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起杲与《聊斋志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莱西文史资料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847
颗粒名称: 赵起杲与《聊斋志异》
分类号: K825.6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是蒲松龄(1640一1715)一生的心血所萃。这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问世后,在我国排版印刷尚不发达的当时,人们只能靠传抄得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倾尽心力、财力,第一个将《聊斋志异》文稿刻版付印,并使之广泛流传,这就是有名的《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赵起杲学识渊博,精通版本目录及金石考证之学。幼年时,曾师事大诗人王士稹,崇尚其神韵说。
关键词: 赵起杲 聊斋志异

内容

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是蒲松龄(1640一1715)一生的心血所萃。这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问世后,在我国排版印刷尚不发达的当时,人们只能靠传抄得到。在抄本中,流传下来今天人们熟知的只有乾隆十六年(1752)的铸雪斋抄本和其后不久的黄炎熙选抄本,而且仅此而已。不难想象,对于这嘟卷帙浩繁,洋洋四十多万言的宏篇巨制,抄录一部,需付出多少人力、物力和时间,而很多喜欢它的读者,要得到一部,又是多么不易!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倾尽心力、财力,第一个将《聊斋志异》文稿刻版付印,并使之广泛流传,这就是有名的《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二百多年来,这个版本和赵起杲的名子,除少数藏书家和版本学家可能熟知外,对于一般的读者,就一定很陌生了。
  学者、诗人
  赵起杲(1704一1766),字清曜,号荷邨,又号青柯亭主,出生在莱阳城里一个世代书香家庭。他出身贡士,官至严州知府,也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诗人。他学识渊博,精通版本目录及金石考证之学。幼年时,曾师事大诗人王士稹,崇尚其神韵说。有《访碑记》、《青铜器考》、《青柯亭诗集》等著作问世。这些著作,对金石考证、诗论、诗作,在历史上,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宦游多年,清鲠廉洁在仕途经济对读书人具有相当吸引力的清王朝,赵起杲取得贡士以后,“援例签发闽省以知县试用委署漳州府南胜同知”,未几,“补连江知县,旋调古田……复擢署杭州总捕同知,高宗(乾隆)南巡,办洒扫浙境御道”,后“又擢严州知府”。从政十多年,勤于听断,案无留牍”,“淸鲠廉洁,囊囊萧然”,"任古田时,亏款万金,鬻产始补”。由于他勤政爱民,深得当地百姓爱戴,是旧社会少见的廉吏。
  恬淡寡欲,独淫于书
  幼时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使他深深地吸取了旧中国知识分子家庭传统典雅的生活气息,从而对书籍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对传统文化孜孜以求。他的挚友,著名学者鲍廷博说他:“性情恬淡,独淫于书,遇佳本,必购致之,虽重金不惜”,自己则异常俭约,“甘淡薄食,衣无重袭”,几案之上,“书卷罗列枕籍,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高尚的人格,丰实的藏书,渊博的学识,使他在当时的学术界颇负盛名,不少学术名流竞相向他请益。同时期著名诗人余集的《秋室诗抄》十二卷,著名学者鲍廷博校刊的《知不足斋丛书》三十卷以及散文家姚鼐的《惜抱轩文集》二十卷,都经赵起杲校订付刊,而且这些书都成了中国版本史上有名的善本。
  弹精竭虑,刻书泽人
  嗜书成癖的赵起杲在致好友周季和的信中说:“藏书不如读书,读书不如刻书;读书只以为己,刻书可以泽人”。在乾隆十一年至二十八年的时间里,从政之余,他一直沉缅在从友人周季和、郑荔芗家和吴颖思那里搜求到的几册《聊斋志异》的手抄本之中而不能自己.经考证,得知郑氏所藏就是原稿时,他喜不自胜,由于“借抄者众,不能遍应”,乾隆二十九年,他不顾文字狱之祸以及阮囊羞涩,决意以上述手抄稿为祖本刻印此书,“遂勉成以公同好”,以广流传。
  这是一项规模相当大的艰巨工程。除了要以高薪招聘灵巧的雕版能手外,赵起杲还亲躬其事,并广请海内十多位名士参与。从设立作坊,确定纸张、墨色、字体、版式,每页几行,每行几字,以至各篇内容、序文、题跋、装帧,莫不一一斟酌,细加勘校。“偶一字之疑,亦必走函参定”。“虽病疾无怠,严寒酷暑不稍间”。惨淡经营三年之久,煞费精神财力。
  刻书伊始,他对挚友余集说:“此役告成,为生平第一快事,将饰以牙签,封以玉匣,百年之后,殉吾地下,倘幽冥有知,亦足以破岑寂”。谁能料到,这话竟成了他不久永别人世的谶语《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刚印至十二卷,乾隆三十一年丙戊五月十八日,他就心力交瘁,卒于严州试院。
  春垂将死,遗丝未尽。赵起杲“卒之前十日,犹自制序文,复草《例言》数则……”。
  “未竞之绪,以文续而成之”。而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后四卷的付印,谆谆嘱托友好
  “善始善终,续成完璧”。
  全牛未睹,遗恨绵绵
  赵起杲在为集资刻印《聊斋志异》写给他二弟的信中说:“刻印之意,非为私己,广布者其一,存之者其二”。他的初衷是“刻书泽人”,精神实在可嘉;“淸俸不足,典质以继之”,更是感人至深;“不克簣成而卒”。弥足教人悲伤。半年以后,后四卷相继完成,“刻印之精,堪为杰构”。
  他的“刻书广布”、“刻书泽人”的意愿得偿了,而“存之”又复谁何?
  全书完成以后,他的挚友鲍廷博和余集在《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的跋丈甲不胜感嘅地写道“……今对遗篇,触目凄然;俯仰今昔,第有腹痛……阻于道远,先生灵柩未能归里,遂卜葬(严州)澄清门外。嗟乎!冉冉贞魂…… 寂寞江滨,可哀也已!然而苦心劲节,已足与云山江水俱长!”
  附记:
  三十多年以来,每当看到《聊斋志异》我就情不自禁的想起了《青柯亭刻本》,想起了为刻印此书而心力交瘁,倾尽家私的我的九世祖赵起杲公。
  我家原籍莱阳城南门里,被习惯地称为"南门里赵家"。二百多年前,因避战乱,十世祖迁居莱西夏格庄。那时起杲公已经过世了。
  还在童年时,先祖父就经常给我和姐姐、哥哥们讲述 《聊斋》故事,并多次指着书橱里的一大部木版线装书满怀感情的对我们说:"这是九世祖起杲公的心血,他是中国第一个把《聊斋》稿子刻印成书的人,这部书是咱家的家珍……"。这些话言犹在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4年,我国著名学者,研究蒲松龄的专家、山东省图书馆馆长路大荒先生亲临我家访书,为此,我对这部书在版本史上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在对起杲公的热爱之中,又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祟敬之情。
  1957年夏,我在上海度假,作家姚蓬子先生在他家里拿出了一部用毛边纸书写、分订四本、外加深蓝布套的《聊斋》草稿和一部《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给我看。他说:"这是蒲松龄的真手迹……”。对着手稿和书,我感慨万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公当年刻印《聊斋》作为祖本的稿子。言谈之中,当姚蓬子得知我是赵起杲的后裔时,这位作家书屋的大老板大为惊诧,一种肃然起敬、彬彬有礼的神情顿时溢于言表。这又一次教我感到了起杲公"刻书泽人”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
  1959年2月,路大荒先生给我来信,嘱我"写一点有关赵起杲先生刻书的文章,以使他的功绩不致长期晦而不显,泯而不彰……“”。我犹豫了多年,未敢动笔一深怕我笔下苍白的文字无力承受那对起杲公由热爱、崇敬进而产生的一种难以名状的太深的感情。
  今年是《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刻成付印225周年,也是起杲公逝世225周年。镇文史组又一次敦促我写一点对起杲公"刻书泽人”的纪念性文字,因循三十多年,我不能再推诿了,就草成这么一篇不象样子的东西。

知识出处

莱西文史资料第七辑

《莱西文史资料第七辑》

出版者:政协莱西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莱西,山东省辖县级市,由青岛市代管,位于胶东半岛中部,是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县市之一;地形总趋势是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为缓岗平原,南部为碟形洼地,境内气候为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总面积1568.2平方公里,辖8个镇、3个街道,另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莱西文史资料第七辑共介绍了部分著名历史人物、莱西辖区曾使用国的钱币、及莱西时建国后文学书目,这里开列的文学书目,包括地(市)级以上出版部门发行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报告文学集、文艺评论集、大型戏剧、已经公开发表和拍摄的电影电视剧本。至于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尚未结成集子的短篇文学作品及本市编印的文学集子和文学单行本,暂不整理开列。涉及的作者包括莱西人在本地工作的、莱西人在外地工作的、外地人在莱西工作的三种类型。书目的排列以作者姓氏笔划为序。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彦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赵起杲
相关人物
蒲松龄
相关人物
铸雪斋
相关人物
余集
相关人物
鲍廷博
相关人物
姚鼐
相关人物
周季和
相关人物
路大荒
相关人物
姚蓬子
相关人物
莱阳
相关地名
聊斋志异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