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言录注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苍山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998
颗粒名称: 荀子名言录注释
分类号: I276.7
页数: 8
页码: 133-140
摘要: “实践是检脸真理的唯一标准。”广泛深入学习理论,不断考察实践,思想认识才能正确,行为才会不犯错误,这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关键词: 荀子 名言录注释

内容

(一)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注释:①已:终止,停止。
  ②.青:靛(dian)青。
  ③取:提取,提炼。
  ④蓝:草名,蓼(liao)蓝,其叶可以做蓝色染
  译文:学习是永无止境的。靛青是从蓼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它比蓼蓝颜色更深。
  说明:论述了学无止境,后来居上的发展观。
  (二)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注释①博学:广泛地学习。
  ②参省:检验、考察。
  ③乎,借为“于"。
  ④知:同“智”,读智。
  译文:广泛地进行学习,并且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就会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而行为就没有什么过错了。
  说明:“实践是检脸真理的唯一标准。”广泛深入学习理论,不断考察实践,思想认识才能正确,行为才会不犯错误,这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劝学》)
  注释;①化:融会贯通。②道;道理。
  译文:相信神不如弄通道理,追求神赐福不如努力去避免灾祸。
  说明: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注释:
  ①尝:曾经。②须臾:一会儿。
  译文:我曾经整天地苦思冥想,倒不如学习一会儿的收获大。
  说明: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注释:①跂(qi气):蹺着脚。②博:广。
  译文:我曾经在平地上跷着脚往远处看,但不如登高看得广阔。
  说明:站得高看得远。只有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才能看到知识的海洋。
  (六)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
  中正也。(《劝学》)
  注释:①游:外出游学。②就:结交。③中正:正道。译文:君予居住一定要选择地点,外出游学要结交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才可能防止邪恶的东西侵袭而走上正道。
  说明:指出社会人际环境对人的思想有重大影响。
  (七)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注释:①善:好事。②神明:指人的思想、精神。③圣心;圣人的思想。
  译文;不断地做好事就能养成一个人的好品德,而达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
  说明;赞美“积善”的高贵品德。
  (八)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注释:跬(kui傀)步:半步。
  译文:所以,不从半步走起,就不可能达到千里远的地方;不从涓涓细流汇聚,就无法形成江海。
  (九)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注释:①锲:刻。②舍;同“捨"。③镂:雕刻。
  译文: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连朽了的木头也弄不断;如果坚持不懈地刻下去,金石也可以刻穿。
  说明:要有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精神。(十)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惜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
  注释:①冥冥(ming明),惛惛(hun昏):原意都有昏暗的意思,这里指暗地里下的决心和努力。比喻埋头苦干。②昭昭:显著。③赫赫:巨大。
  译文:所以,不能刻苦钻研的人,就不会在学习上取得显著的成就,不能埋头苦干的人,便不会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绩。
  说明:埋头苦干,刻苦钻研是学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
  (十一)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劝学》)
  注释:①箸(zhu住):通“著”,铭记。②布:分布、贲注。③形:表现。④动静:人的行动。⑤端:读为“喘”微言。⑥蝡(如ju如),微动。⑦一:皆、都。
  译文;有学问的人的学习,进入耳里,记在心中,贯注全身,表现在行为举止上,哪怕是微小的言行,都可以成.为人们学习的准则。
  说明:学习必须铭记在心,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要学以致用。(十二)、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劝学》)
  注释:①真:真诚。②积力:不懈地努力。③入:深入。④乎:于。⑤没:通“殁”,死,逝世。
  译文:真诚不懈地努力,踏实持久地学习,就可以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
  说明:学习要踏实持久,活到老,学到老。
  (十三)、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劝学》)
  注释:①便:简便,省事。②其人:这里指良师益友。③经:通“径”,道路,途径。
  译文:学习的方法,没有比接近良师益友更简便的了, 学习的途径,没有比诚心请我良师益友收效更快的了。
  说明:向良师益友求教,是学习的重要方法。
  (十四)、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劝学》)
  注释:①全:全面。②粹:精粹。③美:完美。④诵数:按程序去读书。⑤贯:连贯。⑥通:贯通。⑦持养:培养。
  译文:有学问的人认为学习不全面不精粹就不能称为完美。所以,按照学习的程序去读书,并把它们前后连贯起来,认真思考所学到的东西,使之融会贯通,能按老师的榜样去身体力行,除掉对学习有害的东西,以便树立、培养有益于学习的东西。
  说明:指出学习要有好方法——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反复思考,用于实际,除糟取精,以丰富自己。
  (十五)、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修身》)
  注释:①非:非难、批评。②当(dang ):恰当、正确。
  ③(chan yu产鱼):奉承拍马。④耽,害。⑤隆:4崇。⑥致:最、极。
  畢文:能恰当批评我的,是我的老师,能正确肯定我的,是我的朋友,对我奉承拍马的,是害我的人。所以,君子尊崇他的老师,亲近他的朋友,而最厌恶害他的人。
  说明:正确区分故友,实为立身的根本。
  (十六)、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修身》)
  注释:①礼:礼义,亦可理解为道德规范。②生:生存。⑧成:成功。④宁:安宁。
  译文:为人如果不讲礼义就不能生存,做事如果不讲礼义就不会成功,治理国家如果不用礼义就得不到安宁。
  说明:指出礼义是为人处事、治国安邦的根本。(十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天论》)
  注释:①天:指自然界。②行:运行,变化。③常:常规,国定的次序。④应;适应,对待。⑤治:合理的措施。⑥乱:不合理的措施。⑦疆:同“强”。⑧本,指农业生产。⑨动时:活动适时。⑩修:当为“循”,遵循。11.不贰;专一。
  译文: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是有固定规律的,它不因为无的出现而存在,也不因为集的出现而消亡。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待它,便会吉祥;用不合理的措施对待它,便会出现灾难。加强农业生产,节约用度,“老天”也不能让人贫困;供养充足,活动适时,“老天”也不能让人生病,遵循自然规律,坚定不移,"老天”也不会给人灾祸。
  说明:表达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十八)、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大略》)
  注释:①器。器物。②用:用具。
  译文:善于说,久能身体力行,是国掌的宝贵人才。不善言,但能身体力行,应得到国家的器重。善于说,但不能身体力行,是普通人才。如果说得天花乱坠,却尽干坏事,那就是国家的妖孽了。治理国家的领导者要敬重宝贵人才,爱重实干家,善于发挥普通人才的作用,坚决除掉那些口是心非的害人虫。
  说明:治理国家的领导者要善于识别人才,依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很有借鉴意义。尤其重要的是尊重国宝铲除国妖。
  (十九)、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大略》)
  注释:①岁:时节。②无以:无从,没有办法。③是:正确。译文:不到寒冷的时节,便没有办法知道松柏凌冬傲霜的风骨;事情不到艰难的时候,便无从知道君子无日不在坚持正确的东西的难能可贵。
  说明:艰难的条件考验人,也造就人。
  (二十)、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博,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贼师南轻傅;贼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大略》)
  注释:①师,老师。傅:师傅。存:存在,这里指得以推行。②快:指放纵性情。
  译文:国家兴盛时,必定尊师重教。尊师重教,法制便将以推行。国家我败,必定轻视老师不注重教育。轻视老师不注重最育,有人便纵性放情。放纵性情,国家的法制便要败坏。
  说朋:将尊师重教同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指出教育对治国兴邦极端的重要性。

知识出处

苍山文史资料第八辑

《苍山文史资料第八辑》

苍山,这个既年轻而又古老的地方,历代操酿酒业者众多,而且世代延续。他们对苍山酒文化的形成并丰富发展,都曾起到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仅兰陵美酒不足以概苍山酒文化之全貌。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以荀卿这个历史人物为轴线,以苍山酒厂近年研制推出的“荀公酒”系列产品为背景,征集、编辑这期专辑。愿它能给广大读者对苍山酒业的了解有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并为衔接、补充苍山的酒文化史作些有益的努力。 据考证,苍山酒业史在2500年以上。唐代诗圣李白所赞颂的“兰陵美酒”,即产于苍山县的兰陵镇。战国时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卿,两度出任兰陵令达二十年之久。卸任后定居兰陵,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卒于兰陵,葬于兰陵。毕生著述被后人整理成《孙卿子》三十二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芳元
责任者
刘庭尧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荀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