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胶县的一次移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782
颗粒名称: 建国后胶县的一次移民
分类号: D523.8
页数: 5
页码: 117-121
摘要: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了一支勘测队开到胶城东北进行机场选址。经勘测队的具体勘测,全面规划,决定在杨戈庄、八里庄和罗家村之间周长20华里的范围内建场。这样,就需征用农田近万亩,动迁人口约1500人,其中,须将规划区内200多户、1000多人的周家村整体迁走,紧靠规划区近200户、1000余人的杨戈庄迁出一半。
关键词: 胶县 移民

内容

1950年,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半岛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退守我国东南沿海岛屿的国民党反动派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爆发,反攻大陆的时机即将来临,便频频从海、空对大陆沿海地区进行骚扰,破坏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和军事目标。为了保家卫国,巩固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人民政权,党和国家决定在胶州湾畔的胶县修建一座军用机场。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了一支勘测队开到胶城东北进行机场选址。经勘测队的具体勘测,全面规划,决定在杨戈庄、八里庄和罗家村之间周长20华里的范围内建场。这样,就需征用农田近万亩,动迁人口约1500人,其中,须将规划区内200多户、1000多人的周家村整体迁走,紧靠规划区近200户、1000余人的杨戈庄迁出一半。
  1951年春天,地方政府(地、县两级政府,下同)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动迁准备工作。地方政府充分理解移民们的处境,给予很大优惠政策,主要有:1、移民可投亲靠友(不许进城),也可集体移民另建新村。无论移向那里,均由地方政府解决土地、住房等基本生计问题。地富反坏等被列入敌人范畴的人家,由政府统一指定到韩家村等几个村庄安置。2、移民原有耕地,国家一律按每亩100元的价格征用(该地价在当时是比较高的),移民后所需土地,由地方政府在新住地根据个人要求购买(地价仍以每亩100元计),交移民耕种。3、移民原有住房,由国家按草房每间30元、“罗汉衣子”(屋顶用瓦和草铺的房屋)与瓦房每间60元的价格予以赔偿,移民搬家时可将其原住房无偿拆迁;由政府在移民新住地根据移民个人要求数目新建造不低于原有住房标准的房屋供移民使用(移民要求住房数目多于原有住房的部分,按草房每间30元、“罗汉衣子”每间60元、瓦房每间70元的价格计补)。4、凡移民可移动的私有财物,只要移民要搬迁,就一律给搬迁到新的住处(包括拆迁已由国家赔偿的原有住房)。搬迁工作由地方政府负责。
  根据这些政策规定,地方政府迅速派遣动迁工作组进驻需要动迁的周家村和杨戈庄。工作组首先做好村里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之后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动员,既把建立机场的重大意义对村民讲清讲透,又把移民政策向村民解释明白。在面上工作的同时,工作组与村里党员干部、积极分子一起,根据村民的不同情况,把工作做到他们的炕头上。此次动迁,对个人来说,故土难离,要使农民舍弃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土地,特别对于年老的人,的确是一个很难接受的问题;对国家来说,事关国防,无国那有家?自然国防为重,应该搬迁。村民们经过反复斟酌,最终纷纷表示:把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土地交给国家建立机场,加强国防,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我们的贡献。拆祖宅、挖祖坟也在所不惜,我们愿整体搬迁到新土地上过活。
  按照移民整体搬迁务农的愿望,地方政府在胶城东西两个方向上各购置了两块土沃地平的区域,供周家村和杨戈庄的移民使用,并郑重地为将来的移民新村命名,胶县东部是“和平庄”(现属胶东镇)和“爱国庄”(现属北关街道办事处),供周家村移民使用;城西部两个是“胜利庄”(现属胶西镇)和“前进庄”(现属苑戈庄镇),供杨戈庄村民使用。为充分满足移民的心愿,地方政府特意组织两村移民代表分别到备用地考察,具体确定建村地点。按照每个区域容纳移民的数量及所需房屋的数量,设计好草图,让每一户移民自由选择自己在新村的住址,顺利地确定了四个新村的具体营建方案。
  1952年“三夏”后,地方政府从四个新村规划点附近的几十个村庄征调匠人、民工,在四个新村的规划点上按营建方案同时开工兴建。盖屋、建门楼、修街、开沟、挖水井。一个村落居民生活所需的,工匠们都要在这几片平地上把它修建起来,并修造的比一般居民村落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这年秋天多雨,出现了罕见的秋涝,十分不利于打墙盖屋。为保证军用机场的顺利建设,为给移民尽早建成家园,工匠们抛家舍业,在连绵风雨里苦干、大干,当隆冬来临时,终于为1500多移民建起了四座大小不同、布局合理、在当时十分诱人的新村。街道笔直宽阔(东西大街宽11米,南北大街宽9米),房屋整齐划一,院落方正宽大,比原来的村庄住户,真有天壤之别。这在刚刚获得解放、饱受战乱与灾荒摧残的中国农村,确实壮观亮丽。
  新村落完工后就开始了搬迁工作。1952年初冬,地方政府组织几十个村庄的民工,调集成百上千辆“大笨车”(一种木制独轮手推车,用起来笨重、吃力)及稀少的马车,开始了浩浩荡荡的移民大搬家。“大笨车”是当时农村主要运输工具,但装载量很少。因这年秋季多雨,乡村土路十分泥泞,加上车压人踩,路况极差,在这样的道路上用“大笨车”搬运,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尽管如此,地方政府要求民工们坚决执行国家政策,凡移民要求搬迁的所有能移动的私有财物,哪怕是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也必须完整地为移民搬到新住处。经过几十天泥泞路上来来回回地艰难跋涉,伴着“大笨车”吱吱呀呀的响声,一扇门、一眼窗、一只箱、一盘磨……生生地将一座祖祖孙孙经营了千百年的周家村,一点一点地推到了“和平庄"和“爱国庄”(各住100余户);把杨戈庄的一半,推到了几十华里外的“胜利庄”(住63户,301口人,多为杨戈庄后街村民)和“前进庄”(住31户,150余口人,多为杨戈庄前街村民)。移民们抱鸡、牵羊、挎包袱,扶老携幼,有的还带着祖宗的骨骸,来到了新居。
  移民们来到新村,凭着他们相信党、相信政府的信念,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立即组织起来,成立了“和平”、“爱国”、“胜利”、“前进”4个合作社,走上农业合作化的道路,过上了祖辈不曾有过的新生活。
  (胶西镇文史组供稿)
  〔作者简介〕孙继顺胶州市胶西镇教委干部。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一辑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一辑》

出版者:青岛市新闻出版局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一辑》收入“雷州半岛育种记”、“建校初期的胶县师范学校”、“日伪时期的胶县中学”、“昌潍地区古今名人美展”等约20篇。

阅读

相关地名

胶县
相关地名
韩家村
相关地名
周家村
相关地名
杨戈庄
相关地名
胶东镇
相关地名
爱国庄
相关地名
胜利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