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黑碗人的金钥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065
颗粒名称:
黑碗人的金钥匙
分类号:
G725.2
页数:
3
页码:
36-38
摘要:
崔家峪镇有一个名叫黑碗的小山村,全村150户人家,横七竖八地挂在山梁上,掖在山谷里,四周崇山峻岭、羊肠小道通天。旧社会,黑碗人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
关键词:
成人教育
崔家峪镇
内容
崔家峪镇有一个名叫黑碗的小山村,全村150户人家,横七竖八地挂在山梁上,掖在山谷里,四周崇山峻岭、羊肠小道通天。旧社会,黑碗人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过年了,没有人会写字,门上贴些红纸,掏一块木炭,随便画上符号,就算对联。有些讲究的人出山找人写好对联, 回家把“一家之主”贴在猪圈上,“六畜兴旺”贴在灶王上, 至于出门办事被人坑蒙拐骗,更是常有的事。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来到了黑碗村,人们才知道读书识字还有那么大的神通——蹲在深山里,也知天下事。从此,黑碗入象是一下子寻到了一把开启山门、启开心扉的钥匙,对读书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新中国成立后,黑碗人就请先生进山了,办起了自己的小学堂。之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几经改建、扩建。
1990年冬,村子里改选了党支部,新上任的一班人第一个办公会是在学校召开的,他们看到那些石墙红瓦的校舍,虽然还能用,但是与村民们的砖瓦房相比就有点逊色了。大家就如何建好学校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咱这不足500人的小村子,开凿了二公里路,架了五座桥, 通了电,吃上了自来水,这些年光是兴办这些集体福利事业就花去了17万元钱,平均每人350多元。要是再建学校,实在是有心无力了,但更多的人却说,咱黑碗人之所以有今天,除了党的政策好井,有文化懂科学是一个重要因素,兴建学校不能打折扣。经过热烈的讨论,兴建高标准校舍的决议形成了。山里人讲究地灵人杰。几经勘测,找出了全村一块最平坦的地方作为校址,派出内行人到全县最好的小学去考察,集众家之长于一体,五易图纸,才算定下了方案。
建校最缺乏的是资金。党支部成员首先提出“没有钱大家凑”,他们声明除不要一年的补贴外,另外每人再捐50元。72岁的老党员、残废军人张宝吉过着鳏孤生活,体弱多病。听说要建学校,不顾生活的窘迫,捐上了5元钱。他为此还过意不去,主动承揽了看管建筑材料的任务。村
民们在党员、干部感召下,有钱的出钱,没钱的献物,全村老少齐上阵,仅用40天的功夫,一座崭新的山村小学拔地而起,共建前出厦校舍12间,其它室内外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投资将近8万元,成为沅水县一座标准较高,设备较全的村级小学,为全县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带了一个好头。
要说黑碗最突出的一点还是尊敬老师。早先教师教学吃轮饭,每家没等老师轮进来,早就准备好了最好吃的东西,拿着当贵客伺候。后来,教师进村都是立灶自饮了,热心的山民们还是柴米油盐常供,逢年过节宴请,把老师们感动得披肝沥胆而尚自惭成绩微薄。
由于这样,黑碗村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到1982年,全村就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少年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据调查,黑碗村现有初中生87人,高中生27人,中专生14人,大专生5人。占青壮年总数的83%。其中有一人被国家派往美国留学,已攻读完农学博士专业。黑碗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
黑碗人热心办教育,靠着科学文化知识这把金钥匙, 把个黑碗的山山水水打扮得花枝招展——山顶松槐戴帽,半坡果树缠腰,山下庄稼葱茂,院内畜禽喧闹,一派繁荣兴旺景象。
事迹传出了山外,前来参观学习者无不为他们的这种精神所感动。沂水县委、县府授予该村“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并号召全县人民向黑碗人学习。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
本书用比较翔实的资料,对沂水教育状况作了轮廓性的描述,读后可使人能循着沂水教育发展的轨迹,去领略“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真谛。
阅读
相关地名
崔家峪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