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会过去在临沂的传教布道活动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370
颗粒名称: 基督教会过去在临沂的传教布道活动情况
分类号: D635.1
页数: 12
页码: 552-563
摘要: 临沂地区基督教的传入,在清末光绪年间。从开始建教,到抗日战争时期爆发“太平洋战争”结束。按时间来说,前后有60余年的历史。
关键词: 临沂 基督教会 传教布道活动

内容

临沂地区基督教的传入,在清末光绪年间。从开始建教,到抗日战争时期爆发“太平洋战争”结束。按时间来说,前后有60余年的历史。
  教会传入临沂
  清朝末叶,咸(丰)同(治)年间,基督教在中国沿海各省的海口城市,先后设立了基督教的教堂。当时山东的沿海城镇,如青岛、烟台、威海卫、石臼所等,教堂林立,并有逐步向内地伸展之势。临沂当时是沂州府的中心,鲁南重镇。更因交通不便,地处偏僻,风气闭塞,文化落后,民智不开,而为这些外国传教士们所看重,认为正是传教布道的好地方。于是在烟台的基督教会,决定在临沂建立一个基督教的支会(也称为“区会”)。
  基督教会来临沂的是美国人倪维思、高贤德(一作郭显德)二人。他们是基督教的牧师,早在烟台威海卫一带主持教会多年。他们由烟台起身,目的是到临沂开辟建教道路。他们当时并未直接来临沂,而先到了沂水县城西东里店一带村镇,开始传教布道。在这一带他们住了很长的时间,联系地方上的信教者,在沂水城西成立了三个支会:一个是黄崖子支会,主持教务的是杨施、杨桂林;一个是西昌峪支会,主持教务的是刘方聪、李洪灵;一个是门庄支会,主持教务的是冯晓东,这些主持人都被称为“长老”。沂水县的三个支会成立,实际上就是准备打开在临沂建教的缺口。美国牧师们在临沂建教,也是经过精心策划,费尽心机。他们一方面利用沂水教会的地方关系,联系亲朋,积极向临沂开展;一方面美国牧师也亲自到临沂来进行活动。根据《续临沂县志宗教篇》记载:光绪三年(1876)美国牧师倪维思由烟台来到临沂,由于事先拉拢上了地方的人事关系,就住在临沂城南关张箕阶的家中。由张介绍,首先向张的亲属、本族、朋友们宣布教旨。极力联络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入教,为设立教会打下基础。倪维思在临沂住了很长的时间,经过自己传道和张箕阶的协助,奉教的人渐渐增多,倪维思感到在临沂建教的条件上已近成熟,接着离开临沂,回美国。倪维思离开临沂前夕,曾向烟台基督教会报告,说在临沂建教的条件已酝酿成熟,请继续派人到临沂开展布道工作。所以他离开临沂以后,不久又有一位美国牧师,名子叫雷音士,来临沂接续了他的工作。到了光绪六年(1879),倪维思从美国回到中国,他没直接来临沂,而是从烟台发信,叫张蓂阶到烟台的基督教去学道,以便培养临沂基督教会的办教人才。到了第二年,即光绪七年(1880),倪维思偕同张蓂阶,一同来到临沂,当时倪维思对临沂的教外人士说,他这次来临沂专为张蓂阶之母授洗。这时基督教会算是在临沂正式打下了设教的基础。到了光绪十六年(1890)六月,美国的大批传教士先后来到临沂,当时有美国人方维廉牧师、章嘉礼牧师。同时来临沂的还有一位美国的女医师罗维纳。他们商妥,暂时租赁张箕阶的住宅,正式成立了临沂基督教会。
  庚子年(1900)间,沂州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时常发生农民起义。临沂的美国传教士曾函请驻青岛的德总督派兵进驻临沂,以保护美国传教士,事虽未成,但也可以看出传教士与侵略军是一回事。各地反教的群众有增无减。美国传教士曾被从何家楼来的群众围困在林庄,经知府派兵去才把他们救回城来。章嘉礼为沂水、日照、莒州的教徒财产损失,要求赔款1635串钱(约合2000银元),以后实赔了300串,构成沂州教案的一部分(天主教要求的赔款更多)。
  在风起云涌的义和团运动面前,传教士吓得心惊胆战,要求外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方维廉和章嘉礼联名上书美国国务院“提醒美国政府要这样执行职责。”最后,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由袁世凯派兵将这些传教士护送到羊角沟坐船逃到烟台避难。
  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下去之后。传教士们又耀武扬威地卷土重来。1901年方维廉和章嘉礼等一行,从青岛坐新建成的胶济铁路的火车到了胶州(今胶县),于5月4日回到沂州。但是,由于农民运动的冲击,4座传教士住宅中2座全部被抢,其余2座住宅及其它男女药房、医院、教堂也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传教士看到这一情景恼羞成怒,索取赔款达4700两(合美金6334元),其中2/3由省库拨付,下余由地方支付。传教士还怂恿唆使本地教友向地方政府索取赔款。由此可见,这些传教士与侵略军是一丘之貉,甚至更为残酷无情。
  基督教在临沂成立后,它的名称是“基督教临沂区会”。成立时,第一任美国牧师是邦芝彦,第一任中国牧师是贾玉名。以后美国牧师,在人事上调动频繁,从清末到民国,经过北洋军阀、国民党时期,来临沂的美国牧师有:森乐边、道亚伯、唐多马、巴其仆等人,最晚来的牧师是吴尔乐、魏理信,这两位牧师直至日本投降后始回国。以上就是美国基督教会传入临沂始末。
  教会中的派系
  解放前,临沂地区的基督教组织有长老会、远东宣教会、灵恩会和耶稣家庭4个教派。现就这4个教派的特点及其发展的情况作一概述。
  临沂地区的长老会,是由美国差派美国传教士来主持教育的,传教士中有当牧师的,有当医生的,也有办学校的。所以,一切都受外国传教士控制和支配,中国教徒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长老会是个有组织的老教会,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教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封立牧师和长老。吸收信徒也比较认真,先要听道若干时间,经过学道,按期由牧师来考堂会,及格者才可以领洗入教。当时长老会的堂口寥若晨星,南部只有神山、磨山、褚墩几处,磨山属于郯右支会。当时本地人任牧师的由刘福生、王恒太。各堂封立的长老,在郯城南关有王锡昌、王锡福;原苍山县境内有卞庄的金文楼、磨山的夏传德、褚墩的王兴远和张济川、神山的相敬思等人。长老以下还选举信徒代表数人协助管理教务,称为执事。无论是牧师、长老、执事、教徒,谁违犯了教规,都要受到处分,严重者要开除教籍。
  远东宣教会是一个比较新的教派,约于1928年由美国差派郎益明牧师来临沂,首先在朱陈购房设立教会,后来也到外县传道,但没有多大发展。临沂教会的发展是在1930年以后,有原属长老会的杨汝霖牧师和孙瞻遥二人在费县受了“灵恩”之后,到临沂所属各地大讲“灵恩”,当时在长老会所属各堂里,有的人赞成,也有的人反对,孙瞻遥便组织赞成灵恩的信徒成立了“中华耶稣教灵恩自立会。”接着,灵恩会在苍山境内设立几个点。灵恩会的组织比较散漫,凡教会的牧师、长老或信徒只要说是受了“灵恩”,就可以另搞一套,组织成立灵恩会。这些灵恩会,一开始只是为入教的病人祷告治病,病好了是神的医治,病不好则是信心不够。后来,一些灵恩会成了“医院,称为“天国医院。”前去“看病”的病人,有的被当作魔鬼毒打而死,有的因贻误就医而亡。
  远东宣教会、灵恩会、耶稣家庭都讲灵恩,聚会也大致相同,只是耶稣家庭以另一种形式出现。耶稣家庭(简称家庭),是泰安有名的大地主敬奠瀛于1926年成立的一个自称为土生土长的中国教会,以泰安马庄为老家,各地分设小家。参加家庭的基本成员,要撇开自己原本的俗家,把田地房产都全部“破产”交给家庭,然后搬到家庭里过集体生活。家庭里除每天早晚灵修祷告之外,毎个星期日都要举行礼拜,每年还要举行两次大聚会。所以,家庭和各地“小家”实际上也是一所教会,也吸收信徒入教,为他们施行浸礼。但多数信徒虽已入教,并不离开俗家,而是每年向家庭捐款,一般捐收入的1/10。直到把财产全部捐献出来之后,才能成为家庭的基本成员。当时家庭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歌:“先从十一起,继而撇一切,直到破了产,便得真基业。”
  教会在临沂的组织及分布情况
  自从光绪十六年(1890〉,基督教会在临沂建教开始,在南关设下了教堂。它的总名称是“基督教临沂区会”。(按《临沂县志》所载:称为“支会”),这个名称对外不大使用,当时基督教会设立的地点,是在南关东粮食巷东首路南,门里影壁墙上有一个牌子,上书:“沂州基督教长老会”。这是对外的一个总名称。成立后的内部组织,在分工方面,下设三个股:一日传道股、二日教育股、三曰医药股。传道股专任传教布道工作;教育股,专管办理教会学校事宜;医药股,专门办理教会医院事业。传道股全由美国牧师掌握;教育股以美国牧师为主,另有中国牧师协助;医药股由美国人丁大夫、明大夫(女)和中国大夫张汉三、张子九等组成。这是内部组织的大体情况。
  基督教会的发展,由于教徒日益增加,遍及城乡,为扩大教会势力,遂准备将当时沂州所属的外县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地组织。于是基督教临沂区会对外在地方上设立了若干堂会,计有:沂水堂会、温泉(临沂的汤头镇)堂会、郯城堂会(包括神山、磨山、卞庄、中村、褚墩等地)、费县堂会、莒县堂会、临沂堂会。每个堂会下设有传道处,在堂会中的负责人都是牧师或者是长老,有的堂会,驻有外国牧师,如主持费县堂会的负责人就是美国人森乐边牧师。
  当时临沂堂会的负责人是刘复生牧师,下设有三个传道处:柳村、后宅店和常汪传道处。据区会的调查当时有教徒4000余人(包括费、郯、沂、莒等县)。
  关于基督教会在临沂的基层分布情况以及它的教徒数目,按旧《临沂县志》的记载,据1916年(民国五年)的调查,在临沂全县所属有5个分会:地点是卞庄(今划归苍山县)、李家庄(今划归郑城县)、黑墩、郑旺庄、汤头东,所属教徒500余人。当时在临沂的传教士,男女共20人。以后,分会在全县陆续扩充增加,到工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据“临沂县文献委员会”的调查,基督教会在全县的分会共11处。地点是:汤头镇、郑家庄(即郑旺)、东山东、仡塔墩、张关庄、寇家屯、范家村、常汪、李家庄、黑墩。在临沂城关教徒259名,四乡教徒共305名,合计共564人。这个数字与上述基督教临沂区会所称“四千余人”相差太多。当然区会的数目字,包括沂水、费县、郯城、莒县等县的教徒在内,但是1939年前后,临沂教徒远不止564人。当时文献委员会并没下去认真调查,仅根据临沂南关教堂报告而来。当时南关教堂的外国牧师们,故意将数字缩小,其原因:就是1935年中国正逢国难当头,全国各地掀起了救亡运动。外国传教士们,也看得很清楚。教会的这些外国牧师们,深恐中国人说他们到中国传教是别有用心。他们平素标榜:到中国传教纯粹是本着救世救人,来给中国办些公益、慈善事业,带来了救世的福音,而目的不是为了多收教徒,扩大教会势力。
  教会在临沂的传教布道活动
  基督教进入临沂后,把传教布道作为主要任务,为能吸收大量教徒,扩大教会势力,他们特别重视培养、物色中国人来当牧师,并以此作为传教布道的骨干力量。中国人当牧师,比一般的教徒要求更严格。必须有相当的文化水平,能看懂《圣经》,了解教义,并对教会有虔诚的信仰,还要具有传教布道以及办教的活动能力。几年努力的结果,在临沂出现了不少的中国牧师,帮着传教布道,成为专业办教人员。
  每逢星期日这天,是教会中的一个盛会日,也是传道布道的活动日。教堂召集教徒,中、外牧师大部参加,在教堂中集会讲经,唱圣诗,虔诚祈祷上帝,救世救人,有时中国牧师也向广大教徒们讲经劝道,当时临沂人称之为“做礼拜”。
  教会为了打开办教局面,针对临沂的民风习俗和社会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展传教布道活动。当时临沂诚关有极其热闹的3个庙会。春秋两季的教场山会(在清末叫作“太公祠庙会”、民国时期称为“教场山会”),以及每年的旧历三月二十八的“天齐庙会”。每逢这3个庙会,全县的四乡农民都来赶会,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教会利用这个时机,在会上高搭帆布棚,内中设有桌椅,可容七八百人到千人,由中国牧师开始讲道,他们的宣传方式,先由牧师们用手摇式风琴演奏乐曲,接着由唱诗班唱起《圣经》上的赞美诗。赶会的人们,尤其乡下人,觉得好奇,都要进去看看,而牧师们态度和蔼,亲切招待,人多起来,就开始讲道。内容多是引述《圣经》上的语言,说明基督教的好处,并结合当时的社会风气情况(例如:当时社会上的吃、喝、嫖、赌、吹等坏风气)进行劝道。如劝人不喝酒、不赌博、不抽鸦片烟、不嫖女人(指的是宿娼)等等。这在当时很能迎合一部分人的心理,所以有些人听了后,不住地点头称“是”。实际上这些话,不过似是而非,传道者们根本没有接触到当时旧中国社会风气败坏的根源问题,他们所讲这些,并非想替中国人排难解忧,无非是借此“劝善”,要人们皈依基督罢了。
  教会在它们传教布道过程中,所运用的取材方法,也是巧妙、灵活的。在临沂的旧历三月二十八庙会上(天齐庙会,当时是在西关),他们还大讲破除迷信。因为这个庙会,凡是城乡赶会的人,十之八九,手里都捧着香、蜡、纸、金银宝裸(纸的),来到庙内大殿上向“天齐老爷”(当时所说的“天齐老爷”,就是"东岳大帝”,而东岳大帝,就是《封神演义》小说中的黄飞虎,他死后,姜子牙封神,封为“东岳大帝”,)烧纸烧香,跪拜磕头,保佑全家平安。当时教会的传道者们,抓住这个现实题材。大讲而特讲,向赶会的人们说:“世界上没有鬼和神,你们向‘天齐老爷'磕头烧香,这是迷信。‘天齐老爷'是一个泥胎,用泥塑起来的,它的本身是人把它凑成的,既不是神,也不是鬼,它有什么灵验呢?买纸买香,又花费了冤枉钱,这是最愚最傻的事情。我们教会,从不信鬼神,不烧纸,不烧香,不磕头,世界上没有鬼神,只有一个上帝(实际上,上帝就是神,但传教士们在传道中,极力避免这个‘神'字),上帝就是真主,要信奉上帝,听真主的话,就能保佑你们免灾免难。”基督教会是在用“洋迷信”代替旧中国的“土迷信”。
  20年代初期,教会在南关一个教堂,因为教徒日益增多,每逢星期日“做礼拜”这天,人满为患,于是在临沂城内南大街(现在的沂州路)北首路西扩充了一个教堂,名叫“福音堂”。紧靠着大街,南北有两个门,平素不开,每星期日或大集这天开放。屋中设备如同教室一样,有讲台,台上有桌子,下边排列了长条椅。由中国牧师们开始讲道,不管教徒与非教徒,一律欢迎进内听讲。进去坐一会就走也不留,坐上大半天也不撵。有时还散发从《圣经》中摘录成集的小册子,或者耶稣的画片。印刷精良,极为美观。只要进去听讲的人,即免费赠阅。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教会在临沂的传教布道活动是无孔不入的。
  教会在临沂办了哪些事业
  自鸦片战争到清廷覆灭,外国传教士,纷纷到中国来传教。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 口号——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相标榜。在传教布道的同时,大办所谓“对中国有利的公益、慈善、教育等事业”,当时在临沂的基督教会也不例外。基督教会成立后,首先设立了“孤儿院”,这是最引人注目的。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件好事,从人道方面讲,也是无可非议的。“孤儿院”的负责人,是由德国教士万护士负责,孤儿院附设在南关教堂以内,专门收容临沂穷苦孤儿及为人所弃的“私生子”。这一“善举”很能博得当时一般人的称誉。但是,这也是他们用以收买人心,借以传教布道的手段而已。
  教会在南关又办起了医院两处。实际上是一个医院,分为两部分。教会为了表示尊重地方习俗,以示男女有别,将医院分为“男子医院”和“女子医院女子医院中的医师、看护人员一律是女的。医院的地址在南关东粮食巷中间路北,到了1925年(民国十四年)为了扩大医院,在南关东哨门外的东南角,原有一座“胡家林”(坟地),四周占地约五六亩。胡家这时家道衰落,美国牧师们看中了这块地,将“胡家林”这片坟地买下,林中坟墓树木,由胡家迁伐。教会于当年动工,至1926年(民国十五年)6月完竣,盖了一座楼,临沂人在当时称之为“洋楼”,医院迁入。这座楼,在解放后已划归临沂市人民医院使用。在教育方面,教会在临沂也有所举措。清末光、宣年间,办的小学称为“乐意”学,信徒学生免费。民国初,改为“阃雅学校”(女子小学)。以后又设女子中学一处,名“慧英中学”。在东关开办了一处男子中学,名“经文中学30年代初,改为“鲁南中学”,校长大部分是美国人,而后,中国牧师也有担任校长的,如张华符、郑佛先、张以清等。但实际上的教育行政权,仍操之于美国牧师手中,中国人当校长不过挂名而已。教会所办的中、小学校,课程以《圣经》为主。中学的课程表上,每日都有《圣经》这节课。“圣经”成为教会学校的必修课。考查学生成绩时,以“圣经”课为标准。只要“圣经”课学好了,即使别的课程差一点,也可以是优等生。而如果“圣经”学不好,即使别的课程学得再好,也不能跻足“优等生”行列。即此,可见教会办学目的之一斑。
  关于教会在临沂所办的医院,在当时说,不管它的动机如何,在当时落后的、风气不开化的情况下,教会医院的成立,无形中带来医学上的先进技术及西医药物,这在客观上对改善医药条件还是有利的。对于当时流行的一些中医药无能为力的疾病,如:恶疮、无名肿毒、红眼病、大疮(又名花柳病)、疥疾等等的防治,还是起了积极作用的。据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临沂文献委员会的调查,每年平均医治14000人。但是,凡长期住了教会医院的病人,在教会、医师、看护的劝诱下,病愈后,多数成了基督教的信徒。
  教会在临沂办教的企图与目的
  基督教会在临沂大量地办了些所谓“社会公益事业”,“慈善救济事业”,设医院、办学校、救孤儿等。当时的外国牧师们说:“这是给中国带来了福音,救世的真主——上帝,他们仁慈惠泽,也降布在临沂的人间”。外国的传教士们,虽然煞费苦心,自以为得计,把中国的老百姓看成是:贫困、落后、愚昧、无知,但是,实际并不如此。对于外国的传教士到中国来办教的真实目的,中国老百姓是早有觉察的。记得清末到民初之际,教会刚来不久,临沂的老百姓都在注视着,对他们的教会,虽不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但都称为“洋教”或“耶稣教”。今天看来,这个称呼,颇有深刻的意义,老百姓虽不理解教会是干什么的,但呼之以“洋教”,以“洋”划线,来区别这是外国洋人办的教,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教。这是颇耐人寻味的。
  民初更有些老百姓,直接把洋教士这种种“善举”的动机,视之为“黄鼠狼子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当着外国牧师们大唱“圣经”中的诗句:“耶稣救主爱我”的时候,老百姓却编成歌谣加以嘲讽:“耶稣爱我真不错,我爱耶稣大洋裸。早晨喝粥买油条,晌午喝豆沫”。

知识出处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临沂文史集粹第二册》收入临沂历史沿革、临沂古地名考略、费城、郯城旧时婚丧习俗、沂南乡风民俗漫话、幅军军师刘淑愈事略、僧格林沁与临沂僧王庙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奠邑
责任者
王神荫
责任者
杨成经
责任者
杨丽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倪维思
相关人物
高贤德
相关人物
刘方聪
相关人物
李洪灵
相关人物
冯晓东
相关人物
杨施
相关人物
杨桂林
相关人物
罗维纳
相关人物
张华符
相关人物
郑佛先
相关人物
张以清
相关人物
张箕阶
相关人物
雷音士
相关人物
方维廉
相关人物
章嘉礼
相关人物
贾玉名
相关人物
邦芝彦
相关人物
森乐边
相关人物
道亚伯
相关人物
唐多马
相关人物
巴其仆
相关人物
吴尔乐
相关人物
魏理信
相关人物
刘福生
相关人物
王恒太
相关人物
王锡昌
相关人物
王锡福
相关人物
金文楼
相关人物
夏传德
相关人物
王兴远
相关人物
张济川
相关人物
相敬思
相关人物
杨汝霖
相关人物
孙瞻遥
相关人物
敬奠瀛
相关人物
张汉三
相关人物
张子九
相关人物
刘复生
相关人物
临沂文献委员会
相关机构
临沂市
相关地名
烟台市
相关地名
威海卫
相关地名
青岛市
相关地名
沂水县
相关地名
日照市
相关地名
莒州
相关地名
苍山县
相关地名
泰安马庄
相关地名
寇家屯
相关地名
范家村
相关地名
临沂地区长老会
相关专题
远东宣教会
相关专题
灵恩会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