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子庙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416
颗粒名称: 郯子庙考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4
页码: 114-117
摘要: 郯子庙在郯庙村,位于今郯城县城南9公里处。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郑城县志》卷之六“秩祀志”载:“鄕子庙在城南十五里寨子社。创建无考,万历三十二年乡民朱运重修。康熙七年,地震倒塌,道人杨守性募修”。
关键词: 郯子庙 考古

内容

郯子庙在郯庙村,位于今郯城县城南9公里处。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郯城县志》卷之六“秩祀志”载:“郯子庙在城南十五里寨子社。创建无考,万历三十二年乡民朱运重修。康熙七年,地震倒塌,道人杨守性募修”。
  据郯庙村老人介绍,他们曾亲眼见过明万历年间的石碑,碑身断裂为两截,拼凑在一起,用铁扒子扒住,立于西廊房门北。传说是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时摔断的。其他五六座石碑,多是历代重修庙宇时所立。人们现能记忆的有三次重修,一次是民国四年由张培荣主持,使庙宇神像焕然一新;一次是日伪时期伪军团长孔瑞武重修,其原因是孔私伐郯子林木窃为己有,染大病一场,他许愿重修庙宇,再塑金身;最后一次是解放后,为保护文物,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
  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少昊后裔受封于郑,子爵,姬姓,附庸于鲁。这就是郯国及其国君郯子的历史由来。相传郯子在郯庙村处建花园一处,供其游览赏玩。郯子卒后,在此建庙,祭祀郯子,名曰“郯子庙”。后人来此居住,形成郯庙村。在郯庙村北1公里许,有郯子林,为郯子墓地。坟墓周围营造柏树,占地6亩多。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沧桑,现林木无存,坟墓封土夷为平地,唯存一倾斜石碑,碑文尚清晰可辨。
  古郯子庙又名“三圣庙”。盛时占地10余亩,面南而建,大门系“一高两低”3间房,即当中一间是大门,高于东西两间房。进大门便是院落,东西两边各有3间廊房,正北面为大殿,房屋高大,青砖灰瓦,前有走廊,四根红石楞柱整齐排列,靠两头的石柱上雕有“居鄰子故墉纵千载犹沾帝德,近圣人倾盖虽万年如座春风''对联,联文系双钩体楷书。中间两柱雕有盘龙花纹。
  大殿正中靠北,塑有鄰子泥像,金面彩身。像上靠墙顶檐悬木质横匾一块,上刻“其超一也”4个大字,红底黑字,字约50公分见方。东间靠北塑有孔子泥像,脸色稍黑,双手向上伸开,叠抱前胸。西间靠北塑有老子泥像,白脸银须,发髻横插如意,怀抱一大如意。东西两山墙处,塑有“四贤”泥质站像,相对而立。东山墙处北为颜回,南为曾参。西山墙处北为子思,南为孟轲。
  对郑子的政绩、品德,自古多有人著文赞誉。孔子师郑子则为历史佳话之一;“鹿乳奉亲”典故更为人们津津乐道。上海求古斋书局印行的《增订绘图孝经白话句解》卷首二十四孝图第五幅,画的就是郯子,图右上角附有这样的短文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顺承亲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
  郯子庙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礼拜,不少人前来游览瞻仰,留下很多诗文。清康熙年间蒲城人屈复,曾题《郯子庙》曰:
  马陵沭水故山川,历尽芳菲四十年。
  郯子遗祠今又过,长途飞雪客将还。
  依依鸟坐苍松上,渺渺鹓班古殿前。
  数载归来阶下拜,何时重谒旧金天。
  诗文表达了诗人离庙回家前对郯子的崇敬之情。
  《郯城县志•艺文志》里,也录有很多这样的诗文。明朝任文献写的《郯子故墉》又是一例:
  古城城古旧谁居,郯子千秋此故墟。
  闪闪太阳啣远树,萧萧故垒带平芜。
  寻芳酒倦和云卧,吊古诗成摘叶书,
  多少眼前难状景,等闲挥入耦川图。
  郯子庙不仅是文人墨客的观赏圣地,每年古历二月二十三日还逢庙会让四乡善男信女到此降香,祭奠郯子。传说有一年降雨隔会,王圩子村一王姓绅士,便周告四乡,于三月二十三日再逢会补上。从此,郯子庙会每年于二月二十三日和三月二十三日逢两次庙会,至今如是。逢会之日,商贾云集,人群熙攘,更有梨园弟子来庙前戏台上唱戏助兴。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涵盖文化教育、工商经济及风物特产三大板块。 临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时建启阳城,秦时属琅琊郡,汉代设临沂县,清设沂州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人民政权山东省人民政府,铸就出民族精神沂蒙精神。临沂文化的精髓沂蒙精神,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

相关人物

曹景艺
责任者
李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
郯子庙
相关作品
郯子故墉
相关作品
古郯子庙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