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医叶执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740
颗粒名称: 儒医叶执中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56-60
摘要: 叶心传(1907—1985)字执中,祖居胶州城东关= 蜡庙街。幼读诗书,学识渊博,书法亦佳,以临摹颜赵著称。20岁入“和意”号当记帐先生,25岁立志学医,35岁成名。1947年自办诊所,以“儒医叶执中”之名挂牌行医。后来在城关医院任医生,1956年调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修,结业后留校任教,后调省中医学院任讲师、副教授、主任医师等职。
关键词: 人物传记 叶执中

内容

叶心传(1907—1985)字执中,祖居胶州城东关=蜡庙街。幼读诗书,学识渊博,书法亦佳,以临摹颜赵著称。20岁入“和意”号当记帐先生,25岁立志学医,35岁成名。1947年自办诊所,以“儒医叶执中”之名挂牌行医。后来在城关医院任医生,1956年调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修,结业后留校任教,后调省中医学院任讲师、副教授、主任医师等职。
  叶执中医生虽已做古,但他执著求医、刻苦学习的精神,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是永远值得人们怀念的。我作为叶医生在“和意”时的伙友,对他学医成功的过程,有所了解。现据回忆,纪实如下,以志铭思,而飨读者。
  艰苦的学习叶执中的学医,是从1935年开始的。据说当时其母生病因中药毒而亡,故激起他立志学医的决心。由于他有坚实的学识根基,阅读医书,困难不大。然而,寄人篱下,身不由己,时间是个大问题,故而他专靠夜晚的时间学习。不过,因为叶执中先生性情憨厚,忠诚老实,遇事善思,办事认真,深得和意掌柜吴继周的赏识,对他立志学医很予支持,除配备了外帐先生(记帐员)使叶专管内帐(总帐、核算等),挤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外,还嘱咐学徒工每晚必须为叶先生准备好两盏煤油灯,以备夜读之用。
  叶执中在学医过程中,简直达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彻夜阅读,坚持不懈。冬天围着被学,夏天钻进蚊帐里学。对一些基本医著,如《本草纲目》、《汤头歌》、《伤寒论》及脉理经络、人体结构等,都精读娴熟,背诵如流。有时在吃饭、走路时,忽然朗诵起自编的汤头歌和脉诀来,使人猛然吃惊。
  叶执中的学医涉猎很广,不仅精学中医,而且还研习西医西药,对人体解剖、遗传基因、细菌传染等都有所研究。只要他下决心要学的东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1942年前后,他为了深钻西医西药,立志学习英日语。他利用査阅字典的方法,学会了英、日语会话单词和医药专用名词,极大地丰富了医学知识。由于他在学医过程中,以刻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不耻下问的态度,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成为一名中医为主兼蓄西医的医生了。
  精湛的医术
  叶执中的医术,可以用“精益求精”四个字来表述,不论是成名前的试诊还是成名后的行医,不管是头痛脑热的时令小疾还是五脏六腑的疑难杂症,都是运用望问闻切的医诀,精心切脉,细心分析,根据寸关尺脉搏的虚实沉浮,长时间的切磋,直至把握病情,确认病源为止。在处方用药时,根据病情药性和君医佐使的辩证关系,反复推敲,细心琢磨,从不马虎,直至满意为止。因此,经他治的病,轻者一服药就好,重者三四剂药即愈。如1941年有一高姓伙友,其妻患经痛紊乱症,婚后三年不孕。经他诊断后,认为是输卵管发炎(当时用这种名词的还不多),用药六剂,两个月后怀孕了。1943年秋,西关捎门里街有一王姓人家,四岁的儿子患病两个多月,请了很多医生诊治无效,眼看有死亡的危险。后听说“和意”的叶先生医术高明,能治疑难杂症,抱着“活人当成死人治”的心情,请了叶先生去诊治。叶先生一看病儿,也感到棘手,病儿已不进饮食,体态瘦弱,高烧不退,神志昏迷,虚汗披淋,脉博微弱,处于半休克状态。在病儿家属一再要求和申明的情况下,叶执中医生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果断地采用了大开大合的重汤头,一剂药服后,高烧暂退,大便开通,精神转好并略进饮食。经连续治疗月余,病儿就能下炕玩耍了。从此,叶先生专治疑难杂症的名声就传开了。求诊的病人日见增多。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医术和总结更多的临床经验提供了条件。
  高尚的医德
  叶执中行医非常注重医德,崇尚人道,凡熟悉他的人无不交口称赞。他对病人,不分贵贱,一视同仁,悉心治疗,并不计较个人得失,做到五个“不”:一不摆架子,任何人请他看病都是一视同仁,有请便到,绝不让人家跑第二趟。二不坐洋车,旧社会请医生多是以洋车(人力车)代步,而叶先生坚定不坐洋车,不论严冬酷暑,路途远近,都是徒步往返。三不收处方费,叶先生看病开处方,都是尽义务,坚不收费。当成名后开方日多,中药店如鉴古堂、德全堂、大生堂,为了拉生意,曾派人与叶先生联系协商,只要是他开的药方指定到某个药店取药,每个处方就付给一定的报酬,都被叶先生一一回绝了,并说:“看病开方是我的义务,到哪里取药是病家的自由,我是绝不会收费的。”就是他自己开诊所时,也是开方后由病家自行决定用药与否,绝不强行卖药。四不收谢礼,记得城里有一逢姓地主家,因给女儿治好病,准备了丰厚的礼物送给叶先生,叶先生坚辞不收,结果争的面红耳赤,逢家只好将礼物全部带回。在旧社会人情风盛行的时候,能做到拒不收礼,真是难能可贵。五不宣扬自己,叶先生非常谦虚,从不宣扬自己医术如何高明,特别在同行面前,他更是虚怀若谷,博采众长,从不显露半点傲情,深得同行的赞扬。
  叶执中医生对病人非常负责。凡请他诊治的病人。需要复诊的不用再请,主动上门复诊。有些疑难病症,如果服药后不见动静,他会寝食不安,多方打听,直到获得满意消息为止。如果治病不利,病家又请了别的医生,他会愁眉哭脸,哀声叹气,深刻反省自己的诊断和处方。如上面所举捎门里街王姓的病儿一例,他诊断处方后的第二天一早就派我到捎门里,去看看街头上有无烧枕头的灰(当地的风俗是儿童死后,必须将枕头当街烧掉),可见对病人关心的程度。直到病人家属告诉他病儿已进饮食,才放下忐忑之心,愉快地前往复诊。
  叶执中医生高尚医德的又一表现是体恤平民百姓的困难。注意偏方、土方的应用,尽量做到少花钱,治大病。记得1942年春我得了黄眼瘟(黄疸性肝炎)病,因系学徒,自费医疗,无钱治病。他就给了我一个偏方,用子瓜皮熬水喝,半月后就痊愈了。
  叶执中医生非常注意社会上的流行病,并把防治流行病看做是自己的责任。1939年春,胶州城里发生了“白喉”(即马虎卡,也叫双单谔)病,秋季又发生了“皮寒”(即疟疾),这两次流行病死人很多。叶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精心研究防治这两种病的特效药。当研究成功后,他建议“和意”掌柜在本号配制成药,免费施舍,既济世救人,又扩大铺号的影响。因配药成本较高,而且还要用许多有奇毒的药物,掌柜的有些为难,在权衡利弊后,欣然应诺。拿岀资金,购买药材,配制了专治白喉的“珍珠散”和专治疟疾的“逍遥散”。广为施舍,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由此,“和意”号和叶先生的名声在胶城更大了。
  (阜安街道办事处文史组供稿)
  1990年4月20-日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六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六辑》

本书收入“胶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前后”、“回忆我在胶城的建党活动”、“胶东站打鬼子”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叶心传
相关人物
胶州城东关=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