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勷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188
颗粒名称: 孙勷传略
分类号: K827
页数: 6
页码: 105-110
摘要: 孙勷,字子未,号峨山,又号诚斋,山东德州人。祖父孙继,字曰可,号书台,清顺治十二年乙未进士,授江南长洲知县,为人清白廉洁,政声甚著,深受民众爱戴,因此称之谓“清介先生”。然而终因爱民,解决了百姓的奇重负担而未能完成国家征收任务被罢官。民众们为了酬其保民之德,争相僦居,并供以饮食。一日,偶过里塾,见学童李勷,聪颖异常,甚为喜爱,询之塾师,知为本地商人李文科仲子,继便向文科要求令勷拜认其长子云锦为父,文科不忍拂意,从之,改名为孙勷,挈而归,亲教之读,不再出仕。不久被推为大理寺少卿。孙勷为官数十年,蔑视权贵,亢直敢言,奖掖后进,礼遇时贤,深受朝野称赞。
关键词: 德州 孙勷 清介先生

内容

孙勷,字子未,号峨山,又号诚斋,山东德州人。祖父孙继,字曰可,号书台,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进士,授江南长洲(今江苏吴县)知县,为人清白廉洁,政声甚著,深受民众爱戴,因此称之谓“清介先生”。然而终因爱民,解决了百姓的奇重负担而未能完成国家征收任务被罢官。民众们为了酬其保民之德,争相僦居,并供以饮食。一日,偶过里塾,见学童李勷,聪颖异常,甚为喜爱,询之塾师,知为本地商人李文科仲子,继便向文科要求令勷拜认其长子云锦为父,文科不忍拂意,从之,改名为孙勷,挈而归,亲教之读,不再出仕。
  孙勷,少负异才,勤奋好学,熟读经史,旁涉百家,传说能过目不忘,一目十行。清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解元,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进士,入翰林院,授检讨,文名满天下。舆试福建时(年代不详)有请托者,勷不肯以私情负国,一一予以拒绝。四十八年已丑(1709年)督学贵州,经常巡视各府,扫除陋例,以正学风,并选择士之优秀者,集中于黔阳书院,亲临教诲,对确有才华而经济上实有困难者,则酌情予以补助。如:陈法,包祚永、朱定元、李运升、王瓒,陈仁圻,米绣等人出仕为官时,不但清正廉洁,而且诗文亦名于海内。贵州巡抚刘荫枢见孙勷如此重士爱才,大为赞赏,密奏朝廷,极力推荐,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补为通政司参议。
  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隆科多,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世宗的舅父,总理事务四大权臣之一(即大功,大名,大德,大权),闻知勷才,使人传语曰:“苟入我门,则巡抚可得也”,被勷婉言谢绝。征西大将军年羹尧的幕宾、孙勷的门人唐赤子、张太基二人在年的授意下,多次致书邀请,勷不为所动,置若罔闻,函亦未复。及年羹尧入京,世宗诏命群臣迎于芦沟桥,年羹尧单独接见了孙勷,交谈甚欢,尧意欲招致门下,告勷说:“回京后,务请过我一谈,”勷既不肯依附权门,又不能公然拒绝,只好唯唯而已。勷回京路过年府,守门人坚约孙勷入内少坐,勷说:“我是奉圣命来迎接大将军,在未完成使命之前,不敢以私人身分晋谒大将军,后当专程拜谒”,说罢离去。不久被推为大理寺少卿。
  孙勷为官数十年,蔑视权贵,亢直敢言,奖掖后进,礼遇时贤,深受朝野称赞。一进士张江者,有人妒其才,阻其入翰林院,孙勷直言于朝堂之上:“百川(张江字)进不了翰林院,还有什么公道可言呢”?其耿直就是如此。张冢宰告诫他说:“你太直率,容易得罪人,事不关己,还是少说为佳”。孙勷说:“我出身农村,蒙圣上恩宠,赐我名誉地位,我所以不避嫌疑,直言不讳,正所以报圣上对我的厚恩”。
  勷与田需(田雯弟)相友善,同在翰林院,不断联袂出游。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夏天,田需与孙勷同游京郊柳湖村圣安寺,田需有诗以记其事:
  《同孙子未过圣安寺观壁画,慧明上人出王文安公所遗饮器,贳酒相饷,晚归记事》
  侵晓连骑出,远至柳湖村。雨过天初霁,
  虢虢(国)溪流浑。山僧立板桥,揖我入寺门。
  荒草埋石径,残碑插松根。披藓辨文字,
  代历唐宋元。竟有丹青手,尚喜壁画存。
  像设三十六,位置如弟昆。上人颇好事,
  禅榻开清樽。先辈遗饮器,历历饮酒痕。
  醉后拟题句,留连传衹园。应不让画史,
  兼可招吟魂。嵇阮耽逸趣,斜日行将昏。
  晚凉上马去,秋塍蝉声紧。
  江南八怪之一郑板桥,对孙勷这位比他大三十七岁的长辈颇为敬重,从雍正三年(1725年)到乾隆三年(1738年)的十三年间,曾多次到德州看望孙勷,并作画赠诗,以表达对这位前辈的敬意:
  《孙峨山前辈》 清·郑板桥
  屡劝诸儿莫做官,立官难更立身难。
  一门只有千秋业,万石高风国史看。
  注:万石,即谢万,晋谢安弟,字万石,才气隽秀,早有时誉。工言论,善属文,简文章作相,召为抚军从事郎中,再迁豫州刺史,王羲之曾向桓温推荐谢万石,称其为后来之一器,温不能从,后受任北征。以啸咏自高,未尝服众,诸将恨之,军绩被废,后复以散骑常侍终。
  画盆兰送大中丞孙丈子未归乡
  清·郑板桥
  宿草栽培数十年,根深叶老倍鲜妍。
  而今归到山中去,满眼明葩是后贤。
  此雍正三年事也,后十三年过德州,公八十二岁,子孙满堂,并见玄孙,复出是图索题,郑又书二十八字:
  栽得盆兰返故乡,天家雨露郁苍苍。
  今朝满把兰芽出,又喜山中气候长。
  这两首诗都是郑板桥在1725年(雍正三年)到1738年(乾隆三年)题在为孙勷画的一幅兰草上的。
  浡尼国王墓
  浡尼国王墓位于南京安德门外石子岗东向花村附近,青松翠柏掩映之中的乌龟山南坡,俗称“马回回墓”。墓冢不高,但墓前摆列丰碑、石马,规模和明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同样宏伟,是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
  浡尼国是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旧名婆罗洲)的一部分,远在北宋太宗时已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洪武四年(1371年),国王马哈漠沙曾遣使祝贺明朝的建立。明永乐年间,由于三保太监郑和等人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各国使臣和商人纷纷来到南京,其中满刺加(麻六甲)和浡尼两国与明朝关系最密切,满刺加国王曾带领妻子和陪臣先后四次来南京访问。浡尼国王也相继率领妻子和陪臣,几次来到南京,他们都受到永乐皇帝的盛情接待。
  永乐六年(1408年),浡尼国王麻那惹加那带领妻子、儿女,弟妹,亲戚,陪臣一百五十多人来到南京,永乐皇帝朱棣,以很高的礼遇接待了这位国王,派专使到福建迎接,八月到达京师(南京),居住在“会同馆”(国宾馆)。国王到南京的第一天,永乐皇帝在宫中的华盖殿设宴接待,接着连续在奉天门(今明故宫午朝门公园)欢宴国王,王后则由朝中高级官员的夫人陪宴于会同馆内,有大臣和太监日夜陪伴。国王在南京活动期间,对中华大地倍加称赏,一个多月以后,这位国王忽然患病,永乐皇帝立即派太医前去诊治,并且每天都有大臣去探视,终因病势严重,国王不幸于同年十月,病逝于南京会同馆内,年仅二十八岁。国王临终前曾嘱咐妻儿等人,希望“体魄托葬中华”。国王逝世后,永乐皇帝和他的臣僚,輟朝三日,以示哀悼,并按王礼安葬,立祠,建碑于墓前,还专派了三家农户守护墓园。祠堂前还立有神道碑,以及石马、石羊、石虎和石刻文臣、武将等,每到春秋二季派人祭扫。永乐十年(1412年),浡尼国王遐旺(麻那惹加那之子)曾偕同他的母亲来到南京祭奠,一九五九年印尼友好代表团以及国王的后代都先后来到墓地凭吊。
  孙象九摘自《金陵野史》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记述了德州文史,内容包括州城往事、名人轶事、古迹寻踪、今古人物、文史长廊、名老字号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孙象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孙勷
相关人物
谢万
相关人物
孙峨山前辈
相关作品