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衍和他的遗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395
颗粒名称: 王思衍和他的遗著
分类号: K825.6
页数: 10
页码: 8-17
摘要: 王思衍(1866一1938),字仲蕃,号源渟,又号老窳,是兰陵近代的一位博才多识的学者。他不仅精通岐黄,熟习《周易》,对《道德经》颇有研究;而且在书法、丹青、诗文、金石、篆刻等艺术上均有较高深的造诣,尤以书法著称。
关键词: 王思玷 文学著作

内容

王思衍(1866一1938),字仲蕃,号源渟,又号老窳,是兰陵近代的一位博才多识的学者。他不仅精通岐黄,熟习《周易》,对《道德经》颇有研究;而且在书法、丹青、诗文、金石、篆刻等艺术上均有较高深的造诣,尤以书法著称。
  王思衍生于清同治五(1866)年,卒于1938年,享年72岁。据《临沂县志》记载,他是甲午(1894)年的举人,戊戌(1898)年的进士,官至刑部主事。据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他借机退隐回乡。后又被召回京,直到1910年辛亥革命前一年才告病回乡,在离兰陵2里左右的插柳口村度过了几十年的田园生活。在这期间,开始曾在家设塾教一儿、一侄、一甥读书,晩年应邳县窦湘湖之聘,到窦家教书数年,据说1936年前后为了筹资修建咖河桥和生活需要,他曾与好友王天乙、宋仲熙一起到临沂卖字,至"七七''事变止。王思衍生前除从事书法、篆刻、绘画外,还作过一些著述,可惜均未传世。近从苍山县人民医院中医师王建东(王天乙之孙)的藏书中发现了王思衍的《亦嚣诗存》手稿下册和《木石居印存》手稿两册,为我们研究王思衍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王思衍进入仕途的时候,正值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瓜分中国,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日趋没落和腐朽的时期。他对清王朝在列强侵略面前软弱无力和官僚阶级的黑暗腐败是不满的,虽然他对当时的政治改革、君主立宪运动等表现了保守倾向,但他的本质是爱国的。他在《诗存》中表扬廉洁奉公的官吏,歌颂抗敌爱国的将领,批判清廷的苛政、弊政,表现了他的正义感。
  据《诗存》反映,当时官场内行贿索贿之风盛行,但在表面上行贿索贿都有代名词。如行贿“冬日炭敬、夏日冰敬”;“朝贵函索于外,银万两则代购端砚一方,或曰《四书》一部、至《诗》为三百、《礼》为三千,名目綦繁,大抵揣事轻重,得其大小之数,意会以应之”。在《金钱会》中他说当时官场中“但有金钱会,无忧顶戴赊”,就是捐纳金银入会,即可当官。“凡署中要路皆会中人为之,南人习此旧矣。”并说县署中的隶役都必须“入金于官始得充役”,“官薄无名者谓之白役,出钱于总役得之”,他还说“前代之弊何如,史不暇详……国朝沿历代积弊,州县积重,至今为极”。王思衍为官清廉,受贿索贿,他都是反对的。他在刑部任职期间有人告诉他“行贿礼部即可岀仕”(到外地作官可以发财)。他也亲眼看到那些行贿者“……某某白丁已庙堂,某某后我转超襄。”也感到“任劳在我酬在彼,亦知力薄不免伤。”但是他始终廉洁自持,不干那种卑鄙的行径。并且说那些行贿者“胜我所得唾骂耳”(《诗存•服官》)。他反对那种趋炎附势,虚伪应酬的人情世故,在《步雪谣》引言中他说,有一天冒雪去谒见一位上司邢子正,“谈次知其抱孙,忘为捐贺……,非不能也。昔闻世故之学,盖起于仕宦,近少得其情,愈自愧谢,感赋此篇:云帖帖,风猎猎,趋公缓步行蹀躞,仕宦有学我未涉;京职清苦犹可为,外间应对殊心慑……在这里他明确地表示宁愿干清苦的京官,也不去搞那种阿谀逢迎、投机钻营的勾当。他敬佩廉洁奉公的官吏,他的同僚王师民由刑部主事调任高等审判厅推事庭长,病故后“商人啧啧云其于词讼,不受请托”。他听到后深为敬佩,写了挽联,并对过去经常在一起而不了解王师民的清廉操守表示遗憾。他歌颂对省巡抚不阿谀奉承,不卑躬屈膝,以糠团招待巡抚的“强项令”一一峰县县令张玉树。说他“项强非不屈,屈于下不屈于上”,可见他的爱憎是非常分明的。
  甲午战争,李鸿章混淆是非,“戴小候等皆鸿章所谓阵亡者,后为日本送还。丁汝昌叛降,屡见谕旨”,实际“汝昌死守”两月没有得到接济。“戊戌人都,始闻登州人言之。”为此他大为不平,写了《威海谚》悼念丁汝昌:“归荣生虏羌救章,断头将军说生降。“…数乞兵资徒招忌,两月海埔竭死伤,至今土人哭战血,好与青史证雌黄。”丁汝昌的冤案直到现在近代史研究者才给他平了反,王思衍的记载可以说是又一件旁证。
  八国联军入侵时,李鉴堂(秉衡)率兵勤王,御敌于通州。过去的记载说李“不战而溃,遂自尽''。王思衍在《哭忠•李鉴堂》一诗之前叙述其事较详:军机大臣荣禄,把武卫军交李节制(鉴堂)援津,“陈泽霖本纨绮子弟,惧李认真,以所得赏军银2万两奉荣,遂得自专先进,半途溃散。及李岀师,敌已至通州,兵将不习,呼应不灵,军皆匡扰,李独进至八里桥。仰药车中(即自尽)。疑诸军阴受荣指也”,荣禄是镇压戊戌变法,屠杀谭嗣同等六君子的刽子手,看来李鉴堂的失败,被迫自尽与荣禄的阴谋很有关系。因此他写了《哭忠》:“长江简在岀纶音(李曾巡阅长江水师),朝野抡壤望岁霖。决计肯为随激语,溃师谁辩老成心,三呼河上宗留守,一恸扬州史道邻。八里桥边遗恨在,至今草木不成荫。” 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他对那拉氏放弃国都深为不满,没有随“驾”西逃,并且提岀了“亦知历代多边衅,几见兴戎首帝京”的质问。大概在敌人占领北京之后,他逃到北京以南的地方,写了《燕南路》:用“到处凭陵尽鬼狐,田家耒相化螯弧,粮粮自裹仍北向,国耻同仇振一呼。”来描写农民纷纷准备抗敌的盛况,但是他在外逃途中同时看到某地“野寺冬烘来牧竖,古槐神赛走村巫”的情景,对这种在国难当头的时候麻木不仁的现象发出了“可怜尽是升平象,回首今朝事事无'’的哀叹。
  当时有一部愤时忧国之作《鬱华阁诗余》,他读了之后,引起共鸣,写了一首《金缕曲》赞颂该书的作者道:
  “慷慨君奇书。满怀来、多少不平,凄成呜咽。百二诗篇遗痛,尚未如此激烈。那计较、身名存灭。不过愤时忧国意,借片楮、略略倾筐说。我读此,更心折。
  迩来事变尤奇绝。尚不知、日后迁流,作何究结。假如至今此老在,当更如何恨切。洒何地、一腔热血?万千章、疏了无补,况廖廖数纸空言托。为掩卷,肝肠裂。”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虽然对清廷不满,但又寄希望于朝廷,而朝廷又不争气,因此他感到报国无门,爱莫能助,心情十分苦闷,因此写了《郁郁》一首,自称:“人寐我起起我寐,一日常得强半睡,醒来羞随举国狂,醉来不愿人称瑞。妻孥本自是空花,诗画偶尔真富贵,但愿如此了一生,何为郁郁味无味。”在这种情况下,他早就产生了“归去来兮"的思想,早年他在赠同僚的诗中就有“他年我整桃源棹,祖逖长鞭独让君”之句。
  大概在庚戌(1910)年,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里虽不是世外桃源,但是“赖有童孙兴,抛书不厌嬉”;“种瓜初劳土,秧菊待编篱……乐存山水外,学与圃农低”。在这里他经常与劳动人民交往,逐渐体会到“与乡人乐无町畦,与官人乐多芒茨”,“无情玉食等糟糠,有兴草恶珍山海”了。他《题东村孙三“六六居”》(孙三家“有田六亩,……室六架,上下食指六人,而是居也,广六尺,庭周六步,故以名”)中有:“小径迂徐一里余,西南东北两村居;来春道我频相就,半为径田来打鱼”。“绳床矮几是田家,草草编篱掩掩花;待我来时休劝酒,骄儿五尺自烹茶”之句,同时他还说这位孙三“略观大意能谈说,十日三过拙笑庐”(王思衍的住屋名“拙笑轩”)。这说明他与劳动人民的往来是比较频繁的。
  由于长期的田园生活与历代人民诗人的影响,他对劳动人民产生了感情,虽然他说:“迂叟吕直今世无,无怀之民窳所笃”,要学习古代的隐士做一位无怀氏之民,但在实际行动上,他仍然是关心时事、关心人民的。天涝的时候,他写《记潦》:“清满池塘绿满山,天空日月地空田,蜀滇燕粤同灾害,独有军人不问年。” 下大雪的时候,他咏《大雪》,一面说“共贺丰年瑞,严冬积雪宜,……羔酒长围暖,车裘不碍驰”,一面却想到了“谁怜无裤者,乐岁亦年饥''。虽不能说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但其关心人民,同情人民的感情却是跃然纸上的了。
  王思衍的诗有一些引用典故过多,今天读起来有些晦涩,但也不乏通俗流畅、有风趣、有意境之作,如《第归》:“几易舟车几度关,春云秋日两兼闲,山妻知有新囊句,笑拭红笺待我还。”写他应试及第归来的心情颇有意趣。他在邳县教书时,窦云蛟家建一座花园,筑了亭、台、池、榭,又要筑假山,王思衍认为“高不出城,已需土万车,邳又乏石,书‘随分'二字嵌于壁而阻之“。并题一诗“不劝主人不爱山,多经覆簧少天然。胸中自有烟霞在,惜为顽石费酒钱。”也颇耐人寻味,再如前面引用的《记潦》、《题东村孙三“六六居”》,都是风格清雅而又有人民性的作品。
  《亦嚣诗存》上册,共收集他本人平生作品220余首(内有少数词、赋、歌)约计3.5万余字。他的诗长于叙事说理,言志多于抒情。其中记录了他当时所见所闻的许多事件的经过和观感。除前面已经涉及到的以外,还有不少诗作,如《盐巡役》记光绪十六年(1890)潍县盐巡欺压群众,百姓纵火烧死盐巡8名的历史事件;《街头战》记叙日照县街头村壬辰(1892)年因反对传教士而遭到镇压屠杀的情景,对于今天研究地方史志来说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他早年写的诗受杜甫影响较深。如《新钱法》、《河防行》就颇有“三吏”之风。
  《新钱法》写于庚寅(1890)年他24岁的时候,叙述郯城县发生的县役欺压群众的事。从“恶胥夜半惊乡村,打门更索赔迷钱”说起,描写老翁不善于恭维,引起皂隶发怒,捕到城里,公堂传呼的情景,结果被“隶持尺牒膀村门”,逼迫得“良田沃沃与富人”,“结果未足秋课到,嗷嗷床头无裤身”。对被压迫的老翁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辛卯年(1891)写的《河防行》揭发黄河河防军首领不顾治河需要,“吃空名额”贪污军饷自肥的内幕。开头描写黄河大汛到来“黑云一搭崩秋空,日光倒射生长虹。黄河八月风砂恶,怒涛薄堤相撞冲。“文气与黄河怒涛一样,读来很有气势。
  王思衍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功力深厚,形神俱美。传说他中进士后,在“圣上”进行殿试选取榜眼、探花、状元时,慈禧对他的字本来很欣赏,但看来看去认为“此人笔力过于刚劲,必定抗上'',因此没有选他。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捣毁宫中不少匾额,1901年冬慈禧从西安回京后,即命朝中文臣补写修复。不料多人试写后,大都与原来的字配不上。后来慈禧想起了王思衍,近侍告诉她王思衍已回原籍,慈禧就传旨召他进京补写匾额的缺字。由于他的书法不论真、草、隶、篆或是欧、柳、颜、赵、王、魏、苏、米各体无所不能,无所不精,所以他补写的缺字都能维肖原作,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因此深受“圣上”和朝中文武的嘉许。从此他的书法身价十倍,遐迩知名。不过他为人正直清高,他的字除赠送当时的学者和他的“知音”外,一般不为人作书。越是达官贵人请他写字他越不写。驻防临沂的老五旅旅长李森就曾多次被拒绝。所以一般人要想得到他的字颇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人设法赚他的字。在《诗存》、《梅吟和韵》的引言里他说:“甲辰(1904)冬,侨寓莫园,一日仆夫持两柬至,骈体八行,无非泛祷之词,末称有诗索和,大触技痒。以为此公大佳,素昧生平,乃有是举。急检红封,外署梅吟十二韵,启缄物色,渺无所得,唯银票一纸,十二两而已,不觉哑然”。这银票究竟如何处理的,文中没有交待,不过下面真的写了《梅吟和韵》。看来“此公”大概是想得到他的字和诗,假称有诗索和,触发其诗兴,实际是银票,弄得王思衍却之不恭,受之不安,吟诗技痒,欲罢不能,随即书诗以赠,“此公”既得了诗也得了字,办法可谓高明矣。
  据说他晚年时,有一年泇河大桥坍塌,他到临沂去要求政府拨款修桥,住在“王家城宅”里。有人告诉他:“你把在北京吃的名菜开个单,看看咱临沂会办不?”结果别人把菜单拿到菜馆,主人听说是王思衍开的,故意说:“回去再多开几样,我们好选择,叫开单子的签上名,好结帐!''后来算帐的时候,菜馆主人说:“菜单子我们留下了,酒菜奉送!”
  从《亦嚣诗存》手稿和《木石居》手稿以及苍山县图书馆收藏的王思衍的10余幅书画看,王思衍的书法艺术确是名不虚传,图书馆中有他的几幅草隶和行书,气势饱满,神采飞扬。他的《木石居》也不是简单的印谱,其中有许多以各种不同字体写的说明文字,还有一些较长篇的论述,因此这是一部研究书法篆刻艺术的专著。该书写作开始于乙巳年冬(1905),成于戊午(1906)年二月,这时他刚40岁,正是他的书法艺术已经成熟而又精力充沛的时期,因此这里面的字写得很有精神,有的工整秀丽,有的挺拔苍劲,有的雄健豪放,有的浑厚古拙,有的潇洒飘逸……可以说《木石居》基本上集中了他本人的书法艺术之大成。这里面的篆刻更是琳琅满目,各有千秋。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我国清代晚期,金石之学大兴,篆书篆刻百花璀灿。王思衍《木石居》手稿中的篆刻,上宗秦玺汉印,下师历代名家,不存浙徽门户之见,博采“古今诸家之异同”,融会创新,具有独到的艺术造诣。在这里面他使用了几十种不同的刀法,几十种不同的文体,篆刻了《太白春夜宴桃李园序》、《陋室铭》、《盘古歌》3篇文章。一句或半句一章,共计81章。一章一印,加盖于书页正中,周围用毛笔作注。这些图章印模或苍隽可爱,或精妙古邃,或风姿婆娑,或淳朴简古,或骨气劲苍,或神韵挺秀……因此打开这部《木石居》印谱犹如进入阳春三月的公园,繁花似锦,争艳斗奇,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细细翻阅,欣赏玩味之后,总不免要掩卷凝思、拍案叫绝。
  四
  王思衍的书法篆刻所以能取得很高的成就,是与他虚怀若谷、见贤思齐、勤学苦练精神分不开的。他虽然岀身豪门贵族,但却不是养尊处优、吃喝玩乐之辈,即使在退隐回乡欢度晚年的时候,他的生活仍然是非常勤勉的。在《诗存》里我们不仅看到他设塾教学,白天教“一儿一侄一甥读”,晚间“夜久书声绝,寒衾自校诗”;而且看到他“率然弄笔无定幅,长篇短札没精粗”,苦练书法,同时他还规劝青年人“,赋气适自就,造物实无凭。书画出吾手,百纸百态登……谅非心手巧,吾权乃不胜……事业在黾勉,妍媸虽爱赠。奈何不自主,委运同降升。少壮有志者,闻此可以兴。”看来他是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的。在《木石居》里,第一幅印模是“太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印模下面写明是轻刀法,在注解中他说“吾乡布衣杨苍古先生,晦工篆刻……尝见其所作治家格言,有注轻刀法者,意在有无之间,不可谓非能事已,忆仿一章,用志识途之始。”由此可见他的轻刀法是从杨苍古先生那里学来的,在这篇注解最后他还发了一通“十里一圣,五里一贤”,不必圣贤才能益人的议论。正是这种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才促使他的篆刻技法不断提高发展的。
  “良工不示人以朴”,他在艺术上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只要一字不妥,他就要反复磨治修改。如在“百代之过客”一句图印以后他写道:“'客'字搭配未妥,改数四尚如此,通体为累,大欠自然。”再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的图印之下,他注明了“初作恶其板滞特甚,思有以易之。磨治及半,试印,觉少有生气,略加润色,乃有类古碑初出,斑剥微痕而精采不减,为告篆刻家,后更得一磨刀法矣。”他这种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对于研究任何一种艺术的人都是可贵的。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打破了清朝的闭关自守,各种科学学说传入中国。王思衍原本是读四书五经的,要学习这些新知识是有困难的,然而他不仅积极学习,而且还要彻底弄明白为止。《诗存》中有《读肤箧》一篇,通篇反映了他对星球学说有些惶惑不解,然而他不是故步自封,概不相信,而是采取积极研究不盲目轻信的态度,发出了“何日得周览,释此回惑肠”的叹息。他这种寻根究底的求知精神,在向四化进军的今天,不也是很值得学习的吗?好在他这篇《读肤箧》篇幅不长,不妨抄下来,以飨读者:
  “星多大于地,于日真毫芒,不知南北极,何有仍冰洋。热带三百里,井底午见光(西人所著五洲通考说也)。准之以巨细,远度较可量。窃闻赤道南,螺旋逆左行。古称北户民,至今无何乡。今古岂可谬,有似待裹粮。土星通消息,窥远镜能详(西人谓土星中有人物)。厘然人物具,惊听神飞扬。玄化杳难必,咋舌不敢狂。执一余可例,万球通宫商。太阴号朽壤(西人谓月为朽质,诸球中最无用),潮汐乃相当。毫厘生气尽,吸力安所藏。凿智多矛盾,举世此披猖(凡此诸说皆今人崇信者也),履迹逐犹昧,妄意穷昊苍。开辟自有渐,相与盗所长。何日得周览,释此回惑肠。吾欲穿大地,一堕入混茫。幸获一球籍,拙矣飞机翔。咥其笑邹子,小智博荒唐。无物天地泰,无人万物昌。人类日无尽,地毁天亦伤。谁生死混沌,吾欲问蒙庄。”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涵盖文化教育、工商经济及风物特产三大板块。 临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时建启阳城,秦时属琅琊郡,汉代设临沂县,清设沂州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人民政权山东省人民政府,铸就出民族精神沂蒙精神。临沂文化的精髓沂蒙精神,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开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思玷
相关人物
王思衍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