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206
颗粒名称: 风物民俗
分类号: K892.452
页数: 8
页码: 157-162
摘要: 祈雨,又称求雨,是流传在农村的一种愚昧落后的习俗。解放前,广大农民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遇到大旱之年,就抬出庙里的关老爷(关公)来,祈求他恳求老天爷快降甘霖拯救众生。祈雨,是一个众多农民参加,声势很大的群众自发活动。笔者仅就幼时的所见所闻,将其活动程式概述如下。偷关爷 过去,乡村多庙宇,关帝庙几乎遍及各村。这时,请偷关爷的人通名报姓,并令其义务跑腿,作“祈雨”活动的骨干。这只能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劳苦人民为争得生存而无力胜天的悲惨命运。解放后,没有人再去组织“祈雨”活动,雨照样下,即使久旱不雨,人们也不去求神,而是大搞水利建设,利用河流水渠灌溉农田。
关键词: 德州 风物民俗 祈雨

内容

祈雨
  王丕显
  祈雨,又称求雨,是流传在农村的一种愚昧落后的习俗。解放前,广大农民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和受客观条件(如水利建设)的限制,遇到大旱之年,就抬出庙里的关老爷(关公)来,祈求他恳求老天爷(玉皇大帝)快降甘霖拯救众生。
  祈雨,是一个众多农民参加,声势很大的群众自发活动。笔者仅就幼时的所见所闻,将其活动程式概述如下。
  偷关爷 过去,乡村多庙宇,关帝庙几乎遍及各村。关帝庙内塑有关公神像(泥塑或木雕),如遇大旱之年,村里就有人趁夜深人静之时,偷偷地把关老爷抬出来,放在村里的吃水井边,面南坐北,风吹日晒。意思是让关老爷也经受一下“赤日炎炎似火烧”的苦楚,这样他才会知道人们盼雨心切。
  关老爷坐在井边上,群众担水很不方便,于是纷纷议论(其实这是一种程式或者说是步骤)。消息传到村长或地方士绅富户的耳朵里,就要查寻偷关爷的人。这时,村长便找个管事人召集村民开会,首先表示他们支持偷关爷的行动,愿挑头组织“祈雨”活动,按地亩捐敛钱粮,作为“祈雨”的花费。这时,请偷关爷的人通名报姓,并令其义务跑腿,作“祈雨”活动的骨干。偷关爷的人不怕劳累,邀集众多人筹备“祈雨”事宜。
  搭棚安神 关爷被晒了几天之后,人们为表示敬重体贴,就在村里找一个广阔场地,用杉杆、苇席搭起一个棚,把关爷从井边抬到席棚里,放在一张长方形桌子上,并从庙里取出香案、香炉、木鱼、钢磬、供果等一一摆好。然后由村里管事的头面人物鸣锣击鼓,召集众人。这时村内的善男信女拿着香、表、纸钱等物到席棚焚香礼拜,领头人还要鸣锣,率众号佛,叩头如仪。然后祈祷关老爷“村里人心诚,盼雨心切,如能天降透雨,五谷丰登,拯救万民,秋后唱大戏或打醮三五日,答谢众神。”此谓之“祈雨许愿”。
  击鼓震天 神位安下后,每天都有许多人去烧香磕头,有的老人拿着蒲团整天或半天地跪在神像前,诵经念佛,焚香祷告。折腾几天后仍不下雨,就要击鼓震天(意思是把天震裂,落下雨来)。
  较大的村子都有专为“祈雨”用的大鼓(二人抬或四人抬),中等村和小村则少有。“祈雨”的村子要“震天”,其声势必须浩大,要备很多面大鼓,有六面、八面、十面不等。村里的领头人要派人到邻村去借,借的鼓越多越好。大鼓放在神棚前的广场上,由数十名青壮年轮番敲打,鼓声如雷鸣,震耳欲聋。邻村的人们听到鼓声,知道某村“求雨”,一些善男信女(多是老太太)换上干净衣服,手拿香、表(黄纸)前来磕头、烧香,祷告“神灵”要普降大雨,拯救四方。烧香磕头的人越多,敲鼓人敲得越起劲,有时引动邻村也敲打起来,从白天到黑夜,四邻八乡鼓声咚咚震天动地。如此敲打几天几夜,善男信女们象走马灯似的串村,到关帝庙内烧香祷告。俗说:“不知哪个庙里神灵,不知哪片云彩有雨”,所以,凡有关帝庙的附近村庄,善男信女们总要跑去烧香磕头。
  震马匹 震天之后,祈雨者就要震动关爷的坐骑,叫“震马匹”。
  震马匹,就是在村里选择一名身强力壮的青年人充当关老爷的马匹,将其用酒灌醉(不让他吃饭)后抬到席棚前广场上,青壮年一齐敲起大鼓,用震耳欲聋的鼓声震他。当他稍有清醒,再用酒灌,一天一夜或几天几夜不让他睡觉(有人昼夜值班看守他),直到他痴呆癫狂(赤脚赤身,到处乱跑,胡言乱语),才算训成了所谓的“马匹”。人们奔走相告,说某村求雨心诚,震下“马匹”来了。当关公朝圣时,就由几个青壮年牵着“马匹”头前带路,沿途的人们听到铃声就跑出来看“马匹”,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充当“马匹”的人赤膊露背,身披红绸带子,项系铜铃,发疯似的由两三名青壮年保护着奔跑,跑时,铜铃叮噹作响。这样折腾上几天,“祈雨”过程完毕,就把充当“马匹”的人送到家里,因精疲力尽,鼾睡不起,不省人事,多日爬不起炕来,有的落个痴呆疯傻,虽说村里要帮他们一些营养膳食,但是已是得不偿失。封建迷信害死人哪!所以,很少有人愿当“马匹”,后来,有些村“祈雨”取消了“震马匹”的程式。
  关公朝圣 “震马匹”之后,就择吉日请关公去朝圣(即朝见玉皇大帝)。
  “朝圣”这天,村里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朝圣”人群势如长龙。先由青壮年绑好木架,或用四人抬或八人抬的蓝顶轿子,抬着关公神像,去向玉皇大帝告急。走在人群最前面的是关公的“马匹”,由数人架着头前带路。几十名青壮年头戴新编的柳条帽圈,抬着大鼓,多人轮番敲打。随后是仪仗队,手执金瓜钺斧朝天凳(称满朝銮驾),后面则是由四人或八人抬着的关公神像。走在最后的是众多善男信女,他们自带干粮,拿着香、表,还有的手执三角彩色小旗。
  “朝圣”的地点是远近闻名的玉皇阁、玉皇庙、高真观、清虚观等较大庙观。“朝圣”途中,凡经过村庄的庙宇,都去拜神,烧香磕头,号佛。沿途村庄的村民听到鼓声,要到村外迎接,看“马匹”,道辛苦,青壮年还要接过大鼓敲打一番。迎接者把关公神像放在广场上或庙门前,村里人要烧香烧纸,磕头号佛。之后,村里人挑来井水让大家喝,有的村还摘来黄瓜、菜瓜等让人们吃,以解暑夏之渴。
  “祈雨”的人群到达“朝圣”的庙观后,先由管事人到庙内与住持道士联系,说明来意。然后,住持授意来人:关公停放的地点,众人朝拜及吃饭、喝水、休息的地方。道士迎出庙门,稽首合十,将众人引入庙内,将关公神像面北放好,然后率众朝拜玉帝。焚香礼拜时钟鼓齐鸣,十分严肃。众人朝拜后,“祈雨”的领头人再单独跪拜磕头,讨签许愿。如道士说:“签文上说,几天内会有大雨”,此时群情振奋,皆大欢喜,并把这一消息很快传出去,人们虔诚地说:“心诚则灵,感动上帝了。”领头人向道士付完香资,道过辛苦,千恩万谢,然后告知众人“起驾”。人们仍按原来仪式,按次序排好,抬起关老爷,敲起大鼓,绕道经过若干村庄返回本村。沿途所经村庄,仍要拜庙神,烧香磕头,直至傍晚才回到自己的村庄。
  一次“祈雨”,总要折腾五六天或十几天,如果仍不下雨,还会有更多的村“祈雨”。
  “祈雨”、“讨签”,灵不灵?结论只能是不灵。因为刮风下雨是自然现象,并不是烧香磕头求来的。“祈雨”是因久旱不雨而群众自发组织的迷信活动。既然久旱不雨,也就预示着不久会降甘霖,所以“祈雨”后往往会很快降下雨来,然而在文化欠发达的旧中国,人们就把降雨归功于“祈雨”活动,归功于“神”的灵验。这只能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劳苦人民为争得生存而无力胜天的悲惨命运。解放后,没有人再去组织“祈雨”活动,雨照样下,即使久旱不雨,人们也不去求神,而是大搞水利建设,利用河流水渠灌溉农田。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记述了德州文史,内容包括州城往事、名人轶事、古迹寻踪、今古人物、文史长廊、名老字号等。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