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长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248
颗粒名称: 文史长廊
分类号: K295.23;K265.06
页数: 45
摘要: 德县(德州)古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本侵略军占领德县后,为牢牢控制这一战略要地,大力加强军事实力,强化军事统治,其驻军多时曾达3000余人,少时亦达500余人。由于日军保密甚严,行动诡密,其驻军情况很少见诸于文字记载。根据部分档案资料和口碑资料,日军占领德县期间的驻军主要有如下几部分:。1937年10月3日日本侵略军攻占德县城后,立即成立了3人组成的宪兵组织。除正式宪兵外,另有从日军陆军部队调来的辅助宪兵1个班共12人,吴松涛便衣工作队20余人,德县宪兵工作队20余人,德县宪兵队剿共团20余人。
关键词: 文史资料 德州 抗日战争

内容

日伪在德县的驻军和特务组织
  郭新中
  日军在德县的驻军
  德县(德州)古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本侵略军占领德县后,为牢牢控制这一战略要地,大力加强军事实力,强化军事统治,其驻军多时曾达3000余人,少时亦达500余人。由于日军保密甚严,行动诡密,其驻军情况很少见诸于文字记载。根据部分档案资料和口碑资料,日军占领德县期间的驻军主要有如下几部分:
  德县日本宪兵队
  1937年10月3日日本侵略军攻占德县城后,立即成立了3人组成的宪兵组织。1938年后,其机构和人员逐步扩大。1938年7月,正式成立“德县日本宪兵分遣队”,驻城内马家溜口街路南“日乃丸旅馆”。“宪兵分遣队”设有特高、经济、庶务3个系,隶属日军北支那派遣军宪兵司令部,由济南日本宪兵大队直接领导。1939年7月,宪兵增至20余人,并增设警务系,改称“德县日本宪兵分队”,驻地迁至车站后街扶轮小学。1941年3月,宪兵增至40余人,驻地又迁至马家大井街。1942年6月后,又先后迁至线市街、二郎庙东街等处。历任队长(分遣队长、分队长)有:1938年7月至10月为准尉水摩仪右工门;1938年10月至1939年6月为准尉富田悦造;1939年6月至1940年7月为中尉渡边兼德;1940年7月至1941年3月为中尉松浦正秀;1941年3月至1942年6月为中尉片仓;1942年6月后为准尉福井正吉等。1941年前后宪兵队的主要成员有:准尉级河村伍郎、竹石、关丘彦、小林(驻平原县)、小野(驻禹城县)等;伍长级中山良一、石岛、黑羽、佐贯、大桥义一、管原等;上等兵一柳、大南等;勤杂人员笔生(书记员)池田、饭野、武田,司机池田,翻译为日本人西原、金子,朝鲜人森岗(车站森华春旅馆经理)、韩××(半岛旅馆经理)、白川、文川、郑成浩(河村),华籍人刘克明、陈永惠等。除正式宪兵外,另有从日军陆军部队调来的辅助宪兵1个班共12人,吴松涛便衣工作队20余人,德县宪兵工作队20余人,德县宪兵队剿共团20余人。德县日本宪兵队的主要任务是:培植汉奸、特务,利用民族败类广泛搜集抗日军政情报,窥测国共两党军政动态,侦探抗日爱国人士,负责逮捕、关押、处决,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纠察军容风纪,配合日伪军“清乡”、“扫荡”等。在分遣队时期,管辖区域为德县一区和德县火车站;在分队时期为津浦铁路沿线的德县、桑园、平原县城、禹城县城和德县火车站等。
  日军宣抚班
  以法畸又藏为头目的宣抚班,于1937年10月3日随日军攻城部队侵驻德县,隶属于日军宣抚班本部和德县日本宪兵队双重领导,驻南门里刘家大院;秋山旅团宣抚班,1937年10月20日成立,驻南门里路西,1939年调往张店;矢野兵团宣抚班,1937年12月成立,头目加滕,驻南门里刘家大院;松田宣抚班,1938年时驻德县城,头目松田;香川宣抚班,1938年初驻南门里路西大院,其日本宣抚官有山本、小川等人,华籍宣抚官有郑延良、张福胜等人。1938年4月,宣抚班改组为“德县新民会”,日军大江任次长,汉奸乔寿山任事务部长。日军宣抚班成员均配有短枪和证件,打着从事僧侣(随军僧)、防役、宣传、教育、安抚等幌子,组建各级傀儡政权,进行“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圣战”等反动宣传和奴化教育,搜集抗日军政情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协助日军部队“扫荡”、“清乡”等,是侵华日军“攻心战”的宣传工具。
  日军秋山旅团司令部及其第八联队 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二军团部独立混成旅团(秋山旅团)司令部设于德县城司令部街(和平街),日军少将旅团长秋山充三郎为第一总指挥继续南侵,其第八联队留驻德县城内,辖3个大队。平原、禹城两县沦陷后,该联队一个大队驻德县城东北飞机场、南营房和城西兵工厂等地,另两个大队分别派驻平原和禹城。该联队军事统治范围北至河北省沧县,南至山东省禹城县,是津浦铁路线上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日军源泉骑兵大队 1937年10月侵驻德县,其司令部设在城内旧法院,部队长为源泉馨。所辖部队分别驻城西兵工厂、火车站等地,共有日军400余人。是统治德县一带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日军矢野后防部队 1937年10月随侵华日军攻城部队侵驻德县,部队长为矢野,共有日军100余人,驻进德会院内。其防区为德县城南至黄河涯、东至白桥一带,并在城南扶持成立了以刘洪勋为会长的“维持会”。
  日军德县警备司令部 1941年组建,司令部设于德县城内旧法院,是侵驻德县一带日军的指挥机关,司令官为日军大佐山口。除统治德县外,经常派部队开赴陵县、恩县、禹城、高唐等县和德石铁路沿线参加对抗日军民的“讨伐”和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铁壁合围”。
  日军华北派遣军参谋部德县陆军司令部 1942年6月,日伪在德县设立伪真渤特别行政区公署,日军随之在此设立华北派遣军参谋部德县陆军司令部,驻东地原美国教会医院,司令官为田坂,辖1个混成旅团。其中,驻德县的有中山、河田、田中3个中队共400余人。主要担负北至河北省沧县、南至山东省禹城县津浦铁路两侧督挖护路沟、修建炮楼、修筑公路等任务。
  日军真渤特别行政区宪兵大队 1942年6月随伪真渤特别行政区公署一同侵驻德县。大队部设在德县城马家大井街,大队长为日军大佐村上直植,隶属于日军北支那派遣军宪兵司令部。辖3个宪兵中队,其中,一个中队驻德县,一个中队派驻禹城县,另一个中队派驻河北省沧县。该部主要活动于津浦铁路沿线的德县、沧县、平原县、禹城县,并负责指导伪真渤特别行政区所辖的河北省伪真定道、伪渤海道的南部与山东省接壤的献县、阜城、交河、景县、武邑、衡水、枣强、冀县、故城、吴桥、东光、南皮、德县共13县日军宪兵队的活动。
  日军甲第1415部队 即日军德县陆军特别警备队,日军称之谓“剿共部队”。该部队为1942年秋由真渤特别行政区宪兵大队并抽调部分陆军士兵骨干组建而成,隶属于日军北平北支那派遣军司令部。该部大队部设在德县城马家大井街,部队长为日军大佐村上直植。辖3个中队,秦市松(原日军保定宪兵分队队长,中尉)中队驻德县城,另两个中队分别驻禹城县和河北省沧县。各中队均配备有卡车和重武器,各承担10余个县的“隐蔽剿共”任务。为了掩人耳目,取消了宪兵领章、臂章等标志。1943年,大队部迁往济南,秦市松中队仍留驻德县。秦市松中队辖星野小队、次郎小队和竹何派遣班、奥山派遣班、渡边派遣班、市川派遣班、武山英一便衣工作队、松井情报工作队等便衣宪特组织。
  日军在德县的特务组织
  1938年5月,山东全境大部沦陷,日本侵略军遂由军事进攻转入军事统治阶段。为全面施行其法西斯统治,摧毁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和抗日政权、社团组织,镇压抗日爱国力量,日军在德县、青岛、济南等地设置和加强了宪兵与特务机构,并在济南、青岛设立了宪兵本部,在各县城、重镇派驻宪兵分遣队、分队、特别警备队等,网络汉奸,招降纳叛,组建了相应的特务工作队,利用军、政、警、宪、特和社团、宗教、洋行、旅馆、烟馆、妓院等,组成了情报网络,大肆进行特务、间谍、策反、逮捕、屠杀等罪恶活动。在德县,组织机构较完善、活动较猖獗、活动时间较长的有如下几部分:
  德县日本宪兵队特高系 开始称特高班,1938年改称特高系,有成员7人,其中有2名华籍翻译。1942年,为配合日伪推行的“治安强化运动”,特高系改为特别保安系,有成员16人,华籍和朝鲜籍翻译各2名。为了加强对抗日爱国人士的监控、搜捕和加强情报工作,又在伪警察局和其它伪组织中安插密探、联络员等14人,并网络汉奸、叛徒等组建了特务工作队、剿共团。先后充任特高系(班)长的有:武山英一、福田永助、府村五郎、管秋彦、红木、田中顺一等人。特高系为德县日本宪兵队的重要特务机构,主要负责侦破抗日案件、逮捕抗日军政人员和抗日爱国人士,搜集抗日军政情报,窥测国共两党军政动态等。
  德县日本宪兵队 吴松涛工作队1940年8月,德县日本宪兵队侦知,八路军冀南军区东进纵队第五支队司令员吴松涛(系被八路军收编的地方顽军头目),因病离队在河北省景县白草洼村休养,遂派兵将其逮捕,关押于德县日本宪兵队内。日军对其刑讯逼供、威胁利诱达80多天,吴松涛经受不住考验,变节投降。日军令其组建华籍便衣工作队,并委任其为队长。吴松涛奉日军命令,招降纳叛,网络旧部20余人,组建起情报班和武装侦察班,秘密活动于德县及其周围各县城乡。
  德县宪兵工作队 1941年5月,以日军小头目佐佐木和汉奸夏茂森、赵广文等人为首,组建起有20余名成员的德县宪兵工作队,直属德县日本宪兵队指挥,后被编入真渤特别行政区宪兵大队的特务组织。该队主要活动于德县一带的农村。
  德县宪兵队剿共团 1941年5月,由日军小头目松浦任顾问,汉奸李凤巢、于圣言任团长,组建起德县宪兵队剿共团。辖侦察、总务、教化3个系。侦察系长田厚基,副系长张益斋,总务系长×××,教化系长韩××,有成员20余人,驻德县城旧署街伙道胡同,主要活动于德县城乡。
  日军华北派遣军参谋部德县陆军联络部 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参谋部为指挥伪真渤特别行政区所辖范围内特务机关的活动,于1942年6月由各地抽调了一批特务骨干分子,组建了德县陆军联络部,驻东地原美国教会医院。该部设有总务、政务、产业、情报4个系,由日军头目本间城任机关长。总务系长黑田,政务系长秋叶长寿,产业系长福田,情报系长中野。每系配有系员和翻译10人左右。该部除指挥特务机关的活动外,还担负控制日伪机关中科长以上职务的人事任免、策划日军的军事行动等任务。
  甲第1415部队特务组织1942年秋,日军为实施其“隐蔽剿共”计划,成立了大批特务组织。在德县一带活动最为猖獗的,当属日军甲第1415部队及其所属特务组织。其中,星野便衣工作队,于1942年冬调到德县,1943年11月建立了以张振海为代队长的情报队,辖葛英西、黄胜奎2个班,原驻德县日本宪兵队,根据特务活动分工移驻边临镇。奥山派遣班,于1943年11月组建,班长奥山仁,有成员15人,并成立了由孙家庭为组长的便衣情报组,驻德县城马家大井街,以集贤旅馆为其秘密活动点。渡边派遣班,于1943年组建,班长渡边,有成员10余人,驻边临镇。竹何派遣班,于1943年2月组建,班长竹何信义,有成员20余人,并成立了由杨中仁为队长的便衣工作队,为掩人耳目,对外称“敷岛公馆”。同时,在德县城马市街设立了“信义医院”,由特务分子陈绍棠以行医为名暗中从事特务联络站工作。在东门里由梁庆云以经营磨房为名从事特务联络点工作。在德县中学控制使用一张姓教员,以教学为掩护从事情报员工作等。
  其活动范围主要是德县、平原县、桑园等地。市川派遣班,于1944年组建,由市川任班长,有成员10余人,驻德县城苇子场街,辖武绍山便衣工作队,并在车站街设立了市川洋行、东棉洋行等,做为其秘密联络点。1945年1月,由松井接任班长,王金堂接任便衣工作队队长。该特务组织主要活动于德县、德平、陵县、桑园等地。另外,还有原驻平原县的成泽分遣队、前中分遣队等亦曾来德县从事特务活动。
  日军天津北支那水路军德县特务站 日军天津北支那水路军,代号为第1849部队,为日军侵驻天津的内河航运护卫部队,辖水上宪兵队、河防队等,主要负责天津至德县、临清运河航段的水路运输护卫。为防范其军用物资和掠夺的资源在水路运输中遭八路军游击队袭击截获,该部部队长森岗,在天津至临清运河段的各主要港口、码头设立了特务工作站。德县特务站共有特务、情报人员50余人,多混在船民中,发有北支那水路特务员或联络员证件,直属天津森岗部队领导。其主要任务是搜集运河沿岸八路军、游击队活动的情报和中共地下采购人员的情况,协助日伪查禁“禁运物资”等。
  日军铃木部队便衣工作队 日军铃木部队,即日军驻德县的3041部队。为了加强对抗日军政情报的搜集工作,配合其部队的军事行动,1944年3月,该部部队长铃木指示情报组组长雨宫组建便衣工作队,并任命在押的原德县日本宪兵队华籍特务头目葛英西为队长。葛英西在发展特务成员的过程中被八路军俘虏后,又任命甲第1415部队特务工作队的高振升继任队长,共发展特务人员12人,驻盐店口街。该便衣工作队成员发有“铃木部队便衣工作队队员”证件,盖有情报组长雨宫的手章。其主要活动范围是德县城乡,有时随日军赴平原、禹城等县“讨伐”。
  日军日池田部队特务队 日军日池田部队特务队,即日军1480部队特务队,为华北交通系统的特务组织。1945年3月调到德县,有成员10余人。其主要任务是专门搜集德石铁路线上德县城至王瞳、津浦铁路线上德县城至黄河涯一带的抗日军政情报。
  济南日本领事馆警察署德县分署 1939年,日本侵略者在德县设立了德县日本领事馆警察署,驻马家溜口街马家大院。1941年,改称济南日本领事馆警察署德县分署,设有特高、经济、兵役、保安、卫生、取缔等业务组,有日本籍、朝鲜籍巡警5人、华籍巡警30余人。历任署长有藤景能熊,熊本能通、本田能熊、玲木等,历任巡察部长(副职)有押川精一、德勇等。其外围组织有:日本德县居留民会、大政翼赞会德县分会、在乡军人会、德县国防妇女会等。德县警察分署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徙居”德县的日籍人员,保护“徒居”德县的日本“居留民”的“合法权益”,“调处”日本人与中国人之间发生的纠纷,办理日商营业许可证,兼管日商开办的专业洋行(如德利洋行、纤维公司、毛皮收购公司、棉花收购公司等“经营业务”的保护),并兼搜集国共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情报。这是一个维护日本人在华“利益”,进行经济掠夺,镇压中国居民,搜集抗日情报的政治、经济、间谍、特务合一的敌特机构。
  除上之外,还有10余人的片仓俊六调查班、山口部队特高班等日军特务组织,不一一赘述。
  伪军在德县的驻军和伪地方武装
  侵华日军为弥补其兵力之不足和推行其“以华制华”侵略政策,强化其军事统治,便采取网络汉奸、收编土匪黑团、招降纳叛、抽集壮丁等方法,组建起伪军和伪地方武装。驻德县的伪军和伪地方武装主要有如下几部分:
  伪山东省警备总队第三联队 1938年4月,日伪当局在德县城永庆寺成立了伪鲁北道尹公署。同时,伪山东省警备总队第三联队由济南调到德县。联队长为夏斌甫,辖2个警备大队,由张瑞藻(张宪廷)和朱鸿昌分别充任第一、第二警备大队大队长。第一、第二警备大队各辖3个警备中队,共600余人。第一警备大队驻旧县署后库厅,担负伪鲁北道尹公署的警卫任务;第二警备大队驻德县师范讲习所,担负机动任务,曾派往临清、陵县、德平等县驻防。1940年7月,日伪当局将伪鲁北道划分为伪东临道和伪武定道。伪东临道署设在德县,伪武定道署设于惠民县。伪山东省警备总队第三联队遂改编为伪山东省保安总队第六、第八大队,隶属伪山东省保安司令部。张瑞藻、张文甫又分别充任第六、第八保安大队大队长。第六保安大队随伪东临道署留驻德县,第八保安大队随伪武定道署调往惠民县。
  伪真渤特别行政区警备部队 1942年6月,日伪当局将河北省伪真定道、伪渤海道的南部与山东省接壤的13县划为伪真渤特别行政区,伪特别行政区公署设于德县城南关基督教堂。随之,组建了伪真渤特别行政区警备部队,司令部设于伪特区公署,司令为宋达民。所辖部队一部驻德县,另一部驻河北省吴桥县。1943年,伪真渤特别行政区公署撤销,宋达民率部移驻吴桥。
  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德县河防大队 系由“皇协护民军”刘佩忱之一部改编而成,1940年调到德县。大队部设于桥口街,大队长为张书培。该部担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德县至临清县运河航段的水路交通、航运安全。1945年3月,改编为华北交通水上警务分段。
  伪中国宪兵德县分遣队 1942年派驻德县,驻线市街。隶属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治安总署治安军宪兵团济南宪兵队。主要担负车站检查和纠察军容风纪等任务。
  伪德县自警团 1937年10月4日,由日军宪兵队长原山正主持组建。李凤巢充任团长,谷裕然充任书记员,刘鼎元负责财务,共有80余人。其主要任务是为德县维持会站岗放哨。
  伪德县民众自卫团 1938年1月,由伪德县自警团扩编而成。德县维持会会长李子和兼任团长,李凤巢、张圜桥任副团长,辖自卫队和各区区团。李子和的胞弟李子玉任自卫队队长,负责警卫德县维持会。每区团各辖3个小队,共有成员500余人。
  伪德县保卫团 1938年4月,在日军宣抚班长松田主持下,将德县维持会改组为伪德县县公署,并将伪德县民众自卫团改编为伪德县保卫团。伪德县县长张圜桥兼任伪团长,袁书文充任伪副团长,辖阚春景、张凤林、杨干臣3个小队,共有150余人。分别驻老监狱、财神庙、桥口等地。主要担负伪县公署和城关哨卡的值勤任务。
  伪德县警备大队 1939年3月,由伪德县保卫团改编而成。伪县长张圜桥兼任伪大队长,袁书文充任伪副大队长,辖阚春景、杨干臣、辛鸿升3个中队,共有伪军300余人。伪一中队驻仙人桥、土桥、黄河涯等据点,伪二中队驻边临镇、毛庄等据点,伪三中队驻桑园等地。
  伪德县保安大队1940年夏,伪德县警备大队改编为伪德县保安大队,隶属伪山东省保安司令部。在日伪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中,1941年春至1942年春,伪德县保安大队先后收编徽王庄方砚农黑团为第四中队,收编第五、六区匪团于德江、史存善部为第五中队,收编第九区滕荫岭匪团为第六中队。1942年秋至年底,将各区抽出的壮丁编组为张乃文的第七中队和冷兆璠的第八中队,收编第二、七区孙盛元黑团为第九中队。1943年春,又收编董书斋匪团为第十中队,将史存善部扩编为第十一中队,合并第八、九区伪区队为王善同、庄承霖的第十二中队。大队部设在城内文庙,历任伪县长刘冬秀、佟昌武、王朝磊、郑长汉先后兼任伪大队长,袁书文、董书斋、马龙涛、阎俊杰、谷裕然等先后充任伪副大队长。每个伪军中队均辖3个小队,每个小队辖3个班,拥有伪军2000余人,最多时曾达8000余人。各伪军中队分别驻德县城区的文庙、玉皇阁、桥口、东地、各城门和县境内的五里庄、南大屯、黄河涯、二十里铺、上岛寺、土桥、边临镇、仙人桥、董屠、陈宝亮、杨集、后寺、徽王庄、程家、李全真以及河北桑园等据点。
  伪特务组织
  在德县的伪特务组织,主要有伪鲁北道佛教总会,伪鲁北道鲁北情报组、伪德县警察所特务系等。
  伪鲁北道佛教总会 1938年5月10日,驻德县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二军团部独立混成旅团少将旅团长秋山充三郎,亲自主持成立了伪鲁北道佛教总会,以日军随军僧桑久保义海和汉奸李凤巢、李荫轩为首,组成了特务情报网络。其成员分为两类,一类称“特别人员”,多为伪军政官员、地主绅士等;另一类称“普通人员”,多为商会会员和受骗居民。其主要任务是以从事佛教活动和推销报纸为名,搜集国共两党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情报,并负责指导伪鲁北道所辖各县伪佛教分会的情报工作。
  伪鲁北道鲁北情报组 1938年5月与伪鲁北道佛教总会同时成立。组长为日军随军僧桑久保义海,后由汉奸李荫轩接任,共有特务情报人员17人。除单独搜集鲁北一带国共两党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外,还负责指导伪鲁北道所辖各县情报组的工作。
  伪德县警察所特务系 1939年前,伪德县警察所设有特务股,由李玉春任股长。1939年冬,特务股改组为特务系,先后有王国栋、时惠忱任系长,共有成员22人,并在各街道、乡村和有关单位设立了特务情报网点。特务系主要负责搜集抗日军政情报,检查信件、包裹、报刊、书籍,控制“禁运物资”的调拨、转运,侦破各类案件,抓捕抗日军民等。
  除上而外,日伪还在各伪军、政、警机关,部分社团和宗教团体,以及旅馆、客栈、洋行、烟馆、妓院等安插有从事情报活动的人员或建有情报组织。
  日军在德县大搞军事设施概况
  郭新中
  侵华日军占领德县后,为把处于水陆交通枢纽位置、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德县做为其侵略战争的军事基地,保护其军事交通,加强经济掠夺,强化对抗日力量的封锁和对德县人民的法西斯统治,连年抓工拉伕,强迫其修机场、电厂、给水站,建据点、哨所、岗楼,筑公路、铁路、营房,挖堑壕、封锁沟等等,8年间占用民田近3万亩,动用民工民伕达百万人次,给德县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军民和其他抗日爱国力量的活动造成巨大的威胁。与此同时,日军还抓去大批青壮年,遣送至日本国或中国的东北、济南、青岛等地修筑军事设施和开采煤炭矿产,充当劳工苦役。德县城乡被抓去的劳工不下数百人,其中多数下落不明或客死异乡,其父母和妻子儿女则流离失所,有的冻饿而死。
  日军在黄河涯修建军用机场
  黄河涯,是位于德县城南12公里处的一个村庄,津浦铁路由此通过,并建有火车站,从德县至平原县的大道穿村而过;四女寺减河流经村东南,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7年10月侵华日军占领德县后,为保障其大部队沿津浦线大举南侵,便立即在黄河涯村南大量圈地,修建军用机场,设立侵华日军空军基地。
  日军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强行占地4000余亩,农民即将收获的秋庄稼被践踏一光,圈地范围内的建筑物和树木等亦荡然无存,该村百姓沦为乞丐者甚多。汉奸遵照日军的命令,到处抓工拉伕,甚至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和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也被强行征用。在修建机场的辛酸劳作中,如稍有怠慢,便遭毒打。农民崔开起等人曾被日军及翻译官刘树棠打得死去活来。
  黄河涯飞机场基本建成后,经常起落日军飞机,运送军用物资和兵员,有时配合其地面部队作战。
  日军强占良田开辟“农事试验场”
  1938年,日军在德县城西运河西岸的陈庄、张庄和桥口一带,强行圈地750余亩,开辟为“棉花种植试验场”。其中,占用陈庄土地250余亩,张庄土地350余亩,桥口土地150余亩。1940年,日军又强占陈庄良田150余亩,张庄良田150余亩,高堤良田20余亩,开辟为“小麦种植试验场”。两场合称“华北农事试验场德县棉麦原种圃”,总计侵占农民良田1100余亩,做为其经济掠夺的“试验基地”。
  自建场开始,日军和汉奸、伪军经常到周围各村庄抓工拉伕,每天几乎不下数百人,在其武装监视下强迫劳动,稍不如意,即让百姓顶砖、罚跪、互相撕打,有的被折磨得死去活来。
  “试验场”周围筑有高高的土围墙,大门有日军站岗把守,凡过路人一律不准近前,否则“以匪论处”。试验场内部划有禁区,劳工苦役不准违禁,常有“违禁者”遭毒打和关押。由于日军戒备森严,行动诡密,该“试验场”究竟搞何种试验,具体情况不详。
  日军在城西修建小型发电厂
  日军侵占德县前,在城西运河东岸、桥口街南侧,有一处旧砖瓦窑,废弃后留有两座高大的砖质烟囱。1938年12月1日,侵华日军驻济南特务机关长渡边,令济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德县电业,成立了“德县发电所”。为控制德县这一军事要地,迅速建成发电厂,驻德县日军及其特务机关选中了旧砖瓦窑。发电所利用两座烟囱,建起了厂房。该发电厂运行初期装机容量仅为1×150千瓦,后又增加2×125千瓦机组,计总装机容量为400千瓦,由小型蒸汽机做为动力。
  日军建立的这一小型发电厂共有10余人,夜间运行,白天停机,其电力专供日军驻德县的机关、部队、火车站、日本和高丽洋行、少数商号等照明用,后又增加为驻德县的日军军工和“经济开发”服务,成为日军在德县的重要设施之一。
  日军扩建德县机场
  1925年4月,奉系军阀张宗昌督办山东军务,遂指令其驻德县的奉系军队,在德县城东北修建了小型军用机场。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军第七十四师驻防德县期间,韩复榘又指令该部进行了改建,经常起落小型飞机。日军侵占德县后,1938年4月至1945年7月分多期工程进行扩建。在原有基础上,日军将机场区域扩大为南至城近郊的罗庄,北至长庄,东至肖何庄,西近津浦铁路。据实地测算,仅内场就长达2600米,宽1570米,面积为400余万平方米,折合占地6000余亩;外场占地1.5万亩,主要用于警戒区、安全区、筑路等,总计占地2.1万余亩。
  在扩建之初,日军与伪德县政权机构,在德县城乡和外地抓劳工3千多人。两年后,改由德县各伪区、乡摊派,被摊派的工伕多时曾达五六千人,其费用亦由伪区、乡从老百姓家中摊敛,加之伪官吏敲诈贪污,德县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其中,情景最为凄惨的是肖何庄,所有土地均被侵占,农民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一部分人靠给日军出工烧砖烧瓦、做小本生意维持生计,多数人流离失所,逃难四方。
  机场中常驻日伪军150余人,有4名日军大工头。在他们的武装监视下,数千名民工民伕夏顶酷暑,冬冒严寒,平场地,修跑道,筑机窝,建岗楼,挖壕沟,修房盖屋建油库。稍有怠慢与不满,就被拉出毒打,用刺刀刮肋条,冬天,扒光衣服罚冻示众等。最为恶毒的是,日军强令民工惩罚民工,若民工不忍心下手,则要受到更为严酷的惩罚。
  该机场直至日军投降亦未最终建成,但至1944年已初具规模并建有较完备的设施。其中,飞机跑道为东南西北走向,由罗庄村北延伸至长庄村东南;罗庄村北设有飞机地标台,台面上覆盖着太阳旗,筑有机窝2个,还有由大量木桩构筑的飞机伪装棚;长庄村南筑有机窝3个;机场内建有油库20多座。日军飞机来去不定,有时停机坪上停有70多架,成为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华北、华东结合部上重要的空军基地。
  日军在德县修建军营、给水站、仓库
  1925年10月,奉系军队第六军军长徐源泉率部驻防德县,将南营街以南的清代演武厅(场)改建为军营,并经常在此阅兵,德县城居民称为“南营房”。1929年秋后,石友三的国民军第十三路军驻防德县,在原德县兵工厂以北修建了营房和大型操场,并与兵工厂军营连成一片,德县城居民称为“西营房”。日本侵略军占领德县期间,将“南营房”和“西营房”继续做为军营占用,并将处于两营房区域内的民房、作坊等强行拆除,建设楼房。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美两国关系破裂,美国人在德县东地开办的博文中学、卫氏医院、苏氏护校等均被日军强行关闭,所有建筑物均被日军做为其指挥机关、特务机构的驻地和营房。日军修筑了飞机场至东地、博文中学、柴市街、太平街、马家溜口街至发电厂的水泥马路,将东、西营房贯通起来。
  1943年,日军在城西郊发电厂北侧修建了给水站,专为调防、“扫荡”、“清乡”、“围剿”的过往日军供水和补充给养。
  1944年前后,日军又大兴土木,在德县城西南的石家园修建了大型棉花仓库9座,岗楼5座,筑有高墙,架设了铁丝网。主要用于储存“华北棉花株式会社德县棉产改进会”的棉花、棉纺织品和其它军需物资、“禁运物资”,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集散场所之一。大量的物资、资源从这里装运,通过运河、铁路、公路等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国。
  日军督挖封锁沟
  为阻止和防范八路军和其他抗日爱国力量日益频繁的活动,1942年中秋节后,日军驻德县警备司令官山口,命令伪德县县、区政权机构组织力量,在县区边界挖掘封锁沟、“防护沟”。仅在伪德县四区(运河西),日军就要求挖通北起白草洼、南至四女寺、长达30余公里的封锁沟,并准备与运河沟通放水,沿封锁沟东侧修筑5座大型碉堡。山口为愚弄百姓出工挖沟,亲自将此封锁沟命名为“惠民沟”,命令伪德县保安大队副大队长谷裕然到五里庄据点坐阵指挥。谷裕然率80多名伪军进驻五里庄据点,派出一小队伪军增驻南大屯据点。
  伪军成群结队,不断窜至各村庄抓工拉伕,抢粮掠物,搅得百姓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在他们的威逼下,挖沟工程全面展开,大片大片的秋作物被糟踏一光。伪军对民工民伕打骂关押,无所不为。八路军德石敌工队等部同日伪的挖沟行动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除发动群众抗工抗伕外,还对伪军进行了攻心战和武装打击。谷裕然被迫称病返回德县城,伪军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民工数量日趋减少,挖沟进度随之减慢。日军警备司令官山口暴跳如雷,又增派兵力,每天出动40多名日军与100多名伪军协同督阵,武装强制百姓出工。但在八路军的打击下,日军的工程计划未能实现。
  在伪德县六区,日伪军逼迫当地老百姓,挖掘了东北至雨淋店、西南至前董庄的大型封锁沟,全长达25公里。
  日军在要地设立据点
  日军侵占德县后不久,便在各要地设据点,建炮楼,筑碉堡,挖壕沟,以利于其镇压抗日军民的军事行动。日军、伪军、特务、汉奸们经常以各据点为基地,不断地进行“扫荡”“清乡”“讨伐”“合围”,对抗日军民和其他抗日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造成巨大的威胁,对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封锁日趋严密,对德县人民的统治更加残酷。
  日军除在德县城内常驻有500余人,在东、南、西各营房和飞机场、北厂、小锅市、桥口等地设立了小型军事基地外,还抽派兵力,根据其侵略战争和军事统治需要,在各要害位置设立了据点,其中,有资料可查和规模较大的有如下10个:
  ①土桥据点 1938年1月,驻德县日伪军在土桥村马颊河北岸,借助一座古庙宇为基础,修筑土质碉堡3座、3层土质岗楼2座,挖掘深3.5米、宽5米的壕沟2道做为外围屏障,并架设了铁丝网。据点修建完毕,派驻日军30余人、伪军70余人,伪区部、伪警察所、伪自卫团人员30余人。
  ②边临镇据点 1938年4月,驻德县日伪军在边临镇修筑高12米的方型土质炮楼1座,炮楼外筑有高墙,墙外围挖掘有宽、深各3米的壕沟2道,在两壕沟之间安装了木栅栏,在壕沟外架设了铁丝网,并在围墙大门处修筑了大型碉堡1座。据点修建完毕,派驻2个日军中队、2个伪军中队。
  ③仙人桥据点 1938年9月,土匪黑团在仙人桥村东北借助一座古庙宇,修筑了高9米的3层炮楼1座,外围筑有高墙,墙上修有射击孔,驻有土匪黑团100余人。1939年8月,日伪军将黑团收编,由德县城派日军30余人、伪军100余人、伪区公所和伪自卫团人员10人驻守。
  ④董屠据点 1940年10月,驻德县日伪军在董屠庄西北修筑土圩子一座,外围挖掘深3米、宽7米的壕沟,修建砖质碉堡1座;在董屠庄东北修筑2层土质岗楼1座,外围亦挖掘深3米、宽7米的壕沟。据点内开始派驻日军40余人、伪军50余人,另有伪区公所、伪警察所、伪自卫团人员10余人。1941年7月,留伪军40余人驻守。1942年2月,调派伪德县保安大队的一个中队驻守。
  ⑤陈宝亮据点 1941年2月,驻德县日伪军在陈宝亮村西南部,强占民宅,修筑土质炮楼2座、暗堡4个。据点内开始驻有日军30余人、伪军200余人。1942年,驻有日军10人、特务工作队10余人。
  ⑥杨集据点 1941年9月,驻德县日伪军在杨集村东南,强占民宅,挖掘壕沟,修筑土圩子。土圩子内,中间修建了3层砖、土混合的楼房1座;东北隅修筑了3层土楼1座、暗堡2个;西北隅修筑了土楼1座;南面大门处修筑土楼1座,并在其四周修筑暗堡20多个。据点内开始驻有日军100余人、伪军40余人,1942年6月,驻有日军10余人、伪军40余人。
  ⑦后寺据点 1942年7月,驻德县日伪军在后寺村西,借助一座古寺院,修筑了高9米的土质炮楼1座,在院墙外挖掘深、宽各5米的壕沟。驻有伪军30余人。
  ⑧徽王庄据点 1942年7月,驻德县日伪军在徽王庄旧庄墙的基础上,改建了底宽1.5米、高2.5米的土质围墙,挖掘深2米、宽5米的外壕。在围墙与壕沟之间,安装了木栅栏。在村东南隅,修筑了高8米的砖质炮楼1座,其周围又挖有壕沟、筑有围墙;在村东,修筑了2层砖质炮楼1座,其周围亦筑有6米高的围墙,挖有深2米、宽3米的壕沟;在村东北隅,亦修筑了同样的设施。同时,沿庄墙修建了高2.5米的炮楼7座。据点内,由德县城和边临镇派驻日军40人、伪军216人、特务工作队12人;伪德县第八、第九区区公所和伪警察所、新民会成员等130余人亦驻该据点内。
  ⑨程家据点 1942年7月,驻德县日伪军在程家村东南,修建了3层砖质炮楼1座、暗堡2个,炮楼外筑有围墙。驻有日军100余人(其中有日军炮兵分队),伪军200余人。
  ⑩李全真据点 1942年8月,驻德县日伪军在李全真村东北、西北、东南各筑暗堡1个。1943年2月,又修建了炮楼3座、岗楼4座。据点内开始驻有日军50人、伪军30人,后驻有日军10余人、伪军90余人、伪警察30人、伪区部和伪自卫团人员20余人。
  除上之外,日伪军还在黄河涯、宋奇屯、五里庄、曹家庵、留智庙、前小屯、簸箕刘、上岛寺、任家桥、许官屯等地设有据点,由于资料缺乏,不能全面记述。但仅从这个侧面,就可以看出日本侵略军对德县及其周围地区的法西斯统治是何等残酷!
  德州陷落前后
  孙寿昌
  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在芦沟桥附近举行夜间演习,声称宛平城中国军队鸣枪,失落日军一名为借口,日军发炮轰击宛平和芦沟桥,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爆发了。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精心策划、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导火线,是“九·一八”事变的继续和发展。事变的第二天,即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发表了抗战宣言,号召全民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给日军以坚决地抗击。
  当时驻宛平城和芦沟桥的中国军队,为冯治安部二一九团第三营金振中部,一个加强营总兵力1400多人,决心“与芦沟桥共存亡”。士兵们在营长金振中率领下,发挥了“夜袭、近战、肉搏”的优势,冲进敌营、勇猛拼杀,直杀得日军尸横遍野。一昼夜芦沟桥三失三得、拼杀之激烈可想而知。芦沟桥抗击日寇的战斗打响后,7月16日,日本政府决定急速增调陆军10万兵力来华(当时驻华北日军约三万人),次日又决定动员40万日军,扩大侵华战争,大批日军、飞机、大炮、坦克,由日本、朝鲜,和我国东北源源开到天津一带。华北中国驻军宋哲元之二十九军,所辖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特务旅,1个保安队,约10万人,其装备远远落后于敌军。7月28日拂晓,日军在飞机、大炮、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下,向南苑阵地猛冲。中国守军既无防空设施,又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完全是凭着自己夜袭、近战、肉搏的传统,用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杀。早在1933年3月喜峰口大血战中,歼敌5000余人,日寇就领略过二十九军的厉害。日寇也红了眼,与中国守军疯狂地拼命。平南指挥官、副军长佟麟阁将军先是腿部中弹,带伤指挥,后又头部重伤,壮烈殉国,年仅45岁。继之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为南苑指挥官,率军与敌反复挥刀冲杀,争先恐后,冲锋陷阵。由于敌人炮火猛烈,赵登禹将军身伤22处,鲜血四溢,惨不忍睹,昏迷中还说:“不要管我……”最后也壮烈牺牲,时年48岁。二十九军将士坚持与日寇血战了二十四天,遵照南京中央电令,不得不奉命撤出北平。7月底,北平、天津,沦陷敌手。宋哲元奉南京电令,命部队开赴唐官屯,马厂集结,担任津浦方面之防务,阻截敌军南下(平汉线由嫡中央军接防)。蒋介石又命二十九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宋哲元为总司令,冯治安为副司令,秦德纯为总参议。部队在大城、青县、唐官屯、静海县、河间、沧州、泊镇一带布防,石友三部两个保安旅集结德州附近。
  日军攻陷平津后,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将所属编为两个军,以香月清司、西尾寿造分任第一、第二军司令官。从8月下旬起第二军司令官命矶谷师团沿津浦东侧,中岛师团沿津浦西侧,并驾南侵。当时从天津至德州一带,连降大雨,平地积水尺深。滹沱河、子牙河、大运河,水涨满槽,敌机轰炸河堤,洪水泛滥成灾。日军以装甲艇掩护,步兵均携带救生圈,飞机频繁轰炸扫射。中国抗日将士们站在过膝深的水中,坚持奋战。腿脚被水浸泡得肿胀溃烂,但仍都不叫苦,决心誓死保卫国土。宋哲元身为司令官,与战士同甘苦,“时常宵旰露立,站在水中督战”,使日本侵略者每前侵一步,都必须付出重大的代价。9月19日敌机在泊头镇上空轰炸扫射时,地面七十七军高射炮,射出一串串复仇的子弹,一架敌机被击中,起火栽倒泊头火车站附近的玉米地里,老百姓欢呼雷动,奔走相告。
  第一集团军与日寇苦战了一个多月,官兵均疲惫不堪,伤病减员严重,敌人装甲汽艇沿运河猛冲,我军没有穿甲弹,运河封锁不住,敌人冲我军后方,登岸抄我军侧背。9月11日马厂、青县失陷,9月21日沧州失守,日军疯狂地南侵,就在这危急之时,冯玉祥将军被调任第六战区司令官,北上指挥津浦路北段冀鲁方面作战。当平津陷落后,冯将军心急如火,向南京中央请缨北上抗日。蒋介石为此很费了一番心思,应允吧,害怕冯玉祥在华北军队中的崇高威望,重新掌握其旧部,将兵权抓在手,实在不放心。不允吧,日本侵略者并不满足对华北的侵占,继续南侵,威胁南京政府的统治,在国人面前说不过去,害怕败露出他消极抗日的面目。最后蒋一方面利用冯对其西北军的旧关系,指挥各路军队,阻挡日军南下,又暗中派萧振灜抢先一步,到第一集团军中从事破坏,给冯设置困难和障碍。这个前去破坏的萧振瀛何其人也?这里须介绍一下其人的嘴脸。萧为东北吉林人,1926年西北军兵败绥远时,任临河设治局局长,大军过境,供应粮秣及时,受到冯玉祥的赏识。冯在五原誓师时,任萧为包(头)临(河)道尹。宋哲元任陕西主席时,萧任西安市市长,从此萧成了宋的谋士。萧振瀛善于交际、钻营,能说会道,巧言令色,尤擅吹拍,骗得了宋哲元的青睐。西北军其他将领对萧非常不满。冯玉祥为众将激怒,亲到西安决心除萧,由于宋哲元加以保护,萧幸免。从此萧对冯怀恨在心,对宋感恩不尽,宋利用萧巧舌如簧之长,令他奔走于日本人,蒋介石之间,办理外交。
  南京令宋哲元,庞炳勋,刘多荃部及山东韩复榘一部皆归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统辖。除了刘多荃与冯没有历史渊源外,宋、韩、庞,都是西北军出身,冯的老部下,照理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人地两宜,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当冯从南京乘车北上时,萧已抢先到达河北连镇宋哲元的指挥部,各位高级将领陪同宋一齐吃饭,萧振瀛借机挑拨说:“大家知道冯先生来华北干什么?就是先撤换你们再抗日。他已准备好了,以鹿钟麟接宋哲元,以孙良诚接冯治安,以石敬亭接三十八师,以张维玺接一三二师,以刘郁芬接张亭樾,除刘汝明不动外,其余完全撤换。”又说:“山东方面韩复榘说了,冯玉祥到华北来,他们就不抗日了。”
  萧的离间计起了作用,宋决定冯到来之前,离开部队,以示不满。冯的专车往北开,宋的专车就往南开,9月16日晨,冯宋在连镇交会,宋到冯的专车上汇报了战地情况后,又说因旧病复发,已向中央请假,去泰山休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职务已交冯治安代理。冯玉祥还蒙在鼓里,虽然深感失望,还是关切地说:“这一时期,你过于劳累了,好好休息些时是可以的。不过当此抗战紧要关头,最好能早些回来。我到前方来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多年同生死共患难的弟兄,大家在前方浴血抗战,有什么困难和需要,由我专请中央予以解决。”两人匆匆一晤,宋登车去泰安普照寺休养去了,冯只好折返桑园战区司令部。冯玉祥到桑园后召见冯治安,冯治安借口前方紧急不能抽身为由,避而不见。9月25日冯玉祥到达济南时,也遭到韩的冷遇,韩强调山东防务紧张,无力抽调部队北上,云云。9月29日日军攻占泊头,冯玉祥命令冯治安部出兵袭击,未有奏效。又令韩复榘派部增援,韩却置若罔闻。冯玉祥指挥不灵,只好退守德州。冯治安部先退守桑园、继又退到德州。后来冯玉祥得知这一切是由于萧振瀛从中捣鬼,遂派葛云龙率手枪队前往德州火车站逮捕捉拿萧振瀛,但冯治安先把消息透露给萧,萧破坏目的已达到,早溜之大吉,使葛扑了空。
  日军开始向德州进攻。德州是韩复榘的地盘,原先由七十四师李汉章驻防,当日军攻陷泊头镇时,韩复榘命七十四师撤往禹城。第一集团军与日军在德州外围发生激战,10月5日德州陷落。此时由于日军主力调集山西战场,津浦线敌人兵力薄弱,冯玉祥将军趁此机会,命韩复榘拨给的八十一师展书堂部,从禹城沿津浦线正面向北反击;另命鹿钟麟、李文田、黄维纲、刘振三部,分四路,从右翼抄敌后路,给敌拦腰一击,趁敌立足末稳,一举克复德州、桑园,沿铁路北进,直指沧州马厂。正当战事进展顺利之际,韩复榘突然变挂命令展书堂八十一师,即刻返回禹城。师长展书堂极感困惑,在军用电话上向韩汇报说:“总司令,我与兄弟们连连得胜,都要求乘胜反攻呵……。”韩大发雷霆说:“让你撤,你就给我撤,少罗嗦,撤回来再说。”展书堂憋一肚子气,只好从桑园率部撤回禹城。再说包抄敌人的四路军马,只有鹿钟麟遵冯命出击,其余三路,消极不前,由于宋哲元去了泰安,李文田想投靠韩复榘,但师长刘振三、黄维纲坚决反对,才使李的阴谋未能得逞。
  韩复榘放弃了鲁西北大片国土,令大军撤到黄河以南。第一集团军则向津浦路以西临清、大名方向撤退。韩竟然下令:“为保境安民,拒止客军入鲁”。当时大运河西侧一片汪洋,须走山东运河东岸,冯治安几次给韩通电,韩不理,冯治安急了,下令部队南撤,手枪团在前,谁敢阻拦,就对谁开火。韩才放行,总算没有引起“内战”。这时蒋介石发布命令,将第六战区撤销,第一集团军(即二十九军)改归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统一指挥。
  向北败退的日军,发现中国军队内部混乱,并调头南撤,真是绝途逢生,喜出望外。立即增援部队,转头南扑,重新攻占桑园,继之德州陷落,宁津、陵县、平原、禹城……黄河以北广大地区陷入敌手。
  冯玉祥将军怀着满腹怨恨,返回南京。德州战场由胜转败,招致阵线崩溃,不可收拾。由于国民党军政内部种种错误,使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了大半个中国,亿万人民血泪潸流了八年之久。
  仁丹广告的秘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一些城市的街头巷尾常画着一种“仁丹”广告。这种广告形式呆板,千篇一律,上面画着一幅旧式军人半身像,头上戴着一顶石拱桥式的帽子,胸前写着“仁丹”二字,较明显的特征是两撇八字胡。
  殊不知,这是一幅别有用心的广告,被用为做为日本侵略军的路标。这种广告是怎样指路的呢?奥秘就是那两撇八字胡上:当两撇胡子角微微向上翘时,说明此路通行无阻;当胡子的左角下垂时,说明左转弯不通,应向右转;当胡子的右角下垂时,说明右转弯不通,应向左转;当胡子两角都下垂时,则说明此路不通。
  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就是利用这种广告,走街串巷,大肆捕杀中国军民。直至后来,日本军才公开仁丹胡子的秘密。
  (孙路辑)
  国民党爱国将领鲁崇义家宅被日寇查抄经过
  朱喜增
  鲁崇义,号宜轩,原德县大寺街(现德中街)人。三十年代初,在大营街中段路东(现进步街55号)新建了一处三进院、二十余间房子的住宅,全家即迁至此。鲁出身小市民家庭,青年时代从军在冯玉祥部下,由于屡建战功,曾升任国民党113师师长、42军参谋长、30军副军长、军长,整编29军军长。1948年,国民党授予中将军衔。1949年12月在四川率部起义,参加我人民解放军。本文所介绍的是笔者在少幼时期亲眼目睹的日本宪兵队查抄鲁家的事件。
  1937年日寇侵占我华北,德县沦陷。此间,鲁正在汉口驻军,为躲避日寇对其亲属的迫害,1938年便暗地里派人将其老母和妻儿接去汉口,后转移西南大后方。鲁的二弟也在国民党军队任职,鲁的三弟(崇元)逃往天津,在租界地存身居住,家中只有鲁的三弟媳(大家都称呼她“三太太”,此人无子女)和二弟的两个儿子(乳名“小哨呼”和“小游呼”,当时仅五六岁)暂留在家;另外还有鲁的舅母刘氏,因其生活无靠,长年居住在鲁家,孩子们都称呼她“舅奶奶”。由于鲁家的主要成员多已外逃,便空出了一些房子。我的祖父与鲁的父亲当年都是街面上的熟人,相识多年,我家便租居了鲁家外院的西房三间,每月向三太太交少许的房租钱。
  1939年春节刚过,一天上午,突然街巷里马蹄声声,尘土飞扬,两匹高头大马上面驮着两个挎洋刀的日本军官,后面跟着四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宪兵,另外还有一个穿西服戴礼帽、腰间带着手枪的汉奸翻译,杀气腾腾地直扑鲁宅而来。一进门先在大门口留下两个日本兵把守大门,枪口上安上了明晃晃的刺刀,其余人一齐涌进院内。因我家住在外院,首当其冲。他们进屋后向家父问明姓氏,一看我家的摆设,知道是住房户,不是鲁家的人,便迅速转入里院各屋去搜查。里院小南房住着一户姓张的,老两口一个小女儿,一看也是家穷人住房户,没多问就接着去正房和东屋搜查,结果只抓到了鲁家的舅奶奶刘氏,日本宪兵声色俱厉地审问刘氏,刘氏回答一概不知。日本军官恼羞成怒,随着一声“八格牙噜”地吼叫,砰啪给刘氏两个大耳光。穿西服的汉奸翻译为讨好主子,一连又打了刘氏几个耳光,直打得刘氏嘴边鲜血直流。找不到鲁家的人,向刘氏也问不出什么情况,日本军官与翻译“唔里瓦西”地用日语说了一阵子,便气急败坏地在屋子里翻箱倒柜、胡砸乱摔折腾了一气,也没搜出什么枪枝弹药或重要物品,最后只将一些认为可疑的书本、信件、物品等装入皮包,沮丧地跨出大门,原道扬长而去。
  其实,鲁家的人并非全未在家。当日本宪兵进院子时,“小哨呼”、“小游呼”正在我家与我玩耍,因为是两个小孩子,并未引起日本人的注意。鲁三太太就在日本人进街的前一刹那刚刚走出大门,一看事情不妙便赶紧躲避到邻居家去,没有回家来,从而躲过了这场灾难。只有无辜的“舅奶奶”刘氏遭到了日军残暴的毒打和惊吓。嗣后不久,“小哨呼”、“小游呼”也被鲁将军派人接走,找他们的父母去了。鲁三太太也不敢再待在家里,去了天津租界地,家中只留下了“舅奶奶”刘氏看守着这片房子,并以此房租维持生活。直至1944年抗战形势好转,日本投降前夕,鲁将军的三弟鲁崇元才偕夫人从天津回到德县老家居住。
  1953年夏,鲁崇义将军去北京开会,曾特意绕路来老家看了看自己的故居,并探望了老邻旧舍。当与家父谈到日寇抄家之事时,鲁将军对邻居们掩护其家属成员的义举表示感激。
  德县日伪保安队概况
  贾士君
  1937年农历8月德县沦陷,日本侵略军为了巩固扩大其侵略势力,到处搜罗土匪顽杂,组成了名目繁多的杂牌军,德县保安队就是这样的一个组织。它残酷镇压人民,大肆围剿、绑架、屠杀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当地百姓无不切齿痛恨。
  日伪保安队始建于1940年夏,地点在德县喧哗角以东(今市府街老烟厂处)。嗣后,人员扩大,全县共设12个中队,总称1个大队,总头目是日本人松田。1943年春,大队总部迁往关帝庙街(今劳动街)。
  日伪保安队是在伪县长崔德广和日本驻德代表昭苍顾问官一手扶植下建立起来的。它有三个任务:一是维护地方治安和管理交通秩序;二是依仗日军势力,强化日军在地方上的统治地位;三是反共和残酷镇压爱国力量。德县保安队之兵源多数是在本县强行征集,有钱人家不愿出兵可拿钱买兵。当时有一种方法叫做“卖兵”,即甲方出钱,乙方出人,其价格双方商定。凡是卖兵者,大多是劳苦大众,没有生路的穷人。在东门里居住的满族旗人赵义俊,由于生活所迫,只好签订契约,拿到200元的伪币替关晓亭当兵,言明人去钱付两清账,当兵后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如逃跑、“犯罪”、死亡等,买方概不负责。除此之外,兵源还来自外乡的土顽、杂匪、地痞流氓等各色人物。
  日伪保安队所辖范围,南至黄河涯,北至桑园,东到李仙镇、王化庙,西至五里庄。在这些地方都设有据点、哨卡,每个据点驻7至10人。德县城四个城门楼各安一班人,昼夜值班。每逢有重要会议或情报,都有日本人来查岗督哨。伪军装备很差,枪支质量极坏,其活动区域多在本县范围。保安队内设有一个刑讯室,备有军棍、老虎凳、吊绳、皮鞭等刑具。
  德县日伪保安队成立初期是9个中队,各设中队长1人。每中队辖3个小队,各设小队长1人。每小队辖3个班,每班10余人,各设班长1人。后扩充兵员,又增添了个中队,驻防周围村庄、镇店,不在县队接受训练。德县城内有4个中队驻守,计500余人。
  德县日伪保安大队计有1200余人,伪县长崔德广兼任大队长,袁书文(德县东赵庄人)任副大队长。大队总部有一名翻译兰××,德县城内丰华街人,后又增派一马姓翻译,因此人反共有功,很受日本人赏识,被提拔为副大队长。9个中队的队长是:一中队侃春景,高唐人;二中队杨干臣,城内市场街人,解放后跑到天津,后病死在狱中;三中队辛洪生,济南人,后由谷裕然接任。谷系城内北门里(今胜利街)人,因其罪恶甚重,解放后被处决;四中队方砚农,德县人,解放后病亡;五中队高长江,东乡人,解放后病亡;六中队史存善,德县南下洼人,此人罪恶累累,民愤极大,解放后,在黄河涯被处决;七中队滕玉岭,吴桥人,此人恶贯满盈,解放后在吴桥县处决;八中队陈少发,德县东乡陈八狗人,其部下大部是土匪、黑团、恶棍,作恶多端,解放后在天津被捕并处决;九中队孙盛元,德县芦家河人,因与土匪头子刘清海厮杀,带百余人跑到济南,投靠了吴化文。另外,第十、十一、十二三个中队,隶属德陵,约200人,镇守地方。后因鲁南战事吃紧,大部保安队员奉调撤离德县。
  日伪保安队是日本侵略军和伪政权豢养的正规编制军队,为维护地方伪政权,血腥镇压和残酷统治中国人民。日伪保安队在全县境内建立伪保组织,层层设防,处处关卡。他们严禁当地居民言论自由、集会结社,对过往行人盘查、搜身。他们对居民颁发“良民证”,凡有共产党嫌疑者,一律上报呈案,格杀勿论。
  对德县所辖村镇,均有保安队员驻扎,负责那里的所谓治安和强行收缴粮款。伪保安队充当汉奸、走狗、卖国贼的丑恶嘴脸,令人发指。
  (编者摘)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第十二辑

《德州文史 第十二辑》

本书下设血泪控诉、抗日烽火、人物春秋、他乡风云、文史长廊等栏目,收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文章约30篇。本辑还在《文史长廊》里,推出一批有关的资料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较详尽地了解日军在德州的布局、驻军、军事设施,以及特务组织等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