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六年即东瘟疫流行管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722
颗粒名称: 民国六年即东瘟疫流行管窥
分类号: R254.3
页数: 9
页码: 166-174
摘要: 民国六年(1917年)初夏”即墨县境内瘟疫大流行,尤以即东为烈。此病传染快,发病急、死亡率高,大有风驰电掣之势。由于当时政荒民弊、缺医少药,致使无数人的生命被夺去,县境内多为“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景象。笔者仅将当年王村岛里数村的情形记述如下。
关键词: 瘟疫 瘟疫论

内容

民国六年(1917年)初夏”即墨县境内瘟疫大流行,尤以即东为烈。此病传染快,发病急、死亡率高,大有风驰电掣之势。由于当时政荒民弊、缺医少药,致使无数人的生命被夺去,县境内多为“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景象。笔者仅将当年王村岛里数村的情形记述如下。
  缺医少药 瘟疫猖獗
  这年初夏,即墨东部发现了瘟疫病(当地群众称之为“时症”),其发病症状,开始冒虚汗,继而腹痛,浑身酸软无力,不思进食,只想喝水,喜食酸性食物,排便系羊粪状。此病“落门不落人”,一人得病全家躺倒,可有的户全家不发病。有的人朝病而夕死,有的人三五日断了气,也有的战胜病魔,侥幸闯过“鬼门关”。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既缺医又少药,致使该病越来越猖獗,迅速蔓延到各个村落。
  当时的蒲湾头村仅有百户人家,约500口人。此瘟疫中,这一小小的村庄就死去60余口,其中有两户死绝,其惨状令人不寒而栗。古历六月的一天早晨,村民徐文彬病死,其儿女去“报庙”时,该村的土地庙里只有他的一个牌位;到晚上再去“报庙”时,庙内已增至七个牌位;第二天晚上“送盘缠”时,竟有九个牌位挤放在那里,以致闹出了韩姓的儿子驮着史姓的牌位当作父位“上马”的悲惨“笑话”。更为悲惨者,村中姜姓死了人,请徐姓一中年妇女去帮丧,而这位妇女帮完了丧,回家后两天也咽了气,撇下了五个幼小儿女。于是,村中死了人很难找到人抬棺下葬。有病的不能抬,无病的怕传染不敢抬,致使有的死者不能按时下葬而使尸体变腐。在那病魔猖獗的日子里,周围的四村八疃不时地发出嚎啕大哭的“报庙”声。当时县境内究竟被病魔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尽管无人统计,而此处此景可见一斑。
  至亲却步 义者相助
  瘟疫病大流行时,为防传染,病家关门闭户,无病人家不敢远走一步,就是至亲好友也只得断绝来往。当时孟XX家老母病死,竟不敢到他姐姐家报丧;老翁史德滋病死,着人到其女儿家报丧,正碰上女儿的婆母咽气;王村有一对老夫妇害了瘟疫病,唯一的女儿回家看望,也染上了其症,自己虽幸免一死,可两个可爱的孩子却被瘟病夺去生命。因此,至亲好友明知自己的亲属有病,却疏之远之,不敢登门探望。
  瘟疫病害得病户水不能挑,饭不能做,亲朋不敢帮忙,然而,自有见义勇为冒险相助者。当时蒲湾头村有一徐塾师,此人好善乐施,且懂得医学,平日又注意卫生,这次瘟疫流行全家未病。他看到不少病户无人挑水,就主动挑水给病户送去。病情迅速蔓延,病户越来越多,他一人送水供不应求,就说服本村一光棍汉史德功和他一起挑水送水。直到今天劫后余生的赵秀吉老人还赞叹地说:“那年俺全家五口都病倒下不了炕,水不能挑饭不能做,幸亏俺村徐塾师给俺送水做饭,不然都就渴饿而死了”。当年害病而今健在的马兆吉老人回忆:那年我十一岁,全家害瘟病不能动弹。我渴极了从炕上爬到院子,一看水缸滴水皆无,便昏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徐塾师给我家挑来一担水让我喝了个够,他又给了我一捧山楂吃,打那以后我的病便慢慢地好了。
  快了山楂 臭了鱼虾
  瘟疫越来越猖獗,眼睁睁地看着好多人被夺去了生命,急得徐塾师团团转。不知他从什么医书上看到山楂可治瘟症,于是他便安排身强力壮的房丕信去莱阳穴房庄挑山楂。山楂挑回后,立即分销到各病户,无钱的就赊购。吃了山楂也确实治好了不少病人,山楂一时竟成了抢手货。山楂能治瘟症的消息传到四乡八疃,病人争相抢购,房丕信便约了史德功和一韩姓壮年一起去挑,三根挑子挑回的山楂仍是供不应求。谁知这韩姓壮年仅挑了三趟山楂,由于常和病人接触也染上了瘟疫病。临终时,他断断续续地说道:"我挑了三趟山楂,整整争了个棺材本”,说完就咽了气。
  山楂畅销,鱼虾却臭得无人敢要。又鲜又大的刀鱼一斤换不了两斤地瓜干,大对虾成了滞销品,杂鱼小虾卖不出去,只好沤了粪。本来是海上的捕捞旺季,此时却终日冷落凋零,昔日渔港上驴驮人挑的繁忙景象,今日全无。
  百业凋零 瓜农最惨
  瘟疫兴盛时期,人们惧怕染病,都尽量减少出门。各行各业的工匠们病的病,无病的制作的产品也难以销售。市场上各种商品寥寥无几,赶集的人稀稀落落,往常那种杂乱的叫卖声和摩肩接踵的拥挤状况长时间不复存在,整个集市贸易处于半停闭的状态。
  病魔缠绕,百业凋零,而最惨的还要算是瓜农。时令进入古历七月,是瘟疫流行的最烈时期,也正是各种瓜类成熟季节。盛夏酷暑,烈日炎炎,田野里大片大片的瓜类亟需瓜农去收获销售。尽管人们看着这些香喷喷的甜瓜、沙蜜蜜的西瓜望而生津,但一想到怕染上瘟疫,一个个也只好忍馋却步。不要说是花钱购买,就是瓜农白送谁也不敢要。瓜农忙白忙黑种植出来的丰收果实,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它烂在地里,分文不见。
  发了白差 富了纸铺
  瘟疫流行期间,人人自危,百业凋零。但社会上有两种行业却因此而生意兴隆以致暴富,这就是赁差的和扎纸的。
  当年,卧龙村的一宋姓家经营赁差业务(丧葬及婚娶时所用的棺罩、花轿、吹鼓手等物什和杂役;丧葬用的日白差,婚娶用的日红差)。由于这年瘟疫毙命甚众,周围村庄前来宋家赁白差者整天应接不暇,高潮时,一天竟达十七家之多。宋家见生意兴隆,有财可发,便将青罩价由原来的三升小麦涨到六升,彩罩价由六升涨到十二升,后来又根据赁差人的多少随意定价。这年他趁病打劫,一跃成了富有人家;其它地方的出赁白差者也都发了横财。
  无独有偶,赁差的发财,扎纸的生意同样兴隆。XXX村有一戴姓扎纸匠,此人好赌,仅有的一亩二分地也被其输光。以往年份,仅靠寥寥无几的一点纸活收入微薄,家中常常揭不开锅。可就在瘟疫流行这一年,村村听哭声,天天办丧事,他的扎纸生意也随之兴隆起来。他和两个儿子,一个老伴,一个徒弟,整天为丧家糊纸马、纸人、纸轿、纸宅子,活多得不分白黑的干也干不完,天天收入可观。一场瘟疫浩劫,使这个一贫如洗的穷汉,顷刻变成了阡陌纵横、骡马成双的小康之家。正如当年人们抱怨地结论:瘟疫病害了千万家,富了两行人。
  进入十月,瘟疫渐渐过去,可此劫留给人们的却是满目缟素、遍野哀鸿和一个饥寒交迫的明天。
  (王村镇史志组供稿)

知识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第八辑

《即墨文史资料第八辑》

即墨文史资料第八辑收录的文章包括:忆在即墨伪中的地下抗日活动,忆即墨县第四区中队,围歼埠东“棍棒队”,刘家庄乡队被歼记,1948年南下日记摘抄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德谊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史德功
相关人物
赵秀吉
相关人物
马兆吉
相关人物
徐文彬
相关人物
即墨县
相关地名
瘟疫病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