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阳黄瓜话沧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647
颗粒名称: 东太阳黄瓜话沧桑
分类号: S642.2
页数: 3
页码: 189-191
摘要: 杨家坡乡东太阳村种植黄瓜历史悠久。水资源丰富,村东有泉,水质极佳。蒋鹰、蒋鹞、蒋豹三兄弟逃荒至此定居,发现潺潺流水对于种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开始种植瓜菜。
关键词: 东太阳村 黄瓜种植

内容

俺杨家坡乡东太阳村种植黄瓜历史悠久。其瓜质清脆多汁,味道甘甜,质地鲜嫩,别有风味,凉拌炒炖均可,腌制咸菜、酱菜更是可口。因此,远近闻名,颇受消费者欢迎。
  据《沂南县地名志》记载:东太阳村位于乡驻地东南3公里,村立汪畔,旭日东升,汪面水汽蒸腾,日映水中,宛若海港,故名“太阳港”。后西太阳港立,改称东太阳港,后演称东太阳。据传明代前韩氏居此立村,明末蒋氏自本县蒋家峪迁入。
  俺村土地瘠薄,但水资源丰富,村东有泉,水质极佳。蒋鹰、蒋鹞、蒋豹三兄弟逃荒至此定居,发现潺潺流水对于种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开始种植瓜菜。
  过去村民一直用土法种植黄瓜。每年春分开始泡种催芽,用草暖巴盖好栽入土中,清明出土,立夏即开花结果,比其他地方提早上市二十天左右。据蒋继考老人生前讲过,百年前某一春日,刘家店子大户的少爷想吃黄瓜,便借打猎之机到处寻找。当他们走到东太阳村边,发现园里的黄瓜已结瓜,分外高兴,就连秧挖出一棵,随即付给十块大洋。在一斤黄瓜只换二、三个铜板的当时,引起了不小轰动。从此,家家户户都种植。成为俺村的传统生产项目。
  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俺村的黄瓜生产虽有发展,但速度不快,规模不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大大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俺村的黄瓜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一九八四年实行分户承包,全村一百七十户,承包的边一百二十户,多者一亩,少者六、七分。黄瓜喜生茬地,当年长势旺,结瓜多,五月初开始收获,斤价五角以上。麦收前,每户收入五、六百元,多者超千元。八五年,又扩大了面积,并狠抓了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重点推广了优良品种、塑料弓棚、大棚种植技术,防病治病措施,使种瓜户家家讲科学,人人懂技术,连不识字的妇女也能掌握温湿度标准、病虫害防治方法。所以,种得早、管得好、产量高,多数地块亩产超万斤,亩收入达千元以上。
  八六年,村里又把村北四百亩地划出来,一部分种黄瓜,一部分植林果,并实行林、果、瓜间作。三年后,果树已结果,黄瓜收入也大有增加。
  随着黄瓜的种植面积的扩大,产量大增,俺村干部又狠抓了销售服务。专门组织了六人服务队,除搞好本地销售外,还到济南、青岛、天津、沈阳等地联系客户。对来村收购者,公平定价,及时收装,保证质量,准时外运,做到了客户满意、群众方便。所以近几年,年产量三百万斤以上,无有积压,年收入五十余万元,人均五百元,占农业总收入的60%以上,成为杨家坡乡的富裕村。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六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六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沂南县委员会

本辑中收入的《山东纵队来沂蒙山区》的宝贵资料,是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国防大学前身)政治部主任鲍奇辰同志亲自讲述并两次修改定稿的;我县政协委员刘子东同志的回忆文章《我与刘导生同志的患难之交》,原北京市委副书记刘导生同志亲自作了修改并复信作以说明。沂南大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尽磨难,饱 经忧患。沂南的每座青山、每条小溪都在默默诉说着 它所经历的沧桑巨变。

阅读

相关人物

蒋永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东太阳港
相关地名
东太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