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村——北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243
颗粒名称: 抗日英雄村——北楼
分类号: K266
页数: 8
页码: 99-106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北楼人民奋起杀敌,付出了惨重代价,所以人们又把北楼称之为“英雄村”。1960年,我们一行8人驻进了该村,调查半月余,形成几十万字的材料。多年来,众多英雄的事迹一直难以忘怀,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仅将北楼人民抗日中的几个片断整理成文,以作对英雄们的缅怀和纪念。1939年,我党领导北楼村群众建立了民兵组织,1943年成立了民兵联防队,给侵占在在平一带的日伪军以严重威胁。1945年1月19日,驻扎在在平县城的日伪军集结了3000多人包围并攻打北楼村。北楼的民兵和群众奋勇抵抗,用土枪土炮打退了日伪军的多次攻击。激烈地战斗从清晨打到黄昏,在我抗日县大队的增援下,日伪军留下近百具尸体、载着百余名受伤者狼狈逃回县城。
关键词: 北楼 德州 抗日战争

内容

在我的家乡茌平县城西南二十里处有个村庄——张家楼,当地人都叫它“北楼”(因城西南三十里还有个张家楼村,故以“北楼”、“南楼”区分之)。抗日战争时期,北楼人民奋起杀敌,付出了惨重代价,所以人们又把北楼称之为“英雄村”。1960年,我们一行8人驻进了该村,调查半月余,形成几十万字的材料。多年来,众多英雄的事迹一直难以忘怀,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仅将北楼人民抗日中的几个片断整理成文,以作对英雄们的缅怀和纪念。
  北楼,地处鲁西北平原,是一个300多户、近2000人口的村庄,村民们世代过着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1938年,日本侵略军把战火烧到了鲁西北。1939年,我党领导北楼村群众建立了民兵组织,1943年成立了民兵联防队,给侵占在在平一带的日伪军以严重威胁。1945年1月19日,驻扎在在平县城的日伪军集结了3000多人包围并攻打北楼村。北楼的民兵和群众奋勇抵抗,用土枪土炮打退了日伪军的多次攻击。激烈地战斗从清晨打到黄昏,在我抗日县大队的增援下,日伪军留下近百具尸体、载着百余名受伤者(死伤250余人)狼狈逃回县城。
  众志成城保家园
  日伪军不甘心自己的惨败,从济南、聊城、临清等地又调集了1200多人,于3月29日(农历2月16日)再次包围并攻打北楼村。
  3月(农历2月)的天气,余寒未尽,勤劳的北楼人民依然早早起来,有的到村外捡柴、拾粪,有的倒粪备耕,……。当村妇们刚刚燃起灶火,炊烟刚刚刺破晨雾的时候,在村外捡柴拾粪的人发现从东北方向黑压压的一群人像蝗虫一样扑来。警觉的人们料知是敌情,立刻跑回村去,关闭了城门,报告了民兵队长。这时锣声响起,民兵放下手中的活计,跑步登上城墙,进入战斗阵地。千余名日伪军团团围住北楼村,挖掩体,定炮位(开始用的六〇迫击炮)。8点钟左右,枪声响起,打得非常激烈。敌人的炮声隆隆,机枪哒哒;北楼民兵用的“抬杆”、“围枪”像火龙一样喷向敌人。
  一个小时后,城墙上的“二墙子”(在围墙上用泥土垛起或用土坯垒起的掩体)经不住六〇迫击炮的轰击有的倒塌了。北楼村男女老幼齐上阵,老年人扒土坯坑、拆土坯墙,妇女儿童往城墙上搬运土坯,哪里的二墙子倒了,就立即修复。有的群众把棉被按在水缸里,浸湿后搭在二墙子上。全村老幼一条心:保国土,护家园,打日冠,灭伪军。
  当时,不要说民兵,就是我抗日县大队的武器装备也很落后。北楼村总共有20几支步枪,组成的步枪班当地人叫它“钢枪班”。“钢枪班”由优秀射手和作战勇猛的人组成,他们是一支机动力量,哪个方位吃紧,他们就到哪个方位增援,所以日伪军多次冲锋,也屡屡失败。北楼村抗击日伪军的主要作战武器是“将军炮”、“抬杆”、“围枪”(都是土枪炮),这些武器都是装灌黑火药、铁砂子,威力很大,但射程较近。经过两个昼夜的激战,黑火药用完了,铁砂子打光了,北楼人立即烧麻杆、熬火硝,蒸煮碾轧,配制黑火药;砸铁锅,摔铁盆,用碎铁片代替铁砂子,保证土枪炮用药。轰隆隆的枪炮连续打了两个昼夜,直打得日伪军尸横遍野,井上顾问如卧针毡。北楼人民众志成城,凭着土枪炮坚守两昼夜,硬硬地把千余名装备精良的日伪军阻在了村外。
  在这次保卫家园的战斗中北楼村有322名优秀儿女壮烈牺牲,271人光荣负伤。日军头子井上顾问,也不得不垂头丧气地承认:“中国人,不可战胜,不可战胜!”
  铡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日伪军受阻两个昼夜,日军头子井上顾问瞪着饿狼般的红眼睛,把屠刀举得更高。第三天(3月31日,农历2月18日),日军从临清调来了大炮,向着北门猛轰。墙倒塌了,北门被轰开了,穷凶极恶的日伪军涌进了村内。英雄的北楼儿女面对凶惨的日伪军,毫无畏惧,毫不退缩。他们手持大刀片、红缨枪、三齿、铁铣、板镢等与日伪军展开了巷战肉搏。其中一人,手持铡刀,像切西瓜、剁白菜一样,在日伪军中冲杀。他,就是张承刚。
  张承刚,30多岁,身材魁梧,是庄稼地里的一把好手,也是抗日英雄,又是北楼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群众。日伪军包围北楼村后,两个昼夜他没有吃一口热饭,没有打个盹、合过眼,与民兵和群众日夜守护在城墙上。日伪军涌进北门后,他手提铡刀,冲向敌军,大声吼叫着:“小鬼子,汉奸走狗们,来吧,你张爷爷的铡刀不是吃素的!”手起时,敌人腰折臂断;铡落处,鬼子脑袋搬家。他左挡右冲,东杀西砍,个人的安危早已置之度外。这时四五个鬼子兵端着明晃晃的刺刀围住了他,但谁也不敢靠近。张承刚提着卷了刃的铡刀,向着小鬼子哈哈大笑,就在鬼子兵愣怔的一瞬间,他的铡刀像旋风一样飞起来,几个小鬼子惨叫着毙了命。
  巷战经过了3个多小时,大部分群众从南门突围了,有的老人和儿童藏匿了,北楼人民负出了惨重代价。1960年我们访问张承刚时,他说:“抗战早已胜利了,死难的乡亲也瞑目了。日本侵略军杀了那么多中国人,汉奸伪军作了那么多坏事,我看见他们眼里就冒火,当时恨不得把他们全杀光!”
  村妇扼子救乡亲
  日伪军冲进北门后,村妇季聘芬没有跟大伙一起突围,她抱着不满周岁的儿子同20多名群众藏在一个菜窖里。
  连年的战争,日伪顽匪的敲榨抢夺,农民生活苦不堪言,母亲哪里还有乳汁给孩子吮吸?季聘芬怀中不满周岁的儿子已饿得骨瘦如柴,两只小手虽然紧紧抱住母亲的乳房,小嘴虽然紧紧衔住乳头,可是一滴奶水也吸不出。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乞求般的哇哇啼哭。
  鬼子、伪军对全村开始了清剿、搜查,烧房子,抢财物,无恶不做。鬼子的叫骂声,伪军的喏喏声混成一片,既像野兽闹性,又如丧考妣。藏在菜窖里的群众屏住呼吸,有的手中握紧了镰刀、菜刀、剪子、锤子等,一旦被敌人发现,就与他们拼个你死我活。
  孩子一直在哭,哭得让人心酸,又怕让敌人听见。季聘芬望望挤在一起的20多名乡亲,再低头看看啼哭的儿子,她的心颤抖了,心碎了。她眯起了眼睛,脑海里翻腾着:乡亲……儿子,儿子……乡亲。她选择了,她把小棉被轻轻地盖在儿子头上,手,扼住了儿子的咽喉……
  啼哭声停了,大家以为孩子睡了。可是,当人们发现季聘芬那晶凝的泪珠从面颊上滚落下来时,才猛醒到孩子永远睡着了。
  乡亲们的生命保住了,儿子走了,再也回不来了。一个幼小的生命过早地离开了人间,离开了慈爱的母亲。乡亲们流泪了,牙咬得咯咯响,但没有哭声。大家敬仰的是扼死儿子的母亲,仇恨的是野兽豺狼鬼子兵。
  少年不失英雄志
  徐三,十二岁,浓眉大眼,面庞黝黑。他没有上过学,读过书,天天跟随父兄耕种那几亩薄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学名,因他姓徐,排行老三,所以都叫他徐三。
  日伪军进村后搜查时,把徐三从柴草棚里搜出来。几个日本兵见是个小孩,以为小孩胆子小,怕刺刀,怕吓唬,便端着刺刀,冲着徐三哇啦哇啦地大嚷。徐三站在院子里,瞪着大眼仇视地盯住日本兵,一言不发。这时过来两个伪军,声色俱厉地说:“太军问你了,你村里有没有八路,民兵藏在哪里?你要是说了,太军赏给你一件黄大衣。你要是不说”,伪军指了指鬼子端着的刺刀,“就送你见阎王!”几个鬼子兵和伪军正在围着徐三威胁恫吓,一个军官穿着的鬼子走来。他把手一挥,示意让鬼子兵和伪军闪开。鬼子兵和伪军后退了几步,鬼子军官掀动着仁丹胡子,呲着大黄牙,笑嘻嘻地走近徐三,用生硬的中国话说:“你的,小孩,顶好顶好”,边说边摸了一下徐三的头。徐三把头一拨愣,两眼直愣愣地盯住鬼子。鬼子官顺手从口袋里摸出一块糖,弯下腰,伸着手说:“小孩,你的,吃糖,……”徐三看着鬼子手里捏着的那块糖,愣怔了一下。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吃块糖就像过个年一样。可是,徐三瞪大的眼睛没有眨一眨,他仿佛看到鬼子的手上流淌着血,流淌着北楼几百名乡亲的血,流淌着他的父亲、二哥的血,小徐三眼里射出了仇恨的光。猛的,他抓住鬼子拿糖的手,一口咬住鬼子的手指,恨不得把鬼子挥舞屠刀的手咬掉。鬼子官疼得呀呀怪叫,鬼子兵端着刺刀猛刺了过来。
  徐三倒下了,鲜血溅在鬼子身上,鲜血在黄土地上流淌……。徐三带着仇恨,含着鬼子手指上的皮和肉走了,走了……
  1986年,我回家探亲,专程到北楼村看望我的亲戚(姨母)。瞻仰了茌平县人民政府在这里修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烈士陵园”。伫立良久,思绪万千,322名抗日英雄在我脑海里浮现,那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英雄事迹在我脑海里萦绕。我在纪念碑前撒下一抔土,拖着沉重的脚步向沙丘上的茫茫林海走去。
  〈北楼村南原系上千亩的沙丘荒野,1953年始,栽种林木和果树,到1970年已是白杨参天,果实累累,形成茫茫林海〉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第十二辑

《德州文史 第十二辑》

本书下设血泪控诉、抗日烽火、人物春秋、他乡风云、文史长廊等栏目,收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文章约30篇。本辑还在《文史长廊》里,推出一批有关的资料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较详尽地了解日军在德州的布局、驻军、军事设施,以及特务组织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凤亮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