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沟解放前的酒店作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706
颗粒名称: 葛沟解放前的酒店作坊
分类号: K878.5
页数: 3
页码: 144
摘要: 葛沟位于界湖东南二十二公里处,沂河东岸。在《山东考古录》卷二十记载“中邱邑,又名诸葛城,今葛沟镇”。可见葛沟有着悠久的历史。酿酒业也比较发达。
关键词: 葛沟 酒作坊

内容

葛沟位于界湖东南二十二公里处,沂河东岸。在《山东考古录》卷二十记载“中邱邑,又名诸葛城,今葛沟镇”。可见葛沟有着悠久的历史。酿酒业也比较发达。
  到明清时期,比较富裕的户都能自已酿酒,比较大一点的有“协顺”、“裕顺永”、“新丰永”等七八家酒店,所以在葛沟一带酿酒较普遍。
  到清朝末年,大店庄园的“三余堂”、“四余堂”,也看中了葛沟这块宝地,派莒南县袁家官庄的刘爱到葛沟建庄子,购买霸占土地五百多亩,庄英甫与他哥各占一半。又请风水先生在葛沟看了墓地,将他的老祖宗也埋在了这里,林地十四亩(现粮所占用),立有旗杆一个,四周砖砌林墙两米多高,松柏参天,飞鸟成群,荫森可怕。陈跃远回忆:十二岁那年(1921年)记得庄家将坟迁走,听说是因这里的风水已败,不能再继续使用了。可是庄家在葛沟有了土地,又看到葛沟一带酿制的烧酒,清澈透明,芳香浓郁,醇甜甘爽,回味悠长,格外好喝,“四余堂”故在葛沟设立了“复昌信”号酒店、酒坊。“复昌信”的建立,因家大业大,垄断了当地市场,致使周围一些小酿酒作坊倒闭,从此“复昌信”号在附近几十里闻名,号称沂水南乡第一大酒坊。原种地户王洪山经常去打扫马棚,记得当时酒店情况:占地大约十亩,有踏曲棚、磨棚、窖子棚三十多间,马棚五间,库房十一间,门头十二间,骡马六匹。掌柜的有唐本、郭骆子,还有一个姓侯的,共八人管事,两个伙夫,长期生产工十名,主要用短工(当天干活,当天支钱),大约五六十人。共有十二个窖子,每天生产一个窖子,酿十锅酒,每锅岀一百五十市斤,共岀一千五百市斤左右的烧酒,中间休息三天,十五天为一轮。主要原料是每个窖子用高粮两担四斗(约240()市斤);用小麦两斗(约200市斤);还用糠一千多斤。生产的烧酒,一般是四个浆(就是十斤原酒兑四斤水)。还能生产出“截半”最好的酒(就是用十斤原酒兑五斤水)。生产的酒除供大店庄园自用外,主要销于本地河阳、汀水、沙汀、汤头、高里、李官、青驼、砖埠等周围集市和村庄。一般是由十多把小车早晨过称出卖,晚上回来结账。当时卖出价格是原酒一吊六一市斤,花酒一吊钱一市斤。原料的供应除了收取五百亩地租全部用于做酒外,主要靠在集市设点购买。粮食市场一般也受其左右。到一九三八年日本鬼子占领了葛沟,到处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一把火将“复昌信”号酒店酒坊的房屋全部烧光,掌柜的都逃跑了,“复昌信”也从此停业。
  根握退休干部83岁的陈跃远,与77岁的王洪山(原种地户兼酒坊踏曲工)回忆材料整理。
  作者李树义,葛沟乡监案室主任,县政协文史资料通讯员。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出版者:政协沂南县文史资料委员会

诸葛亮酿酒集团公司的主体企业一一沂南酒厂,依蒙山沂水之灵秀,继阳都佳酿之技艺,集诸家名酒之特长,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奋斗,挖掘出了诸葛亮喜爱的家乡酒的传统酿造工艺,加上现代科学配方,终于酿制出了色清透明、芳香浓郁、醇甜甘爽、回味悠长的诸葛亮系列家酒,获南斯拉夫诺维萨德第56届国际农业博览会暨发展中国家第17届为食品而奋斗博览会金奖和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为沂南争得了荣誉,给阳都增添了光彩。 为了回顾沂南酒厂45年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进ー步弘扬悠久的阳都酒文化,推动沂南酒厂的发展,振兴沂南经济,发挥文史资料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我们编辑岀版了这本《诸葛亮家酒》专辑。本书以党的十四大和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为指针,从阳都历史及沂南酒厂发展过程等方面,全面反映了阳都酒文化的悠久历史,真实地再现了沂酒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以期达到“存史、资政、育人”的目的。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树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刘爱
相关人物
唐本
相关人物
郭骆子
相关人物
陈跃远
相关人物
王洪山
相关人物
李树义
相关人物
界湖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