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土遗物——铜火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194
颗粒名称: 三、出土遗物——铜火器
分类号: K875.8
页数: 4
页码: 129-132
摘要: 明代由于经济发达,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明代的火器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加之明统治者视火器为“长技”,明军作战主要依持火器,“本朝之得天下也,藉于火为多”,因此,使火器的制造和改进有了迅速的发展。当时制造的管形火器品种繁多、生产量大,主要有两种类型:。其形体较小,是利用火药在膛内燃烧产生气体压力发射弹丸的一种管形射击火器。一式十三件,其铳体造形相近,具体特征:1。铳体由前膛、药室、尾銎三个部分构成,外沿铸有五道加固箍。据《明会典》载“手把铜铳”为单兵手持的轻型火器。炮体如筒状管形火炮,由前膛、药室和尾座组成,外壁共铸有四道加固圆箍。
关键词: 德州 出土遗物 铜火器

内容

明代由于经济发达,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明代的火器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加之明统治者视火器为“长技”,明军作战主要依持火器,“本朝之得天下也,藉于火为多”,因此,使火器的制造和改进有了迅速的发展。当时制造的管形火器品种繁多、生产量大,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手持发射的铜火铳。其形体较小,是利用火药在膛内燃烧产生气体压力发射弹丸的一种管形射击火器。当时既有铜火铳,也有铁火铳,而以铜火铳为多。如山东省德州出土的金属管形火器,是1976年以来在城北连城废墟内陆续出土的铜火铳,现博物馆藏十四件。可分两式:
  一式十三件,其铳体造形相近,具体特征:1。长四十三点五厘米,重二点九五公斤四件;2。长四十一厘米,重二点三公斤四件,3。长四十厘米,重二点零五公斤五件(图二)。铳体由前膛、药室、尾銎三个部分构成,外沿铸有五道加固箍。前膛为圆形的直管,这是装药和子弹射出的通道,药室外凸呈椭圆状,上有小孔可置引火线,药室和前膛相通,尾銎中空,外口稍大于里端呈喇叭状,铜火炮在尾部装上木柄可供手持发射。据《明会典》载“手把铜铳”为单兵手持的轻型火器。
  二式一件,通长三十一厘米,前膛长十八厘米,药室长六厘米,尾銎长七厘米,铳体前后端和药室前后端均铸有加固圆箍,共五道。铳口内壁直径二厘米,是装药和弹丸射出的通道。药室为椭圆形空腔,上有一小的药捻圆孔,铳管和药室相通,尾銎外口稍大于里端,尾和药室不相通。铳管断面为圆形,上有阴刻铭文五行,共四十六字即:“福州右卫军器局监造官镇抚候成吏詹伯进”“教师郑子刚习学军匠陈仲卿”“洪武十年月日造”“日字二号”“三斤五两”(图三、图四)
  二、火炮。明代各类火炮,口径和形体都较大,以火药的爆发力发射弹丸。火炮发射的弹丸,有石弹、铁弹、铜弹、铅弹、泥弹(泥弹是专供炮兵操练演习时所用)等。除建立独立的炮兵部队外,在野战、水战、边防、海防要塞等,明军也都配备一定数量的火炮,并成了军队中不可缺少的武器装备。据《武备志》记载,明代的各种火炮可达四五十种,火炮射程有数百步到二三里不等。
  德州出土的四件铜火炮,分两式。一式三件:即“大碗口筒”炮。其造形相似,属明早期铸造。特征是,铜质重十四点六公斤,通长三十六点四厘米,炮身由炮口、炮膛、药室、尾座四部分构成,炮口呈大碗状,内径十二厘米,是装药和弹丸射出的通道。药室部分呈凸腹状,上有小孔可置引火线。炮膛和药室相通,炮体外壁加铸七道环箍(图五)。
  二式铜火炮一件。炮身通长三十九点五厘米,重十五点五公斤。炮体如筒状管形火炮,由前膛、药室和尾座组成,外壁共铸有四道加固圆箍。炮膛和药室相通,药室微外凸,上有一引火孔,可置火线,炮尾端稍平(图六)。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记述了德州文史,内容包括州城往事、名人轶事、古迹寻踪、今古人物、文史长廊、名老字号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