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胜从雇工到总兵身世述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349
颗粒名称: 王得胜从雇工到总兵身世述略
分类号: K825.2
页数: 9
页码: 409-417
摘要: 清道光年间,广大农民不满清廷统治,迭起造反。为维护封建政权,清政府指令各地绿营兵扩军,充实军力,以镇压农民起义军。咸丰年间,朱樊村贫民王绪岳为生活所迫,两次入伍官军。改名王得胜,取字捷三。其后,他参加了镇压太平军的多次战役和“平幅”、“灭捻”诸战,因战功累迁受赏。光绪九年,他出任江西南赣镇总兵,官居正二品。从而使他成为当年朝野知名、声扬苏北鲁南的显赫人物。
关键词: 王得胜 总兵 身世述略

内容

清道光年间,广大农民不满清廷统治,迭起造反。为维护封建政权,清政府指令各地绿营兵扩军,充实军力,以镇压农民起义军。咸丰年间,朱樊村贫民王绪岳为生活所迫,两次入伍官军。改名王得胜,取字捷三。其后,他参加了镇压太平军的多次战役和“平幅”、“灭捻”诸战,因战功累迁受赏。光绪九年,他出任江西南赣镇总兵,官居正二品。从而使他成为当年朝野知名、声扬苏北鲁南的显赫人物。
  出身寒微饱受炎凉
  王得胜,道光五年出生在兰山县(今临沭县)朱樊村一户贫寒之家,出生前丧父,母亲怀着他雇给卢沟子村一卢姓地主为奴仆。他出生后,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饱尝饥寒之苦。6岁时,给东家放牛。10岁时,母亲因雇工难以维持生计而回家。又因王姓家族间不和,身世孤寒的他多受欺侮。为了学护身的本领,他虽忍饥挨饿,却热心在本村武馆从师学艺。20岁丧母,他含悲外出,在井店子村自开武馆传艺。但因学武的多是穷苦子弟,拿不出多少学资,他挣不到钱,2年后不得不外出流浪谋生。
  23岁,他手里略有积蓄,娶日晒村傅氏女为妻。婚后第二年,因生活日趋拮据而去黄县投军。行前东拼西凑,弄到22吊铜钱,买了一匹瘦马当坐骑。怕盘缠不够,连女儿帽带里的4文铜钱也取出使用。一天,借宿一护林人家,因所带干粮已尽,自己饿着肚皮坐在锅屋里歇息。主人同情他,吃晚饭时硬拉他喝了几碗高粱粥,才使他勉强熬过了一宵。
  王得胜在黄县当兵,一晃两年,衣袋里却空荡无存;而那些喝兵血、敲竹杠的军官们则吃喝嫖赌,挥霍无度。于是,他决计以探望妻子病情为名请假回家,另找门路。当官的念他平日操练刻苦,不但准了他两个月假,而且允许他骑军马回家。
  他回到家一看,家境较前更艰难,妻子又卧病在床。穷愁无奈,他卖了军马给妻子治病。为逃避惩罚,他给兵营写信,谎称军马病死,请求寄钱来给他买马回去。但兵营不久就回信,说已将他销了号(即开除军籍)。与此同时,本村一些幸灾乐祸的人却扬言要告他“私卖军马”之罪。傅氏愁闷过度,病情恶化而死,使他人财两空,几乎陷入绝境。
  祸出意外带罪立功
  前妻死后2年,王得胜续娶后石门头村杨氏。不到一年,穷困又迫使他呆不下去了。听说自己少年雇工时的东家、海州守备秦怀扬招兵,他便前去报名。秦怀扬见到他十分高兴。并将其原名王绪岳改为王得胜,取字捷三。以激励他“尽忠报国”。
  王得胜身强力壮,会武术,在海州兵营里很受赏识,一年后便升为正目之职。
  正当他兵营生涯顺利的时候,却出了件麻烦事:这年他回家探亲,一天,带随行人员到欢墩埠镇赶集,碰见本村的王兴礼卖萝卜,被当地市霸孟传昂攪了秤杆,踢翻了筐,并拳脚相加。王得胜路见不平,喝令随行兵丁揪打孟传昂。孟见势不妙,撒腿就跑。兵丁穷追不舍。当孟传昂逃进一家杂货店大门里时,被王得胜的族侄王兴第用竹竿捅进后肋,当即丧命。因为出了这个人命案子,王得胜险乎被上峄治罪。但秦怀扬爱其刚直,便以“失手误伤”为由保了他,让他带罪立功。从此王得胜对秦深为感激,凡秦差遣无不刻心尽职,圆满复命。《临沂县志》为他立传时,说他“咸丰初,从海州守备秦怀扬剿抚土匪有功”。
  投效“江南”转战淮海
  咸丰六年(1856),王得胜由秦怀扬举荐,投效清军江南大营。
  在江南大营与太平军激战的两年中,王得胜多次立功受奖。他在自己的功德碑文中也详细陈述:“由行伍于咸丰六年投效江南大营,历在六合、龙江、浦口等处剿灭贼垒,蒙赏给六品功牌。八年二月,攻克江浦县城出力,蒙钦差大臣德奏保,六月奉上谕:六品军功王得胜著赏戴蓝翎,钦此。七月,蒙给予外委牌札。”其中所言“贼”者,实为太平军也。
  王得胜在江南大营因功升官,消息也传回故乡海州、赣榆一带。这期间,和太平军几乎同时起义的北方捻军也强大起来。为了对付捻军,清廷要求各地州县自办团练,训练地方武装以自保。据此,海州的官绅商民便联名上书至江南大营,请求放王得胜回海州兼办团练。据“民意''所请,上司委派他回海州府赣榆县,以官身办理团练事务。咸丰十年初,捻军攻击两淮平原,清帮办团练大臣袁甲三以钦差大臣名义,驰文海州,调王得胜赴临淮关参战。不久,清军从捻军手中夺回了临淮关、凤阳,捻军败走。战斗中,王得胜又立新功。报朝廷后,“蒙赏五品顶戴”。
  同年秋,一支捻军突然奔袭赣榆县城青口镇。王得胜时在海州,率领亲近兵丁39人,星夜飞骑驰援赣榆县城。入城后,他立即组织指挥军民协同守城。这是一场血战:捻军强攻,城内死守。《临沂县志》描述:“捻匪猝至,环攻九昼夜,城垣倾圮,城内绝粮。得胜以牛车土囊补塞缺处,煮箧笥败皮与军士分啖,卒保危城。”
  赣榆守城战役以后,经漕督部堂王梦龄奏保,咸丰皇帝于十一年3月谕示:“蓝翎外委王得胜著以千总,留于漕河两标尽先拔补,并赏换花翎。”三个月后,王得胜被“檄委署理赣榆县城守讯千总弁缺。”
  累建“军功”屡受褒奖
  同治元年海州府城受土匪袭击,他带150名士兵前去助剿,靠埋伏战出奇制胜。接着,他奉调参加“平幅”之战。
  幅军是以运河上船夫为主组成的农民起义军。咸丰十一年,捻军进入山东境内时,幅军首领刘双印、刘平化于峄县,孙化祥、孙化清于费县先后举事,迎助捻军。“捻幅”合流,使千里运河沿岸“起火”,苏鲁豫皖各省震动。清漕督部堂吴棠忙向朝廷飞报“匪情”,并调总兵陈国瑞出兵征讨。陈奉命当即由徐淮率师北进鲁南,扑向卞庄、兰陵一线幅军集结地带。
  参加“平幅”之战,王得胜是清兵理想的向导。因为他是沂州人,比别人熟悉鲁南地理情况,于是,陈国瑞决定利用他率先攻坚。
  同治二年二月,官兵对幅军发起总攻。王得胜率领士卒首先攻克幅军防地长城村。接着又力破仲村,抓获了幅军首领之一孙化祥,幅军主帅刘双印于乱军中突围。
  击溃幅军主力后,是年古历六月,官军向山东省邹县境内凤凰山中的农民起义军老营——白莲池山寨发起总攻。清史载:白莲教军首领宋继明“屡降屡叛,拥众两万余,恃险抗拒。”这一战,由清廷御前大臣僧格林沁指挥,陈国瑞和郭宝昌两支清兵合力相攻。此时山寨里各路农民起义军首领群集,除宋继明外,还有长枪会军首领李成、张守义,幅军首领刘双印。这是一场恶战,清军投重兵而不惜代价,义军则抱定破釜沉舟、与山寨共存亡的决心,拼死抗争。
  清史对白莲池之战有详尽的描述:“守义弃城遁入凤凰山白莲池寨,与李成、宋继明、刘双印合,众二万余,负隅抗拒。舒通额攻其北,夺西寨门、枣园诸隘,总兵陈国瑞由东南登山,纵火焚之,继明自杀,余贼奔溃,舒通额覆诸山下,俘斩数千……”
  在激烈的山寨争夺战中,王得胜表现超常。《临沂县志》说他“随国瑞进攻白莲池教匪老巢,先登中矛,血溢肠出,裹创复进,获匪首刘双印。”他本人在功德碑文中也自称:“首先攻破贼围,毙贼无数,肋受矛伤。”
  早在打白莲池山寨之前,同治二年三月,漕督部堂吴棠曾因王得胜在淮海地区“剿匪出力”,向朝廷奏保,使他得到“著以守备补用,并赏加都司衔”的提升。仅时隔两个月,他打白莲池又立奇功,所以僧格林沁也看中了他,并为之据功保奏。于是,“上谕:王得胜著免升都司,以游击仍留漕河两标尽先补用。”到了次年三月,上司便委派他带得胜营勇队驻防清江、桃园等地,保护两淮漕运。
  同治五年十月,吴棠因王得胜在其防区内“积年防剿出力”,于地方“匪情”肃清案内奏保他。王得胜升了将级军官:“上谕:王得胜著以参将尽先补用,并赏加副将衔
  同治六年,曾国藩调集重兵向东捻军展开“围剿”。他对捻军“重迎剿,不重尾追”,致使捻军经常吃亏,因而日渐处于劣势。清史对曾“剿灭”东捻军的过程这样写:“东捻由河南窜登、莱、青,李鸿章、刘长佑建议合四省兵力堵运河。贼复引而西,越胶、莱、河南入海州。官军阵斩任柱,赖汶洸走死扬州。”而在扬州城东手俘赖汶洸的就是王得胜。
  王得胜“擒赖”有功,同治七年,钦差大臣、湖广爵督部堂李鸿章和漕督部堂张之万会奏,结果是“上谕:王得胜著免升副将,以总兵记名简放'',并赏给“志勇巴图鲁”名号。
  东捻军被击溃后不久,王得胜又奉调带领得胜营去河南,参加围剿西捻军之战。获胜后,王得胜又被升迁,“上谕:王得胜著以提督记名简放这是同治八年二月间的事。上距“以总兵记名简放”仅半年多时间。同年七月,两江总督部堂马新贻委任他“署理海州营参将印务”。
  官封总兵出任江西
  王得胜自咸丰六年投效江南大营,至同治十三年,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历时19个春秋,官职越升越高。光绪元年正月,王得胜奉命在海州主办营务处,兼带得胜营勇队海州营练兵。十二月奉两江总督沈葆桢密令,捉获“盗首”李宝德。被记大功一次。
  光绪二年正月,沈葆桢面试其胸中韬略。由于他准备充分,顺利“过关”。王在本人功德碑中自称:“蒙两江总督部堂沈出具考语,不动声色,胆力绝伦”。是年六月,王得胜又“获结幅起事匪首赵庆安、张飞豹、郭佃扬''。再由沈葆桢奏保,十二月“给予带加三级”,并“奉旨著照所请该部知道”,光绪四年正月,沈葆桢委派王得胜到淮北统带缉私炮船,兼带陆上兵营,集水陆指挥兵权于一身,通力缉私。
  光绪六年二月,新任两江总督部堂吴元炳也对王得胜进行了面试,并给予总结性的奏保。正如他在功德碑中所述:“蒙两江总督部堂吴出具考语、缉捕勤能、屡获枭匪,奏保堪胜专阃之任等因”,光绪九年正月,王得胜被补授江西南赣镇总兵。消息传开,徐淮轰动。同僚们认为王得胜出身寒微能坐镇江西,实在是官场破格之举。
  王得胜在江西任总兵期间为政清廉。任职两年即托病辞官。他从光绪九年七月到南赣镇接任理事,至光绪十一年七月“奏请开缺”,九月“奉旨允准”,“交印回籍”。据朱樊村老人王子侠口述:当年随任的人眼见,“老军门”卸任离江西时,当地官绅商民夹道相送。有的在路边饯行,酒桌上放着镜子和清水,取“明如镜清如水”之意颂扬他的官风。
  挂名河州托病归里
  王得胜离任后,以养病为名暂居家中。光绪十五年三月,因两淮地方多乱,漕运不畅,两江爵督曾国荃又起用王得胜,派他去故地淮安,再次统领淮北缉私营兼漕标营务处,指挥水陆两路缉私兵勇,以维护漕运秩序,兼管地方治安。
  光绪十六年,马陵山一带有几个土匪头子聚众作乱,王得胜得知后迅速采取行动,抓获肇事骨干分子30多人,“盗风随戢”。
  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倭寇扰及山东,窥伺沿海口岸”。光绪二十一年,两江总督部堂张之洞指令王得胜招募“海胜军”8个营,驻防海州、青口一带,把守海疆。但半年后上峄又把“海胜军”遣散。此事引起王得胜内心对朝廷的不满。
  光绪二十二年,经张之洞保奏,兵部核准,皇帝下旨,著他补授陕西省河州镇总兵之职。王得胜此时因有厌官情绪,又听说一次升官,上上下下需几万两银子疏通,无奈再次托病辞官。他在自我功德碑文中写道:“九月因旧病猝发,即禀患病,未能就官,请开缺。奉旨允准,并交卸淮北缉私得胜水陆营事务,回籍调理。”
  辞官解甲晚年斯文
  王得胜一病卸两职,告老还家,从此弃武挂甲,以养身舒性。《临沂县志》记述,王得胜晩年生活主要内容是:“乡居教子,与文人学士相交游”。为了能和乡朋里友有共同语言,他拿出大部分时间练书法。他的字被公认写得好的是“虎”和"寿这两个字都是一笔而就,笔锋柔中有刚。此外,他晚年还特别喜欢玩鸟养鱼、栽花拈草。早在为官期间,他已命人建了个花园。园内广植奇花异木,造有假山;游廊画阁、玉栏青阶,皆精工设计,良匠雕琢,不亚苏杭园林风光,有“江北第一园”之称。这时,他家中儿孙满堂,奴婢成行。加之人情往来甚多,官家礼制不可裁,凡衣食起居皆有常例。所以王家大院成了当时远近知名的高门大户。
  为了维持这车水马龙的“大家门面”,王得胜晚年的精神面貌也有很大改变。他常劝诫子孙以“中正勤俭为居官治家之本”,防止奢侈浪费。但对有益于乡里的事,如修桥、补路、帮喜助丧诸事,他皆乐意出资。《临沂县志》说他“凡公益善举,不惜巨金。”再者,王得胜常念自己身世寒微,虽居官而不自傲。他经常外出到田野,和乡亲攀谈话旧。一次见到一位乡民站在耙上耙地,用鞭抽打老牛,使他忆起当年雇工生活,便上前劝阻,说:“当年我拉过耙。耙上要是站了人,就沉得拉不动,你何苦打牛?”——从此,乡民们耙地不站耙上,并把这事做为谈话资料。
  光绪三十四年,84岁的王得胜在家病故。清廷为表彰他生前的战功,同意两江总督端方代表地方的请求,准予在海州为他专建祠堂,将其列入祭典。宣统元年,经地方表请,又将他的功绩编述入册,存入国史馆;并将他的名字附入僧格林沁祠堂,以供后世凭吊;清廷还对王得胜的父亲王年、母亲袁氏进行了追封; 将他的元配妻子傅氏诰赠为一品夫人,继配杨氏诰封为一品夫人,他本人诰授为“建威将军”。

知识出处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临沂文史集粹第二册》收入临沂历史沿革、临沂古地名考略、费城、郯城旧时婚丧习俗、沂南乡风民俗漫话、幅军军师刘淑愈事略、僧格林沁与临沂僧王庙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时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得胜
相关人物
袁甲三
相关人物
孙化祥
相关人物
孙化清
相关人物
宋继明
相关人物
李成
相关人物
张守义
相关人物
王得胜
相关人物
吴元炳
相关人物
峄县
相关地名
兰山县朱樊村
相关地名
兰山县朱樊村
相关地名
临淮关镇
相关地名
凤阳县
相关地名
山东省邹县
相关地名
海州区
相关地名
青口镇
相关地名
江西南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