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产生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440
颗粒名称: 《沂蒙山小调》产生始末
分类号: J642.22
页数: 4
页码: 192-195
摘要: 这首《沂蒙山小调》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就风靡全国,至今仍流行不衰。它歌词朴实、生动,曲调抒情豪放,很为人们所喜爱。《沂蒙山小调》和其他民歌一样,是劳动人民所创作,中间经过不断地再创作,再加工,而逐步成熟起来的。早在19世纪末期,鲁中山区就传唱着这样一首《花鼓调》。这首《花鼓调》开始两乐句是四度音程的跳进,4个乐句的落音为2-1-6-5逐渐下趋,后两句有宫调的交替,为单乐段分节歌的形式。唱词为两句一段,两乐句配一句词,节奏舒缓,基调开阔,和现在的《沂蒙山小调》颇相似,可以说是它的雏形。
关键词: 沂蒙山小调 创作历程

内容

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
  这首《沂蒙山小调》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就风靡全国,至今仍流行不衰。它歌词朴实、生动,曲调抒情豪放,很为人们所喜爱。
  《沂蒙山小调》和其他民歌一样,是劳动人民所创作,中间经过不断地再创作,再加工,而逐步成熟起来的。早在19世纪末期,鲁中山区就传唱着这样一首《花鼓调》:
  这首《花鼓调》开始两乐句是四度音程的跳进,4个乐句的落音为2-1-6-5逐渐下趋,后两句有宫调的交替,为单乐段分节歌的形式。唱词为两句一段,两乐句配一句词,节奏舒缓,基调开阔,和现在的《沂蒙山小调》颇相似,可以说是它的雏形。
  30年代初期,李林(现在上海戏剧学院)在沈阳听到一位逃荒要饭的鲁中老乡演唱《花鼓调》,立即作了记录、整理。1941年,李林在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工作。当时,沂蒙山区有一个反动武装组织叫“黄沙会”,它凭借国民党顽固派张里元的势力,不断袭扰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一一五师被迫反击,抗大一分校参加了这次斗争。李林为了配合这次斗争,和阮若珊一起利用《花鼓调》的曲谱,填制了如下的新词,取名《打黄沙会》:
  人家(那个)都说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低见牛羊。
  自从(那个)起了黄沙会,
  家家(那个)户户遭灾殃。
  牛觱(那个)一吹嘟啷响,
  强逼(那个)年青人上山岗。
  疎说俺那肉身子能挡枪炮,
  谁知道子弹穿过见阎王。……《打黄沙会》虽然起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但因曲调是欢快的,抒情的,歌词则充溢着愤慨激昂的情绪,很不谐调,因此并没有长久流传开来。此后,音乐工作者和民间歌手,在这个基础上,着意整理、改进和充实,到解放战争时期,才形成了现在还在传唱的《沂蒙山小调》:
  这首《沂蒙山小调》,热情歌颂了沂蒙山的秀丽风光,歌颂了翻身人民的幸福生活,歌颂了党的领袖。歌词充满了诗情画意。曲调也已记成3/4和2/4的混合节拍,显得更加纯美悠扬,绵延舒展,给人以宽广辽阔的感觉,潜含着沂蒙山区人民淳朴敦厚的气质。它能使人奋发向上,增强人们追求更加美好未来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它不胫而走。纯美的歌声,在鲁中南大地到处飘荡。
  1964年,华东区举行民歌会演,莒县的歌手韦友琴用她那甜润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她的歌声朴实、纯净、热烈、开朗,受到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赞赏。此后,她的歌声被录制成唱片,在全国播放,影响很大。有不少反映山东革命老根据地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是以《沂蒙山小调》的主题音调作为主要素材的,如舞剧《沂蒙颂》、京剧《红云岗》、柳琴独奏曲《春到沂蒙》等。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涵盖文化教育、工商经济及风物特产三大板块。 临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时建启阳城,秦时属琅琊郡,汉代设临沂县,清设沂州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人民政权山东省人民政府,铸就出民族精神沂蒙精神。临沂文化的精髓沂蒙精神,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

相关人物

成立宪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韦友琴
相关人物
陈毅
相关人物
鲁中山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