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八景述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520
颗粒名称: 临沂八景述踪
分类号: F590.3
页数: 39
页码: 604-642
摘要: 观地方志中,多有“八景”之说,亦有“十景”说者。凡一方水土,人文历史既久,总有许多景观,不止于“八景”,乃取其成数也。清末,临沂属沂州府治,辖7县,每一县都有八景,今辑其五。因近代兵燹匪祸,动乱不已,沧桑巨变,许多景观遭破坏湮没,今亦不复存在,所以,略述其踪,钩沉于万一。
关键词: 临沂 八景述踪

内容

观地方志中,多有“八景”之说,亦有“十景”说者。凡一方水土,人文历史既久,总有许多景观,不止于“八景”,乃取其成数也。
  清末,临沂属沂州府治,辖7县,每一县都有八景,今辑其五。因近代兵燹匪祸,动乱不已,沧桑巨变,许多景观遭破坏湮没,今亦不复存在,所以,略述其踪,钩沉于万一。
  琅琊八景
  据《沂州府志》载,“琅琊八景”于清康熙十三年始见于史册。而远于此前,在明清一些文人名流的诗文中,即不乏称誉之作。
  所谓“琅琊八景”,即是“苍山迭翠”、“神峰积雪”、“平野晓霁”、“普照夕阳”、“孝河凝水”、“沂水拖蓝”、“泥沱月色”、“野馆汤泉”。现分述如次:
  苍山迭翠
  苍山,位于临沂城东南40公里处,原属临沂五区,解放后划归临沭县,主峰海拔约400米,高岀群山,耸秀绝伦。据《志》载:“颠山可瞰东海,高插天际,云霞四起,层峦五色,朝夕远观,殊为佳境。”山上林木葱茏,苍翠欲滴,随着山势起伏, 层层迭迭,浓淡有致,因有“迭翠”之誉。明代舒祥在《琅琊八景•苍山迭翠》中写道:
  好山面面削芙蓉,吐云摩月势更雄。
  数迭好峰青列戟,几层晴嶂碧连空。
  巍峨低视淮阴小,突兀高联泰岳宗。
  日暮卷帘看霭色,满天佳气雨濛濛。
  山前有石洞三,世称苍山石室,为玉虚宫(又名苍岩寺)旧址。洞内石榻、石几、石机俱全,悉为凿石而成。相传为安期生修炼处,又传为东汉道学家郑玄注书处。清人孙善述有《游苍岩寺》诗一首:
  何处长春景,苍岩别洞天。
  鸟飞花影乱,泉咽石痕穿。
  药草人随觅,山茶客到煎。
  倦游应避暑,羽化近登仙。
  又有清人秦露《石室》诗一首,借题发挥,表达了对道家虚无荒诞言行的批判:
  悬崖通一线,山尽又平沙。
  何处灰成劫?空传枣似瓜。
  丹炼迷药使,月窟枉仙槎。
  若个蓬壶客?人生信有涯。
  神峰积雪
  神峰山,今称文峰山,位于城西南60公里处。《齐乘》载: “鲁季文子相宣、成二君,鲁人思其遗作,为之立庙”于山下,因得名神峰。又名鲁卿山,季山。原属临沂七区,今划归苍山县。神峰山海拔500余米,山阴有一部城,相传为古鄙国遗址。此峰冬戴积雪,经春不融。迨至夏秋,积雪融尽,白石尽露,远处观之,仍如皑皑白雪,故有“神峰积雪”之称。舒祥《神峰积雪》诗写道:
  细认奇峰似未真,乱山高下琼如银。
  冰封石洞流泉断,风搅林丛折竹频。
  万木低斜无宿鸟,一歧平满少来人。
  东君夜到知消息,开遍梅花几树春。
  明人李烨的《季文子祠》诗,又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神峰的自然景色、山川溪流之美:
  竹杖挑诗到处游,春风吹上小瀛洲。
  花边猿鹤闲迎客,洞天烟霞不记秋。
  古殿翠深松叶老,疏帘红淡夕阳收。
  道人不管人间事,独坐溪头看水流。
  解放后,神峰之阳建起革命烈士陵园一处,园中安厝了原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镈暨苍山暴动的领导人郭云舫和另外33位革命烈士的灵榇。
  今日文峰山,山更清,水更秀,松柏荫荫,墓塔巍巍,它不仅铭勒了鲁南人民为革命事业立下的伟功,而且将永远激励着沂蒙儿女为宏伟理想的实现,奋勇拼搏。
  平野晓霁
  该景观原出于城内古楼台巷北端。据《志》载:“在州治(今临沂供箱学校处)后东北,上有‘平野亭',=阇夹映,外瞰沂、祊、涑水,内观寺、观、楼、阁,晨中初晓,曙光甫开, 爽心悦目。”舒祥《平野春晓》诗赞曰:苍苍微曙霭高台,几树桃花昨夜开。
  疏柳啼莺三月届,断云迷雁九天来。
  千门辟尽晨钟散,百役奔初晓漏催。
  此际登临观下景,满城春色拥蓬莱。
  几经沧桑,亭台倾圮,踪迹沓然。后由古楼台居民在凿井时,得一石碣,详记亭台重修事,始得确址。
  普照夕附
  景观在旧城西南隅,即今王羲之故居以北。这里原是晋代书圣王羲之故宅旧址。西晋末,诸王南渡,舍宅为寺。伪齐刘豫时,寺名普照,俗称南大寺。寺内正殿,地基较高,建筑宏伟,每当夕阳西下,暮霭朦胧,大殿西山墙上,回光返照,红光熠熠,堪称奇观。
  舒祥有诗赞日:
  碧玉楼头日未沉,几家残照半城阴。斜分宝刹千层影,光烂搖龛百丈金。归雁携云投北浦,啼猿迎月上东林。柴门欲掩寺僧定,坐向闲庭抱膝吟。
  该寺后毁于日军炮火,“普照夕阳”遂无觅处
  孝河凝水
  景观在临沂城北12.5公里处。孝河,即孝感河,亦名王祥河。据晋干宝《搜神记》载:王祥母有疾,隆冬季节,思食鲜鱼。王祥欲解衣,剖冰入水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这就是燈炙人口的“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河岸原有“王祥卧冰处”石碑一通,此处水下有泉,水急且暖,以故别处水面冰冻盈寸,而此处依旧清波荡漾,且成人形。舒祥有诗赞曰:
  607镇日东风敛翠澜,长河吹遍水如乾。
  银屏交结连川合,碎石枝层映月寒。堤畔鹭联飞始见,波心鱼阴钓犹难。王祥一去千多载,留得冰模与后看。
  沂水拖蓝
  景观在旧临沂城东约1公里处。此处系沂、祐、涑三水汇合处。由于沂水源出于北,祊、涑二水源出于西,各自流域有异,水中所含泥沙等物质,亦自不同,因而三流汇合后,形成清浊两色。清流居中,泛出美丽的蓝色,宛若在浑黄的河水中,拖着一条蓝色的彩带,故有“拖蓝”之喻。
  舒祥赞曰:
  拖蓝曳练漾微波,百合泉来渐满河。
  蒙呑雪消苍泽长,祊田雨后翠涛多。青含冷雨沿堤树,绿锁寒烟近水莎。但见渔舟随处落,不待风浪夜如何。
  泥沱月色
  泥沱湖,位于城西南10公里处。《志》载:周有十余里,“中有园洲,夏秋菱荷并茂,夜月泛舟,洲上香风四来,花气拂人,宛如仙境”。
  舒祥诗日:
  夜半银塘印碧流,澄澄波底一轮秋。
  分明水府开金镜,仿佛天河浸斗牛。
  宿雁不惊矶上客,潜鱼不避渚边鸥。
  渔郎隔岸相呼语,尽是芦花暗钓舟。
  清朝末叶,湖底淤高,积水日浅,渐成一片洼地。解放后, 造成米粮川。野馆汤泉
  即汤头温泉。在城东北30公里汤头镇驻地北面。《志》载:“汤山下有泉三穴,沸如沃汤,上有亭榭,百步外另有女汤、癞汤,俱为温泉,浴之可以去疾”。舒祥《汤馆温泉》诗日:
  汤山山下涌汤泉,溅喷珠玑颗颗圆。
  半亩聚来清澈底,一泓深处碧涵天。
  风狂暂失池心月,气热长生水上烟。
  春雨正多还溢出,满沟环佩振潺湲。
  “琅琊八景”原为古人游览景观,或为自然造化,或为古人穿凿附会,或为劳动人民用血汗筑就。随着岁月流逝,至今多已湮没,给人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兰山区政协供稿王西献撰)
  沂水八景
  沂水八景,即:东皋晩照、岜山耸翠、沂水拖蓝、闵仲书院、织女仙洞、望仙石桥、龙池侵月、穆陵停雪。
  东皋晚照
  东皋即东皋山(俗称东岑),南北走向,海拔170米。据清道光《沂水县志》载:“爆山之东即锣鼓山,锣鼓山东南、县治之东为东皋山。学宫在其西麓,又西即今县治,又西即沂水径流,“马山(县城东北2.5公里)西南为东皋山,……山脉远自沂山,近自雪山,其别支为走马岭,逶迤南下,迭起迭伏,为莒沂界”。
  解放前,东皋山上建有玉皇阁、文昌阁、耶稣教堂、大小文峰塔等建筑物。那时东皋山上没有住户,满山松柏,冬夏常青。每当晴明之日,太阳将落时,阳光经沂河返射到东皋山上,彩霞万道,飘忽闪烁,扑朔迷离,甚为美丽,故称“东皋晚照”。明代进士杨光溥有诗为证:
  东皋晩照
  杨光溥
  晚坐东皋日已颓,余光红映碧云堆。
  海霞不语林头出,野火无烟鸟外飞。
  扶策送将诗客去,骑牛催出牧童来。
  明朝有酒真堪尝,不到黄昏不肯回。
  清代也有文人写此景:
  东皋晚照
  祝植龄
  晚照祥光曳杖看,东皋胜地且盘桓。
  岂峰遮断斜阳景,沂水长拖暮暮寒。
  孤莺飞翔霞散回,层城隐现雾收残。
  横山暗渡归来曲,一幅丹青画却难。
  东皋晚照
  高淑曾
  林霞一抹胭脂湿,牛背横吹声转急。
  远山苍苍暮云平,欲落不落日光涩。
  此际闾并入画困,着写老翁藜杖扶。
  压树寒鸦飞不散,炊烟几缕滃茅庐。岜山耸翠
  岜山在县城南5公里处,有东西两岜山。战前的岜山上,满山松柏,林木繁郁,冬夏青翠,故称“岜山耸翠”。一说是因早晨雾重时,雾中带红翠色,故称。清道光年间修的《沂水县志》载:“山多乔木,有耸翠之意,为县八景之一有诗为证:
  岜山耸翠
  杨光溥
  县郭南头路几重,两山隐隱列西东。
  云开螺髻高千丈,日出金莲挣半空。
  春雨共添无限绿,晚霞别助一般红。
  酒醒却忆行吟处,只在青青一抹中。
  沂水拖蓝
  解放前,沂河上游无水库,河深流激,据咸丰年间沂水知县吴树声《沂水桑麻话》载:“沂河入夏,水势平槽,数百石粮船可直入运河”。船上行可至东里店、南麻。可见当时沂河水貌之不同于今日。所以当天气晴朗时,蔚蓝的天空映照在沂河清澈的水中,在东皋山上西望沂河,好像长长的一匹蓝布拖在河心,故称“沂水拖蓝”。有诗为证:
  沂水拖蓝
  杨光溥
  雕崖山下是源流,百里南来始负舟。
  月影忧移湘水夜,涧声遙认楚江秋。
  分派远浦还同色,浪泊长天无尽头。
  正是暮春修禊罢,舞雩风里任遨游。闵仲书院
  闵仲书院在沂水东北部的韩旺镇(现属沂源县)。韩旺东北部有座山叫闵仲山,闵仲书院就坐落在这山上。相传孔子弟子闵子骞和仲子路曾在此读书,书院内有子路的磨剑石和闵子的晒书台。明、清在此设有书院,民国后停办。有诗为证:
  闵子书院
  祝植龄
  浮来古迹几千年,释奠如今属大贤。
  石室依稀宏圣教,松月仿佛续韦编。
  牧童闲唱颓垣里,野老时来破壁前。
  共被春风深拜卸,訚訚家学有薪传。
  闵仲书院
  杨光溥
  人去多年壁已颓空闻德行并颜回。
  侵阶有草遗书带,映雪无人拨简灰。
  古篆还余幽鸟迹,闲云犹锁故山隈。
  当年想避权臣召,特地应从汶上来。
  闵仲书院
  高侗
  乱松深处一庐清,殂豆馨香万古名。
  试剑岩前石余迹,晒书台畔鸟无声。
  深秋对坐薜萝雨,夜冷相看风月檠。
  避李由来因底事,壮心犹幸有同情。织女仙洞
  织女仙洞在东里店(现属沂源县)以西约10公里处。仙洞在沂河南岸的半山腰里。洞内塑有织女神像,洞对面沂河北鮭有一村叫牛郎官庄,还有牛郎庙,如牛郎织女之隔天河。此地树木茂密,为自然风景区。有诗为证:
  织女仙洞
  杨光溥
  金根晓夜为谁忙,隔水桃花满洞香。
  万国尽沾尧雨露,九重欲补舜衣裳。
  绮罗光映云霞垂,机杼声抛日月长。
  却笑天台有仙子,此生谁解忆刘郎。
  望仙石桥
  望仙石桥在鞍子桥以西百米处(原刘南宅后墙外,现沂水县酒厂北院墻外)。传说刘南宅的主人曾与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相好,吕洞宾给刘家设计了八卦宅图样。八卦宅的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都有一对对称的门,生人入内往往迷路岀不来。八卦宅建成后,吕洞宾就走了,临行对刘家说,如想念他,站在桥上西望,即可望见他。故称“望仙石桥”。有诗为证:
  望仙石桥
  杨光溥
  仙人一去几千秋,偃月空中水自流。
  丹就不须青鸟约,身轻直驾白云游。
  风飘环保历回首,人倚栏杆尽举头。我到当时还跨鹤,腰缠十万上扬州。
  望仙石桥
  祝植龄
  仙人何处度春秋,万丈高峰最上头。一片白云遮窄径,几行古柏隱层楼。
  笛横牛背真成幻,鹤跨缑山去不留。
  幸有石桥能接引,虚无指点是瀛洲。
  龙池浸月
  龙池在县城西沂河原木桥(木桥在80年代拆除〉西头北边(今城西新市场处)。所谓龙池,就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渊子(淹子),据说沂河龙王即住此渊内,民国以前,每月十五日,月明风清之夜,一轮明月映照池内,两月相照,故称“龙池浸月”。
  关于龙池还有一个神话故事。传说清朝一位知县携眷来沂水赴任。有一天夜晚,知县的少爷独自一人来欣赏“龙池浸月”,流连忘返。夜深时,从渊子里走出一美女,自称是沂河龙王的女儿,与少爷有姻缘之分。龙女用手向渊中一指,渊中水分两边,闪出一条道路。少爷随龙女进入龙宫成亲。少爷夜出不归,急坏了知县老爷,派人四处寻找不见,三天后少爷自行回家。这位少爷向其父述说了遇龙女之事。知县听罢大怒,并亲自写就一篇书文,斥责沂河龙王家教不严,纵女行邪,败坏神风,将书文焚化投入渊中。遂下令收买石灰堆放池边,待凑足数万斤后即投入池内。是夜龙王托梦与知县,自责家教有失, 且说小女与少爷确有姻缘之数。劝知县莫向池内下石灰,即刻搬迁云云。天明后,派人探视,龙池已被沙淤平。从此龙池浸月一景亦随之湮没。传说沂河龙王搬到苗家曲(现属沂南县)一深渊里去了。清道光年间修的《沂水县志》载:“龙池,县西, 为八景之一,今湮”。这也说明清道光年间,此景已湮没。有诗为证:
  龙池浸月
  杨光溥
  百尺清泉浸太阴,等闲风月有龙吟。
  汉妃置酒银盘漾,湘女凌波宝镜沉。
  半顷琼田呈白璧,一炉丹汞点黄金。
  枕边不奈清吟聒,应共蟾除说素心。
  龙池浸月
  高侗
  一泓碧水远天收,萋草闲云斗鹭鸥。
  夜色正晴侵玉屑,晚烟初散湿银钩。
  临池光触潜龙起,傍岸寒分老蚌浮。
  气肃空潭清澈晓,谁将宝镜逐波投。
  穆陵停雪
  穆陵关位于沂水城北马站镇关顶村,穆陵关为齐国南疆的一个重要关隘。当时齐国的疆域,据《左传》记载:“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穆陵关历来是军事要地,素有齐南天险之称。
  穆陵关不仅是军事要地,也是沂水八景之一。每当寒冬腊月,大雪飘飘,沂山白雪皑皑,穆陵关积雪经久不化,远远望去,银装素裹。高侗诗中有“腊雪曾经六月看”句,故称“穆陵停雪”。有诗为证:穆陵停雪
  杨光溥
  同云消尽暮天晴,山北山南一样清。
  鸟向水晶屏外过,人从云母帐中行。
  柳花冷夏长春苑,月影寒铺不夜城。
  却忆蓝关迷逐客,马啼偃蹇踏瑶琼。
  穆陵停雪
  高侗
  垂天宝磴朔风弹,腊雪曾经六月看。
  去鹤饮泉分羽白,春山驰马怯衣单。
  光添皓月寒生谷,气洌秋霜玉满岩。
  霸业犹余威烈在,土城长峙碧流湍。
  穆陵停雪
  祝植龄
  穆陵古道界青齐,路转峰回望欲迷。
  北近岘山岚气合,南临沐水暮云低。
  桓侯胜烈今何在.仲父高勋古未题。
  惟有阴崖含腊处,三春积雪画桥西。
  沂水除上述八景之外,还有望海石猴,无梁殿(亦称朝阳宫),奎星阁楼,大小文峰塔,八角进士碑,八宝硫璃井等多处景观。
  望海石猴。望海石猴在广盛桥西约100米处。县服装厂(老厂)院外有道水沟,自东向西流,至服装厂西南角处折向南流(塘子沟巷南头),复折向西流,通过望仙桥流入城外的护城河内。就在服装厂西南墙角外,水沟折向南处的西面一道墙上,垒在墙根地面上一块石头刻有一石猴,传说站在石猴上可以望见东海,故称“望海石猴”。
  无梁殿。无梁殿旧址在现沂百大厦北、原沂城派出所南,殿为坐西向东,共3间。这座大殿建造时没用梁,只有杈手、檩条,这种结构,说明当时建筑技术之高,确有能工巧匠。大殿内有三元大帝泥塑神像,相貌威严,栩栩如生。大殿内的神像,至30年代已残缺不全,沂城解放后,在拆除城墙时,这座无梁殿同时被拆除。
  奎星阁楼。奎星阁楼在内城东南角城墙上。楼有2层,上层有木制魁星神像,一足独立,一足屈曲,右手执笔,左手执一状元印,谓之“魁星点状元”,下层挂一大铁钟,高约2米多,直径1米多,用手指一弹即嗡嗡作响,据说此钟重敲,可声闻几十里。那时沂城有重大事件时,即敲此钟以通报全城。日军侵占沂水城后,此钟被日寇盗走。(奎星:星官名,二十八宿之一)
  文峰塔。文峰塔有大文峰塔和小文峰塔各一。大文峰塔在现广播电视局院内,小文峰塔在现沂新中学院南部。大小文峰塔均为青砖结构,实心,皆7层。大文峰塔高约20米,小文峰塔高约15米。传说两座文峰塔为沂城刘姓大地主所建。明代, 北关街杨姓很昌盛,据说明朝杨姓出了18位进士。刘姓对杨姓心怀嫉妒。东皋山东坡城墙外,旧时为石料场,俗称狼虎窝,刘姓为了败坏杨姓,建此二塔,名曰“赶羊鞭”,意为用赶羊(杨)鞭将羊(杨)赶入狼虎窝里,让狼虎吃掉。相传明亡后,杨姓18位进士同时悬梁自尽,以见其忠于明者。刘姓降清,杨姓亦衰落。大塔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寇摧毁,小塔在解放战争中毁坏。
  八角进士碑。八角进士碑原在南大寺内(阳西街南头,娘娘庙西),后挪到文庙内。八角进士碑八棱八面,高2米多。据说碑文为7名进士所书,一和尚盖了印,和尚也是进士,故名八角进士碑(据城里居民孙千臣回忆,他小时在文庙上学时,还在此碑拓过字,字多楷隶)。
  八宝琉璃井。八宝琉璃井,位于南会馆(今城关粮所)内,传说明末,高明衡之后人全家被清军剿灭,遂将金银财宝填入井内。后此井湮没。
  (沂水县政协供稿张之栋撰朱学民整理)
  郯城八景
  郯城为春秋古国,汉代属东海郡。地处黄淮要冲。东临黄海,西接徐州;南面马陵,北靠苍山;沂、沭二水纵贯南北,故史志称曰:“郯城南控淮津,北接琅琊;沭水经其东,沂河环其西;首会齐尾东鲁,为南来之要冲。实东州之=邑”。
  郯城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历史悠久,古迹名胜繁多。历代文人墨客有感于此,揆其精要择成八景。名为:郯城故墉、由吾仙洞、方湖莲讴、白马渔唱、书院琴声、海楼云影、沂水春波、马陵山月。至清康熙年间,陕西蒲城诗人屈复流寓于此,遍游郯城山川名胜,甚慰于心。复念八景或因地貌变异,或因年久失修,有的已不甚显,而又有其他更美景点不为人知,遂删:郯城故墉、方湖莲讴、书院琴声、马陵山月。增:石门夜雨、禹台柳莺、红崖古梅、龙门桃浪。更海楼云影、由吾仙洞、白马渔唱、沂水春波之名为:海楼朝霞、仙洞云壑、白溪秋月、沂水春帆。增删更名后,郯城八景愈见其佳。八景中,有禹王治水之所在,有仙人修炼之福地,有孔子师徒来郯览胜之古迹,又有水光山色,月挂帆影之妙景。清代本县文人为便于人们熟悉传颂,曾以八景联句,名以《郯城游兴》辑录如下:
  许松岭诗
  石门好是雨初收,桃浪东归万古流。
  沂水帆开菰岸晓,白溪波涌桂轮秋。
  霞明海北三千里,梅冠江南十四州。
  仙洞云迷休怅望,柳莺一啭破春愁。
  谢庆远诗
  一片轻帆逐水流,莺歌珍重送兰舟。
  青淡门注桃花浪,白马溪生桂子秋。
  冰雪三冬开玉树,烟霞千里照琼楼。
  朅来听雨消尘梦,拟续由吾汗漫游。
  句中景名有明有匿,亦或含蓄字里行间,诵之雅趣横生。使八景更添风采,引人入胜。
  屈复至今”已逾200余载,八景已鲜为人知,为不使郯城胜景湮没,现将八景单独成文,以便流传后世。
  海楼朝霞
  马陵山,丘岭起伏,状如奔马。北联兰山,南抵宿迁,绵亘数百里。沿沭河东岸自北向南蜿蜓伸展,至郯城大尚庄东南2.5公里许的山巅上,突起一峰,巨石错叠,参差嵯峨,形如石楼。相传孔子周游列国,至郯拜师郑子时,曾登此石楼望海,后因此名之为孔子望海楼,载入《县志》。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县志》云:“登此楼望海,日出时红霞见标,远起蓬莱,近接岚光”。意即一轮红日,从东海喷薄而出,震光万道,瑞气千条,山光水色,雾霭茫茫,云海相接,幽然迷人,煞成奇景,故有“海楼云影”之胜景。清乾隆十三年戊辰科进士王恒,来此游览,赋《海楼云影》七律一首,描绘此景,其诗云;山峰削壁壁成楼,楼势穿云最上头。人去海天波渺渺,山街人影日悠悠。烟明九点乾坤静,翠挹三山晓夜浮。似为餐霞凌绝顶,乘风疑是在瀛州。
  清朝陕西诗人屈复来郯,把“海楼云影”改名“海楼朝霞”。并撰文记之,其文日:“马陵山,平如丘,昔闻大圣人,登临望洪流。忽见奇峰突兀出云间,上有天生地造之石楼。追攀不拒千秋下,隔断红尘绝车马。至今行处生青苔,我亦东西南北者,两袖携清风。千崖拂霜露,左手攀扶桑,右手直折珊瑚树。已矣乎!凤凰去不回,麒麟今安在?江河之大不能窥,几人之目见沧海。”
  这里既是名胜又是古迹。地处苏鲁交界。地旷村稀,虫鸟合唱,绿草茵茵。游人来此,踏野草山坡,登山石,跨沟壑,趋至峰根,峭壁逼人,真是“山从人面起”!这时才能真正领略石楼的雄伟气势。从北面看,状如睡狮,巨石屹立峰极,人工凿一漏斗形深洞,犹如张口之狮头,从岩石的罅缝里外伸,使人望而生畏。山南面则斜坡渐缓,尾似卧虎。周围怪石林立,纵横交错,东南角废墟乱石处,传说是“大奶奶庙”的遗迹。庙在时,每年三月十五、四月初八两次逢庙会,从山脚下直到黑龙潭,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石楼极顶,高凹不等,南北长约数十米,东西宽约十几米。中间有一南北走向似独轮车压之槽沟,还有两个脚印样的凹坑。相传是“柴王爷”推车至此所留的痕迹。虽系荒诞,亦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石楼顶部巨石错落,有的似磨盘,有的如方桌,菱形、槽形、三角形、不等边形,错综相交,天工所赋,决非人工所及。每块石面上,几乎都有刀刻斧凿之字句,可以看出游人频登此楼。石刻字句,虽无名人所留,却留下了土、农、工、商各阶层人士的足迹。这在近代又给此景赋予了人民性。再从历代载入《县志》的诗文来看,赞颂此景者最多。明朝本县文人周举作《登望海楼》首句:“云梯石蹬羊肠道,转壑飞流碧玉斜”。清朝本县知县冯可参诗句:“秋色东来晚霞晴,魏岩孤峭野岚横”。明清以来本县文人任文献、周举、吕高、刘应兆等及清知县冯可参,留下称颂此景的诗文10余篇,不再列举。
  “海楼朝震”至今巍然屹立,游人云集,堪称郯城八景之首。
  仙洞云壑
  “仙洞云壑”在距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大尚庄东马陵山上。
  《县志》载:“山有石洞,洞有石门,镌四大字曰:由吾先迹”。世传一名由吾的道人,在此修炼。后来被列入郯城八景之一,名为“由吾仙洞”。康熙年间,陕西蒲城诗人屈复,游览至此,看到这里既有由吾修炼的仙迹,更有深邃莫测的山涧,遂改此景为“仙洞云壑”。
  自大尚庄村向东1公里许,有一山涧口,沿涧口而入,但见两岸怪石嶙峋,岸壁陡峭,树木参天,从涧底仰视,仅见蓝天一线。淙淙流水,曲曲折折,千回百转,忽而狭忽而阔,穿出山涧,豁然开朗,山势平坦空旷,可耕之田,星布其间,犹如世外桃源。本县文人王恒赋诗日:由吾仙洞緑成荫,洞口桃花岁岁新。
  何日先登瀛海路,有谁曾泛武陵津。
  水环丹灶青松古,云闷苍苔野草春。
  唯忆多精华衣鹤,归来不见避秦人。
  屈复歌吟道:“洞口奔流挂紫烟,土囊入涧石空悬。横溪断壑深无地,谷转奇峰忽有天。”当时的知县冯可参到此,也挥笔写下了“名景多奇迹,游人生隐情”的诗句,更在结尾处有 “切莫问归程”的赞词。
  “仙洞”遗址尚存。北岸石壁之上,有一个四方形的石洞,边长约4米。洞内东西北三面都有近1米宽的石台,当地人叫它“石床”。相传是由吾坐禅、睡眠的地方。西壁靠南有一浮雕,腾飞的凤鸟依稀可见。东、北两石壁,亦有雕刻,因年代久远,岩石风化,剥蚀严重,已模糊难辨。洞口前有一小块平坦山地,可供二三人同时停留眺望。这里所见,满眼都是巨石苍苔,涧回峰立。举目西南,隔涧相望,有一圆形大石,名曰“鸽子涧”,据说鸽子多时,傍晚回巢,遮天蔽日。攀石绕峰而西,还有一敞棚式山洞,容积较大。1984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在洞口西南处,发现龙山文化遗迹。证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于此繁衍生息。
  被称作“云壑”的山涧沟,原叫黑龙潭,1958年拦腰斩断,建成黑龙潭水库,大坝拦蓄的一汪碧水,绿波荡漾,各种水鸟逐欢、潜浮。登临库上六角亭,凌空高瞻,视野顿阔,东面丘岭起伏,连绵不断者,像龙驰蛇奔;突兀曼起者,如睡狮卧虎。山上遍植马尾松,郁郁葱葱;山下杉木,挺拔高耸。西面平原沃野,坦荡如砥,田间道路,纵横交错,大小村落,点缀在茫茫沃野里。库水沿涧而西,灌溉着万亩良田,今天的“仙洞云壑”,较之过去更增添了无限生机。
  石门夜雨
  石门,原是郯城县的一个山村。在县城东北25公里处(于1961年划归临沐县)。那里双峰耸峙,壁立成门,故称石门。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学生子路来郯时,曾夜宿石门,因此石门的名气就大了起来。世代相传,经久不泯。
  清康熙年间,陕西蒲城诗人屈复,寓居郯城,至石门,被其山光水色所陶醉,特别夜间潺潺的流水声,似雨潇潇,夜不能寐.旅愁尽消,挥笔写下了《石门夜南》七律一首。其诗云:“石上双峰烟碧流,石门宿处雨飕飕。天连蜀道郎当驿,人在湘江远客舟。明月有声光欲湿,凉风吹梦意兼秋。晴岚不锁潺漫水,一夜潇潇送旅愁。”
  从此“石门夜雨”便成了郯城的一大胜景。历代文人对此有许多诗作,现辑录清嘉庆十年乙丑科进士王椽的诗两首,以飨读者。
  (一)
  两岸矗起碧天高,辟破云根驾六螯。
  波势翻飞湘浦南,浪花直接海门涛。
  沧桑终古河流在,疏凿于今帝念劳。
  几次登临胸臆荡,岚烟不断水滔滔。
  (二)
  坪开巨石石成门,雄镇郑封旧有村。
  果否先贤曾信宿,祇余游水竞追奔。
  频年忆舣三湘艇,此夜能销独客魂。
  我亦倦游思吏隐,惜无佳士其芳樽。禹台柳莺
  “禹台柳莺”,位于县城东北6公里、沐水穿山西而折向南行的西岸处。相传,它是大禹治水时,为逼沭河向西折而南流所筑的石台,后来人们就称它“禹王台”。迄今已4000多年。
  明朝正德五年石台拆除,随后由于河水的冲刷,“禹王台旧址,……湮没无考”。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修竹络石坝一座,两边栽植柳树。阳春三月,“绿荫飐水,雪浪薄云,坐听莺鸣,如笙簧流韵”。山光水色,景致宜人,“禹台柳莺”因此而得名。清文人王椽游览至此,赋七律一首:
  禹台柳色绕长河,黄鸟啼花白雪多。
  婉转无心逢丽日,风流遗韵似灵和。
  暖烟叠翠飞如织,春水传声解是歌。
  不负双柑兼斗酒,遥随十里飐烟波。
  龙门桃浪
  郯城境内的沐水,在山南头以北,沿马陵山东,曲折南流, 至江苏省古寨村西,因山势受阻,传说大禹治水,在此凿山20丈,使沐水穿山而过,复循马陵山西南下。大禹开山处称禹凿山口。禹凿山口西筑有禹王台,抵御沐水泛滥。每年春风化雨之时,二三月桃花水发,汇入山口,水流湍急,浪花飞溅,煞成奇景。清代诗人屈复把原八景之一的“马陵山月”更为“龙门桃浪”。并赋诗云:
  桃花水泮海天昏,万壑千山赴一门。
  但见烟岚浮水气,惟闻风雨撼云根。
  鱼龙欲化何论地,波浪能飞不在源。时可朝宗源有性,吾乡星宿泻昆仑。
  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县志》载:“龙门桃浪”,城东十五里,禹凿山口,以通沭水,又南经马陵山,即此,崭然双阙,势逼河津,二三月桃花水发,则千岩万壑争赴一门。并对景点景色都作了概述。
  沭水在禹凿山口以下的河段,沿岸10公里,年年桃红柳绿,春水浪唱,风景宜人。民国年间,还流传着“巍巍马陵山,滔滔沭水弯,龙门桃浪翻”的歌谣,赞美此景。
  白溪秋月
  白马河自北而南流经郯城县境60余公里。此河系自然形成,历经人工疏浚,成为一条蜿蜒绵亘,千回百折,能排能灌造福人民的河道。夏天没有暴涨的洪水,冬天也不涸竭。特别三秋时节,十里铺以北红石桥以西的河段,水深鱼肥,渔舟唱晩。水鸟点点岀没水面。落日欲尽,红霞漫天,烟波缥渺,美不胜收。故曰“白马渔唱”并列入郯城八景。
  考白马河,溪水虽小,但泽渊较多,俗称“淹子”,也就是较大的漩涡。自颜庄西以下有数十个“淹子”淹子”水深,为鱼类繁衍之处,渔人在此捕鱼,相互唱着俚调民歌,歌声悠扬,雅趣横生,这就是“白马渔唱”的景点。清康熙年间,蒲城诗人屈复来此,看到:“城北十里的白马溪,绕倾盖而西,既渡石桥,湛然停滀,莹洁紺寒,溪月同色,坐临秋空,光有别晕景色宜人,故改“白马渔唱”为“白溪秋月”。
  沂水春帆
  沂河发源于鲁山,流经沂源、沂水、沂南、临沂等县至李庄镇入郯境。至马头北水门折西复转南经重坊镇入邳县。马头北水门处,两岸林木葱郁,每当春光明媚季节,桃红李灼,柳绿草青,碧水清波,沂河浪唱,故有“沂水春波”列入郯城八景。游人来此,站立岸边,俯视粼粼河面,流水漪涟,春风拂煦,银光闪闪,使人忘忧生乐,心旷神怡。清代文人任文献诗云:
  马逐芳春草路芊,胜游应说到沂州。
  和风软泛桃花浪,暖气轻浮丽日天。
  俗虑尽随流水去,襟怀都向碧波湔。
  追思点瑟当年事,吟咏归来兴浩然。
  马头水陆交通方便,尤其水运更为频繁,很早就是郯城的商业中心,历来有“马头小上海”之称。客艘货船来往其间,特别是北水门处,河宽水深,河道弯曲,是停泊舟船的天然港湾。每年春暖花开,冰雪融化之时,流水滔滔,沙鸥点点,桅杆林立,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帆影翩翩,大有映花错绣之奇。清代文人屈复,更“沂水春波”为“沂水春帆”。
  “波”、“帆”一字之易,则将此景赋予了无限生命力。碧波荡漾的水面上,衬以桅帆点点,艄公和唱,更显得生气勃勃,气象万千。真谓:“涓涓流水下东蒙,淮泅同沾造化工。杨柳烟深波带绿,桃花初暖浪初红。参差楼阁重云外,南北帆檣一镜中。两岸青沙芳草路,春明常带舞雩风”(清王恒诗)。屈复吟“沂水春帆”诗云:
  沂河桃李布春晖,无数舟连画尾归。
  两岸林花衔日落,满天帆影带香飞。
  水转山烟随欸乃,村回鸟路入芳菲。
  行人谁问仙源路,只有海郎坐钓矶。红崖古梅
  “红崖古梅”,位于县城西南22.5公里处的新村西北面的沂河岸边。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叫“青石崖”。崖上住着相依为命的父女俩。姑娘年轻美貌,被当地一富商看中,扬言在“端午节”抢亲。父亲无奈投河自尽;女儿被逼碰死在青石崖上,鲜血把崖石染红,以后人们就把这里叫“红石崖”。后来在姑娘碰死的地方,长岀一株红梅,傲然屹立于崖顶,向人们展示着她那坚贞不屈的性格,鼓舞着人们向封建势力进行斗争。从此 “红崖古梅”就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经久不衰。
  “红石崖”原是新村西北面一段数十里长的天然高阜,其下是滔滔的沂水,由于河水的长年冲刷,就形成了兀立高耸、陡峭险峻的崖壁(实为土崖)。其色殷红,其坚如石,是此处防洪的天然河堤。旧时相传:“红石崖”一带万木参天,一片林海。每当旭日东升,林影西斜,荫蔽半河沂水。红石崖顶,生长着干可合抱、覆荫半亩多的一株古梅。树身苍劲挺拔,枝柯舒展,朵朵梅花绽开枝头,香气袭人,沁人肺腑。而在夕阳西沉时,沂河水面荡漾着几叶扁舟,一抹红霞反照红崖岸壁,点染着万朵梅花,更使红崖增辉。景色煞是宜人。因此“红崖古梅”很早就定为郯城八景之一。屈复“红崖古梅”诗:
  几时春到古寒梅,每过清明始尽开。
  多以违时嫌老树,若为乘月访仙才。
  香从上界闻人世,花自何年抱雪胎。
  沂水东边村舍酒,孤根应结梦魂来。
  又作《过红崖古梅而叹之》:
  万木森林红石岸,中有古梅空中见。
  叶落云开半河荫,花发香满郯城县。(郯城县政协供稿曹景艺撰)
  费县十景
  清末民初的费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十景”之说,即:玉泉枕流、桃源仙景、水映万松、泉石琴韵、娄瑾洞府、故城风韵、蒙山滴翠、文山秋霁、蒙山古道、漏泽春色。
  玉泉枕流
  玉泉,位于上冶镇驻地,依岭临河,泉涌水清,色若碧玉而得名。北面蒙山有巨大的地下溶洞,储水丰富,地下水顺势南流至此,遇岩石阻挡,喷薄而岀,秒流量0.2立方米,亘古常流。清《费县志•卷二•山川》载:“泉自石罅涌出,深七、八尺许,澄澈见底,存藻交横,流如碧玉,西入紫荆河”。明万历三十八年,礼部主事(沂州人)周京在泉北建亭,如枕泉上,题名“枕流亭”,明代大学士于慎行题写的“枕流”碑,立于泉上。泉东南有玉泉观,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泉北50米,是清嘉庆十年建筑的玉泉书院,是费县两大书院之一。
  玉泉枕流,清澈激荡,汩汩有声;玉泉观青砖碧瓦,钟鼓沉沉,香烟袅袅;书院宏大,松柏蓊郁,书声朗朗。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成为游览胜地。周京在《玉泉枕流亭记》中写道:“由烂柯折而南十里许,琳宫梵剎,相错其间,而玉泉观最胜。观在上冶镇迤东数百武,泉流涓涓,迸出岩岫下, 泗泓曲折,汇而并川,游鳞浮藻,鲜澄可人”。周京还题写《题玉泉》诗一首:
  徒倚不能去,移樽到水傍。
  看云行曳杖,选石坐流觞。
  天际没归鸟,林梢挂夕阳。
  会心宁在远,此际即沧浪。
  清代兰山人孟润堂在《游玉泉记》中写道:“泉距蒙十里许,横溃岭腰,逼近河干。其北,则观门外,虬松数十株,参天蔽日。由道南行不数武,砌石为池,池崖半,洞口深黑不可测。前此者,不绝如线,今则汹汹涌涌作喷薄状。入池腹,荡漾徘徊,作停蓄状。蓄极而通,自浚道以达于河,则又浪叠波层,风旋电掣,作快得所归状。尔时,日丽初晴,天光水影,昭融闪烁。低看水底,沙石映绿,藻点碧苔,色泽重重,璀璨夺目,将所谓玉者是耶?非耶?四远之云气、山岚,牵惹飞动,合作摩诘画图一幅,为低徊者久之。”
  清代高密人王烻,对玉泉胜景流连忘返,除了作记外,并赋《题玉泉》诗二首:
  题玉泉
  环岭叠苍翠,乍疑无路通,
  行来一铃语,不断万松风。
  道院双扉阖,仙坛丹灶空。
  涧阿容结屋,肯更到尘中。
  
  远岸沙含润,幽岩石抱灵。
  影唯宜鹤照,声直作琴听。
  临处晚凭槛,汲来秋满瓶。
  一瓯能解喝,会遣漫郎铭。
  桃源仙景
  仙人洞,位于费城南15公里处,许家崖乡玉环山南侧,小凉山半腰。洞深30余米,穹窿幽曲,有上下出入口,洞壁有洞,可容百人,相传松树神在此修炼,因而得名。洞北拾级而上,是古丛柏庵,有明清及民国年间碑碣16幢。洞前有响水泉,泉水清冷,汩汩有声。泉边有古银杏一株,高15余米,枝繁叶茂。四面青山环抱,峭壁如屏,陡壁之上有一圈白色岩层,如同白玉环,玉环山因此得名。此处山深谷幽,古刹清泉,松青柏翠,神窟仙桐,冬暖夏凉,景色宜人,与山外只有一径相通,清新静谧,不见尘烟,如同世外桃源。明代天启大学士张四知《题仙人洞》诗曰:“四面青山一线天,玉环高戴彩云间。远隔咸阳三千里,避秦何必进桃源。“清代道人王本敬在杂咏《桃源》中写道:
  鸟路入云斜,天桃几树花。
  今朝寻胜地,昔日列仙家。
  鲜草萦岩穴,流泉走涧沙。
  渔舟应误入,源里认桑麻。
  明代孙盘石(即孙安)、薛南村、王桂峰;清代张翘南、吴连成、周鸣潇、刘乐同;近代陈鸿文、李以成等等,都曾来此流连题咏。文人把桃源仙景归结为:玉环高戴、苍松挂壁、古洞清幽、盘道曲径、奇岩四拱、银杏参天、青杨华盖、池鱼悠闲、夕照霓虹、宫殿参差、天桥回环、摩崖题字、响泉清冷、碑碣林立、百鸟争鸣、悬崖瀑布、山音互应、丛柏披雪等18景。
  近百年来,由于战乱人祸,许多景观惨遭破坏,失去原貌。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对仙人洞景观进行了修复,并对毗连的上、下杨湾梨园,许家崖水库,凉山,官山等旅游景点,进行了综合开发,形成以仙人洞为中心的大型景区,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尤其是阳春三月梨花盛开,漫山遍野洁白如雪,远近游人云集,景色更加壮观。
  水映万松
  万松山,位于费城东北5公里处的城北乡崮子村北。清《费县志•卷二•山川》载:“万松山,《府志》:‘县东北十里,蔚然特起,旁无附山。祊水南来,浚水西绕,岩霞错落,松柏苍秀乾隆二十三年,恭逢圣驾南巡,知府李希贤奉饬建御书房、观山楼于上,翠华临幸,万姓呼嵩”。万松山拔地而起,峻峭多姿,温河南来绕其东,浚河西来迂迴向北,两河相聚汇入祊河,在山下汇成千顷碧波.万松山兀立水中,只有一线与南面神山相通,如同蓬莱仙岛。山上建行宫一处,占地500余亩,亭、台、殿、楼,金碧辉煌,如仙山琼阁.碧水青山,岩霞辉映,景色迷人,乾隆皇帝十分喜欢,分别于乾隆二十七年和三十年,两次在此驻跸,并赋诗多首,现录其二:
  渡祐河
  郑宛归鲁泰山祊,因以河名出大筐。
  清浚合流波益浩,万松就在水中央。
  万松山小憩
  众山多濯濯,一峤独苍苍。
  想有灵祗护,如看图画张。
  清斋梵宫侧,古籟午阴凉。小憩登程去,拈毫兴已偿。
  清少宰嵇璜写《春游万松山即事》:
  望里云峰暖翠浮,寻芳萝径窈然幽。
  千重树色合双涧,四面岚烟抱一楼。
  石畔敲诗真磊落,雪中命酒更风流。
  由来胜地欣初辟,几度停鞭不自由。
  知府李希贤,在《万松山记》中大加赞赏说:“北枕蒙山,东带沂水,万树丛碧,远山近水,环抱成趣并赋《万松山》诗一首:
  万松山历几经年,胜地新辟景自然。
  双涧纤回青嶂外,一楼耸峙白云边。
  清音谡谡笙簧奏,疏影禹禹叆叇连。
  从此翠华临丰后,应同泰岱古今传。
  清济东道朱若东在《和嵇少宰韵》中写道:
  瞳胧初起瑞光浮,藉辇芊芊细草幽。
  曲折几迷三岛路,高标争认列仙楼。
  遇峰缥缈当窗见,双水萦洄绕座流。
  驻跸即今留圣迹,他年应共识根由。
  万松山还是商代文化遗址,已发现的文化层长60米,宽40米,厚4米,出土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500余件,多为龙山文化至商周文化遗物。
  泉石琴韵
  朱田乡苑上村背靠牛头山,前临乾河。苑上群泉即散布村东和村北,主要有琴泉、天镜泉、珍珠泉、龙泉、百花泉5处,各具特色,尤以琴泉的“泉石琴韵”最令人神往。清《费县志•卷二•山川》载:“苑上泉,一天镜泉,在苑上村北;一芹泉,府志亦名琴泉,以泉声似琴韵也;一百花泉,俱在村东与天镜泉合流而南入乾河”。琴泉从石隙涌出,声如琴韵,悠扬悦耳。泉上立一石碑,上刻“琴泉”二字,系明代崇祯元年卢照京题书。明代邑人教谕汪桂茂题《琴泉》诗一首:
  梢然曲韵出深林,洗却人间竹肉音。
  到此广陵堪静会,孝尼何事别相寻。
  娄瑞洞府
  楼景洞,位于朱田乡西北笼头崮(又名双崮)处。左侧悬崖峭壁,北靠轿顶山,南临盆地,海拔350米。古传此洞为娄瑾修炼处,称“娄瑾洞”,后讹传为“楼景洞”。因三洞相连,又称'“三连洞”。清《费县志•卷二•山川》载:“娄瑾洞,在笼头置(亦名双崮)之南。《府志》:传娄瑾修炼处”。一洞深30米,宽6米,洞口砌石门,原有石刻雕像:3尊及神龛、石桌、石香炉等,地面较平坦,西北角有直径1米左右的洞口,与二洞相连;二洞高宽稍小于一洞。三洞阴森,无人敢入。
  洞门外原有明万历光禄寺卿王雅量诗碑及其他碑碣数幢,今已无存。洞下30多米处有观音殿遗址,有石级相连,为嘉靖十七年僧人海成、海罡、海因所修。观音殿前有清乾隆十六年重修观音堂庙碑一幢。观音殿向南50米处是关帝庙。当年,深山梵刹,绿树蔽天,悬崖洞府,石径相连,加上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更为神秘壮观,是费县的重要景区之一。王雅量题诗云:
  冒险途容足,探奇山尽头。
  悬崖千尺峻,古洞四时秋。
  泼泼泉连灶,层层石作楼。
  才嫌云湿重,竞日坐淹留。
  故城风韵
  费县故城,在县城北15公里处,上冶镇的古城、西毕城、宁国庄一带,至今土筑城墙有的还高出地面2至3米,呈长方形,西城墙2170米,东城墙1935米,北城墙954米,南城墙1077米,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城内有一东西横列的丘陵高地,将城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小月河由郯城湖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流入浚河。城的南半部较大,当年是王公贵族的府衙和市井区,尚存一眼古井,曰季桓子井,井边有嘉庆年间所立石碑一幢,上刻;“季桓子得羵羊出井”,孔子识羵羊即指此。北半部顺岭而下,是当年屯驻兵马及操练的地方,俗称兵马城。清《费县志》载:“《左传•僖公元年》:'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始为季氐邑。《襄公四年》:‘夏,城费',至春秋后有费国,亦即此'费'也。汉因之,置费县,属东海郡。后汉属泰山郡。刘宋因之。元魏太和间移治祊城。此城废”。故城自西周是姬姓鄒(音秘)国:的国都,春秋时是季氐封邑,季氐自立费国后又为国都,汉代成为费县治所,至元魏县治南迁,长达1000多年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故城遗址的规模可推测当年宏伟壮观、经济繁华的景象。
  岁月沧桑,3000多年过去了,故城风韵依然迷人。明万历礼部主事周京游览故城后,题写《过费城》诗:
  司寇昔相鲁,三桓不可训。
  嗟哉姬运衰,彼妇摇其唇。
  南游且嘲凤,西狩终获麟。
  悠悠东周意,千载徒酸辛。
  清代风流皇帝乾隆南巡时,也专程游费县故城,题写《过古费城咏事》诗:
  千取百焉亦已多,不厌不夺竟操戈。
  几先要在慎名器,尾大徒劳叹若何。
  清代贡生杨仪廷游古费城,赋《咏怀古迹•古费城》:
  数村烟火夕阳中,=有人民社稷空。
  凿井惟余桓子迹,誓师犹缅鲁侯功。
  龟蒙遙亘山俱北,祊浚合流水自东。
  莫问废兴无限事,古今时地不相同。
  清代高密人王蜒游费县故城,观季桓子井,赋《羵羊井》诗:梵石全梵士半堙,遗碑缶怪记来真。
  为羊为狗何关系,谁问他年大野屏。
  蒙山滴翠
  塔山位于县城北21公里处,背靠平仙顶(亦称玉皇顶)和望海楼。清《费县志•卷二•山川》载:“平仙顶南为塔山''。塔山海拔929米,是蒙山东段主要高峰之一,因峰奇谷秀,兀立天外,状似宝塔而得名。苍润峻峭的葫芦崖,有“万丈高”之称;泉清林密的大庵谷,是休养避暑的胜地。塔山最大的特点是树多,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用材林木30多种,经济林木达20种,野生植物60。多种,中草药493种。
  塔山叠翠,以雨后最美,绿得欲滴,绿得醉人,令游者流连忘返。大庵谷海拔340米处有大庵遗址,1906年德国传教士华德胜,在此建欧式三层楼房,成为避暑胜地,现在是费县塔山林场驻地。由塔山北上,攀登800余米,便是海拔935米的平仙顶,可观全石建筑的玉皇庙;继续攀登1.2公里是海拔1001.2米的望海楼,蒙山三大高峰之一,平明映日光可观东海,自古以来是游人攀登的目标。明万历光禄寺卿王雅量赋《登蒙山绝顶》诗:
  大观擅东鲁,一桎薄天门。
  绝项红轮耀,中腰白雾昏。
  太山堪伯仲,诸阜尽儿孙。
  不受秦封辱,老莱遗迹存。
  明代山东巡抚胡绩宗在《望蒙山》诗中赞道:
  蒙山向日鲁衿喉,翠黛长连紫气浮。
  铁锁万年悬鸟道,石梁千仞惹猿愁。
  海邦控带形非昨,谷镇兴衰事已休。
  晴昼卷帷时骋望,忽惊身是大东游。
  清代孙原湘有《蒙山》诗:
  山被云围住,囱云更有山。
  青连马陵树,秀入铁门关。
  海近风常啸,峰高日可攀。
  我来立马望,一雁正南还。
  文山秋霁
  文山,又名崇文山,在费城南4.5公里处,海拔431.5米,面积2.3平方公里,面对费城南门,巍峨峻峭,苍翠秀丽,尤以霜染红叶为胜。清《费县志•卷二•山川》载:“崇文山,县南八里。府志以其朝拱黉序,故名。山阴有泉,擅水木之胜”。东有笔架山,西靠利尖崮,北临温河,山清水秀,十分壮丽。昔日,费城南门里是县学署,南门外是文山,故南门名曰:“映文门”。山上有古寺遗址,遗址下有清泉,树木以柏、槐、椿、杨、拝柳、柿子、山楂、花椒、桃、杏居多,郁郁葱葱。若季秋菊月登山,天高云淡,曲径通幽,清泉流水,遍山红叶,景色更为迷人。明代高元熙有诗两首:
  秋霁樵文山绝顶
  晚起呼根件,霜华满翠微,
  岫穿云桎断,山破石泉飞。
  海岱收残兩,青徐散落岬。
  一肩秋色重,绿瘦与红肥。
  登崇文山
  漫步登樵径,徘徊古寺前。
  烹茶敲石火,刻句散苔钱。
  鸟避深林树,龙眼汩汩泉。
  不知寥廓静,酔眼落山巅。
  清代宝应人朱径在《登崇文山》长诗中说:
  “乱石眠土沙,蔓草碍行迹。
  晴云罥峦翠,秋日含气白”。
  蒙山古道
  蒙山古道,是历代登临蒙山主峰龟蒙顶的道路。龟蒙顶位于费县西北,今平邑县城东北20.5公里处,海拔1156米,为山东第二高峰,山南麓有万寿宫,即古频臾王祭祀蒙山神的蒙祠。古人登山,多由万寿宫始步,沿途有迎仙桥、桃花峪、清代行宫、回马岭、黑风口、十八拐、南天门、朝天宫、孔子小鲁处等古文化胜迹和奇险旖旎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衬,引人入胜,堪称古道奇观。古道有春秋时期孔子,战国时期鬼谷子、老莱子,汉代蔡邕,唐代李白、杜甫、范十,宋代苏轼,明代王雅量,清代朱克生等等,历代贤哲文人的足迹。登峰远眺,东望沧溟,西连岱岳,千峰竟秀,万壑争流,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清代洪昇有《蒙山道中》诗为证:
  乱石绕东蒙,崎岖古道通。
  一身千里外,匹马万山中。
  密树遥遮日,轻花细逐风。
  望云双泪落,岂是为途穷。
  漏泽春色
  漏泽湖,又名雷泽湖,位于费县城西北60公里处,今属平邑县,该湖已久湮化为良田。清《费县志•卷二•山川》记载:“漏泽湖,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泽南畔有明时碑题日:'雷泽湖'”。又载:“相传湖中有漏眼,石穴天成,大如车轮,石磴参差,人能步而下之。入丈余,穴更广阔。湖漏冰裂,水声闻十余里”。该《志》还载,夏至后积氷成湖,水面周围10余公里,烟波浩淼,鱼虾成群,背靠蒙山,山光水色.十分壮丽;冬至后水漏冰裂,雷鸣龙吟,声震十里,是一大奇观;湖水几日内消尽,冬前初春尚可种麦。阳春三月,湖区麦苗碧绿,如同千顷烟波,春色迷人。翻阅史书,多有记载,如《水经注》载:“鲁国卞县东南有桃墟,世谓之陶墟。墟有泽,方一十五里,渌水澄渟,三丈如"。《齐乘》又载:“泽有五六,夏春积水,秋冬涸竭,将漏之时,声闻数里”。《黄志•漏泽记》也载:“泽中之穴,怪石嶙峋,外险中虚,容数十百人”。
  清代宝应人朱泽云的《漏泽记》记载更详,今择其一段:“漏泽者,费之小海也。……土人言,泽之土,浮土也。夏至,水来自商山,有拿舟而往者,有入水而渔者,其穴不胜数。冬至后,一夕哄然而竭。泽中之穴,怪石嶙峋,外险中虚,容数十百人,余穴不见。”
  从汉至清都有“漏泽”之记载,足见其名扬久远。神秘的漏泽湖在近代却消失了,如今,广阔的湖区已成了田园、村庄。当年泱泱湖水为何素日不漏,冬至后好像巨大的洞门顷开,一夕漏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之迷。
  (费县政协供稿李兴业撰)
  蒙阴八景
  南山仙洞
  位于蒙阴县城南2.5公里蒙阴山之阳,洞口朝南偏西。在此仰望山顶,松柏点点,俯瞰河流如带,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自古以来,就是齐鲁名人隐居、游览、读书、赋诗的地方。清《蒙阴县志》载:“仙人洞,在城南五里蒙阴山上,广容百余人,汉承宫隐此,为本县八景,日南山仙洞。”洞南北长19米,东西宽15米,高4.5米,有浮雕、滴水等景观,并残留有明代石碑两块。
  蒙山叠翠
  蒙山气势磅礴,秀拔苍穹,为山东第二高山。蒙山北麓,“一年七十二场浇花雨”,气候独特,树木茂盛,苍松翠柏,漫山遍野,藤蕨缠绕,灌丛密布。由于蒙山山峦起伏,错落有致,层林尽染,苍翠欲滴,形成独特的“叠翠”景观,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前往观赏。
  汶水拖蓝
  在蒙阴县桃墟镇汶水与桃墟河汇流处。清《蒙阴县志》载:“汶水拖蓝在城东二十五里苏家后村之西桃墟河与东汶河汇流处。其中独有方广数丈,经冬不冰,其下必泉脉所出也”。这两条河汇流处,水深变蓝,上映蓝天,水天一色,近有月牙桥,景色秀丽。解放后,岸堤水库淹没其处,该景不复存在。
  堂阜遗址
  管仲脱囚处春秋时代称为堂阜,在蒙阴县城西北15公里处西高都村。堂阜水发源于蒙阴、新泰交界处的巨连山,南流入东汶河。《沂州府志》载;“堂阜,左传庄公九年管仲脱囚于此。杜注:蒙阴西北三十里有夷吾亭,即堂阜也”。清康熙《蒙阴县志》云:“堂阜,左传庄公九年桓公杀子纠,管仲请囚,鲍叔牙受之,及堂阜而脱之,即此,今为本县八景之一”。后人在管仲脱囚处建亭纪念,称之为“夷吾亭”,即堂阜遗址,现已毁坏,有一块记载此事的八楞碑,也于“文革”中遭破坏。
  龙泉漱玉
  清康熙《蒙阴县志》载:“龙泉漱玉,在城西四十里汶南村,水势喷薄,淙淙作碎玉声。夏日临之,冷然忘暑”。今已划归新泰市。中山晚照
  中山寺位于蒙阴县坦塩镇故县村西北2.5公里处,宋元丰年间(1078一1085)建。因建于中山之阳,故名。1188年(金大定二十八年),寺中铸有一口重达100。余公斤的大钟,故曾名钟山寺。鼎盛时期,庙地500余亩,和尚500余人。太阳西下时,寺北山间有神奇景象出现,宛如峨眉山金顶佛光,但极为罕见,是为“中山晩照中山寺中山晚照之所以名闻遐迩,不只风景秀丽,名胜古迹繁多,还有宋真宗在此制响石碑,唐诗人白居易在此游览数月,宋文学家苏东坡也曾到这里。此寺现已毁坏,现尚存5株汉柏、3株唐槐、3株明代银杏。
  张子书堂
  亦称北麓书院,位于蒙阴县旧寨乡西北10公里司马寒山前。依山面水,风景秀丽。清《蒙阴县志》载:“张子书堂在城北三十里莫庄河之西北,即北麓书院也,久废,旁有洗砚池”。“元张子垫教授于此,蒙阴八景之一”。《沂州府志》云:“张子名垫,蒙阴人,隐居教授,以荐举召入太学,授翰林院检讨不就”。张子当年变卖家产,修建义学,穷家子弟入学概不收费。由于他教学认真,学生成绩斐然。教书几十年,桃李满天下。旧官府多次派员劝他出去做官,他不是避入深山,就是婉言谢绝。晚年贫病交加,他仍婉言谢绝好心人对他的照顾,直到步履维难时,仍是循循善诱,教导学生。书堂遗址犹存,过去有不少文人常来此凭吊。
  嶅峰卓笔
  嶅峰位于新泰市东部,又名青云山、锥子山。东、南部山势陡峭,在蒙阴西部远眺,奇峰突兀,状似尖锥,如运笔卓立耸入云霄,景色别致。西部山势平缓,故有“新泰岭、蒙阴景”之说。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涵盖文化教育、工商经济及风物特产三大板块。 临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时建启阳城,秦时属琅琊郡,汉代设临沂县,清设沂州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人民政权山东省人民政府,铸就出民族精神沂蒙精神。临沂文化的精髓沂蒙精神,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玉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临沂市
相关地名
平野亭
相关作品
普照夕附
相关作品
闵仲书院
相关作品
望仙石桥
相关作品
穆陵停雪
相关作品
望海石猴
相关作品
无梁殿
相关作品
奎星阁楼
相关作品
文峰塔
相关作品
八角进士碑
相关作品
八宝琉璃井
相关作品
许松岭诗
相关作品
谢庆远诗
相关作品
堂阜遗址
相关作品
张子书堂
相关作品
苍山
相关实物
神峰山
相关实物
孝河凝水
相关实物
沂水拖蓝
相关实物
泥沱月色
相关实物
野馆汤泉
相关实物
东皋晚照
相关实物
岜山耸翠
相关实物
沂水拖蓝二
相关实物
织女仙洞
相关实物
龙池浸月
相关实物
海楼朝霞
相关实物
仙洞云壑
相关实物
石门夜雨
相关实物
禹台柳莺
相关实物
龙门桃浪
相关实物
白溪秋月
相关实物
沂水春帆
相关实物
红崖古梅
相关实物
玉泉枕流
相关实物
桃源仙景
相关实物
水映万松
相关实物
泉石琴韵
相关实物
娄瑞洞府
相关实物
故城风韵
相关实物
蒙山滴翠
相关实物
文山秋霁
相关实物
蒙山古道
相关实物
漏泽春色
相关实物
南山仙洞
相关实物
蒙山叠翠
相关实物
汶水拖蓝
相关实物
龙泉漱玉
相关实物
中山晚照
相关实物
嶅峰卓笔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