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职业技术教育是在贯彻落实《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中等教育绪构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加速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问题的报告〉》鲁发〔1982〕40号文件后发展起来的。1982年9月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加速发展农业技术教育,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县委县府非常重视,经研究决定将黄山中学改为职址中学,开始为沂水县农技中学,设农学专业,校长吉秀章(兼),副校长徐永祥主持日常校务工作。翌年,县政府又根据教育局提议,报省批准,将一中分校改为王庄林业技术中学,校长尹启桢主持工作。随后又将四十里中学改为畜牧兽医技术中学,校长魏延苓主持工作。
沂水县职业教育从先到有发展迅速,县教育局于1987年成立职业技术教育股,具体负责我县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措施、统筹调整专业设置。协调全县各行业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工作,举办各种培训班,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据统计,全县开设各类培训班146次,共培训学员2万多人。为了加强对各职业学校的业务管理和教学指导,沂水县教育局职教股于1988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对各职业学校的教学研究作深入调查,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建立教研活动中心,加强对专业课的教学指导,统一组织教研活动,举办各类师资培训班,开展各专业的学生技能比赛,提高教师、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1981年张志功任职教室股长,1988年任职教教研室主任。1992年由魏代祥任职教室主任。编制3人,其余2名为教研员。
1986年我县职业技术学校经省政府审查批准,黄山农业技术学校改为沂水县第一职业技术高级中学,王庄林业技术学校改为第二职业技术高级中学,四十里畜牧兽医技术学校改为第三职业技术高级中学。沂水县第二职业技术高级中学,由于学校的校址是原电讯二厂的厂房,大部分建在山坡上,学校布局不合理,校舍陈旧老化,缺乏实验实习基地,交通不便,生源不足,专业单一,学校招生办学非常困难,1990年县府决定将第二职业高中撤消,教职工合并到第一职业高中,校舍交王庄乡。1994年,为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县府研究决定将崔家峪、马站、高桥、姚店子四处普通高中改为职业学校,各校每年招收2个职业初中班,学制四年。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按每学年1/3的时间授课,让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就学会一技之长,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
沂水县职业中专概况沥水具职业中专其学校原址座落在沂水县黄山铺乡狄家庄子村前的龙山东坡。前身是黄山铺中学,建于1977年,占地面积44.5亩,校舍全为平房,校院内高低不平,条件简陋。1982年改为沂水县农技中学,1984年改名为沂水县第ー农技中学,1986年又更名为沂水县第ー职业高中,1992年晋升为沂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1992年初全县城镇中学校舍改造,县委、县府很重视职业教育,对第ー职业高中多次实地考察后,决定将本校搬迁。1992年春在龙家圈乡公家疃村后建新校,占地48亩,投资430万元,建教学楼ー幢,建筑面积为2591m2,可容纳18个班;办公实验楼一幢,建筑面积为3620m2,学生宿舍楼一幢,面积为1780㎡,学生餐厅一处,建筑面积为503㎡。新校舍当年強ェ,当年建成。10月初撇迁。至此,学校共有两处校舍,即校本部及西分校。1995年春,在县委、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275万元,新建了三夫工程:一是扩建四层学生宿舍楼,建筑面积为846m2,二是新建40个单元的教工宿舍楼一幢,建筑面积为3083m2,三是校院向西征地30亩,作为扩建的标准化操场。到目前为止,校本部占地78亩,各种用房建筑面积为14232m%西分校占地44.5亩,建筑面积3739m2。两处合计占地122.5亩,总建筑面积为17971㎡。专业设置和在校学生由原来的4个专业150人扩展到10个专业29个班级1250人,教职工由原来的55人增加到120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24人。教学仪器设备价值由不足万元增加列100多万元,固定资产由原来的336万元增加到660万元。学校建起了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财会模拟室、绘图室、机械实习实验室、电子实验室、服装实习车间、农机电实习车间等一系列专业技能训练设施。同时,还开办了建筑涂料,食用菌等校办企业项目。
为焙养造就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中级实用型技术人才,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建立多位一体的办学体制。
首先确立了培养既有基本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德才兼备、受社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其次,打破了以往僵化呆板的办学形式,实行开门办学“大搞联合办学,拓宽了办学渠道。近几年来,他们先后和省林校、青岛工艺美校、临沂商校、临沂农校、临沂财校等,建立了塔固的联合办学关系,还和上海、天津、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临沂等地的公司厂家建立了牢固的育人用人协作关系。第三,他们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市场的行情为依据,以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办学效益为目的,在深入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 “先落熱毕业安置渠道再招生”,“先搞人才需求调查预测再招生”,“首先满足当地人才需求,同时积极向外辐射”的招生就业安置的指导思想,并采取措施,下大力气,使其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招生安置体制。从而拓宽了生源与安置渠道,扩大了生存空间,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另外,学校以当哋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人才劳务市场的需求为根本侬据,设置调整专业,长通规划和短期计划相结合,努力做到选准一个专业,培养一批技术过硬人才,推动一项产业发展。如:学校针对林果蚕桑发展迅速,而一线技术人员匮乏的实际,经过认真研究,及时开设了林果、桑蚕专业,缓解了林果、桑蚕生产一找技术力量不足的矛盾。
二、理顺内部管理体制。
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实行校长负责制,形成了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贵,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监督保证作用,教职工以教代会形式积极参与民主管理格局,理顺了党政关系,摆正了各自的位置,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出现了上下一致,团结奋进的局面,保证了学校工作全面、深入、礼实地开展。
三、疏通了适合教育特点的教学运行机制。
学校以“加强管理,保证质量,提高效益”为主题,突出职教特点,积极推行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性教学和技能培养,朵化教学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形成了“敬业守则,体制创新、求是求实、重能尚绩”的良好教风。在教学上,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视教学质量为学校的生命线,不斷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研活动和教学指导,奖优罚劣;突出职教特点,重视实践性教学,强化技能训练,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现场实习教学。认真组织各类技能比赛活动,如:机电专业的机械制图比赛,焊接工艺比赛,财会专业的珠算比赛,服装专业的设计与加工比赛,美术专业的画展比赛等,极大地促进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激发了学生学习技术,掌握一技之长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4年机电专业获得全市职教生绘图比赛第一名。果林班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32篇,他们运用学到的技术连续给沂水东皋公园修剪果树。桑蚕班为两个乡镇,18个村育桑苗,育蚕种、烘蚕苗,受到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一致好评。
在教学研究上,该校变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紧紧围绕如何以多元化教学手段为社会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建设人才而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初,教导处统一拟定总体教研课题,各教研组,各学科根据具体情况,围绕总课题拟定小组和个人的研究专题。为使教研活动切实取得成效,他们一方面组织部分理论水平较高,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对总体研究专题进行深入探讨;另一方而,对小组和个人研究专题进行检查指导,期末收缴评比,使教学研究形成了教师群体合力攻关的态势,保证了教学研究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近两年来,按照市教委职教教研室的安排,开展了教师教学达标活动,举行大型公开课、观摩课30余次,有9人被确认为县级骨干教师,有3人获市优质课一、二等奖。写出教学论文200多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了23篇,有10多篇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该校把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群体素质作为ー项根本性的工作来抓。近两年,学校为适应发展的需要,从院校毕业生或从其他学校的教师中调配专业对口的优秀人才40多名到该校任教。同时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加强业务进修,努力实现学历达标,目前,全校教师中,参加本科函授的28人,专科函授的18人,参加高等自学考试的10人,参加专业培训的8人,占学校应参加人数的100%。学校还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出发,组织教师加强“六功”(书法、教学语言、备课、组织教学、实际动手示范、教研)训练,以严格的标准,对每项训练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经常检查督导,保证按期取得实效。这些措施,提高了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促进了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教师队伍的管理上,学校制定了《教师岗位量化考评细则》,对教师的师德、任务、职责、目标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进行严格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奖惩挂钩,起到了褒奖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全面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四、创建学生管理的一流成绩。
首先,狠抓了学生队伍的建设。设立学生处并精心配备学生管理干部和工作人员及班主任,形成了在校长和党支部领导下,学生处专门抓,团委、学生会、保卫科配合抓,班主任具体抓,任课教师、班委、团支部协助抓的学生管理基本格局。学校经常组织学生管理人员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帮助总结管理经验,指导他们经常深入实际,调査研究,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偏差。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探讨分析,使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大胆放手让学生管理人员独立开展工作,让他们有职、有责、有权、大胆处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积极主动地出主意、想办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其次,狠抓了建章立制,以制度化促系统化、规范化。在学校的领导下,由学生处具体制定实施了《班级量化管理细则》,《班主任工作量化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统一标准尺度,全面系统地展开。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管理上,使班级量化分与班级、学生、班主任评优奖惩挂钩。全方位、高标准、严要求管理,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优化了育人环境,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深入扎实,常抓不懈。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因此必须深入扎实,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实际成效。在总体要求上,突出一个“严”字,在思想教育上,注重一个“导”字;在具体工作中,强调一个“细”字,在方式方法上;讲究一个“活”字。
总之,在学生管理中,学校以“军营式的管理”为手段,以“部队式的作风”为目标,在培养学生“文明守纪、勤奋好学、求能求长、竞争进取”的精神风貌上狠下功夫,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1994年市教委在该校召开了学生管理现场会。平常来该校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五、提高校园校产管理的质量为了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加强了校园管理和建设,形成“和谐、自然、整洁、美观”的校园风格,为师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和愉悦身心的氛围。在校产管理上,加强领导,建立了校舍设施管理网络,选派专人对校产进行认真地排查、造册、登记、做到一物一卡,归类存档,实现了校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1995年在市校产管理档案设施验收中被评为优秀。
六、令人瞩目的办学效益沂水县职业中专不斷深化办学体制、教学体制、招生体制的改革,强化了学校管理,实现了以管理促质量,以质量促安置,以安置促招生,以招生促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效益。
到1995年为止,这所学校已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3266人,他们用在学校学得的知识、技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劳动,建功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自己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例如,家电专业毕业生开设的个体维修部遍及全县,规模大、信誉高的就有30多家。
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的素质适应了时代和社会需要。不仅在本县站稳了脚跟,而且也很受外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生在外地同样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做出了贡献。例如,1993年,临沂罗德玛钢公司录用的28名机电专业的学生,现在大部分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泉庄乡前里村的宋宝华已提升为厂长助理;下古村乡上峪村的李贵祥已提升为销售科科长。这些毕业生以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专业技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对本单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受到公司领导的信任和好评。该公司为他们办理了农转非。青岛4808造船厂,1994年录用机电专业的学生62名,1995年录用47名,除了每人每月700元工资外,厂方还给每人投资一万元,作为科技试验费用,使他们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技能继续提高。现在该厂和学校建立了长期固定的友好协作关系,保证每年安置毕业生不少于50名。
生源的扩大,质量的提高,安置渠道的拓宽,不仅大大提高了办学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该校从1992年以来,利用办学的经济收入,投资380多万元,增加教学班16个,建起教职工宿舍楼一座,新建平房10间,翻新平房34间,征地30亩,开辟实习果园10亩,栽果树500余棵,硬化维修道路500平方米,购置了微机、机电配盘等大批教学仪器设备,改造了大量的生活设施,使该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更大的改善,从而又促进了学校规模和效益的发展和提髙。
沂水职业中专的办学成绩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赞誉,办学经验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在全市职教经验交流会上多次作了典型发言。并引起了职教同行的兴趣,许多兄弟学校(本县的、外县的)领导和教师,来校参观学习。学校1995年顺利通过“省级重点职业中专”验收,并被评为 “省级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现在,校长张焕义又会同党支部一班人,提出“创五个一流、实现一个名符其实”的战咯目标。(“创五个一流”,是创一流的教学质量、二流的学生管理、一流的校容校貌、一流的校产管理、一流的办学效益;“实现一个名符其实”,是使该校成为名符其实的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带领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奋力开拓,勇于拼搏,稳步向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