理秩序需要能人为理由,上书留下他并调任为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诸葛恢上任时,元帝亲自安排酒宴送行,并说:“现在的会稽,与过去的关中一样重要,有充足的粮草和兵力,在于很好地守卫。因为你任职有方,所以让你屈位上任。现在四方危机,应当尽快予以解救。在上任之前,请说说你的意见。”诸葛恢深表感谢道:“现在全国一片混乱,国风民俗衰落,令人痛心和焦虑。要想改变这种困境,应提倡遵崇五美,除去四恶,发扬诚实朴素的作风,去掉浮夸奢侈的恶习。”元帝很好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太兴初年(公元318年),因诸葛恢政绩居第一,皇帝下诏说:“我上任短时间内遇到多种困难,官长几次更换,更带有多种弊端。虽然是圣人也要有长远打算,才能有所作为,何况其他人呢!汉宣帝曾公开宣布:'与我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成绩突岀的,可封为俸禄二千石的官职'。这确是至理名言,令人信服, 所以西汉丞相黄霸等人,有的十年,有的二十年而不变动职务,因此能够有突出的功勋。赏罚分明,提升贬黜及时,就能使政道清明。会稽太守诸葛恢,任职三年,勤政廉洁,郡内安定,人心归向,在诸郡中数第一。应按功绩安排职位,以树立好的风气和榜样,现特为他增秩中二千石。”
  不久,诸葛恢因母亲的丧事而离任。服丧期满,拜升为中书令(即任皇帝的秘书长官)。丞相王敦请皇帝任命诸葛恢为丹扬(在今湖北秭归县东)郡长,后因长期有病而免职。明帝(司马绍)于公元324年征讨王敦,任用诸葛恢为侍从顾问,恢在讨伐王敦的部将王含中立了功劳,进而封为建安伯。因先前的爵位,诸葛恢次子虪(音竖,shu),被赐封为关内侯。以后诸葛恢又升为后将军等多种官职,最高任职到吏部尚书。成帝公元325年登位后,加封恢为侍中金紫光禄大夫。
  诸葛恢卒于公元345年,时年62岁,皇帝又赠授左光禄大夫的荣誉,仪同三司;谥号“敬”,祭祀仪式非常隆重,他的儿子甝(音含,han)继位,最高官至散骑常侍。
  (据晋书《诸葛恢》整理)
  注释:
  ① 司空:魏为三公忖,参谋国事。
  ②司马,汉宫门及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大司马,是全国最高军事揩挥官。
  ③漆身皮面:即漆身吞炭。其典故是指战国赵襄子杀智伯,智伯之客豫让因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使人不能辩认,谋射杀襄子,为智伯报仇。详见《战国策赵一》、《史记》八六《豫让传》。
  ④侍中:秦始置,为丞相属官,侍从皇帝左右.至魏晋以后,实际上相当于宰相。
  ⑤ 王导(276—339)晋临沂王览之孙,字茂弘.元帝时任丞相,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晋书有传。
  庾亮一东晋颖川鄂陵人,字无规,好庄老,善谈论。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成帝初,以帝舅为中书令,掌握朝政。
  ⑥主簿:官名,汉及魏晋、南北朝时代所置,负责文书薄籍、掌管印犒,为掾史之首。
  ⑦ 卞壶(281—328)晋济阳冤句人,字望左,官至尚书令。成帝初立,与庾亮同心辅政,勤为政事,及苏峻称兵,攻京师,壶扶病战死,时年48岁,晋书有传。
  ⑧尊五美、除四愿,五美指:君子惠而不費,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指,不教而杀,谓之炉恶;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践,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详见《论语》四九七遥日第二十》
  ⑨金紫光禄大夫;汉相国、丞相皆金印紫缓,魏晋以来,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皆银章缓,其重者,诏加金章缓则谓之金紫光禄大夫。泰汉魏晋时,丞相将军等位在二品以上者用之。
  诸葛亮论酒
  唐天佑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见《太平御览》卷四九七)
  注释:
  夫古汉语中的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
  设指设酒置宴的意义。
  合礼礼、礼仪、礼节。宾、主相会,故称合礼,如古兵书谓敌我交战为“合战”.致情致,表达;情,指感情和心意。
  适体适,满足、安适的意思。体,指生理的需要。
  归性归,向往;性,指嗜欲,爱好。
  礼终而退言设置宴的意义是为了完成礼仪的需要,宾主表达情感,传递心意,其次有益于身心。所以,礼仪结束便应退席辞别。
  和之至和,指礼仪的和谐,《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至,指最高境界,如今语“极点。"
  主意指主人的心意。
  殚dan (丹)竭尽的意思。
  倦古汉语同音的字可以通用,倦juan借作睠,即规范化汉字“眷",留连,依恋的意思。
  至醉如果礼仪套路已经终结,但是主人的心意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或者是宾客仍然流露出留恋的心情。那么,不论是做宾客的,还是做主人的,就应该主动地使酒宴适当延长,宾主情谊酣畅淋漓,无妨一醉。
  迷乱古人著述多引经据典,《尚书•周书•无逸》:"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意即"不要象商纣那样迷惑昏乱,以酗酒为事,荒废政务。”诸葛亮是从国家军政大事的角度议论酒宴的意义,无妨一醉,但不要贻误国家大事。
  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一曰……、二曰……、三曰……、四曰……、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见《心书•知人第三》)
  注释:
  知考察、了解。
  性指一个人的天赋秉性、品质。莫不.案 .考案,观察。
  美恶既殊指秉性、品德的优美和丑恶有差异。
  情貌不一指一个人的内心与外貌的不一致,以下列举了四则常见的內心与外貌不一致的例子。
  知人之道这里是指了解部属将士的方法,以下列举了七则考察人的秉性品质的方法,第五就是运用酒的功效,喝醉了便会暴露真实的秉性。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六曰荒淫于酒色……
  (见《心书•将弊第六》)
  注释:
  《心书》诸葛亮遗著颇丰,晋初陈寿、寿良等辑录成集的有数十万余言,其中包括政治、军事、文诰、往来书传等多方面的內容。后世又从中摘录出有关治国、整军、理民的诸葛亮语录。别本单行,命名为《心书》,列为古兵家类书籍。
  《心书》阐述的主要是敌我双方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将帅与军卒之问,行政官吏与部属庶民之间的思想意识的活动规律,所以此书以“心”命名。
  《心书》在军事领域中,既继承了《六韬》、《孙子》、《吴子》、《尉缭子》,《司马法》等古代兵家名著的精华,而且有很大的发展和修改。在政治领域中,吸取了先秦诸子的著名政论,在当时的确是行之有效的理论和经验。如果说古代的政治、军事著述,随着时代的进化,其中某些内容己失去现实意义。那么《心书》中很多內容,应用于现代的某些领域,仍然值得刮目相看。
  为将之道三国时期形成军事割据局势,各军事集团势力以武力开拓疆域,建置行政政权,军事纯帅统辖地方行政、文官均加有相应的军衔。所以,《心书》中的“将”是广义地指各级文、武官长,并非局限武将和将帅。
  道这里指军、政官员的职责和应注意的事项。
  弊弊病,缺点。《心书》理论兼指敌、我,酗酒、贪色是文武官员的一大弊端。对“我”而言,应极力克服避免;对“敌”而言,则应充分利用发挥,酒能形响战争的结局,古代兵家名著,只有诸葛亮《心书》明确提及。华夏酒文化掠影酒,象征人类的文明,促进社会的繁荣,增添生活的姿采。在我国,酒对华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气象万千。
  酒的影响使华夏祖先突破主宰人类的天命、祖先、神灵,宗教迷信的意识禁锢。影响所及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军事、商贸、习俗、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能鲜明地显示酒的催化作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酒是一个朝代倾覆的酶蘖、使暴虐的国君国灭身亡;酒可以使人丧师辱国,成为瓦解百万雄师的导火线;酒可以成为侵吞弱小民族的藉口;酒可以使弱小民族歼灭强大的侵略军;酒可以使人致富;酒可以使人倾家荡产;酒可以使诗人墨客凝炼传颂千古的文章和词赋;……总而言之,酒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纽带,没有酒文化的民族文化是不可想象的。
  酒的起源
  我国最古的第一部诗歌总辑《诗经》“卫风•氓”篇中,有诗句描绘如醉如痴男女初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以桑树的润泽茂盛来比喻年轻妇女的年华。于嗟,古诗的表达悲叹的词。用布谷鸟贪食桑葚而迷醉来比喻姑娘与青年的热恋(耽dan丹,欢乐的意思)。
  据此可知,远在我国的史前时期,华夏的祖先发现从贮藏的桑葚、枣、山慈姑(一种野生含淀粉丰富的块茎植物)等果类食物,神奇地分泌一种甘醇的汁液。开始的时候,人们认为这种甘醇汁液是天地、祖先、神灵的降福和恩赐。后来,智慧的人渐渐从实践中懂得自己创造适宜发酵的环境,运用舂捣、挤压、滤沥等方法从发酵了的食物中摄取、提纯甘醇汁液。这就是原始的“酒”。
  远古入类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皿十分简陋、单一。舂捣、挤压、滤沥、摄取、提纯这样的“酒”需耗费众多的劳力和大量的食物。所以,“酒”是神圣的,极为珍贵的。只准将它作为祭坛上的珍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神灵,任何人都不许饮用。甚至,宗族的首领,部落的酋长们也只能在祭祀仪礼结束之后,分享赐福的剩余饮食时,偶尔尝一尝茅草束过滤下的沥汁。如果贪饮了一些,耳红脸热,神志恍惚,还认为这些生理反应是天地山川、祖先神灵在发威震怒,降下的惩罚。
  “酒”字的来历
  华夏文化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世系大致分为:唐(尧)、虞(舜)、夏(禹)、商(汤),以及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辽)、元、明、清。、学术界认为,从我国最古的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尚书》和我国第一部通史,汉初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有关唐尧、虞舜的内容,大多是神话、传说,难为信史。迟至近、现代的考古发掘,尚未发现可以论断为夏朝时期的地下文物;或者说,已发现而未能证实。
  清朝末期,在今河南省安阳县境内的“殷墟”遗址发现数以万计的龟甲、兽类肩胛骨,上面刻划着卜辞的符号。从前有人认为这些符号性的甲骨文字是现代能见到的汉字资料的源头。稍晚于甲骨文字的文字资料是传世的青铜钟鼎彝器上的铭文。甲骨文字与钟鼎文字没有多大差异。它们距今约三千余年。
  甲骨文字和钟鼎文字中,指代“酒”的符号多作:这些象.形符号正是象形在不同容器中,舂捣、挤压某种物质,摄取汁液。被舂捣、挤压的物质(1)作△(2)作一。(3)三横线中间一横线象形被挤榨岀的汁液水平面。(4)更生动地象征汁液溢出器血。(5)象形酒具“爵”。
  古文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渐次隶体化定型为“酉”。这就是古文字的“酒”字。溢出的汁液三点也可以划在“酉”的外部,形成了汉字中偏旁结构“ 氵 ”,这就是现代汉语“酒”字。据《史记•五帝纪》载,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姓十二:姬、姞、任、僖、儇、荀、葴、滕、衣、祁、己、酉。酉,以物产、职业为姓。故知黄帝时,或以前,华夏民族已能制酒。
  酉,对华夏民族的祖先具有极为丰富的生活内涵。凡与酒以及发酵有关的事物,以文字表达都附有特定涵义的偏旁“酉”。含偏旁酉的单字在词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可见,酒对华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的深远。
  我国最早制酒人
  据成书于我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一前221年)的古籍《世本》(此书记载自黄帝至春秋时期,列国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和制作)以及成书于西汉初期的《战国策•魏策》记载:
  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其国者。
  大意是:从前,部落联盟首领的女儿委派一个叫做仪狄的人负责制造酒。他制造的酒非常好。仪狄将他制造的好酒贡献给大禹。大禹饮了觉得身心舒畅。但是,大禹果断地疏远仪狄,并不重用他,并且下令禁止制造美酒。他预言:“后世必定会发生由于酒而导致亡国灭族的事件。”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认为公元前二十世纪,仪狄已能制造酒饮料。但还不能断言仪狄之前没有酒的发明。
  我国另一部古籍,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则认为,大禹的第六代后裔少康除了发明制作箕、帚等用具外,是最早发明制造秫酒的人。这就是说,四千余年前,我国已发明用谷物制造酒。少康,历史上也称他为杜康。曹操《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句,可信自汉代已约定俗成以“杜康”为酒的专用词。
  仪狄、少康的制酒工艺今已无从知晓。据我国最古的第一部历史文献总辑《尚书》中的《商书•说命篇》记载,最早制造专用于酿酒的“曲藥”(nei)(捏)的人是,公元前约十三世纪时,商王武丁的奴隶傅说(音雪)。曲蘖就是酿酒的发酵剂。从《诗经》的侧面反映我国西周时期(公元前十一世纪),每年秋收完毕开始制酒、窖封,直到翌年三月才酒成启封饮用,称之“春酒”,自唐代酒名后加“春”即源于此。据此推测,人类靠自然环境的温度、湿度发酵食物制酒,大概经历了颇长的时期。
  最古的一篇描述酒宴的长诗
  尽管大禹预言多次应验;尽管没有饮酒习俗的周民族建立政权后,禁酒的严厉,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西周贵族们聚宴酗酒的荒淫生活并未受到抑制。儒家学派评论历史的人们对周天子王室的削弱和灭亡,不再归罪于酒。这是酒对人类意识形态宣战的又一胜利。我国最古的诗歌总辑《诗经》中,有许多描绘商周时期酒宴的诗篇,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小雅•宾之初筵》,原文如下:
  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着2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
  译文大意:
  (1)礼宾仪式开始,宾主入座。左右两旁严肃整齐,垫席旁的几桌上,竹器(笾)和高足盘(豆)摆设得非常好看。肉类、蔬菜、水果陈献上来,酒醇味美,大家饮酒高兴极了。钟鼓鸣奏,宾主频须敬酒。接着开始比赛射箭,远处竖是大靶。大家张弦扣箭,各显身手。互相祝愿层级高超,谁正中靶心,谁就赢得美酒。
  (二)(篇)舞笙鼓,乐既和奏。总开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钖尔纯嘏,子外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
  译文大意:
  舞蹈音乐开始献演,和声奏鸣,祭祀祖先。礼仪盛大率依旧章。企祈祖先赐福,保佑子孙兴旺。子孙兴旺各显技能。宾客邀选对手。这时躲藏侧室的幼年人纷纷涌入正厅,抢着用大爵,献酬美酒。
  (三)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译文大意:
  礼宾仪式开始,人人温文尔雅。大家都无醉意,进退有节有序。酩酊初醉,步履错乱离座狂舞。没有醉时尚能循规蹈矩。醉意露头,丑态百出。醉态大发,什么礼仪规矩朦,然不知。
  (四)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惟其令仪。
  译文大意:
  宾客醉倒,边嚎带闹。杯盏狼藉,胡蹦乱跳。宾客醉了行为乱套。衣帽歪斜,无休止地跌跌撞撞。要是意识到自己醉了,自动退席出场,大家还能沾光,落个清静。要是赖着不走,那才缺德没教养,饮酒本是好事,言行应有分寸。
  (五)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藏,不醉恥。式勿从谓,无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岀童羖。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译文大意
  筵宴上,醉了的、未酔的部要留神厅堂上设立了纠察和监酒的官吏。看到醉汉的丑态,未醉的人引为羞耻"千万别再劝酒,以免铸成大错。不该说的不要说,不明智的话不要讲。胡言乱语,让纠案、监酒发觉记录在案,就会罚你上缴黑羔羊充公。喝上三爵酒就头昏脑胀,怎能招架再三劝侑?
  古代的酒豪名人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纵情诗酒,被当代誉为“酒中八仙”(贺知章、李班、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之一。李白在诗篇《将进酒》中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诗句,三百之数,即使确非诗词意境的夸饰,但杯有大小,容量不一,很难捉摸古人的酒量。下面简要介绍历史洒豪以飨今之饮君子,为试比高低的凭据。
  汉代以前,酒宴不用酒壶酌酒,酒器有带盖大腹的“蠱lei垒”蠱中有勺(念烧),以勺舀酒,倾入饮者的爵中。《诗经•周南•卷耳》“我姑勺彼金蠱”句可证。这就是酌酒的“酌”的由来。古人饮酒以升、斗、石(dan旦)为容量单位。十升为斗,十斗为石。据《周礼•考工记•梓人》载,“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一爵正好一升,一升约今600毫升。较量酒豪应以摄入的酒精为基准。古代酒含酒精度数无从知晓。但据《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有“三爵不识,矧敢多又”句(意即饮三爵酒便醉得神情恍惚,怎禁得再三地劝饮?)由是可推,古代最不堪酒的人,三升的酒精量便醉,约合今200毫升的液体。《周礼•考工记》又载“饮一斗酒,中人之食也”,意思就是,中等酒量不过十升。这样,我们便有了一个较明晰的较量的概念。古人饮酒通常能饮600毫升的液体;重量约合今一市斤。《史记•滑稽列传》有篇著名的评论饮酒的记载。公元前349年,楚国发动大军进攻齐国。齐王派遣淳于髡(念昆)游说赵国,求来援兵。楚军连夜引兵他去。齐王大悦,置酒后宫,召淳于髡赐饮。齐王不知淳于髡酒量如何。
  问道:“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齐王:“先生饮一斗而醉,恶(音乌;意:怎)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
  下面就是淳于髡千古名对:
  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旁,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
  若亲有严客。髡帣卡奪鞲鞠膽,侍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
  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瓠覩,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八斗而醉二参。
  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烏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衿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乐,能饮一石。
  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译文大意
  淳于髡道;大王在朝廷殿前赐饮。森严的执法官就在我身旁,身后有铁面御史督案。我恐惧拘束,匍伏地上不敢乱说乱动。在这样的场合下,我饮酒不到一斗就醉了。
  如果长辈宴请贵宾,要我卷起袖子,弯曲着腰在筵前侍候,频繁地上前,捧着酒杯向尊长和贵宾祝福致敬,偶尔赐给滤沥后剩余的酒,我喝约二斗就醉了。
  如果多年不见的知心朋友们突煎相逢,大家高兴地畅叙离情,倾诉贴心的话。这样的场合,我能饮到五六斗才醉。
  如果家乡故里宗亲聚会,男女毫无拘束,随意就座。击鼓传酒,豉声停止,酒杯留在谁的跟前,谁就饮酒.还有六博、投壶等娱乐游戏。各自结对儿比赛胜负,手牵着手、眼对视眼,也不用耽心受处罚,恣乐欢笑也无人介意,身边身后,这里那里时常能拾到女士失落的耳环和发簪,我心花怒放,这时节,我即使饮上八斗酒,也不过二三分醉。
  如果天色之晚酒宴快结束,男女同坐贴近促膝盘腿,不拘礼节,脱下的鞋袜混乱在一处分不清你的我的。几案上的盘盏散乱仰翻,堂上的灯烛渐渐熄灭。主人送客而独留我再饮。男女解押敞怀,时时闻到对方贴胸散发的香气。只有这时节,我欢乐到极点,能够饮一石酒。
  所以,俗语说;“饮酒过度,就不成规矩体统;欢乐到极点,就会感到悲怆。"人问万事都是同一个道理.通过古代幽默大师淳于髡的酒论,在不同的心境下,酒量能大可小.一次饮酒可达一百升,相当今6000毫升液体,重量约十二市斤。但这还不算是我国古代豪饮之最的记载,据《汉书•李定国传》记载,“定国食酒至数石而不乱”这大概是我国至今为止的豪酒冠军记录了!
  历代咏武侯诗选
  张建国辑
  编者按:诸葛孔明,一代贤相,名垂宇宙,万世敬仰,历代文人墨客赋词作诗对其颂扬不已。现将《临沂历代诗词选》一书的四首摘录发表如下:
  诸葛武候祠①
  〔明〕陈玉
  鹿走人间汉鼎移,南阳山色草庐低。卧龙不起扶江表,瞒贼长驱到陇西。渭水古田春雨滑,丈原高垒阵云迷。年来独有祠前柏,岁晚笼葱越鸟啼。®
  【注释】
  (1)诸葛武候祠:在临沂城北十七公里处的诸葛城。内祀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这首诗追述了诸葛亮所处的动乱时代和他高卧南阳草庐的恬淡情操,并通过渭水、五丈原等他曾经征战和殉国地方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褒奖了他的业绩。末联的寺柏葱茏和越鸟鸣啼,也不是单纯的祠景描写。它是以“比”的手法隐喻诸葛亮的品德和业绩长远留传,以及诸葛亮对蜀汉故国的眷恋。
  ②这两句说:东汉末年,刘氏王朝即将覆亡的时候,诸葛亮正隐居在山色如画的南阳郡邓县隆中低矮的茅庐之中。鹿走人间:鹿,喻帝位。《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走人间,这里指汉末刘姓失去政权,出现群雄混战、争夺帝位的局面。汉鼎移:汉王朝的帝业已经转移。鼎,古代炊器。传说夏禹收九州之金铸成九鼎,后遂以鼎为立国的重器。这里代指帝业,政权。南阳:汉郡名。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郡的邓县隆中。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草庐:即茅庐。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搭筑的简陋住宅。
  ③这两句说:诸葛亮不肯出山扶持刘表,曹操长驱西征占领了陇西。卧龙:旧时用以比喻隐居不仕的杰出人物。这里指诸葛亮。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徐庶对刘备说: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不起:没有奋起,意即没有出山。江表;长江以南。因在中原人看来,江南属江外,故称江表。这里指刘表。因対表时任荆州刺史,东汉时荆州州治汉寿(今湖南常德市东南)在长江以南,故称。瞒贼:指曹操。曹操小字阿瞒。旧时以刘各为正统,蔑称曾操为贼。长驱:指军队向远方挺进。陇西:陇山以西地区。这里当指曹操打败割据凉州一带的马超。
  ④这两句说:渭水一带古老的田野经雨变得粘滑,五丈原营垒的上空阵云低迷。渭水:潢河最大的支流。源出甘肃渭原县,东流至潼关县汇入黄河。诸葛亮北伐魏国时,曾驻军于渭水之滨,与魏兵相持。丈原:即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公元234年,诸葛亮伐魏,在此驻军屯田,后病逝于此。高垒:高大的营垒。指诸葛亮驻军的营垒。阵云:战地烟云。迷:迷离,模糊不清。
  ⑤祠前柏:诸葛式侯祠前的柏树。岁晚:年末。越鸟:南方产的鸟。
  作者简介:陈玉,字德卿,明沥州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官至督察院右督御史。
  琅琊北望
  琅琊近走东蒙山,断木枯枝尚可攀。古堞春深花烂漫,苍岩风急雁飞还。卧龙跃鲤皆祠庙,日观天门可驻颜。紫极频瞻云五色,圣皇曾点殿中班。
  【注释】
  ①这两句说:琅琊古城的附近蒙山逶迤而过,山上很断木枯枝尚可攀援。走:趋向。引中为延仲。东蒙山:亦称蒙山。在今山东省中部,跨平邑、费县、蒙阴、沂南县境。
  ②这两句说颛臾故城春意正浓,山花烂漫;苍岩寺上空,鸿雁逐风北飞。古堞(die谍):作者自注:"颛史在蒙山下。”堞是女墙,城上如齿状的矮墙。这里古堞指位于蒙山前约二公里处的颛臾故城遗址。苍岩:作者自注:“沂北有苍岩寺。”苍岩寺故址在今山东费县城南一公里半处。
  ③这两句说:皆日卧龙、跃鲤的地方现在都耸立着祠庙,泰山上的日观、无门等名胜能使人赏心悦目、红颜长驻。卧龙:卧居的龙。喻捲诸葛亮。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徐庶荐诸葛亮于刘备,称他为卧龙。诸葛亮为琅琊阳都人,他的出生地即今沂南砖埠乡,在临沂城的北面。今临沂诸葛城有诸葛祠的旧址。跃鲤:据晋干宝《搜神记》载:王祥之母有疾,思食鲤鱼,王祥欲剖冰求之,冰忽自解,有双鲤跃岀。王祥的故里即临沂城北十四公里处的东孝友村。村边有孝感河,传说就是王祥卧冰求鲤的地方。河的北岸有孝友祠旧址。日观、天门:指泰山上的日观第和东、南、西天门。驻颜:留住年轻的容颜不使衰老。驻,止住。苏轼《洞霄宫》诗:“长松怪石宜霜鬓,不用金丹苦驻颜。”
  ④这两句说:频频瞻望帝宫的上空五色祥云茏罩,圣明的皇帝在点检上朝的文式官员。紫极;紫指天上的星座紫微垣;机是皇极,即皇位。紫极,代指皇帝居住的宫殿。频瞻:频频瞻望。瞻,看,望。云五邕:云呈五色。古时认为五色云为祥瑞之兆。圣皇:圣明的皇帝。曾:副词。用以加强语气。殿中班:即朝班。朝官排列的次序。殿中,宫中,殿上。班,序位。这里指文武官员上朝时的序位。
  作者简介:戴燝明福建长泰(今属福建)人。万历十四年 (1586年)进士,曾任沂州道道员,广东参议。
  阳都道上问诸葛武侯故里
  〔清〕高淑曾
  管乐起南阳,伊吕佐西土。
  由来间气钟,乃在沂之浒。
  春风吹行雄临流时怀古。
  山川吐奇秀,一门萃龙虎。
  想其垂髻时,弋钓或兹浦。
  陵谷递变更,故居夷禾黍。
  欲访通德里,白云满山坞。
  【注释】
  ①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作者行至阳都道上,探听诸葛亮故里,欲访而未得,寄兴于诗,赞颂了诸葛亮及其一家。着墨虽不多,但有写实、有想象,耐人吟咏。阳都:古地名,在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诸葛亮出生在那里。问:探听。诸葛武侯:即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生前曾受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忠式侯,故后人以诸葛武侯称之。故里:故乡。
  ②这两句说;诸葛亮从南阳出仕,辅佐刘备、刘禅治理蜀国。管乐:管仲和乐毅。菅仲,春秋时齐国名相;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这里喻指诸葛亮。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曾自比管、乐。起:出身。南阳:诸葛亮出仕前隐居之地,在今湖北省襄阳城西十公里,古地名叫隆中。伊吕:伊尹和吕尚。伊尹,商汤的名相;吕尚(即姜太公),周武的名相。二人都是开国元勋,常并称用以颂扬能人的地位和功业。这里是以伊、呂的功业来比喻诸葛亮。佐:辅佐。西土:指蜀国,蜀地居我国的西部。
  ③这两句说:在沂河岸边,从来聚集着五行之气中的语气。由来:从来。间气;古谶纬之说以五行附会人事,谓帝王臣民各受五行之气而生,间气乃'不苞一行”之气,得之以生为臣。诸葛亮是位贤相,所以说他的故乡聚居着间气。钟;聚集。沂之浒:沂河岸边。浒(hu虎),水边。
  ④行=:行进中的车前帷幔。这里指作者乘坐的车子。=(xian)险),车子前面的帷幔。临流:而对着河流。流,这里指沂河。时:吋常。怀古:追念古昔。
  ⑤ 吐奇秀:表现出奇异的秀丽,吐,发出,表现出,一门萃龙虎:诸葛亮一家聚集了不少英雄豪杰。一门,一家子。指诸葛亮家。萃,聚集。龙虎,龙和虎。比喻杰出的人物。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夫人黃氏、儿子诸葛瞻那是有才能的人物。
  ⑥这两句说:想象诸葛亮在童年时,或许就在这道河边钓鱼。其:他,指谢葛亮。垂(tiao条):古时儿童不束发,发下垂,垂下的头发叫髫,因之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弋钓:钓鱼。弋,原意以绳索箭而射,这里指钓竿上的绳。或:或许、可能。玆:这。浦:水边。
  ⑦这两句说:自然面貌不断交替地变化着,故居已被平为农田,长满了庄稼。陵谷:地面高低形势的变动。《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递:交替着。故居;以前曾经住过的房屋。这里指诸葛亮童年住的地方。夷:削平。禾泰:禾和泰。都是粮食作物。这里泛指庄嫁。
  ⑧通德里,东汉学者郑玄,很受孔融的崇敬。孔融做北海相时,命高密县在郑玄住处修建郑公乡,使住处能通过高车,号其门为通德门。这里喻指诸葛亮故居。山坞:山中四面高中问低的谷地。
  何培刚注
  作者简介:高淑曾,清沂水(今属山东沂南大庄)人,字鲁如。雍正进士,曾任常德府知府。过东莞,武、刘二孝廉载酒,
  谈花之寺为沂之胜境,同楚中刘公蕃赋①
  〔清〕周亮工
  诸葛沟前雁影疏,寒归海县暂停车。传名独爱花之寺,隐地谁寻石者居。且喜酒成真是露,莫言松化便是樗。吴云楚水知非远,二十双田正好=。
  【注释】
  ①东莞:古郡、具名,在今山东沂水县一带。这里代指清沂水县。武、刘二孝廉:孝廉是明淸时对举人的称呼。武刘二孝廉是指武姓和刘姓两位举人。二举人生平不详。花之寺:寺名。旧址在今沂南县张庄镇西南的王坡鼻山上。楚中刘公蕃:楚中指长江中游湖南、湖北一带。刘公蕃当为作者友人,生平不详。这首诗当作于康熙五年,时作者由山东青州海防道调江南江安粮道。南下时,过沂水与友人相聚,感怀而作。诗中歌吟了沂水风物,如花之寺胜境和沂水露酒,并以松不会化樗和归隐耕种劝慰刘公藩。诗写得含蓄蕴藉,对仗工整,有大家风格。
  ②这两句说;诸葛沟前南飞的大雁已经很少看到,我冒着寒冷南归,在此停车暂住。诸葛沟前:盘葛沟即诸葛庄,在沂水县西北二十三公里处,现已设镇。因沂水城在它的南而,故称诸葛沟前。雁影疏:大雁的影子已很稀少。疏,稀。海县:滨海之县。诗人任江南江安粮道,寄家江南,濒海、故称。
  ③这两句说:只是喜欢具有美好名字的花之寺胜境,有谁去寻访隐居之地的石者居!独:副词,仅,只。隐地:隐居之地。石者居:作者自注:"朐诗人傅国作石者居于云黃山中。”
  ④这两句说:还喜这里的酒真象露一样清冽,别说松树会化成樗标。且:还。酒成:酒酿成。象露:象露一样淸冽。作者自注:青酒皆以露名,刘家露尤清冽,在玉露上。” 青酒,即方州之酒。康熙时,沂水属青州。松化为樗:松是良木;樗即臭椿,为恶木。松化为樗即良木变成恶木。这里比喻刘公蕃等好的品格,永远能保持住。《隋书•李士廉传》:客曰:"邢子才云:岂有松拍后身化为樗栎!”
  ⑤这两句说:吴、楚之地离此并不太远,到达那里正是耕种的时候。吴云楚水;吴地的云,楚地的水。吴、楚皆春秋时国名,吴在长江下游一带,都吴(今苏州);楚在湖南、湖北一带。当时,作者调江南江安粮道,刘公蕃去楚中,故称吴云楚水。二十双田:泛指农田。双田,五亩。一说为四亩或五十亩。二十双田叩一百亩。=(chu锄):同锄。锄地。这里泛指农事活动。辛鸿义注
  作者简介: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号栎园,又号城斋,(清祥符今河南开封市)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官潍县知县迁监察御史.入清后,官至户部右侍郎。曾两次遭劫论死,后遇赦。卒于康熙11年,称栋下先生.工古文,亦善诗。著有《赖古唐诗钞》等。诸葛用酒出奇兵
  《三国演义》诸葛亮用酒布兵片断
  李振兴
  诸葛亮自27岁受刘备三顾之恩,初出茅庐以后,羽扇纶巾,运筹帷幄,于饮酒谈笑之中火烧新野、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借东风、破赤壁、平定益州、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岀祁山;终于三分天下,立下了万世不朽之功业,也留下了一连串用酒出奇兵的千古佳话。
  (一)火烧新野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末旬丙午日,曹操起兵五十万杀奔新野而来,曹兵杀到博望,刘备得知,急问计于孔明。诸葛亮泰然自若,一面差人在新野城四门挂榜,晓喻居民急向樊城避难,一面唤诸将听令,先令关羽带一千兵各带布袋去白河上游,装上土石,堵住白河之水,埋伏在那里;又令张飞带一千兵到白河渡口埋伏;又令赵云带三千兵取芦荻干柴,放在新野县近城人家屋上,暗藏硫黄焰硝引火之物,叫赵云兵分四队,围住新野城南、北、西三门,只留东门教曹兵逃生,曹兵逃时,不可截杀,只在背后追击;又令糜芳、刘封二人带二千兵去新野县外三十里鹊尾坡,青红旗号混杂。使曹军生疑,然后埋伏在县城周围,见城中火起时,即可追败兵。曹兵以曹仁、曹洪为前部先锋,引大军十万,前面有许褚引三千铁甲军,杀奔新野,中午时分,来到鹊尾坡,许褚见前面依山傍岭一簇人马,打着青红旗号,不敢追赶。曹仁判定必是疑兵,令许褚速进兵,许褚带兵杀了过去,到了林中搜寻,空无一人,此时红日西落,许褚正想带兵攻进县城,只听得山上大吹大擂,连忙带兵看时,只见山岭上一簇旌旗丛中,两把伞盖之下,左边坐着刘备,右边坐着诸葛亮,二人悠然自得,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旁若无人。许褚看了大怒,指挥兵将杀上山来,山上擂木炮石纷纷打来,曹兵不能前进。
  这时天色已晚,曹仁下令攻抢县城,安歇兵将,进得县城,空无一人。曹洪判断,这是刘备、诸葛亮计穷势孤,带百姓连夜逃跑,于是令全军在城内驻扎。此时,曹军饥饿疲乏,都去夺房做饭。初更以后,狂风大作,守门之兵慌报城中起火,曹仁认定是做饭不小心引起火来,话未说完,又有兵报城南、北、西门全部起火,曹仁急令众将上马时,满城起火,一片通红。曹仁带兵冒火寻路而逃,有人报东门无火,曹仁带兵急冲岀东门,兵将乱逃,自相践踏,死者无数。曹兵逃出东门,正要庆幸,赵云带兵赶来,混杀一阵,接着又被糜芳、刘封各带兵冲杀一阵,曹兵如惊弓之鸟,狂奔而去,四更时分,逃到白河岸边。这时曹兵人困马乏,人马都下河喝水,人声喧嚷,马乱嘶鸣。
  这时,关羽在白河上游,先见新野火起,现又听见下游人喊马嘶,估计曹兵退到河边,急令兵将一齐推倒堵水的布袋墙,水势滔天,冲向下游,曹兵不备,大半溺死于水中。曹仁带残兵败将,向水阔处夺路而逃,逃到博陵渡口,惊魂未定,又听喊声大震,张飞又带大队人马杀奔而来,曹兵大败而逃……
  诸葛亮初出茅庐,在与刘备饮酒谈笑之中,为曹军布下了天罗地网,四面埋伏,火烧水淹,震慑了曹军,也使关羽、张飞等猛将,对刘备“吾得孔明,如鱼得水”之言,心悦诚服。
  (二)草船借箭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初一日,曹操率百万大军大举进攻江东。诸葛亮只身来到东吴,口若悬河,舌战群儒、激孙权、说周瑜,促成了联吴抗曹的大计。
  周瑜定计,蒋干偷书,曹操上当。周瑜之计,众将不知, 唯有诸葛亮明察秋毫。周瑜胸襟狭窄,见诸葛亮谋高于他,对诸葛亮顿起杀心。
  一日,周瑜心怀叵测,聚众将于帐下,请来诸葛亮。周瑜说:“大战在即,水路之中,用何兵器才能取胜?请先生指教。”诸葛亮说:“大江之上,只有用弓箭才能领先。” 周瑜以为诸葛亮中计,高兴地说:“先生之言,正合我意。现军中缺少弓箭,想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备应战,请您不要推辞。如用他人,怕无才能,完不成这个任务.”诸葛亮泰然回答:“我在这里正闲,十万枝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说:“十天之内,可能完成吧?”诸葛亮回答说:“两军相争之际,曹军早晚必到,如用十天,必误大事。”周瑜说:"先生认为几天可以完成?”诸葛亮说:“只用三天,定向您交上十万枝箭!”周瑜不信,对诸葛亮说:“军中无戏言! ”诸葛亮斩钉截铁地说:"三天不成,甘受军法处置!” 周瑜大喜,当着众将领的面,签了军令状,设酒宴款待诸葛亮。席间,周瑜自认为得计,频频向诸葛亮劝酒,诸葛亮欣然举杯,畅饮而尽,计上心头,胸有成竹地对周瑜说:“今天来不及了,明天我就安排人造箭。"说完诸葛亮连饮数杯, 红光满面,泰然自若,辞别周瑜而去。
  诸葛亮走后,鲁肃对周瑜说:“诸葛亮是不是要骗我们?” 周瑜说:“他白送死,不是我逼他,我已和他当众签了军令状,到时他插翅难逃,那时定他的罪,他有何话说?”
  诸葛亮暗嘱鲁肃备船二十只,每船三十人,船上都用青帏幔遮住,各船都用草千把,密排起来,竖在船两边,停在江边。诸葛亮请鲁肃三日后来此看箭。鲁肃把诸葛亮造箭不用箭竹、羽毛、胶漆等物的情况告诉周瑜后,周瑜想来想去, 不解诸葛亮之意。
  诸葛亮造箭,一天、二天,毫无动静,大家非常疑惑。到了第三天四更,鲁肃来到他为诸葛亮备下的船边,诸葛亮请他上船说:“我请你一道去北边取箭。”鲁肃问:“箭在哪里?”诸葛亮说:“请您别问,前去就见。”诸葛亮命把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望江北岸进发,这天晚上,江上大雾,伸手不见五指。船在水上急驶,于五更时分驶到曹操水寨边。诸葛亮命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在船上擂鼓呐喊。鲁肃大惊,问:"如果曹兵一齐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回答:“我断定曹操虽然奸诈,在大雾中一定不敢岀战。”接着叫人在船上摆酒与鲁肃对饮,诸葛亮殷勤劝酒,对鲁肃说;“我们饮酒为乐,雾散便回,请不要担忧”。
  曹操水寨中听得擂鼓呐喊,连忙报知曹操。曹操传令“大雾迷江,必有埋伏,不可轻动,乱箭射之。”曹军弓箭手一万多人一齐放箭,诸葛亮令把船掉回,头东尾西,逼近曹军水寨受箭,只听得大雾中小船上擂鼓呐喊,曹寨中箭如雨发.渐渐太阳升起,雾露散开,诸葛亮急命收船。二十只船上两边竖起的草把上,早已密密麻麻排满箭枝。诸葛亮叫人在船上高声喊道:“谢丞相箭!”曹操懊恼不已。
  诸葛亮对鲁肃说;每只船上都有四五千枝箭,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数万箭。”鲁肃说:“先生真是神人啊! 你怎么知道今天有大雾?”诸葛亮回答说:"当将领的,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军情,不明兵势,是庸才。我三天前根据天气情况,判定今天有大雾,所以敢立下军令状,周瑜怎么能用此事害我呢?”鲁肃拜服。船到东岸,诸葛亮叫人把船上箭枝搬入军营。周瑜大惊之余,慨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也。"周瑜不得不收起杀心,岀寨迎接,以师礼敬待诸葛亮,并于军营中设酒摆宴,与诸葛亮共饮美酒,诸葛亮满怀胜利的喜悦,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三)计诱张郃
  建安二十三年春。曹操兴兵讨蜀国。曹军猛将张郃自吿奋勇来攻张飞所守的巴西。张郃初战失利,退到宕渠山上,坚守不战。张飞多次挑战,张郃就是不出战。张飞苦思冥想, 无计可施。
  相持五十多天后,张飞就在山前扎下兵寨,天天喝酒,喝到大醉时,坐在山前大声辱骂张郃。
  刘备派人到军中慰劳,回去后来人向刘备汇报了张飞每天在阵前饮酒之事。刘备大惊,怕猛张飞饮酒误了军务大事,就问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听后大笑着对刘备说,“原来是这样!阵前怕没好酒,成都佳酿极多,可把五十瓮好酒分三车装了,速送到阵前叫张飞饮之。”刘备急忙阻止道:“我弟向来饮酒误事,军师为什么反送他许多好酒?我弟酒醉之中定被张郃所害。”诸葛亮又笑着对刘备说:“您与张飞多年弟兄,现在不知他的心思啊,张飞历来刚强,收川之时他义释严颜,这不是一般勇夫所能做到的。现在他在宕渠山与张郃相持五十多天,近来听说他阵前饮酒,醉后则坐在山前辱骂张郃,旁若无人,镇定自如。这不是他贪杯,而是以此让张郃中计啊! ”刘备说:“虽然如此,未见其实,可叫魏延去帮助他。”诸葛亮于是令魏延解酒赴张飞军中,车上各插着黄旗一面,写着:“军前公用美酒”六个大字。
  魏延解酒到张飞寨中,说是刘备赐酒。张飞令魏延雷铜各带一支兵埋伏在左右两面,叫人把酒摆列在阵前,命一些兵士大张旗鼓一齐饮酒。张飞坐在前面,连举杯豪饮,令二小卒在面前相扑为戏。张郃在山上看见,火冒三丈说:“张飞太欺负我了! ”就命曹兵晚上下山劫张飞兵寨,张郃果然中了诸葛亮、张飞的醉酒诱兵之计,落得个丢寨弃甲,落荒而逃。
  (四)宴难张温
  蜀国建兴元年秋八月,曹丕欲调五路大军攻打西川,派人入关,许割地为邻,合孙权起兵十万,攻西川峡口,作第三路军。诸葛亮命能言善辩的户部尚书邓芝前往东吴,陈说利害,阻止东吴发兵以解川中之危,邓芝在东吴随机应变,侃侃而谈,顺利完成了任务,孙权派中郎将张温随邓芝一同入川答礼,共议连和之事。
  张溫到川后,先拜见刘禅,他自以为得志,在大殿上旁若无人,举止傲慢,诸葛亮遂定计设宴难张温。
  第二天,诸葛亮设宴招待张温。张温以为川中没有和他相当的对手,所以没有半点畏惧之心,欣然赴宴而来.诸葛亮亲自下座相迎,对张温显得非常敬重,不停地举杯向张温敬酒,张温显得非常得意,喝得酒酣耳热;诸葛亮成竹在胸,也连连举杯,与张温畅饮。正在宾主欢饮之间,突然一人乘醉而入,昂然入席就座。张温有怒色,问诸葛亮说:"这是什么人?”诸葛亮说:"是秦宓,益州的学士。”张温轻蔑地问秦宓:“号称学士,不知学过什么?”秦宓义正言辞回答说:“蜀中五尺高的小儿,尚且都上过学,何况我呢?” 张温说:“说说你学过什么?”秦宓回答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你问我学的什么,怎么能藐视呢?”张温大笑说:“你口出大言,我暂问你天文之事。天有头吗?" 秦宓回答说:“有头。”张温说:“头在哪里?”秦宓说:“在西方。《诗》中说'乃眷西顾。‘以此推论,头在西方。” 张温又问;"天有耳朵吗?”秦宓说;“天在高处却能听到低处之声。《诗》中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没有耳朵天怎么能听到?”张温又问:“天有脚吗?”秦宓说:“有脚。《诗》中说'天步艰难'.没有脚怎么能走?”张温又问:“天有姓氏吗?”秦宓说:“怎能无姓?”张温说:“姓什么?” 秦宓说:“姓刘。”张温反问;“怎么知道天姓刘?”秦宓说:“皇帝(天子)姓刘,所以知道天姓刘。”张温又问;“太阳生在东边吗?”秦宓说:“太阳虽然生在东却落在西面。” 秦宓对答如流,满座皆惊。张溫无话可说。
  秦宓反过来问张温:“先生是东吴名士,现在把有关天的一件事问您,一定能明白天的道理。古时,天地只是一团混沌,等到分开时,阴阳相离,轻清的,向上浮形成了天;重浊的,向下凝结成了地。到共工氏战败时。它头碰不周山,天柱断,地维缺;于是天往西北倾,地往东南陷。天既然是轻清的上浮而成,为什么又倾其西北?轻清的东西之外,还是些什么?望先生指教。”张温似醉如痴,惭愧无比,无言可答,再也无心饮酒,就离席对诸葛亮说;“不想蜀国人才辈出,刚才听到讲论,使我茅塞顿开。”诸葛亮怕张溫羞愧、为他解脱说道;“酒席间互相诘问,都是戏谈,您深知安邦定国的大道理,怎么在乎唇齿之间的戏言呢?”张温拜谢不已。诸葛亮摆酒难张溫,有礼有节,巧妙异常,既灭了东吴使节的傲慢威风,又维护了蜀吴联合抗曹的大局,便众人称赞不已。
  (五)七摘孟获
  建兴三年春(公元225年5月)诸葛亮在平定南中,接连获胜后,史提兵大进,深入南蛮之境,采用"攻心为上”的策路,开始了征服蛮王孟获的战斗。
  第一次,孟获被魏延等生擒,解来大寨见孔明。"却说孔明早己杀牛宰马,设宴在寨”,对新降服的将士,"皆赐酒食待之,又赐酒肉米粮而归。蛮兵深感其恩,泣拜而去。" 孔明让孟获观看了自己的阵容,问孟获:“吾已擒汝,汝心下肯服吾否?"当孟获不服,决心再战时,孔明笑曰:"放汝回去。”即令去其缚与衣服穿了,又赐酒食之,临行又与了鞍马,差人送出路径,望本寨而去。
  孟获第二次被擒,是因自己饮酒大醉,被董荼奴等执缚送蜀寨。孔明问其服否?孟获曰:"此非汝之能也,乃吾手下之人自相残害,以致如此,因就吾心又不服矣! ”孔明曰:“吾今再放汝回去”……"令左右去其绳索,将孟获放起,仍前以好酒食持之,列坐于帐上.”孔明洒后,唤孟获同上马,出寨看视诸营寨栅所屯粮草,所积军器,教其认清形势,尽早降服。孟获却以“某虽肯降,怎奈洞中之人,未肯心顺” 为由,不肯归降。孔明忻然,又诸盂获回到大寨。饮酒至晚,获辞去。孔明亲自送至沪水边,以船送获归寨,孔明自回。
  第三次,马岱受孔明之计,先擒其弟孟优,又擒了孟获.盂获仍不服。孔明遂令武士去其绳索,放起孟获,孟获并各洞酋长,一时皆放。
  第四次,孟茯被俘。心仍不服。孔明大笑,令左右去其缚,赐酒压惊,就坐于帐中,……孔明令备马送获。
  孟获第五次被擒,仍表不眼,孔明叱左右去其缚,放起孟获。又将同时被擒的孟优,朵思大王皆释其缚,赐酒食压掠。
  六擒孟获还未心服,孔明又放获回。
  第七次,诸葛亮用计在盘蛇谷火烧乌戈国王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后,又令马岱引五百军拦捉孟获。孟获措手不及,被马岱生擒,执缚已定。此时王平、张翼引一军赶到蛮寨中,将祝融夫人并一应老小皆活捉而来……
  孔明令押过孟获来,孟获跪于帐下。孔明令去其缚,教且在别帐与酒食压惊。孔明唤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 盼咐而去。
  孟获与祝融夫人并孟优、带来洞主、一切宗党,在别帐饮酒。忽一人与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教令我等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公今日可速去。”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也?”遂同妻子宗党等人,皆匍匐跪下,肉袒谢罪曰;“丞相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1!”孔明曰 "公今服乎?”获泣而谢曰:“某子子孙孙皆感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也!”孔明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就令永为洞主,所占之地尽皆退还。孟获宗党及诸蛮兵无不感戴,皆忻然,跳跃而庆之……后有进贡天子之物,终身不反。南方已定,皆是孔明用酒攻心之功。
  酒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包括曹操在内的许多人物形象,都有赖于酒来衬托,有些重大情节的发展,也与酒的作用密不可分。不妨略举几例:
  例一,第五回关云长“溫酒斩华雄”一节。其时,关羽只不过是刘备身边的一名马弓手,他自告奋勇迎战华雄,袁术叱责他"汝欺吾诸侯无大将耶?”是曹操岀面说情才让他上阵的,这一节有一段文字描写:“操教热酾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溫。”在不到90字的一段文中,就三处提到酒。第一处是曹操向关羽敬酒。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一位诸侯能向一名马弓手敬酒,并且坚信他能取胜。这是何等礼贤下士,独具慧眼!这正是曹操与袁术、袁绍等辈的不同之处。也正是他后来能够击败众诸侯成就霸业的重要条件。第二处是关羽置酒不饮,说“某去便来”,这就表现了关羽有手到擒来的必胜信心和英雄气概。第三处是关羽“提华雄之头”归来,酒还是温热的。这就足见关羽斩华雄时间之短促,显示了关羽的武功盖世和勇猛绝伦。这一杯酒表现了多么丰富和深刻的内容啊!
  例二,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当时,刘备正被人打得东逃西窜,走投无路,暂寄身在曹操处。为“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可曹操早知刘备非等闲之辈,只是不便点破而已。但“适见枝头梅子青之”,触景生情,想起去年征战张绣时让将士们“望梅止渴”的得意杰作,就来了情绪,邀刘备煮酒对饮。三杯黄汤下肚,曹操也就忘乎所以,信口与刘备论起"天下谁是英雄”来。曹操把当时兵精粮足,地广将多的一些赫赫人物,诸如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等人,不是看作“冢中枯骨”、"色厉胆薄”,便视为"虚名无实”、"藉父之名”和“守户之犬”,不屑一顾,而却指着刘备和自己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后“吃了一惊,手中所执筷匙,不觉落于地下。"幸亏当时雷声大作,才掩饰了过去,表现了刘备的机敏过人.后人才有诗赞道:“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也正因为曹操的酒后吐真言,刘备怕遭其暗算,才"寻个脱身之计",迅速离去,从而做岀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来。
  例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弦歌知雅意,怀酒谢良朋”的周公瑾,在群英会上舞剑作歌,佯作大醉,靠的就是酒和自己的“雅量高志”,才骗过了蒋干,使其堕入彀中,盗走了他伪造的书信,进而使曹操中计,杀了熟悉水战的水军都督蔡瑁和张允,进而又中了庞统“锁战船”的“连环计”。因此,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一场火攻,就打败了号称统帅八十三万大军的曹操,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正是这一场大战,决定了魏、蜀、吴三分鼎足的局面。
  这种例子,还可以举岀很多。如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当时曹操擒吕布、破袁绍、败袁术、灭张绣,踌躇满志,不可一世,他借着酒意,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短歌行》.还有第七十五回关羽“刮骨疗毒"一节,华陀为关羽刮毒时悉悉有声,“帐上帐下的人见了都掩面失色”,而关羽却与马良“饮酒下棋,谈笑自若",用“饮酒下棋”来表示关羽的刚强意志和临危不乱等等。
  由此,就足以说明,酒与《三国演义》之下可分和重要性。
  摘自《华夏酒报》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出版者:政协沂南县文史资料委员会

诸葛亮酿酒集团公司的主体企业一一沂南酒厂,依蒙山沂水之灵秀,继阳都佳酿之技艺,集诸家名酒之特长,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奋斗,挖掘出了诸葛亮喜爱的家乡酒的传统酿造工艺,加上现代科学配方,终于酿制出了色清透明、芳香浓郁、醇甜甘爽、回味悠长的诸葛亮系列家酒,获南斯拉夫诺维萨德第56届国际农业博览会暨发展中国家第17届为食品而奋斗博览会金奖和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为沂南争得了荣誉,给阳都增添了光彩。 为了回顾沂南酒厂45年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进ー步弘扬悠久的阳都酒文化,推动沂南酒厂的发展,振兴沂南经济,发挥文史资料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我们编辑岀版了这本《诸葛亮家酒》专辑。本书以党的十四大和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为指针,从阳都历史及沂南酒厂发展过程等方面,全面反映了阳都酒文化的悠久历史,真实地再现了沂酒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以期达到“存史、资政、育人”的目的。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汝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伯峻
相关人物
顾栋高
相关人物
齐附庸
相关人物
诸葛亮
相关人物
诸葛瑾
相关人物
齐桓公
相关人物
司马迁
相关人物
管仲
相关人物
乐毅
相关人物
王汝涛
相关人物
姚振荣
相关人物
阳都
相关地名
沂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