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大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560
颗粒名称: 两河大蒜
分类号: F762.7
页数: 5
页码: 4-8
摘要: 两河村位于官庄镇东部,以盛产大蒜闻名远近。“辉渠葱,两河蒜,潍县萝卜脆又甜”,这是多少年来广泛流传民间的一句佳话,可见两河大蒜声誉之高。其蒜苔更佳,脆香粗大,辣中带甜,生吃凉拌、烹炒皆宜。两河大蒜不仅质量好,而且种植历史悠久。两河大蒜质量好、种植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两河蒜今已发展到各乡镇,1996年全市发展到4万余亩,总产达4000万公斤,收入达9000余万元。
关键词: 安丘市 两河村 大蒜

内容

两河村位于官庄镇东部,以盛产大蒜闻名远近。“辉渠葱,两河蒜,潍县萝卜脆又甜”,这是多少年来广泛流传民间的一句佳话,可见两河大蒜声誉之高。
  两河大蒜之所以有这样高的声誉,是因为它不但具有其他地方大蒜的共性:生活中的调味佳品,有杀菌、解毒、健胃强身、营养神经之功能,预防流感、流脑、痢疾、肠炎、肝炎等疾病的作用;而且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头大瓣匀,吸水性强,汁液细腻柔嫩、味道浓厚、清香可口等特点,故有“两河大蒜头,一头顶两头”之说。其蒜苔更佳,脆香粗大,辣中带甜,生吃凉拌、烹炒皆宜。它不仅是一般家庭饭桌上的主菜,也是食堂、餐馆中的佳肴。
  两河大蒜不仅质量好,而且种植历史悠久。据传三百多年前,两河人就种植大蒜,不过当时的种植数量极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因此,大蒜抽苔之后,种蒜的人家都在蒜地头上搭上一个简易小屋,如同种瓜一样,昼夜看护,以防被盗,不过这是很早以前的事了。现在的两河人,家家都种蒜,一方方,片连片。收获季节,本村人用不着防,外地人来此,热情好客的两河人,像对待客人一样,巴不得让他们带点回去尝尝,所以田间地头再也看不到那看蒜的小屋了。
  两河大蒜质量好、种植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该村土地属微硷性黑粘土,是大蒜生长最适宜的土壤。再者,大蒜是一种喜水作物,谷雨后应保持土地湿润。而两河地势低洼,地下水位很浅,雨水多的年头,地下水位离地面不足一米。旱了时在地头、地边挖一个泉子,其水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从前浇水工具简单,靠肩挑、手提或斗戽、瓢舀。遇上天旱,往往后面的地刚浇完,前面的又得接着浇,这样的浇法已经成为历史了。解放后,那些旧式简单的浇水工具,逐步由手摇水车、马拉水车所替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家户户的蒜地头上,都打了机井或梅花井,一到开浇时,柴油机、汽油机、电泵一齐转动,满洼的蒜地经过一天半日就全浇完了。
  尽管大蒜从食用价值到经济效益都很高,但种植管理却不复杂。一般种法,两河人是秋分时节下种,下种前先把挑选好的蒜头扒成瓣,筛选出夹瓣(即瘦小的蒜瓣)。下种时,用耧或耘锄开深约5公分的沟,沟距以25至30公分为宜。开沟时加施土杂肥或豆饼、棉籽饼之类的基肥,和适量的二胺(每亩20斤为宜)。开沟施肥后,紧接着扦插蒜瓣,株距7公分左右,边扦插边覆盖土,盖土以三四公分厚为宜。下种以后,如果土壤湿度不够(最适宜的湿度是攥起一把土能成团),紧跟浇上一遍苗床水,并适时花锄起来。10天左右,蒜就开始冒芽了,霜降前一般能长出二三片叶。为使蒜苗安全越冬,立冬以后,封地之前,沿蒜垅盖上麦草、玉米秸等软柴草,或把畦脊土覆盖在蒜垅沟上。来年惊蛰左右大蒜苗开始返青时,便将柴草清除,把盖土清除到垅脊上,然后将蒜地普遍花锄一遍,以提高地温和保持土壤水分。至于以后的浇水和施肥,要根据雨水多少和地力肥瘦而定。一般年景和一般地力,于清明左右,每亩追施100斤左右碳铵或50斤左右尿素,并浇上一遍水。谷雨以后,如果天旱无雨,就每隔半月浇灌一遍,并及时跟上花锄。蒜苔收获以后,如果无雨,再浇一遍水就行了。有的人家在蒜苔抽心时,每亩再追施20斤左右二铵或30斤左右尿素,这样不仅增加蒜苔的产量,而且能提高大蒜的产量和质量。
  在土地利用上,过去的两河人,一般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蒜瓜、蒜豆或蒜粮套种。近几年来,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高效农业,增加经济收入,改换成蒜姜、蒜棉两作或蒜、瓜、菜三作。种植方法的改革,带来了经济收入的可喜变化。
  由于两河大蒜质量好,销路广,解放前,四邻八乡的人,有专程来此地购买两河大蒜的。解放后,甚至有一些外省商人也慕名来购货。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两河大蒜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飘洋过海,到了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海峡两岸开放以来,本市、本镇的台胞、港澳同胞来大陆探亲的,若吃不到两河大蒜便感到遗憾。一位原籍两河村姓朱的台胞,把捎带两河大蒜成了他回台湾的主要礼物。
  小满以后到芒种之前,是蒜苔的收获时节,来此赶鲜的人络绎不绝。本地的菜贩且不说,不少外商也不远万里,驱车高兴而来,满载蒜苔而归。芒种以后,是大蒜成熟收获季节,勤劳的两河人,把大蒜匀称地扎成单把或双把,慢慢晾干,然后垛在房前屋后、院里院外,盖上草苫,远远望去像一座座“小宝塔”。人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因为这座座“小宝塔”,不久就会变成个个“小金库”。
  近年来,两河人在市、镇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发挥自己的经济优势,以土特产——大蒜为龙头,起舞腾飞。1994年光大蒜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1300多元,再加上姜、瓜、菜、棉、粮的收入,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1996年全村种植大蒜1000余亩,总收入40万元,加上其他粮、棉、菜收入人均6000元。这个解放前的佃户村,“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尾巴村”,现在成了人们交口称赞的富裕村,户户达到了小康水平。
  两河蒜今已发展到各乡镇,1996年全市发展到4万余亩,总产达4000万公斤,收入达9000余万元。

知识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安丘文史资料》

本书为山东省安丘市的史料,包括“历史悠久的生姜”、“两河大蒜”、“三鲜水果之冠——樱桃”、“安丘蜜桃”、“打入国际市场的南流芦笋”、建国初期银行工作回忆片断、名儒向往的朱子村等三十余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赵荣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两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