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荀子的政治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苍山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993
颗粒名称: 简论荀子的政治思想
分类号: D092
页数: 12
页码: 90-101
摘要: 荀子提出了取人和用人两个方面。就是以礼为标准,通过各种手段去观察:“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之举错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与之安燕,而观其能无陷也。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还要长期试用:“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可以用贵爵重赏来招致,但不可以存私心:“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赏罚是调节用人的杠杆。
关键词: 荀子思想 政治思想

内容

荀子思想中,最具光辉的,无疑是哲学思想,但前人研究已多,无庸重复,今仅就其政治思想,作一初步的、概略的探讨。
  一、国君之作用与三类国君
  荀子没有谈到君主是怎样产生或依据什么原则产生的,从他的天道观来看,他显然不会主张君权神授。仿佛由于他处于各国均看国君,而这些国君之位是由祖上传来的时代,便接受了既成事实,不再有兴趣研究这些国君(战国之时,大国七,小国十余)据有此位是合法还是不合法这个问了,但是他却认为国君倘若不能得到庶人拥护,也就不能再作国君。他说:“马骇舆,则君子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人君)不安位……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又说:“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这种思想当然不是荀子的创建。《尚书•五子之歌》就说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也不算是君权民授,只能说是警告君必爱民。
  荀子把一个王国治乱的情况,分为三类,即王、霸和亡。他认为,选择哪一类,在于国君。《王霸》篇说:“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他心中王的标准是商汤和周武王。他说“汤以亳,武王以鄗,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候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霸的标准是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他说他们都“兵劲城固,敌国畏之,国一藄
  明,与国信之,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至于亡的一类,据他的说法,并非原来国カ弱小,被人吞并而亡。而是国君对内欺诈人民以求小利对外欺诈与国而求大利,臣下百姓也用欺诈对付国君。“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棊之而亡。”至于荀子的政治理想是哪一类的呢?有的书说他是“王霸并用,礼法双行。”其实不然。他的目标是王而不是霸,不过他所谓的王,已不是汤武时代的王,而是一个新的“天下为一”的王,这个王政治上有一套纲领和措施,不是抽象的王,但也绝不是只作到了“天下为一”而不修内政,无信无义,只立权谋的秦始皇那样的王。
  二、王国的政治纲领
  “贤能不待次而举,罴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敦而诛,中庸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则有昭穆。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故奸言奸说、奸事奸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待之,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安职则畜,不安职则弃。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才行反是者死无赦,夫是之谓天德。王者之政也。”这是《王制》开头一段。末ー句,“王者”二字上,王念孙为补了一个“是”字,那么,这一段作为王者的理想的施政纲领,就更明确无误了,本篇的后面还说,为君欲安,就该平政爱民,欲荣就应该隆礼敬士,欲立功名就应该尚贤使能。这三者,是君人之大节。又引孔子的话锐:“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前面所引的“王者”之政那一大段,谈到了举贤废不能,教民,化民,定分,属礼义,用刑赏,养五疾,兼覆庶民,可以包括这三大节。因此,荀子的政治思想,关于这一点,下面还有一个例证。
  如果拿《礼记•礼运》那一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王制》这一段话比较一下《礼运》篇多出来的只是“货恶其弃与此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么一层意思,其他大体相同。其实,荀子在《富国》篇中倒也谈了这个课题,而且谈得很透彻,他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藏富于民,余若丘山,这些足以包括 《礼运》那两句话的意思了。
  为了达到上述王政的目标,荀子提出了不少具体措施。下面,择其要,略以述之。
  三、为政的具体措施。
  分君道、用贤、赏罚、富国四个方面来谈。
  君道:包括两个要点,即君的榜样作用和为君主应抓的哪几件大事。《君道》:“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则水圆,盘方则水方。”又,“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怎样才能做到仪正、盘圆、源清呢,为君必须先正已,即所谓修身,他说:“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而修身,必须有个思想基础,就是爱民、利民,求民之亲爱自己。他认为民不亲不爱,就不能为己用,为己死;不能为己用、为己死,就不能兵劲城固,就会导致敌人来到,国危削灭亡。君主该抓哪几件大事呢?有四条:善生养人、善班治人、善显设人、善藩饰人。善生养人的办法是“省工贾、重农夫、禁盗贼、除奸邪。”善班治(辨别)人的办法要作到“天子三宫、诸侯一相,大夫擅官(专治自己的公务)士保职”都要“法度而公”,也就是说以是否法度而公这个标准来分辩所用的人是否可用。显设(奖励)人的原则是“论德而定次,量能而使官”。办法是“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藩饰(使之感到荣耀)人的办法是“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
  用贤:上一段已经涉及了一点用贤的内容。荀子特别重视用贤,多次谈到它的重要性。《君子》篇中说:“吴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国至于亡,倍道失贤也。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又说:“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成相》篇第一章说:“请成相,世之殃,愚阐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怅怅。”第五章说:“曷谓贤?明君臣,上能尊主爱下民,主诚听之,天下为一海内宾。”一直到第十三章,都引证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说明用贤国昌,不用贤国亡的道理。
  荀子还认为,一国的事务太多,国君不必也不可能样样亲自过问,国君的职能就是命相设官,由群臣各司其职“若夫论一相以兼率之,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宿道乡方指止于道,不迷失方向)而务,是夫人主之职也。”这样,君主“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垂衣裳,不下簟席之上,而海内之人,莫不愿得以为帝王。”所以,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他举例说,齐桓公连闺门之内都管理不好,但国政委之管仲,终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在《王制》篇中,有《序官》一章,详细谈了宰爵,司徒、司空、司马、大师等官各自的职责。
  怎样才能得贤才?荀子提出了取人和用人两个方面。就是以礼为标准,通过各种手段去观察:“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之举错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与之安燕,而观其能无陷也。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还要长期试用:“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可以用贵爵重赏来招致,但不可以存私心:“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赏罚是调节用人的杠杆,这一点,荀子也谈得很多。
  赏罚;荀子在批评墨子“非乐”、“节用”的学说时,明确地说:“赏不行,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贤者不可得而进也,不肖君不可得而退也,则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就不可能把有才能的人和没有才能的人都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若是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熬然,若烧若焦。”而那些先王圣人的做法却与墨子不同:“渐庆赏,严刑罚以戒其心,使天下生民之属皆知己之所愿欲之举在是于也,故其赏行,皆知己之所畏恐之举在是于也,故其罚威。”
  荀子不是单纯的使用赏罚,他要先进行教育,使人知道怎么做该赏,怎么做该罚,他称之为“教”。他还认为,赏罚都要得当,他称之为“类"。他说:“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俭而百姓不一(下民疑虑,风俗险诈,百姓不能齐心)”荀子总结了治国用贤和赏罚的关系。他说;“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折愿禁悍,而刑罚不过。百姓晓然皆知夫为善于家而取赏于朝也,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显也。.夫是之谓定论,是王者之论也。”
  富国:孟子论证,主仁政、萧公权以为,其仁政之中“养民之论,尤深切详明,为先秦所仅见。”。其实,荀子书中富国养民之术,较孟子尤其具体详尽,所论之精辟,有孟子所未臻之境。因本文非专论经济思想者,故只稍为述其概略。
  荀子以为富国必须先富民,民富就有条件、也有心思从事农业生产,田地肥、管理得好,能增产百倍。君主再按照规定征收田赋,农民节约消费,生产品就会和丘山一样多,这样,国君还怕什么不足,他把这些措施归纳为“节用裕民”。在政策上,他主张“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轻徭薄赋,无夺农时。”孟子一向也如此主张,但荀子在这里提出了减少商贾人数(另外一个地方他还提出了减少士大夫的人数),似乎认为商贾只消费,不能生产,不可没有但又不宜过多。他却并不否定流通的作用。《王制》篇中有一大段文字说明东海出产的紫纭、鱼盐、西海出产的皮革、文旄,南海出产的羽翮、齿革、曾青、丹干,北海出产的走犬吠马,中国都可以享用,水边的人有充足的木头,山上的人有充足的鱼,农夫可以用各种工艺品,工人商人又可以有充足的粮食吃。他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美百姓而安乐之”。他称这样变通制裁万物为“大神”。从这一段看,他十分重视商业流通。他那减少商贾的主张,也许是主张减少过多“坐食”不生产的人,没有考虑到与“大神”的理论相矛盾。但“大神”的理论是系统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下列一段话:“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岀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艮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一段话可以与荀子的理论:互相发明,而荀子早于司马迁约一百五十年,可见荀子经济思想的先进性。
  《天论》中,荀子提出了光辉的“戡天”思想,主张把天“物畜而制之”和“制天命而用之”。意思是把自然界当作“物”而控制起来。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驾驭它使它造福于人,这已是今天“改造自然”思想萌芽。战国末期,虽开始铁耕,但生产力低,对自然科学领域的认识还处于蒙昧时代。要求怎样具体的改造自然,是不现实的,但荀子也确实思考过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鱼鳖䲡鱣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百姓有余食也。污地、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实,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当然,战国末期,是刚进入封建社会之时,即使生产力较奴隶社会为高,产品也不会极大丰富,到不了“有余财”、“有余用”、“财货浑浑如泉源,汸汸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的地步,何况还有封建主的剥削,要求“富民”实在也是幻想。但是,荀子毕竟提出了一个理想的蓝图,而他这个蓝图,比孟子那个,要绚丽多彩得多了。
  荀子也意识到国君贪婪这个问题,他举出了三种“伤国”,即(1)大国之主也而好见小利;(2)其于声色、台榭、园囿也,愈厌而好新;(3)不好循正其所以有,啖啖(并吞之貌)常欲人之有。他指出,这样作,“社稷必危”。只是这种警告常常无效。其实,封建社会统治者的贪婪乃是顽症,只有农民起义才能给它当头一棒。而这一点,荀子是预料不到的。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有局限性的,这表现在:1.他认为人生而平等。同为性恶,同有欲望,同需要由教育节制这些欲望。但又主张人有贵贱等级,有的需礼治,有的需法制,后天又变成了不平等,亦即他那“维齐非齐”的学说,这是理论上的自相矛盾。2.他强调尊君,把一切寄托于君主身上。他主张的明分、用贤、立法、执法那些崇高的政治理想,都必须借助一个有识见有能力、公正无私的君主才能贯彻。倘若没有这样一个君主,就一切成空了。而中国古代,实在不易找这样一个君主。而且,他和后期法家一样,认为君主可以超然于一切法律之上,本身不受任何法的限制(他还主张“有治人无治法”),他在《正名》篇中主张君主定“名”之后,人民不许议论,不许怀疑。倘若君主是一个暴君,不但天下不臻于治,恐怕想纠正这种局面也无能为力了(孟子还主张,君主成了独夫,可以诛之,荀子则缺乏这方面的主张)。3.他反对世禄,讲尊贤便能,但对战国时朝秦暮楚的纵横家(这些人虽不贤但未尝不能)未加揭露,对那些坐食论道之士(例如稷下学宫之人,他自己也是一个)投有批判。在反映当代的进步思想中,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4.他的经济思想中,谈富民的办法较为抽象,所谓物资的极大丰富,也只是想象的产物。他即不如李克那样“尽地力”,提出具体的改进办法。虽不能轻视他提出的那些原则,但正因为不具体,无法通过实践加以验证,其指导意义也就得打折扣了。
  酣(han)饮酒尽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饮酒酣。”引申为沉酣畅快的形容。又特指睡眠甜适。苏轼《再用数珠韵赠湜老》诗:“东坡但酣睡,一夕一展转。”
  酗(Xu)沈迷于酒;酒醉行凶。《书•微子》:“我用沈酗于酒。”又《无逸》:“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 ”孔传:“以酒为凶谓之酗。”
  甜酒。《荀子•礼论》:“飨尚玄尊,而用酒、醴。”醇(chun)指酒质厚。张衡《东京赋》:“春醴惟醇。”《汉书.曹参传》:“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醑xǔ)美酒。庾信《灯赋》“中山醑清。"杨万里《小蓬莱酌酒》诗:“餐菊为粮露为醑。”
  釂(jiao)喝干杯中酒。《礼记.曲礼上》:“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郑玄注:“尽爵曰釂。”《汉书.郭解传》:“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

知识出处

苍山文史资料第八辑

《苍山文史资料第八辑》

苍山,这个既年轻而又古老的地方,历代操酿酒业者众多,而且世代延续。他们对苍山酒文化的形成并丰富发展,都曾起到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仅兰陵美酒不足以概苍山酒文化之全貌。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以荀卿这个历史人物为轴线,以苍山酒厂近年研制推出的“荀公酒”系列产品为背景,征集、编辑这期专辑。愿它能给广大读者对苍山酒业的了解有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并为衔接、补充苍山的酒文化史作些有益的努力。 据考证,苍山酒业史在2500年以上。唐代诗圣李白所赞颂的“兰陵美酒”,即产于苍山县的兰陵镇。战国时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卿,两度出任兰陵令达二十年之久。卸任后定居兰陵,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卒于兰陵,葬于兰陵。毕生著述被后人整理成《孙卿子》三十二篇。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汝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荀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