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公山古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533
颗粒名称: 朗公山古寺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700-701
摘要: 朗公寺位于苍山县城东北20公里处的朗公山。西距大仲村镇政府驻地3.5公里许。朗公山,原名大宗山,其山危峰峭壁,树木葱郁,涧深水清,为峰凡九,攒蹙环抱,望之若九朵莲花,因之又称“九顶莲花山”。山势起伏,层峦叠嶂,峰回路转,如入仙境。九峰之阳,地势平坦,有古寺一座,名曰"朗公寺”,因东晋沙门竺僧朗公卓锡于此而得名。此寺为元代延祐年间所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关键词: 朗公寺 古寺

内容

朗公寺位于苍山县城东北20公里处的朗公山。西距大仲村镇政府驻地3.5公里许。朗公山,原名大宗山,其山危峰峭壁,树木葱郁,涧深水清,为峰凡九,攒蹙环抱,望之若九朵莲花,因之又称“九顶莲花山”。山势起伏,层峦叠嶂,峰回路转,如入仙境。九峰之阳,地势平坦,有古寺一座,名曰"朗公寺”,因东晋沙门竺僧朗公卓锡于此而得名。此寺为元代延祐年间所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朗公寺分上下2寺。上寺建筑规模较大,大殿现已倒塌,但墙基尚存。前殿现为朗公寺林场宿舍。寺内现存明神宗丁未进士官都御史宋鸣梧之孙宋稷学七律二首石刻一方。寺西有石碑2座,一仰一立,仰者因年深日久,字迹难辨,立者字迹尚清,碑文题曰:“为大宗山朗公寺采画水陆功德之记”,署名为:“定慧普明大师沂州僧正知教门事释”。
  寺西是一片塔林,原墓塔林立,雕砌精巧,可惜“文革”时期全部被推倒毁坏。西南峭壁如削,下有石洞,深丈余,名曰“朝阳洞”。相传为朗公面壁处。洞西有“碧云观”、“关帝庙”、“尼姑庵”旧址。残墙断碑,遗迹犹存,俗称下寺。寺前有一溪,水流淙淙,浪花四溅,如戛玉喷珠,未临其境,早闻其声。溪上有石拱桥一座,一名“天桥”,又名“仙人桥”。桥南接对面的转经山,故有“两山架一桥”之说。桥下悬崖,巨石伸岀,石缝中生一古柏,粗一围,高2丈4尺,状若游龙,故称“万年松”。上寺后,有宋璜读书处,遗址尚存。宋璜字星溪,号小岚,清代嘉庆己未进士,官至安徽颖州、庐州知府,卒时赠中宪大夫。此人好诗文善书法,世人得之,多为珍藏。
  朗公寺对面,孤峰突起,势如涌出,为朗公寺天然屏障,相传朗公寺盛时,群僧列队绕山诵经,从大殿至山前,首尾相连, 故名“转经山”。
  郎公寺现为林场,苍松翠柏,山清水秀,春天百花吐艳,夏日浓荫蔽日,秋季山果飘香,冬日银装素裹,游人至此,多被这山水秀色所陶醉,无不叹为人间天堂。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涵盖文化教育、工商经济及风物特产三大板块。 临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时建启阳城,秦时属琅琊郡,汉代设临沂县,清设沂州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人民政权山东省人民政府,铸就出民族精神沂蒙精神。临沂文化的精髓沂蒙精神,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文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苍山县
相关地名
朗公寺上寺
相关作品
朗公寺下寺
相关作品
朗公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