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238
颗粒名称: 人物春秋
分类号: K295.23;K820.852
页数: 18
摘要: 父亲欧阳方秀早逝,母亲把他和他的姐姐斗英、妹妹文英抚养成人。少年时期,就担任过大桥乡少儿部儿童团支部书记。及长,又被推选为大桥乡苏维埃主席,带领着贫雇农打土豪,分田地,果敢刚毅,坚决沉着,亲自处理了三个恶霸地主,震慑了敌人,赢得了广大劳苦群众的信赖。同年5月,光荣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杨忠同志随红三军团参加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北。长征途中,他在一个连当指导员。后一一五师指挥部成立“民运工作团”,他任团长,在洪洞附近几个县开展工作,动员了四、五千名青年参军,杨忠同志担任这个新兵团的政委。
关键词: 文史资料 德州 人物

内容

杨忠传略
  齐书堂
  杨忠,原名欧阳吉善,江西安福县(属井岗山地区)金田乡江南村人,1909年9月,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欧阳方秀早逝,母亲把他和他的姐姐斗英、妹妹文英抚养成人。因为家景贫寒,杨忠没上过几天学,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革命阵营这所大学校里,学到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不但能阅读报章杂志,而且对马列主义书籍也能领悟其中真谛,还练就了一笔好字。他家住革命根据地井岗山地区,从小就受到革命的薰陶,因此,觉悟高、斗志强,人小志大,忠于革命。少年时期,就担任过大桥乡少儿部儿童团支部书记。及长,又被推选为大桥乡苏维埃主席,带领着贫雇农打土豪,分田地,果敢刚毅,坚决沉着,亲自处理了三个恶霸地主,震慑了敌人,赢得了广大劳苦群众的信赖。1930年,他带着20多名青年,到永新县参加了红军。同年5月,光荣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杨忠同志随红三军团参加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北。长征途中,他在一个连当指导员。到达陕北后,任某部民运科长。后一一五师指挥部成立“民运工作团”,他任团长,在洪洞附近几个县开展工作,动员了四、五千名青年参军,杨忠同志担任这个新兵团的政委。
  193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以三四三旅一部组成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肖华同志任司令员兼政委,杨忠同志随肖华司令一同挺进到冀鲁边区。
  1938年9月,肖华司令到达乐陵,旋即邀请当地各路地方武装的首领,齐集乐陵共商抗日大计。各地方武装中最大的一股就是德平的曹振东,约有2000余人,他害怕惠民的刘景良把他吃掉,对我军表示好感,夹道欢迎,供给粮草,还提出要我军收编。
  “挺纵”研究决定,将曹部收编为“洛阳支队”,杨忠同志任“洛阳支队”的政委。10月,杨忠同志带领政治部主任王品三,特派员刘甲英,一团团长李青山等12名政工人员到达曹部。此前,我党地下组织,德平县工委书记阎宜生、组织委员段新源、宣传委员丁学风,早已在曹部开展了工作,杨忠同志的到达,更振奋了曹部的抗日士气,杀敌决心。杨忠同志按照我军的组织形式在各营、连设立了政工人员,还亲自抓了一个模范团,积极地发展党的组织,使该部的抗日大方向进一步明确起来。
  杨忠同志正在曹部积极开展工作之际,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来到了鲁北,插手德平,对曹振东许以高官拉为己用,封他为山东省保安第五旅旅长(后又封为山东保安十三旅司令兼十三专署的专员,直到1945年解体)。曹振东经不住沈的引诱,接受了沈的委任,但仍与我军保持友好往来,在被服、军械、医药方面给了我们许多帮助,还派一些干部到乐陵军政学校学习。由于杨忠同志在该部的努力,延缓了曹部的伪化时间。
  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上级决定“挺纵”主力部队在肖华、符竹庭、邓克明、孙继先、曾国华等首长率领下,于1939年底开始,先后分批约计二万余人,转战到鲁西,和鲁南战场。鲁北和津南地区,分别由杨忠和周贯五负责,坚持战斗。
  1940年春,杨忠同志任鲁北支队司令兼政委,为了适应严峻的斗争形势,他与龙书金决定调整部署,整顿、扩军,鲁北支队又发展到2000余人,在鲁北形成新的铁拳。
  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指挥部关于以军事行动打通冀鲁边与清河地区的决定,杨忠同志率领鲁北支队,先后历经马腰坞、孔家镇、徐家、贾桥、武集、三复社、兴隆镇等地多次战斗,取得辉煌战果。1941年9月初,鲁北和津南两个支队,根据上级指示合并为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兼冀鲁边军区,邢仁甫任旅长(后于1943年叛变),周贯五任政委,杨忠任政治部主任。同年3月,杨忠、龙书金、曾旭清等首长率领政治部机关、十七团及宣传大队进驻到惠民境内徒骇河岸夹河一带,目的是继续打通冀鲁边清河区的联系。9月4日在惠民,被日本鬼子2000多人突然包围,激战了一天。我军在突围时,杨忠同志牺牲了,年仅32岁。日本友人小岛、朝鲜友人徐文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1年10月13日,一一五师政治部向总政发出电报,鉴于杨忠同志对鲁北根据地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师政决定,师旅军区分别立即筹备追悼会,于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节)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
  1946年12月20日,渤海行署决定:把三边县(即惠民、商河、济阳三县边界划出的县)改为杨忠县,并为杨忠同志修建烈士陵园,栽种松柏,树碑题词:“精忠报国”。每年清明时节,附近各村学校师生祭扫陵墓,代代相传。
  德州抗日英雄谱
  郭新中
  坚贞不屈的德石敌工队队长石嘉植
  石嘉植,陕西省富平县盘石小堡村人。1916年生,中共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任职于八路军河北冀南军区敌工部。1941年初,任德石敌工队队长。
  在抗日战争极其艰难的时期,石嘉植化名马玉宗,扮作货郎,于1941年9月率部分队员潜入日伪控制严密的德县(今德州)城,在二郎庙街5号建立了“满洲国大北报社德州分销社”,以分销社外务部主任兼记者的合法身份,领导德石敌工队在敌人的心脏开展抗日活动。先后在德州工商业界和郊区农村中发展了一批敌工外围骨干。在敌伪组织中秘密建立了一些情报组织,搜集日伪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在城内外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解敌人营垒。割电线、袭据点,打击日军和铁杆汉奸头目,使德州日伪当局甚感恐惧。
  1942年4月,石嘉植以记者采访为名,深入到伪东临道公署及日军德州警备司令部,摸清了驻德州日伪军拟沿德石铁路实施“铁壁合围”的行动计划,遂制定出牵制德州日伪军、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打击敌人的行动方案。德石敌工队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驻德州日伪军主力,使驻焦庄整训的八路军冀南军区第十九团两个排安全脱险,并配合其展开伏击战,毙、伤日军10余人(其中包括日军搜索部队头目板杉被击伤)。1942年6月,石嘉植率5名精干队员,深夜由排水沟潜入驻原美国教会医院的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德县陆军联络部(日军特务机关),获取到日特大批文件,为八路军冀南军区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报。1942年冬,石嘉植指挥德石敌工队,奇袭南大屯据点,智闯五里庄据点,打击督挖伪德县四区边界封锁沟的日伪军,并配合冀南军区部队,取得毙日军6人、伤日军19人的战果。
  因叛徒出卖,1943年春,石嘉植被日军逮捕,关押于河北省龙华监狱。德石敌工队在德州城的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日军为获取到中共地下抗日组织的分布情况和敌工队员名单,对他采取了以金钱、美女引诱和施以酷刑等各种手段,他始终保持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大义凛然,坚贞不屈,重刑在身仍义正词严地驳斥日军的侵略罪行,被日军捆绑在木桩上用刺刀刺死。英勇就义前,他反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
  石嘉植英勇就义的消息传来,德州、衡水一带的抗日军民以极其沉痛的心情悼念了这位坚强的抗日战士。
  献身抗日战场的黄沙会首领崔志忠
  崔志忠,1899年生,德州市宋官屯乡胡庄人,德州黄沙会的主要首领。
  崔志忠自幼性格刚强,机智聪敏,为人正直,疾恶如仇。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德县(德州),他耳闻目睹国民党军队的溃败、汉奸的无耻、日军的残暴和百姓的苦难,痛心疾首,忧心如焚。他效仿二十年代抗征逐寇、保家卫国的原德县七区张望屯红枪会首领张学武(张老五),发动成立了以胡庄为中心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众武装自卫组织——黄沙会,相继发展到30多个村庄。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感召下,崔志忠以一身民族正气,带领黄沙会立坛设炉,锻打刀枪,练操习武,站岗放哨。一坛有事,便以击鼓鸣锣为号,坛坛呼应,迅速集结,把斗争的矛头直指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伪军。
  1937年年底至1940年年初,崔志忠率德州黄沙会,多次击败袭扰百姓的日伪军,消灭了投靠日军后驻扎在九神庙的土匪小杂团“丘山大队”。经常神出鬼没地伏击日伪军运输车,并在1938年10月取得同德州日伪当局谈判的胜利,使德州黄沙会声威大振。
  1940年4月9日,崔志忠以“亮团”为名,率黄沙会2000余人,持大刀、长矛,兵分两路进攻日伪军控制严密的德州城。一路沿津浦铁路由北向南奔小西门,另一路原拟攻打东门,因情况有变改奔柴市街。日军将领急令全城戒严,紧闭四门,据守城墙上和工事中。黄沙会群情激愤,自恃有“刀枪不入”的“神符”,继续推进。崔志忠骑马率东路突入柴市街,日伪军见黄沙会来势凶猛,惊慌失措,逃跑不及者被砍死数人。当队伍冲至马家溜口街日本领事馆警察署门前时,遭日军、警机枪扫射,死、伤50余人。黄沙会奋起反击,杀死日伪军、警数人,捣毁日伪军、警汽车5辆。崔志忠驰马冲杀至车站前街时,中弹负伤,仍抱腹指挥战斗,直至阵亡,表现了不屈不挠,誓死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气节。
  威震敌胆的德州武工队政委张龙
  张龙,原名张书元,字文轩,曾化名王克城。原籍山东省德平县义渡乡张庄(今属陵县)。1915年12月生。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德县抗日区长兼区队长、德州武工队政委、渤海军区第二军分区解放军官训练团一分团政委、中共德州市委书记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德州市人民武装部第一政委、德州地区行署(专署)副专员等职,1984年离职休养。
  张龙出生在一个下中农家庭,少时读过私塾,稍大后务农。1936年冬,他应招参加了德平县乡农学校组织的3个月的军事训练,并参加了打土匪活动。“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怀着抗日救亡的信念,应征参加德平县乡农学校军事训练队。不久,国民党县政府弃兵南逃,地方各类民团蜂起,他曾被裹挟入曹振东部,因发现有些人并非真心抗日,旋脱离民团回乡。
  1938年秋,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在肖华率领下,开赴冀鲁边地区,积极发动抗日救国运动。张龙被村民选为村抗日农会主席、民兵队长和抗日小学校董。他与张凤桐、张书宽等有志青年一起,利用小学校舍成立了成年人抗日夜校,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组织、教育群众参加抗日。1938年冬,他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小队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在八路军与曹振东部争夺青年参军之时,他和张凤桐、张书宽带领7名青年参加了八路军。是年7月,他在八路军鲁北支队政治处民运股工作期间,与军属姜长贵赴济阳县李会野庄做争取红枪会的工作,使红枪会170余人集体参加了八路军。鲁北支队以此为基础,组建起八路军济阳支队,张龙任二连政治指导员。1939年11月,他被调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二游击大队(德县县大队前身)民运组组长。1940年4月,任德县抗日战地动员委员会副主任,为动员德县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1年3月,张龙调任德县三区抗日区长兼区队长,适逢日伪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日伪军、警、宪、特疯狂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包围”、“清剿”,叛徒告密,德县人民抗日武装遭受严重挫折的险恶形势下,他毅然率三区队顽强地坚持斗争,保存了抗日力量。1942年4月,他入冀鲁边二地委党员训练班学习,结业后被派往德县八区任抗日区长兼区队长。在日伪推行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八区队受重创尚未恢复元气的情况下,依靠中共德县工委的领导和八路军教导六旅十七团二营的支持,很快开创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1942年9月,他调任德县七区抗日区长兼区队长,通过广泛地宣传、教育、组织群众,瓦解伪军和伪政权组织,打击土匪黑团,使七区由敌占区变成抗日游击根据地。1943年11月,他率七区队协同德县县大队,一夜拔除了董屠、仙人桥两个伪军据点和1个伪警察分所,俘虏伪军、警共百余人,缴获长、短枪百余支。1944年4月,他率七区队协同德县县大队,使用缴获的电话机,诱调出陈宝亮据点的伪军30余人,将其全部俘获,缴获长、短枪30余支。同年12月,他率三区队协同德县县大队,智取了西堂据点,俘伪大队副魏周仁以下伪军70余人,缴获长、短枪70余支、轻机枪1挺。
  1945年2月,德州武工队成立,张龙任政委。在中共德州工委和渤海军区第二军分区领导下,他和队长齐朝阳率武工队员,活动于德州城周围的百余个村庄,一面积极组织群众开展雇工增资、减租减息、反奸诉苦斗争,一面坚持武装斗争。同年3月,配合德县县大队击退向尹庄进犯的上岛寺据点的伪军。4月,在田龙庄公路上截获日本江商洋行的六轮大卡车1辆、物资一批1945年8月,德州武工队与德县二区队合并为德州武工大队,张龙任政委。他和大队长李庭奎率部配合渤海军区第十七、十八团,封锁围困德州城,打击出城窜扰的伪军。1946年1月,他率部配合第十八团,在第三店一带伏击北逃沧州的原“皇协护民军”刘佩忱部,取得较大的战果。
  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刘特夫
  刘特夫,原名卢冠洲。山东省德州市建设街人。1910年8月生。193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共青团济南市委主要负责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战士、指导员、政治部组织干事兼党总支书记、政治部直属队教导员、卫生部政委,中共莒北工委书记、青岛工委书记兼滨北城工部部长,青岛中纺公司军代表、党委副书记,青岛纺织工业管理局党委书记,青岛市委常委、工业部部长,青岛市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青岛市委第一书记,政协山东省第四届委员会常委等职。1976年离职休养,1984年7月,经中央批准享受副省级待遇。1990年2月10日在济南病逝,享年80岁。
  刘特夫早年就向往革命,热切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8年至1933年2月,他在济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在进步师生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后,他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毅然投身革命,加入共青团(后转党),积极参加和组织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屈膝投降政策,从事中共地下工作。1933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关押近5年。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忠于共产主义信仰,严守党的机密,并带头参加绝食,同敌人进行了坚决地斗争,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
  “七·七”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刘特夫于1937年11月获释出狱。当日本侵略军大举侵占山东,国民党军韩复榘部节节溃退之时,他响应中共山东省委的号召,积极参与组建人民抗日武装和创建抗日根据地,参加了1938年1月的徂徕山起义。
  山东各抗日起义武装组织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后,刘特夫于1938年8月就任该纵队第四支队政治指导员,同年12月,任第四支队政治部组织干事兼党总支书记。1939年5月,任第四支队政治直属队教导员。1940年5月,任第四支队卫生部政委。他长期从事部队的政治领导工作,带领部队指战员不畏艰险,英勇抗击日伪军,组织、宣传、教育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刘特夫在白色恐怖的敌占区,努力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对敌斗争。为加强敌占区党的建设和建立人民政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以抗日救国为己任的民主人士许达民
  许达民,原名许廷璋,字达臣,辛亥革命后改达臣为达民。1879年(清光绪五年)出生于德州段庄(今德州市宋官屯乡段庄)。幼时就读于私塾,勤奋好学。清末,考入县学为庠生,后又考入德州师范传习所,毕业后在桑园蒙养学堂任教。民国初年,任德县劝学所劝学员,该所改为县教育局后任视学员。他常奔波于德县城乡,为发展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1937年“七·七”事变后,许达民退居故里,致力于乡村教育和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日军侵占德县(今德州)后,汉奸和日伪当局曾许以官禄,他愤然拒绝,以抗日救国为己任,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忱。
  1943年,许达民已年过花甲,仍壮心不已,民族的荣辱和国家的兴亡,激起他一腔报国热情。他不顾个人安危,奔向抗日根据地,参加了抗日游击战争,随同德县县大队转战于德州城外围。他先后被选为德县参议会参议长、山东省渤海区参议会参议、山东省参议会参议。
  1944年,许达民在德县后刘庄(今陵县后刘庄),主持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安葬了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使之流芳千古。
  1945年9月,八路军山东渤海军区发起解放商河城之战。许达民率20名德县人民群众代表,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赴前线慰问人民子弟兵。
  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旋即实施了抢占、控制、固守德州的军事计划。他们将日军豢养的伪军、汉奸和被八路军击溃后逃窜至德州城的武装惯匪万余人收编为“国民党军队”,原伪山东省省长杨毓询以“先遣军司令”的头衔,由日军护送,亲临德州进行“日蒋交防”,国民党军中将王继祥坐阵德州任军事指挥,企图以德州为支点,打通济南至平津的军事交通,向共产党八路军进攻。1946年6月,八路军山东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和冀南军区独立二团等部,发起解放德州之战。许达民于6月8日率领德县人民群众代表20余人,10日又组织600余人,冒着枪林弹雨和烈火浓烟,赴八路军阵地慰劳指战员。攻克德州城后,他在火车站向群众宣布“安民告示”,号召各行各业立即恢复工作,迅速医治战争创伤。6月11日,德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许达民任军管会委员。
  建国后,许达民当选为德县副县长、德县政协副主席。1962年病逝,享年83岁。
  台儿庄大捷与周恩来建议
  1938年3月下旬,北路日军与中国军队在山东省台儿庄外围展开激烈的战斗。这时,守卫津浦线地区的是以李宗仁为司令长官的国民党第五战区的军队。副参谋长白崇禧奉命去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白崇禧在离开武汉前,特邀请我党周恩来副主席和叶剑英参谋长到其寓所,请教对敌作战的指导方针。周恩来分析了当时的战况,说道:日寇现在是调集精锐部队分进合击,这就需要我们避其锋芒,机动灵活地消灭它。我建议,在津浦线南段,由张云逸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协同李品仙、廖磊两个集团军,实施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联合行动,牢牢地钳制住敌人,使它不敢贸然北上支援南下日军。而在徐州以北,又必须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守点打援。这样便可各个击破、出奇致胜。“周公言之有理!”白崇禧听后大为赞赏。后来,在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中,基本上采取了周恩来提出的方针。
  (编者摘)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第十二辑

《德州文史 第十二辑》

本书下设血泪控诉、抗日烽火、人物春秋、他乡风云、文史长廊等栏目,收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文章约30篇。本辑还在《文史长廊》里,推出一批有关的资料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较详尽地了解日军在德州的布局、驻军、军事设施,以及特务组织等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