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武侯薛禄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岛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631
颗粒名称: 阳武侯薛禄传略
分类号: K825.2
页数: 18
页码: 118-135
摘要: 600多年前的薛家岛,曾出生过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一阳武侯薛禄。他为明朝永乐、宣德政权的稳定和中国北疆的巩固,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直至今天在薛家岛的居民中,还广泛流传着他的传说。薛禄祖籍陕西省韩城县。在这次事变中,朱棣首先杀了受明惠帝朱允文密旨,负责监视他的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张贵和掌北平都指挥使司的最高长官谢贵。
关键词: 阳武侯 薛禄 人物传略

内容

600多年前的薛家岛,曾出生过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一阳武侯薛禄。他为明朝永乐、宣德政权的稳定和中国北疆的巩固,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直至今天在薛家岛的居民中,还广泛流传着他的传说。
  薛禄祖籍陕西省韩城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其父薛遇林始迁薛家岛定居,是薛家岛薛姓的第一代居民,系胶州军户。薛禄生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兄弟7人,排行第六,故亦名薛六。自幼胸怀大志,胆识过人,16岁代兄从军,在燕山卫一带(今河北山海关、承德地区)的一支骑兵部队里当骑兵,这支部队归燕王朱棣直接指挥。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28岁的薛禄,参加了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变”。在这次事变中,朱棣首先杀了受明惠帝朱允文密旨,负责监视他的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张贵和掌北平都指挥使司的最高长官谢贵。在搜捕这两名军政要员的战斗中,薛禄所在部队参与了行动。他作战勇敢,冲锋在前,一马当先,夺取了北平的九门,为消灭张昺和谢贵的力量创造了有利战机。八月,燕军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大破长兴侯征虏大将军耿炳文指挥的南军。战斗中薛禄骑着烈马,单骑突入敌阵,生擒了敌监军兼副总指挥李坚(皇室驸马都尉)。因战功卓著,被破格提升为燕山右指挥佥事(正四品)。知人善任的朱棣,还亲自接见了他,并为其更名薛禄。十月,燕王朱棣北取大宁(今辽宁宁城)得三卫精兵(注)。此时曹国公李景隆(南军主帅)的部队已包围了北平,结九营于郑村坝(北平来20里),将朱樣的儿子朱高炽囤于城中。朱棣由大宁回师,还救北平。薛禄率本部积极作战,援永平(今河北卢龙),下富峪(今河北凌源)、会州(今河北平泉)、宽河(今河北宽城)等地,率领先头部队,击败了南军的前哨骑兵,配合朱棣的主力部队,与南军大战于郑村坝,南军大败而退,北平解围。战后薛禄以战功赫赫进指挥同知(从三品)。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正月,薛禄奉燕王命攻山西大同(今山西大同),任先锋。他连克蔚州(今河北蔚县)、广昌(今河北涤水)、大同,大破大同兵及真定援兵。将俘获的兵马,补充了自己的部队,随驾南征。四月,南军统帅李景隆率领号称60万的南军进至河间(今河北河间),将部队部署在白沟河一带(易水汇合滦水出定兴、容城、雄县之流),与燕军进行决战。此次战役燕军先败后胜,消灭南军10余万人。五月,李景隆败走,薛禄追击至济南,在追击中又攻占了沧州(今河北沧州),又以战功显著升指挥使(正三品)。
  李景隆南奔后,济南都指挥盛庸、山东参政铁铉合力守城,燕军久攻不克,围城3个月不能下,形成了大军困顿于坚城之下的不利局面。此时南军先锋将都督平安,为策应济南作战,进军献县(今河北献县)之单家桥,企图切断燕军归路。朱棣对此项部署甚为恐惧,只好解围还北平。在回师途中与平安军大战于单家桥。战斗中薛禄因马失前蹄坠马,被敌擒获。他奋力挣脱绳索,夺刀杀死守卒,驰马回阵,率本部与平安军展开殊死搏斗,终于击溃了平安军,冲岀了重围回到北平。
  十二月,燕军攻东昌(今山东聊城),薛禄以50骑击败南军数百骑。战斗刚开始,薛禄就缴获战马30余匹,敌悉众来追,薛禄率部再战,又缴获了战马300余匹,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在回师北平时,南军统帅盛庸檄真定平安诸将,用重兵屯于威县(今河北威县)、深州(今河北深县),截断燕军的归路。薛禄率本部奋勇作战,击溃了平安军的阻击,返回北平。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二月,燕军南出保定,部署在淖沱河(今河北藁城、献县境内)一带;南军统帅盛庸率军驻扎于夹河(今河北武邑)。三月,燕军与盛庸大战。塵战中燕军右侧翼部队退却,战局非常危急,薛禄率本部以骁骑掠阵,左右横击,进行了数十次战斗,斩杀南军甚多,缴获战马500余匹,将敌军追至夹河。此次战役南军大败,薛禄乘势夺取真定、顺德(今河北邢台)、彰德(今河南安阳)、大名 (今河北大名)等地。
  七月,南军都督平安乘北乎空虚之际,率万人前往攻击,同时盛庸也传檄大同守将房昭疾趋保定,形成对燕军切割包围的形势。当房昭军进至易州(今河北易县)西南8里之西水寨(在黑郎山上)时,被燕军包围,盛庸遣都指挥花英率军赴援,薛禄奉命阻击,与花英大战于峨嵋山(在易县西水寨东南方),薛禄生擒了都指挥花英,打了一个漂亮的围点打援阻击战。
  此时朱棣急率军北返,与平安军大战于北平外围之平村,击走南军,取得了打破南军切割包围的胜利,返回了北平。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正月,燕军渡黄河南下,薛禄率本部乘胜攻克了东阿(今山东东阿)、东平(今山东东平)、汶上(今山东汶上)等城池,随即挥军南进,进入今淮北地区。四月,连战淝河(今安徽淝河)、小河(今安徽睢水,自宿州入境经灵壁北,东入江苏睢宁)、汴堤(今安徽汴河)、灵壁(今安徽灵壁),均取得了胜利。五月,他率领先头部队,强渡淮河,进入今苏北地区。至此南军大势已去,纷纷溃败,燕军势如破竹,朱允蚊的朝廷覆亡了,朱棣登上了皇位。
  在这一年的战争中,薛禄的战功卓著,入南京后,雄才大略的朱棣,越级晋升薛禄为骠骑将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并以其官秩赠三代。在短短的4年中,薛禄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由一名普通骑兵,成为正二品的高级军事将领。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37岁的薛禄被晋升为都督同知(从一品),驻军河北蓟县,统帅沿边兵马。薛禄在任上整饬军纪,抚恤士卒,多次击退了蒙古兵的入侵和骚扰,并在边疆实行屯田政策,以减轻国家和边疆群众的负担。他广积粮草,训练部队,筑城御敌,使中国的北方边境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二月,薛禄跟随朱棣首次北征蒙古鞑革部,渡胪胸河(今蒙古境内克鲁伦河),使本雅失里(鞑革部首领)兵溃。明军追击阿鲁台(鞑革太师、权臣),连战皆捷,薛禄率师追至元溟河(待考,疑是库伦海至开平驿站广漠戌的谐音)。是年薛禄以战功显赫进荣禄大夫右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兼左军都督府事 (正一品),并以其官秩赠三代。
  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薛禄上奏朱棣“自古用人必资豫教,今武臣子弟闲暇不教,恐缓急无可使者。”朱棣采纳了他的意见,令全国武臣,子弟,送南京接受军事训练。数万青年齐集京师,由薛禄负责训练教育,起了当时军冒学校的作用。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三月,薛禄再次从驾北征。由朱棣亲自率领50万步骑兵,出击蒙古瓦剌(部落名)马哈木(瓦剌部首领),大败马哈木部,追至土喇河(今蒙古土喇河)。九月师还。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朱棣为了加速北京城的改建,任命薛禄为行在后军都督,负责北京城的营建。此项浩大的工程,自永乐五年开始动工,至永乐十八年才完成。薛禄到任后,指挥着早已齐集北京的百万军民,进行大规模的施工。他“筹划用心,至日以继夜,若董缮,做规划各有方,不烦费功率,坚久,人所罕及”,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故城,基本都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充而成的。清朝入关后,完全继承了明代都城的规模,除重修、增建了故官中的一些大殿和门名更改外,实际上没有什么更大的改变。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是年五月,授薛禄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阳武侯,食禄1500石,追封三代皆侯,赐诰券。朱棣亲自对薛禄说:“卿等事朕久,勤劳亦多,所以致此不易矣。但人情位高易骄,禄厚易侈,宜思得之不易,保之维艰,则安荣始终,传及后嗣。勉之!勉之!”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三月,薛禄随朱棣第三次亲征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的地区)。师至煞胡原(可能为饮马河附近之杀狐城),敌阿鲁台逃去,遂班师回京。回军途中,朱棣命薛禄留守开平(今内蒙多伦),防敌南侵。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七月,朱棣第四次亲征蒙古鞑革部阿鲁台”薛禄以右哨主将阳武侯的职位,率部从征。九月师至西洋河(在河北怀安西北),听到阿鲁台远逃而返回。回师后又讨平湖州叛寇。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正月,蒙古鞑革阿鲁台南犯大同、开平。朱棣举行第五次亲征,薛禄仍以右哨主将的职位从征。四月发京师。五月至开平,六月至达兰纳穆河(今蒙古和林东北),没有见到敌人而班师返回,七月师至榆木川(在内蒙古多伦西北)朱棣病死。皇太子朱高炽即位,命薛禄掌左府加太子太保,世袭侯爵。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任命薛禄为总兵官,奉旨巡边,“适虏宼云州(今河北云州),公率兵追至大松岭,斩获甚众,事闻,赐敕褒奖。遣中官及鸿胪卿军中劳之”。回京后又“赐白金钞币,加岁禄五百石”。是年朝廷颁发诸将军印,薛禄佩镇朔大将军印,负责开平至大同一线的守御。这一带是北京西侧的主要门户,朱棣统数10万大军,数次亲征漠北,都是由这里出兵,蒙古兵南侵也是以此为主要路线。薛禄统所属15万步骑,坐镇宣府(今河北宣化),身肩重任,抗敌御边。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向薛禄征询巩固北方边防的意见,薛禄面陈“备边五事”,宣宗仍命薛禄巡边。是年汉王朱高煦(朱棣第二皇子,朱瞻基的叔父)反叛,宣宗亲征乐安(今山东惠民)。出征前将薛禄诏还,任命为讨朱高煦叛王的先锋官。薛禄“先其二日围城,高煦就擒”。他以迅速的军事行动,很快地平定了这次皇室内部之争的叛乱。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薛禄奉诏巡视京都以南各城池。他严戒军士不得扰乱群众,违者以军法处治。夏,复奉诏佩镇朔大将军印,北巡开平。敌人进攻开平什么也没得到而退出城300余里,薛禄率精兵昼伏夜行3天,以极隐蔽的军事行动,终于追上了敌人。带领轻骑直捣敌营,大获全胜。在回师途中,敌人又尾追过来,薛禄率军给以坚决的回击,敌人大败而退。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秋,明宣宗率兵巡塞外,出喜峰口(今河北迁西),破蒙古元良哈兵。“禄从驾北征,出会州(今河北平泉),解后,虏出塞下,与战败之.生擒其酋,斩茯其余众。遂破敌于宽河(今河北宽城),留镇蓟州(今河北蓟县)、永平(今河北卢龙),冬还”。是年“数佩镇朔大将军印巡边,出开平、宣府间”。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薛禄再次率师护饷出开平。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春,薛禄再次佩镇朔大将军印巡边,遇敌于奇黄岭,斩获众多,加封太保。薛禄上奏宣德皇帝:“永宁卫、团山、雕鸽、赤城、云州、独石(均在今河北境内),宜筑城堡,便守御。”宣宗接受了他的建议,将边远难守的开平卫,内迁300余里于独石(今河北赤城北独石口)。“诏发军民三万六千赴工,精骑一千五百护之,皆听禄节制”。临行前明宣宗作诗赐于薛禄,将薛禄比做山甫南仲(周宣王时大臣,北伐才严犹有功),薛禄不懂此典故,便向杨士奇(内阁辅臣兵部尚书)请教,杨士奇告诉他:“皇上是以古贤人来看待你。”薛禄拍着心前说:“我哪敢与先贤相比,然而我哪敢不竭尽全力,以报答皇恩于万一。”我们今天看到的自北至南。以独石口、赤城、雕鹊3地为中轴的向北突出的那一段长城,就是当年薛禄负责修建的。是年六月,薛禄积劳成疾病倒了。宣宗派遣中冒、御医到前线探视,并以皇帝的名义慰问他,病还是一天天加重了,只好回北京调治。薛禄进京后仍带病朝见了宣宗,宣宗命其归第养病,每天派中官、御医去看望他,并赐御药治疗。在入京一个多月后,终因病重不起,于七月二十三日病逝,终年59岁。
  朱瞻基得知薛禄去世的消息,深为震悼,亲自写祭文追悼。降特恩;一切丧仪皆从优。赠j国公,谥忠武,在家乡立祠纪念他。
  薛禄历事三朝,为明室三代宿将。明史称他“有勇而好谋,谋定后战,战必胜,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善抚士卒,同甘苦,人乐为用。”杨士奇为他撰写的《忠武侯神道碑》称他:“公平居无事,未尝忘危,计边务言之叠叠。或有谓其琐屑者,终不为变。盖其志为国惟恐不尽,为将智勇兼备,常事先筹划,用心之至,以夜继日,故所向成功,未尝败北。间一但临阵中矢石,裹创赴斗,有进无退。”
  薛禄的阳武侯勋位,上封三代,下荫子孙。他的祖先及后人,有7人(安、大、遇林、勋、信、干)死后追封阳武侯;子孙中有7人(诜、琮、伦、翰、钱、钲、濂)生前袭侯,共224年,直至明亡。
  参考材料:
  《胶州志•明史•薛禄传》
  《增修胶志•薛禄》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都城概况》
  《中国历代战争史》
  《青岛日报•北京、京西长城与薛禄》
  注:三卫:指设在今辽宁省西拉木伦河以北至吉林冰儿河流域以南地区的泰宁卫;今吉林省弛儿河流域的杂颜卫;今黑龙江省嫩江下游的福余卫。
  精兵:指在上述三卫地区驻扎的兀良哈(乌梁海)族骑兵。因行动迅速、骁勇善战,故称精兵。
  这三个卫及元良哈族骑兵,原属宁王朱权指挥,朱棣用计废黜了朱权,取得了对三卫精兵的指挥权,这支少数民族部队,为朱棣的争夺皇位战争立下了显赫的战功。
  附:薛禄的民间传说
  阳武侯薛禄小时候叫小六,不太聪明,整天鼻涕啦撤的,但有一身好力气,直到十五、六岁,还没有人给他提亲。一天官家派他家岀一名壮丁,去山海关当兵。本该他大哥去,但大哥有家小不愿去。薛禄说:"我去吧,但要把你那个大脚丫头给我。”他大哥同意了。他带上大脚丫头一起去投军。走到十八盘时(现属胶南市红石崖镇),天下雨了,他俩钻到大石崖下避雨,雨停了他们继续赶路。附近村里的人看到两只老虎由石崖下跃出,不见了行人。就纷纷传着避雨的一男一女被老虎吃了。
  薛禄不识字,投军后再没往家写信。家里人也以为他俩叫老虎吃了。后来才知道薛禄当了侯爷。家乡人说,现在的侯爷是老虎附身,是员虎将。
  永乐帝扫北时,出兵总带上薛禄。有一次打了败仗,刚刚突围出来,正在埋锅做饭,突然发现敌人又包围过来。薛禄急忙把尚未熟的饭倒掉,把热锅拴在马屁股上,飞身上马向外冲杀。马被热锅烫得象发疯似的狂奔,薛禄挥舞大刀东砍西杀所向无敌,把正在苦战的永乐帝救出重围。因救驾有功,回来封了侯。
  薛禄小时候没上过学,不识字,当了侯爷变得有学问了。一天永乐帝在皇宫设宴,犒赏群臣。有的文官即席赋诗,或给皇帝歌功颂德,或炫耀文官的才华,讥谓武将文化低。薛禄听了很生气,当即作诗反击:“三十年前一布衣,而今身前朝御体。削发搓缰系战马,拆衣抽棉护征骑。江南白米文官用,塞北风霜武将吃。倘若胡儿临城下,哪用文官八句诗。”永乐帝听了他的诗哈哈大笑说:作得好,是薛禄的本色。把在场的文官们镇住了,以后文官们再也不敢嘲笑他了。
  徐山
  徐山,位于辛安镇驻地南3公里,小珠山东。又名西洞山,海拔87米,面积1平方公里。《增修胶志》载:"小珠山又东徐山。方士徐福(一作市)将童男女二千会此,入海釆药不返。”《太平寰宇记》亦载:"徐山,《三齐记》’始皇令术士徐福入海,求不死药于蓬莱方丈山,而福将童男女二千人于此山集会而去,因曰徐山”据此,则山以徐福得名。

知识出处

黄岛文史资料

《黄岛文史资料》

《黄岛文史资料》第二辑,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反映了黄岛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我们遵循“存真”、“求实”和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原则,在编写中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真面目,以起到补史之缺,参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的作用。“以古为鉴知兴衰”,“以人为鉴知得失”。文史资料以其所独具的真实性、综合性、统战性和可读性,以其“亲闻、亲见、亲历”的“三亲”特色,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启发人们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思考与探索。这些资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今天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借鉴。

阅读

相关人物

薛乐义
责任者
王义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