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州十二连城(营)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191
颗粒名称: 明德州十二连城(营)考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14
页码: 123-132
摘要: 德州,元称陵州,洪武元年降为陵县,二年七月改属德州。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德州地处应天府与北平府(今北京)之间,是水路、陆路的交通要道,山东和直隶的交界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洪武年间在这里修筑了卫城,驻有重兵,修建了粮仓,谓之十二连城。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惠帝即位。鉴于诸王势力太大,拥兵自重,为防有变,惠帝与齐泰、黄子澄曾几次密议削藩。帝览书恻然,谓事宜且止。同时,朝廷还派都督徐凯临清练兵、耿献山海关练兵,对北平形成了包围的态势。燕兵收其储粮百馀万石,继续南下济南,景隆军复大败南奔。其间南军乘隙收复了德州,燕王惧,解围北归。
关键词: 德州 十二连城 明代

内容

德州,元称陵州,洪武元年(1368年)降为陵县,二年七月改属德州。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德州地处应天府与北平府(今北京)之间,是水路、陆路的交通要道,山东和直隶的交界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洪武年间在这里修筑了卫城,驻有重兵,修建了粮仓,谓之十二连城(也称十二连营)。
  一、靖难之役与德州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惠帝(皇太孙朱允炆)即位。鉴于诸王势力太大,拥兵自重,为防有变,惠帝与齐泰、黄子澄曾几次密议削藩。《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二十九载:“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比即位,命子澄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子澄顿首曰:‘不敢忘’,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谋定,明日入白,帝会,有言周王橚不法者,遂命李景隆率兵”,去开封将周王朱橚拿解回京,削去他的爵位,废为庶人,在京中派人看管;将齐王朱榑召至京师,废为庶人,与周王同囚禁;代王朱桂,以罪废为庶人,被囚禁于大同;湘献王朱柏,在阖宫自焚死;岷庄王朱楩,被废为庶人。
  燕王上书申救。帝览书恻然,谓事宜且止。子澄、泰出相曰:“今事势如此,安可不断?”明日又入言曰:“今所虑者独燕王耳,宜因其称病袭之。”帝曰:“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子澄对曰:“先人者制人,毋为人制。”帝曰:“燕王智勇善用兵,虽病,恐猝难图。”乃止。于是命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三万屯开平,抽调燕王府护卫军以从。宋忠又调北平永清左、右官军,分驻彰德、顺德以备燕。同时,朝廷还派都督徐凯临清练兵、耿献山海关练兵,对北平形成了包围的态势。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六日,朝廷派遣使臣命把燕王拿获解京,反被燕王府伏兵所绑,并将使臣等斩首。燕将张玉,未能等率兵攻九门,城内驻军被打败,燕兵尽夺九门,燕王随即征集城内外兵马,于七月决策起兵,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其众为“靖难之师”。惠帝闻讯后,于八月,命长兴候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副将军李坚、宁忠分路北伐,至真定为燕军所败。太常卿黄子澄随即荐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将兵五十万北伐。景隆驰至德州,征调各地军马,进驻河间,又调辽东镇将江阴候吴高等攻打永平。燕王闻之,命世子朱高炽守北平,亲自引兵援永平。援师至,吴高退走,燕军却直趋大宁。李景隆乘间进围北平,城守御甚固,攻不克,即分兵在九门和郑村修筑营垒,还击燕军。燕师破大宁后,便分五路直扑北平城下,城九门齐开,杀向南军,官军遭受前后夹击,景隆官军一路败退,直到德州。铁铉奉命筹饷,闻之景隆战败,自临邑退回济南,燕兵乘胜追击攻德州,景隆退至济南,德州随之陷落。燕兵收其储粮百馀万石,继续南下济南,景隆军复大败南奔。其间南军乘隙收复了德州,燕王惧,解围北归。
  建文二年,李景隆誓师于德州,会同武定侯郭英、安陆候吴傑等,合军六十万,进军白沟河(今河北正定县南),与燕军激战,李景隆又大败,燕军追击,景隆军败退德州,奔走济南,惠帝急召景隆还。盛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济南,燕师攻围三月不克,盛庸,铁铉乘夜出兵,燕军大败,收复了德州。
  建文三年(1401)十二月,燕王置大江以北不顾,决计直捣应天(南京),次年六月,燕军渡江,占领镇江、直逼南京城下,金川门大开,燕军入城,时皇宫火起,惠帝朱允炆和后妃等,已在宫内自焚于火。
  二、连城位置和分布
  十二连城在德州市今长庄乡境内,据当地老人说,从前打仗,这里都是驻兵的地方,这里曾出土过很多铜火器,而其中铜火铳出土为最多。笔者将铜火器的出土地点进行了考查证实,这些铜火器是在前后苑以东、芦家院西南、慧家桥西北、哨马营东南等处发现。总之,十二连城南自张庄村、北达哨马营、东到长庄王家道口、西至运河东岸,东西2.55公里,南北4公里。在连城遗址西南隅,尚有明建粮仓,它地处卫运河东岸旁的台地草滩中,迄今尚未淤塞。据《德县志》记载:“德州城北二里许,土垒十二所,周方数里,绵亘连峙”。“十二连城在城北十里,明建文元年李景隆将兵五十万众讨燕,都督韩观筑十二连城以护北厂仓储”。
  十二连城,是史书记载或传说的名称,现本地村民称此为“十二连营”,据被调查者回忆往年所见所闻,今分述于下,望读者补充指正。(附图一)
  一、鲍家营。列诸营最南端,位于原张庄村西北近百步,西南距卫城1公里,城为东西向长方形,四面土筑城垣,城壁外侧各有马面四个,中部辟一门和瓮城。由于人为的破坏,城垣被开垦为田地,但尚存一些断断续续的城垣残基。
  二、王家营。在鲍家营东北,即座落于现齿轮厂东。城为正方形,四面夯土所筑,设四门,城垣毁损较甚,但尚存其残壁。
  三、夏家营。置于现园林场西南隅。城为正方形,四面城垣皆由夯土筑就,城壁外侧各有马面四个,中部设有一门。由于洪水和人为的破坏,墙已颓坍成土丘状,其高低不等。
  四、肖家营。位于现齿轮厂西北隅,四面城垣由夯土筑就,呈正方形,开辟四门。由于几经洪水破坏,毁损较甚,但尚存断断续续城垣残迹。
  五、顾家营。在肖家营西北、运河湾(老虎仓)东岸。沿河向西偏南距运河渡口(宋家渡口)1.857公里,城略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垣由夯土所筑,四面墙壁各有马面数个,中部各辟一门。由于水土流失损毁较甚,但还都看出断续的夯土遗迹。
  六、何家营。座落于西长庄以南,正居诸营中间。从尚有的残基看,城垣为长方形,由夯土所筑,四面各有马面四个,中设一门,城内北端,可见一方形大土台,此台夯土层依然可辨,台基为胶泥、红土,以上沙土等为板筑成,城高约七米左右,当地人传说,狼烟墩(即烽火台),故又称“大营台子”。
  七、瞿家营。在诸营(城)最东侧,置于长庄的王家道口北首,过慧家桥向西,城垣即建筑在小河北侧,略作东西向长方形,四面土筑城垣,设三门,因损毁较甚,尚存断续残壁,其中已开垦成耕地,故又称“营圈”。
  八、白贺营。座落于索庄村东南隅,约两节地(距离),东南与瞿家营相邻。城垣略呈正方形,四面由夯土筑成,开辟三门,在每道墙外都挖有壕沟。由于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损毁较甚,但还能看出一些断断续续的夯土遗迹。
  九、钱家营。位于索庄村东北部(即张家洼)。城为正方形,板筑城垣,四面中部各辟一门,每面城壁各有马面数个,墙外挖有城壕。虽长年水土流失,遗存毁损较甚,但依然可辨。
  十、哨马营。在连城西北隅,靠近卫运河东岸,因被后来房舍复盖,遗存毁损较甚。原哨马营,城垣呈南北向长方形,为夯土所筑,设三门,外有护城壕沟,残基已坍成断续的土垣状,还能辨认。
  十一、边家营。在哨马营村东偏北处,居诸营北首。从尚有的遗存看,城原来可能是正方形,土筑城垣,城中蔓草丛生,中间有一大道横贯城中,辟城为两半,即有东西墙,而无南北墙,故名“半边营”。依东西壁为例,两面城壁外侧各有马面四个,中部辟有一门,依然可辨。
  十二、陈家营。在哨马营以南偏东处,从断断续续的城垣遗存看,原来城呈东西向长方形,皆由夯土筑成,设三门和瓮城,城外环绕有城壕,城垣南端,至由闸子向东的小河北侧。
  三、出土遗物——铜火器
  明代由于经济发达,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明代的火器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加之明统治者视火器为“长技”,明军作战主要依持火器,“本朝之得天下也,藉于火为多”,因此,使火器的制造和改进有了迅速的发展。当时制造的管形火器品种繁多、生产量大,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手持发射的铜火铳。其形体较小,是利用火药在膛内燃烧产生气体压力发射弹丸的一种管形射击火器。当时既有铜火铳,也有铁火铳,而以铜火铳为多。如山东省德州出土的金属管形火器,是1976年以来在城北连城废墟内陆续出土的铜火铳,现博物馆藏十四件。可分两式:
  一式十三件,其铳体造形相近,具体特征:1。长四十三点五厘米,重二点九五公斤四件;2。长四十一厘米,重二点三公斤四件,3。长四十厘米,重二点零五公斤五件(图二)。铳体由前膛、药室、尾銎三个部分构成,外沿铸有五道加固箍。前膛为圆形的直管,这是装药和子弹射出的通道,药室外凸呈椭圆状,上有小孔可置引火线,药室和前膛相通,尾銎中空,外口稍大于里端呈喇叭状,铜火炮在尾部装上木柄可供手持发射。据《明会典》载“手把铜铳”为单兵手持的轻型火器。
  二式一件,通长三十一厘米,前膛长十八厘米,药室长六厘米,尾銎长七厘米,铳体前后端和药室前后端均铸有加固圆箍,共五道。铳口内壁直径二厘米,是装药和弹丸射出的通道。药室为椭圆形空腔,上有一小的药捻圆孔,铳管和药室相通,尾銎外口稍大于里端,尾和药室不相通。铳管断面为圆形,上有阴刻铭文五行,共四十六字即:“福州右卫军器局监造官镇抚候成吏詹伯进”“教师郑子刚习学军匠陈仲卿”“洪武十年月日造”“日字二号”“三斤五两”(图三、图四)
  二、火炮。明代各类火炮,口径和形体都较大,以火药的爆发力发射弹丸。火炮发射的弹丸,有石弹、铁弹、铜弹、铅弹、泥弹(泥弹是专供炮兵操练演习时所用)等。除建立独立的炮兵部队外,在野战、水战、边防、海防要塞等,明军也都配备一定数量的火炮,并成了军队中不可缺少的武器装备。据《武备志》记载,明代的各种火炮可达四五十种,火炮射程有数百步到二三里不等。
  德州出土的四件铜火炮,分两式。一式三件:即“大碗口筒”炮。其造形相似,属明早期铸造。特征是,铜质重十四点六公斤,通长三十六点四厘米,炮身由炮口、炮膛、药室、尾座四部分构成,炮口呈大碗状,内径十二厘米,是装药和弹丸射出的通道。药室部分呈凸腹状,上有小孔可置引火线。炮膛和药室相通,炮体外壁加铸七道环箍(图五)。
  二式铜火炮一件。炮身通长三十九点五厘米,重十五点五公斤。炮体如筒状管形火炮,由前膛、药室和尾座组成,外壁共铸有四道加固圆箍。炮膛和药室相通,药室微外凸,上有一引火孔,可置火线,炮尾端稍平(图六)。
  四、结语
  几年来,在德州城北“连城”废墟处,已出土的铜火器,除博物馆收藏外,另有带铭文铜火铳和有铭文的筒状管形火炮各一件,均由省主管部门相继调走。前不久,笔者去北郊核实有关“连城”的某些事宜时获悉,两个村民在某处取土时,约在零点五米深处先后出土三件铜火器,又在哨马营等处发现很多“泥弹丸”。据乡民们介绍“挖出一窖一窖不同大小的大土球,土球均由红土泥制成,质地很坚硬”。据《明会典》记载,明政府“令京营演放火器改用铅弹”,从而可以看出,泥弹是先前专供炮兵操练演习时所用。
  德州出土的铜火器,确为当年战争的遗物无疑,特别是带铭文的铜火铳和铜火炮为今后研究明代历史和我国古代兵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记述了德州文史,内容包括州城往事、名人轶事、古迹寻踪、今古人物、文史长廊、名老字号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胡树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