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榆木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512
颗粒名称: 高榆木梳
分类号: TS914.215
页数: 4
页码: 574-577
摘要: 在沭河东岸的莒南县境内,靠岚(山港)兖(州)公路边,有一个以制木梳闻名的村庄,它就是板泉镇高榆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社会安定,木梳生产发展很快,保密措施有些放松,丁姓人家也开始有人学这种手艺。1956年全村办起了农业合作社,为发展副业,农业社统一组织木梳生产,成立了 “东风梳业社”,这样,男女老少都纷纷加入到这一传统手工业生产中来。高榆木梳生产的质量和数量迅速提高,在六七十年代的鼎盛时期,全村最多时年产木梳达150万把。
关键词: 高榆村 木梳

内容

在沭河东岸的莒南县境内,靠岚(山港)兖(州)公路边,有一个以制木梳闻名的村庄,它就是板泉镇高榆村。
  高榆村做木梳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该村有丁、陈两大姓。陈姓明初由洙边夹河村迁来,世代务农。清乾隆年间,有一天从外地来了一个挑货担子的老汉,自称是山东宁阳人,见一姓陈的青年憨厚可爱,就问:“你愿意不愿意学点手艺?”青年答曰“愿意”。原来这个外乡老汉会做木梳,是特意岀来传艺谋生的。于是这个姓陈的青年就拜老人为师,开始学习木梳的制作工艺。两年后,师傅见徒弟手艺学成,便挑着货担飘然离去。临走时留下一张纸条,贴在开齿锯上,上写几条工艺秘诀。从此,做木梳这一手艺就成了陈家的家传工艺。
  陈家做的木梳工艺精细,造型美观,坚固耐用,物美价廉,加之当时方圆几百里只此一家,所以木梳好卖,陈家经济收入颇丰,以后技术更加熟练,生产数量增加,就把产品批发给货郎和集市摊贩,自己也兼零售。于是,高榆木梳的名声也就逐渐传开了。
  旧社会有句俗话:“同行是冤家”。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陈家对这门手艺采取技术保护措施一一手艺传儿不传女,对亲戚邻居更秘而不传,做活时不让外人看见。所以长期以来,全村就只有姓陈的少数几家会这种手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社会安定,木梳生产发展很快,保密措施有些放松,丁姓人家也开始有人学这种手艺。1956年全村办起了农业合作社,为发展副业,农业社统一组织木梳生产,成立了 “东风梳业社”,这样,男女老少都纷纷加入到这一传统手工业生产中来。高榆木梳生产的质量和数量迅速提高,在六七十年代的鼎盛时期,全村最多时年产木梳达150万把。
  其销售渠道也大大拓宽,不仅在本地畅销,还远销到济南、徐州、上海及湖南、安徽、浙江、内蒙古、东北三省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1960年销往广州,1976年销往乌鲁木齐。一个时期内,莒南高榆木梳流行全国。
  1975年后,塑料梳子兴起,木梳生产逐渐下降,最后停产。但是,随着塑料梳子的弱点逐渐显露,从1990年起,木梳市场又开始复苏,有几家存有木梳原料的人家,开始恢复生产。投放市场后,行情渐渐看好。
  由于木梳有活血通络、健脑护发的功效。1992年后,国外对木梳需求量剧增。在旅游商店中,木梳成为抢手货。这种形势很快使高榆木梳又焕发了生机。1993年,村里重建了高榆木梳厂。从业人员达100多人,厂外还有50户人家进行家庭生产。
  小小的木梳看起来简单,制做起来却十分复杂,它以木质细膩的枣木、杏木、梨木为原料,须经过截砣、解板、顺木丝、蒸煮脱胶、晾烘干、砍板、刮板、铲口、划样、牙齿、齐齿、散花剔齿、棒齿、锯背、圆背、磨背、刻花(贴花)、着色、上漆等20多道工序才能制成,而每道工序都有一定的操作步骤和严格的技术要求。如:解板、要解成长10一18厘米、宽5一5.5厘米、厚1.5厘米的斜板;蒸煮,要放在大锅中煮开,捞出晾干,使木材脱胶“死性”,不再弯曲变形;砍板,也叫“齐头”、“齐板”,要按大小规格分类截齐,使厚薄一致,长短一样。牙齿是关键环节,要求梳子从齿尖到齿根一直到底,拉板时必须顺丝拉,一不顺丝就会断齿……上述道道工序,一处也不能马虎。
  因为工艺要求严格,做木梳要用一套专用的工具,特别做开齿的双条锯更少不了。操作时,两锯同时锯,一次岀来一根齿;每根齿必须大小宽窄一样,直丝直条,不允许有丝毫差错;锯条和锯齿必须绝对平等,距离相等;总之,操作很难掌握,不会修、不会用这种开齿锯就做不了梳子。
  过去做木梳完全用手工,效率较低,一个技术熟练的技工每天也只能做40把梳子。1993年以来,木梳厂配置了电锯等机器,制梳开始实现半机械化。解板、开齿、齐齿、磨光等许多工序都使用了电锯,工作效率提高十几倍。过去学会制梳的全部技术,须两年功夫;现在有了机械,一些难于掌握的生产环节,只要几天就学会了。
  木梳和塑料梳子相比,有许多塑料梳难比的长处:坚固耐用,一把梳子可用一生;造型玲珑美观,热水烫不变形;无毒,梳头无副作用,无过敏反应;不损害头发、头皮,护发养发,有卫生保健功能。因此,木梳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在高榆木梳的生产历史上,岀现过许多能工巧匠,如陈洪太、陈兆谦、陈光轩等人善修开齿锯,陈兆永善砍板,刘淑亮、丁元柱二人善于漆工。特别是丁明乾,能在黑夜中用“死火”照着做梳,又快又好,别人一天做30把梳子,他一天却能做50把。
  高榆木梳现在已有十几个门类和规格的产品,但花样仍不断翻新。近年来,高榆的制梳技师们通过到荷泽的定陶县和江苏省的扬州参观取经,受到很大启发,准备开发新的品种,由低档向中髙档、由民用型向工艺型、由花色单纯向花色齐全方位发展,生产出具有使用、欣赏和收藏价值的黄杨、紫榆、檀香、象牙和镶玉等名贵产品,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涵盖文化教育、工商经济及风物特产三大板块。 临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时建启阳城,秦时属琅琊郡,汉代设临沂县,清设沂州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人民政权山东省人民政府,铸就出民族精神沂蒙精神。临沂文化的精髓沂蒙精神,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祥琨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莒南县
相关地名
板泉镇高榆村
相关地名
木梳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